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学科,涉及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理论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所经历的内部心理过程,行为是指人类在外在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动。

心理学借助实验、观察、调查等科学方法,通过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来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实验通过精确控制变量来检验某种因果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例如,经典的皮亚杰实验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 观察方法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尽量不对其干预;实验室观察则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详细了解和描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心理过程。

3. 调查方法调查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来了解人们的一般性心理特征和群体间的差异。

调查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但需注意样本选择与调查问题的准确性,以提高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效度。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环境的刺激会引起特定的反应。

它强调对行为进行可观察和量化的研究,对于心理活动中的内部过程并不关注。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的经典实验。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内心的思维、感知和记忆等因素的调节。

认知理论揭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特点,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巴德利的记忆模型等。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感情和意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活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一系列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它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包括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

4.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反映,而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认知和行为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记忆是指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保存、提取和再认。

3.情绪与动机:情绪是指人类个体在面对特定事物或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是指人类在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时的内在驱动力。

4.认知与智力: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智力是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5.个体差异与个人发展:个体差异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和倾向。

个人发展是指人类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过程和变化。

6.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互作用和交流过程。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既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也包括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应用。

2.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专门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众多的理论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

该理论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智力:智力是个体依据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常用的衡量方法是智商测试。

智商测试通常包括智力发育、智力成熟和智力退化等方面的内容。

2.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

感知是通过感官获得信息,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能力,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的过程,解决问题则是通过思维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3. 知觉和注意力: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的过程,注意力则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知觉和注意力对认知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指导作用。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命周期内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以下是其中的知识点:1.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交往在社会中逐渐获得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社会化过程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大众媒体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思维和理解上的逐渐成熟和发展。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阶段。

3. 人格发展: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发展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理论对人格的解释有所不同,其中著名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

三、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知识点:1.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特定刺激下产生自动化的反应。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是条件反射理论研究的经典实验。

2. 刺激-反应机制: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环境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所控制。

3. 惩罚和奖励: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通过给予奖励和惩罚可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塑造。

初级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全)

初级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全)

初级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全)知觉与注意力-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模式- 下意识和意识层面的知觉- 注意力: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和集中精力在某些感知范围之内记忆与研究- 记忆:将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感知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形式记忆和语义记忆- 研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逻辑研究和经验研究思维与智力- 思维:人类产生和组织思想的过程- 形象思维、符号思维和概念思维- 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智力:个体用于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测验、智商和智力发展情感与情绪- 情感:个体对环境和事件的主观体验- 快乐、悲伤、恐惧等情感体验- 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 情绪:具有较强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情感状态- 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发展与人格- 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 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个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人格理论和人格特质- 人格测量和人格发展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社会知觉、自我概念、他人知觉- 面孔识别和情境辨别- 人际关系: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接触、社会影响和社会支持- 亲近关系和社会认同心理障碍与治疗- 心理障碍:心理功能异常或疾病状态- 焦虑障碍、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障碍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患者康复- 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以上是初级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整理,涵盖了知觉与注意力、记忆与学习、思维与智力、情感与情绪、发展与人格、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障碍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约翰·杜
威(John B. Watson)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引入了心理学研究,并成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以便研究观察行为过程。

一般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是现代心理学的开始。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心
理活动是一种直接与外界刺激有关的行为,其核心就是激励(这一概念由卡尔·威尔森)提出)、反射与学习(这一概念由约翰·杜威提出)。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a)激励理论:卡尔·威尔森(Karl von Wahlstein)认为,激励是激发行为的动力,也是实现行为的基础;b)反射理论:反射是自然反映外界刺激的一种简单反应,也是一种行为;c)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 B. Watson)认为,学习是一种由外界刺激激发的行为,是行为习得的主要途径。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1.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根据自身的临床研究开创的,以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为基础,以他本人的贡献最大的,称为“精神分析学派”,它根据个体的自我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探索。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感知、思考、学习、记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基础心理学知识点的梳理: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事物并加以理解。

知觉则是从感知信息中构建出对事物的意义和理解。

感知和知觉的过程涉及了感官器官、感觉神经传递和大脑加工等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机制。

2.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观点。

记忆是指保存和回忆过去经历和信息的能力。

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涉及了认知、情感和脑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注意力、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

3.认知与思维: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处理、理解和解释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包括概念、判断、解决问题和创造等方面。

认知和思维的过程涉及了注意力、记忆、语言和推理等心理过程。

4.情绪与情感: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和生理上的反应。

情感是指持久性的情绪状态,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和情感的过程涉及了大脑的情绪中枢、神经传递和心理因素的调节等方面。

5.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具有较长期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个体差异是指人们在人格、智力、情绪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形成受到基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6.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老年的发展过程。

它关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等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发展心理学考虑了遗传、环境和社会互动等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关注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主题包括道德、权威、依从和群体动力等。

以上是基础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点梳理,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人类基本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试图理解人类内在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临床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治疗。

2、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3、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从胎儿到老年的发展过程。

4、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思维和学习的心理学分支。

5、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

2、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认为思维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3、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成长潜力,认为人有能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4、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内在心理力量的作用,尤其是潜意识层面的动力。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法:在可控制的环境中对变量进行操纵,以观察其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2、观察法: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3、调查法:通过提问、问卷等方式获取被试的信息,包括个别访谈、集体访谈等。

4、案例研究:对个别被试进行深入、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了解其发展过程和变化。

五、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教育: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其认知和情感能力。

2、健康:如何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减少压力,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职业: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倦怠。

4、人际关系: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效果,促进人际和谐。

总之,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整理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更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方法。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1.人格五因素模型中,开放性得分高者的特征是。

开放性得分高者有活跃的想象力,自发的接受新观念,有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好奇心,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考者。

2.荣格认为“情结”的形成与和有关。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3.大五人格模型理论中,人格五因素包括。

人格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和尽责性(C)。

4.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5.个体在感知信息后会形成心理表征,表征通常是以的方式存在。

个体在感知信息后,会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可以理解与操作的形式,形成心理表征,表征通常是以图式的方式存在,例如物体图式、社会事件图式、自我图式等。

6.“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是知觉具有。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会看的人看其中的门道,也就是事物的本质,需要用过去的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不会看的人看热闹,这部分的人只看事物的现象。

7. 抑制型儿童在新环境中表现出退缩的反应模式,心理学家称之为。

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良好、温和有礼,能良好行为控制能力的儿童。

抑制型儿童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焦虑,心理学家称为新异焦虑,是一种在新环境中表现不自在,退缩的反应模式。

8.与易受暗示性和武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9.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的关系。

10.人格因素问卷的编制者是。

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他找出了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根据此编制了《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六.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及时复习)、重要性(兴趣)、材料性质(有意义、形象、熟练)、数量和学习程度(增加诵读次数和时间)、材料的位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七.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书P138):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作用、情绪与动机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的含义: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智能的结构》
七种智力: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自知
3.常用个体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4.智力开发(详见书P194)
5.创造力的概念: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发散思维的质量:流畅性(数量)、变通性(不同方向发散)、独特性(不循常规)
第七章人格
1.人格结构理论(P212~215):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三个基本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4)“大五”结构与五因素模型:大五结构:(Ⅰ外向性Ⅱ随和性Ⅲ尽责性Ⅳ情绪稳定性Ⅴ文化或智慧性)五因素模型:麦克雷和考斯塔总结提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
2.影响人格形成因素:遗传的作用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环境、
环境的作用: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3弗洛伊德人格划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完美原则)
4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将这种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也称社会学习。

往往是替代强化而不是直接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5.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于1921年编制。

主题统觉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根于1935年编制的一种投射测验6.健康人格的培养
(1)培养健康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觉察):自我同一性、自我接纳、自尊、自我洞察(2)自我协调(自我概念中没有相互冲突的概念)→内心和谐
(3)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态度要真诚一致
(4)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爱、平等、包容
(5)同理心:理解、体会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将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阶段(0~2):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
2.前运算阶段(2~7):表象思维与直观思维成为该阶段主导
3.具体运算阶段(7~12):形成了完整的分类系统,具有序列概念、关系思维、类包含概

4.形式运算阶段(12之后):摆脱具体事物束缚,着眼于抽象概念
第九章学习心理
1.学习的意义:学习与生命并存
2.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2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观:强调意义的接受学习,学校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学生观: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第十章教学心理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建立教师为新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四.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
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