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二中《气压带和风带》word学案
气压带风带导学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班级 姓名 学号 小组[学习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影响。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4.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突破】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和探究题目。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2.用1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基础知识梳理】,并尝试对【探究点】进行研究。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形成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②副极地低气 压带 2.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③ 之间,形成北半球的④ 带和南半球的⑤ 带。
b .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⑥ 。
c .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⑦ 。
3.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⑧ 移,冬季⑨ 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⑩ 分布。
夏季,大陆上形成⑪ ;冬季,大陆上形成⑫ 。
a .北半球⎩⎪⎨⎪⎧7月份,⑬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1月份,⑮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⑯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b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⑰ 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呈⑱ 分布。
(2)大气活动中心的⑲ 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⑳ 的异常。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21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表现形式,亚洲○22 和○23 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1.1 气压带1.1.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日照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大规模气压分布带。
1.1.2 分类: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
1.2 风带1.2.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的分布带。
1.2.2 分类: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第二章: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2.1 赤道低气压带2.1.1 成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2.1.2 特点:降水丰富,多对流雨,风力较小。
2.2 副热带高气压带2.2.1 成因:副热带地区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2.2.2 特点: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2.3 极地低气压带2.3.1 成因:极地地区地表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低压带。
2.3.2 特点:寒冷干燥,风力较小。
第三章:风带的成因和特点3.1 信风带3.1.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信风带。
3.1.2 特点:信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3.2 西风带3.2.1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西风带。
3.2.2 特点:西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大。
3.3 东风带3.3.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东风带。
3.3.2 特点:东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对天气的影响4.1.1 低气压带:降水丰富,多对流雨。
4.1.2 高气压带: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4.2 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2.1 信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4.2.2 西风带:风力较大,降水适中。
4.2.3 东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变化5.1 季节性变化5.1.1 气压带的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1.2 风带的移动:信风带和东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西风带四季变化不大。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1.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1.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1 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3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4 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3.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变化的原因3.2 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3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4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5 极地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4.4 气压带和风带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5.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5.2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事业中的应用5.3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5.4 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6.2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出行的影响6.4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户外活动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与预测7.1 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方法7.2 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方法7.3 气象卫星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7.4 气象雷达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与研究8.1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意义8.2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方法8.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学术研究动态8.4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前景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环境影响9.1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环境的影响9.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9.4 气压带和风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对策略10.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社会的挑战10.2 气压带和风带灾害的应对措施10.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适应策略10.4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补充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定义和分类对于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具有重要意义。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1.2.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1.2.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2.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2.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全球气压带的分布2.2.2 热带低压带2.2.3 副热带高压带2.2.4 温带低压带和高压带2.2.5 高纬度低压带和高压带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风带3.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全球风带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风带的气候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全球风带的分布3.2.2 信风带3.2.3 西风带3.2.4 极地东风带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4.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4.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4.2.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5.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加深对地球运动引起地理现象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应用实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和资料。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4. 安排多媒体教室,准备相关软件和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大气运动。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季风气候、台风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举例说明。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县二中《气压带和风带》word 学案
单县二中 黄汝霞 2018年10月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把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阻碍 。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响。
要点突破
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平均状态。
特性: 、 、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 是不同的,因而高低
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促使大气不断 、 和
2、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地球不运动,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
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
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
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 相间分布,并 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 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咨询题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A
B
C D B
C
D E
F
G
H
I
J
1、气压带对降水的阻碍:
低气压带气流 (上升或下沉), 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
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高气压带气流 (上升或下沉), 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
2、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如此的风带名称有 ;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 (升高或降低), (易
或不易)降水, 如此的风带名称有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就北半球来讲,大致夏季偏 ,冬季偏 。
要点训练1、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云雨 2 .
(
)
要点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由于 差异,陆地增温顺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表现:
2、季风环流的形成
咨询题探究二:
A
B
C D
1
●1、在图上标注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气压中心名称,并画出风向。
●2、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缘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成因风向
冬季夏季
性质
冬季夏季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①;
②
要点训练2、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
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阻碍
D.受强冷空气的阻碍
体验成功:
1.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
A.台风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D①③
3、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①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②地势的障碍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
冬季夏季
2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D①③
4、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讲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邻近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
5.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咨询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现在我们那个地点盛行__________(填风向),试讲明你的判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a __________ b__________
(3)b两地的风向:a________,b________。
(4)一样地讲,A地降水量比B地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