春联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对联的知识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对联的知识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对联的知识的研究报告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对对联知识的研究成果。

说起对联,这可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联就像是一场文字的游戏,但是又蕴含着深深的智慧和韵味。

咱们来聊聊对联的形式。

它一般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而且上下联的字数得一样,这叫“对仗工整”。

就好比两个人比赛跑步,步伐得一致,不然就乱套啦。

再说说对联的平仄。

这可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就是读起来要有起伏,有节奏感,像唱歌一样。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是不是感觉有点绕?但这正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还有对联的内容,那可是五花八门。

有写景的,比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让你仿佛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之中;有写人的,有抒情的,还有讲道理的。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对联写不了的。

对联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用途。

过年的时候,贴上喜庆的春联,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结婚的时候,来一副婚联,增添幸福的氛围;甚至有人在店铺开张的时候,也会贴上一副对联,希望生意兴隆。

经过我的研究,我发现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咱们中国人表达情感、寄托希望的一种独特方式。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盒子,每次打开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好啦,这就是我对对联知识的研究报告,希望你们也能喜欢上这神奇的对联!。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下册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下册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下册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做一个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联是什么吧?没错,就是那种在新年的时候贴在门上的一对对押韵的对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说,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过年的时候就会在门上贴一些吉利的话,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后来这种习俗就渐渐演变成了对联的形式。

对联一般都是用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的,上下联要合起来意思才完整。

而且上下联要用同一种词性、同一个读音结构的字作押韵。

这就需要作对联的人有很高的语文修养和创作能力呢。

好的对联不仅要押韵工整,而且上下联的意思要吉利美好、内涵丰富。

比如"春江花月夜,秋林叶丝风"这一联,就把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寓意诗情画意。

再比如"四海钟声齐,万国尧风动"这一联,就充满了祝福全世界和平安康的吉祥寓意。

我最喜欢的一联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对联写得太好了,既鼓励我们要刻苦学习,同时又启发我们要博览群书,补充知识。

这些至理名句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时刻铭记。

除了对联本身的内容很有意义之外,贴对联这个习俗也蕴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比如重视团圆、尊老爱幼、祈求吉祥平安等等。

所以,对联不仅是语文知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呢。

通过这次对联的研究报告,我更加了解和热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虽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将来也一定能创作出动人的佳作。

以后过年的时候,我也要贴对联,和家人一起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

谢谢大家!篇2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的五年级学生。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由上下两行对仗的句子组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__年2月16日调查地点:__调查人:__调查问题: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调查结果:1、贴对联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

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

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们应了解其中的知识并发扬传承,我们以对联为主题进行此次研究性活动学习。

经过四天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调查,我们对对联的文化有了基本了解,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与蕴藏的文化与知识。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工进行研究学习: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具体内容:⑴访谈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

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

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

具体内容:⑴到家附近的社区、工厂、整理机关单位、商店、寺庙、旅游景点等地搜集对联及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⑵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⑶在组内交流展示。

目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结合几天的工作写出研究报告。

(1)将幻灯片在班级交流展示我们对对联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研究报告总结

对联研究报告总结

对联研究报告总结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对联的历史和发展
三、对联的种类和形式
四、对联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对联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对联的历史和发展
对联起源于汉代,最早的对联是刻在竹简上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诞生于此时。

三、对联的种类和形式
对联按照内容和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多种类型。

在形式上,对联有上下联、横批、抱边等组成部分。

对联通常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为佳。

四、对联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对联通常寓意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对联还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创作对联需要遵循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寓意深刻的原则。

在技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2.注意上下联意境的和谐统一;3.注重横批和抱边的搭配;4.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

六、结论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范例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范例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范例
【标题】:对联艺术研究报告
【摘要】:本报告旨在系统地研究对联艺术,包括其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对联艺术的历史沿革、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了探讨,深入剖析了对联艺术作品在表达情感、宣扬理念、承载文化等方面的魅力和功能。

本研究旨在为对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引言】: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以简练、押韵、双关的方式表达感情、思想和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机智和智慧。

由于对联艺术的独特之处和不可替代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的方法,对对联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书籍、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得出了对联艺术的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
1.对联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艺术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春联、对子、回文联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要求和技巧。

3.对联艺术的核心特征是简练、韵律和意境,通过合理的句式
结构和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4.对联艺术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还能够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念、宣扬社会正气等,对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具有积极影响。

【结论】:对联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结果有望为对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对联艺术、起源、发展、特点、文化影响。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一、引言春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春联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社会影响,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春联的多个方面,对春联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和调研问卷等。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春联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

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春联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春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最后,为了了解公众对春联的认知和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以收集广泛的观点和意见。

三、春联的历史演变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历史演变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春联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朝代的春联特点。

通过对历史演变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春联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的春联表现形式的差异。

四、春联的形式特点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字数、格式以及词句构成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形式特点。

此外,还可以对春联的排版布局、字体选择等进行研究,以探究这些因素对春联的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五、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所表达的意义、象征和寓意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分析春联的文化内涵时,还可以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以深入解读春联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六、春联的艺术特色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效果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艺术特色。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春联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春联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春联的社会影响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社会传播、接受和变迁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社会影响。

春联研究报告

春联研究报告

春联研究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春节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每到大年三十贴家家户户春联就象征着春节开始了,春联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于是,我决定利用寒假围绕“春联"开展一次研究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1.了解春联的起源、发展过程、书写要求、特点和种类.2.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研究的方法1。

上网查找2。

图书馆查找3。

采访访问四、研究成果春联的历史春联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又名为对联,也叫做春帖、门对、对子,春联则是现今通用的统称。

它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联研究报告
、研究的背景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春节的一种代
表性文化,每到大年三十贴家家户户春联就象征着春节开始了,春联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于是,我决定利用寒假围绕“春联” 开展一次研究活动。

、研究的目的
1. 了解春联的起源、发展过程、书写要求、特点和种类。

2. 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找资料的能力。

3.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研究的方法
1. 上网查找
2. 图书馆查找
3. 采访访问四、研究成果
春联的历史春联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又名为对
联,
也叫做春帖、门对、对子,春联则是现今通用的统称。

它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
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
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
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
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

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
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

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

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
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

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
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
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旦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
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

王安石《元
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
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 “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
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
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
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

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
是明代以后的事。

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

第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

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
问究竟。

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
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

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
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

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

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

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

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
前提;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句对应下联的一个短句。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
F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内容特点
1.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
春、颂盛世之意。

2.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
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

如何贴春联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区分上下联一般有以
F四种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
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比如
“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是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 “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
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这个“果”。

三是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
F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般是小
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
“国”在后。

严格的对联标准贴法应该是上联在右 ,下联在左,横联
由右至左书写,这是从过去国人的文字排印书写以及阅读习
横向、由左到右进行,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方式也移用在竖写 的对联上,所以现在大都为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联由左 至右书写。

春联的种类
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因为使用场所的不同,对联的内容也各具特色,更能体
现该场所的特质,细细读来真是妙笔生花啊。

学校:伯乐识良马,园丁育新人。

医院:神针出妙手,白衣怀丹心。

酒店:共对一樽酒,相看万里人。

浴池: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

美发:理面美容男子汉轩昂仪表,烫头添艳女儿家飒爽
英姿。

春联替中国百姓述说了自己在未来一年里所期许的心
愿,所以往往少不了吉祥、福气或好运、招财等的意义, 年之计在于
惯而来。

但新中国成立后
般规范性的书写和阅读方式以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
“框
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 条” 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 “门
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人们也希望透过这副春联,为一家人带来丰衣足食、平安无恙的一年。

这其中的奥妙和学问,值得我去不断认真探究和学习,也让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