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合集下载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高中音乐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了解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了解什么是琴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古琴版和声乐版的《阳关三叠》,深刻理解《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歌曲《阳关三叠》的学习增强同学们对古代传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的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要求学生用通俗、自然有感情的背唱该歌曲。

2.教学难点;体验并能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一、教学过程导语引入新课,引出古诗词歌曲。

导语: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精髓,经历了三千年的诗韵,到今天任历久弥新。

下面一起来欣赏一首由古诗词创作的歌曲《送别》。

师:我们刚刚欣赏的歌曲是由清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戏剧活动家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填词创作的一首歌曲。

说到送别诗,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写过很多经典的诗句。

同学们列举几首——-老师总结:送别诗是古代诗人表达离愁别绪的一种传统诗歌。

尤其以唐代著名,举例:1、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说到送别诗最经典和影响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展示图片,学生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古诗词创作的歌曲《阳关三叠》。

1、讲解古诗词歌曲2、欣赏合唱《阳关三叠》3、讲解歌曲该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玉门关南〕等地名《渭城曲》、《阳关曲》,又因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的教案

阳关三叠的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 聆听欣赏器乐和合唱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感受起音乐情感。

2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教学目标:1教导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优美的歌唱。

2学唱《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3情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重难点:重点是体会学唱《阳关三叠》难点,要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启发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二)听赏,体验1 《阳关三叠》是躺代的一首著名的歌曲,《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

其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称为《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让学生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指明诗词的表达的意境3听赏器乐和合唱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感受起音乐情感。

A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的深入而彻底;《阳关三叠》使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

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含蓄的反映了人们在不合理的征兵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B 聆听时注意哪个段落重复了三遍,区分上阕和下阕,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

1.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基本的姿态,声音的位置,及开口音闭口音的嘴形。

2、教师弹琴一句一句的教唱,注意咬字“尘”“新”“酒”“人”3、听录音机跟唱歌曲全体齐唱。

4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5 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第五单元 阳关三叠 教案-高一音乐人教版必修艺术欣赏

第五单元  阳关三叠 教案-高一音乐人教版必修艺术欣赏

《阳关三叠》【内容出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歌唱第五单元《天长地久》【课标要求】通过鉴赏琴歌《阳关三叠》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学会演唱歌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感知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学情分析】本课所教授的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不一,有的同学初中音乐课学习过《阳关三叠》,有的没有学习过,且同学们对古代艺术歌曲不感兴趣,为此,在分析歌曲结构的时候可讲解细致些,在学习演唱歌曲时可尝试让学过的同学教唱。

充分利用教室可利用资源,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兴趣。

【学习目标】1.聆听琴歌《阳关三叠》,唱会并唱美琴歌《阳关三叠》。

2.了解琴歌的概念,初步感知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评价任务】1.唱美琴歌《阳关三叠》2.知道《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3.初步掌握古代艺术歌曲的欣赏方法【学法建议】1.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歌唱第五单元的内容,学习本单元内容意在培养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感悟琴歌中的人文情感3.本课的学习难点是欣赏琴歌《阳关三叠》,唱美歌曲,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学习过程】(一)导入聆听古琴曲《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魅力(二)学习新知1.琴歌知识(1)回答教师提问:背景音乐用何种乐器?(古琴)知道琴歌就是抚琴而歌。

(2)学习古琴及分类古琴也称七弦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有七根弦,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现在多用钢弦。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

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

徽的点位实为弦音振动节点,在弹奏时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3)学习《阳关三叠》基础知识《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琴歌,其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2019-2020年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三叠的含义2、初步了解古代诗和歌的关系3、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诗词和歌曲的关系(课前:播放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创设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观看古琴演奏视频,注意观察:1、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场景?(沙漠、积雪、落日、遗址)2、音乐给你带来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哀婉、缠绵、含蓄)漫漫黄沙,幽幽琴声,在古琴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伤感和惆怅。

今天,我们要欣赏我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点题)二、新课学习1、《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琴歌,琴曲。

在唐朝时是流行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一首离别曲。

歌曲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

对于这一首诗相信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

(展示诗句)A、请大家朗读。

B、简析诗句: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

渭城:在长安(今西安)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简析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表现了古人对朋友的离别的依依之情。

古人把朗读诗句称为吟诗,给诗句加上了节奏和韵律。

今天,我们也学一下古人,唱一唱这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C、学唱四句诗句。

分句学唱,完整演唱。

同学们对于这一首送别诗的情感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要表现诗意,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用怎样的情绪来表现呢?(学生回答)我们听一听用古琴是怎么来表现这四句诗句的,请大家模仿古琴的演奏来唱词。

(听古琴片段)再请大家用离别的惆怅来表现歌曲。

D、简析旋律和诗句的关系E、用音乐的感觉朗诵诗句分句简析2、《阳关三叠》A、欣赏男声独唱《阳关三叠》因为《送元二使安西》中出现了“渭城”和“阳关”这两个地名,所以给它谱上曲谱成为歌曲后也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

那么,它为什么又被称为《阳关三叠》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男声独唱《阳关三叠》,并请大家思考:1、四句诗句的旋律出现了几次?(三次)2、歌曲中最有激情的是哪几句?请哼唱。

阳关三叠音乐教学教案.docx

阳关三叠音乐教学教案.docx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海南省海口一中冯元元指导教师:凌素娟林丽芳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课型:欣赏课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

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以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资源共享。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

在课前呢,已经有几位同学通过资料查找后做了一些发言的准备,下面就由这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教案标题: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阳关三叠音乐,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奏演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阳关三叠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阳关三叠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3. 合奏演奏阳关三叠音乐。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音乐器材:古筝、二胡、笛子等。

3. 音乐录音资料:阳关三叠音乐的演奏录音。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音乐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音乐的乐器组合和演奏技巧。

2. 分别介绍古筝、二胡、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巧。

示范演奏:1. 教师示范古筝、二胡、笛子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每个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风格。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奏演奏阳关三叠音乐的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奏的乐趣和挑战。

分组合奏: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古筝、二胡、笛子的演奏。

2.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奏排练,注意协调和配合。

3.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合奏演奏,展示他们的成果。

总结活动:1. 回顾阳关三叠音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合奏过程中的困难和成就。

3.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的完整演奏录音,让学生欣赏并回味他们的合奏表演。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中国传统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奏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音乐技巧和协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理解和满意程度。

教学延伸:1. 在音乐课堂中增加更多的合奏演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
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
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 《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 . 聆听作品第一段: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 . 同音异奏:1. 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二胡)
2. 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同音色
3. 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
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课题总结;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
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 《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 . 聆听作品第一段: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 . 同音异奏:1. 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二胡)
2. 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同音色
3. 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课题总结;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 《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 . 聆听作品第一段: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 . 同音异奏:1. 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二胡)
2. 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
同音色
3. 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课题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