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3.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是法国大作家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成的。

2.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二、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1.课文主要讲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

在慌乱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成功救出了众人,自己却以身殉职。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5 ):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三、学习海难发生前的情景,感受紧张氛围。

1.读课文第1-11自然段,划出写“诺曼底”号遇难时情景的句子,说说体会。

第一处情景描写是第6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把带来灾难的“玛丽号”比作“一个幽灵”“一座山峰”,说明“玛丽号”出现得突然,体积大。

“阴森森”进一步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使读者在灾难来临之前就感到了当时的惊恐与绝望。

)第二处情景描写是第7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大雾中,灾难显得诡异。

这句话渲染了灾难的气氛,写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感。

)第三处情景描写是第11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火炉像人一样喘着粗气,细致形象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灾难的可怕,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很多的感触,首先,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再次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

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感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如:“船长大声吼道”(指名读),“船长为什么要吼喝?”引导学生感受形势的危急,场面的混乱。

学生读时兴趣盎然,能入情入境的朗读。

对体会船长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帮助。

对话部分,让学生分角色读,关于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读,从而体会在危急时刻,在别人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能做到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让所有的人变得井然有序,更体会他是怎样的人及伟大的灵魂。

二、主线清晰,中心明确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

结尾处在沉船视频和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撼人心。

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我在执教本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

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争辩……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一整节课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及反思二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及反思二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及反思二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及反思篇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七个字,会正确书写十三个字。

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体会课文中语句表达很准确的词句,学习有顺序地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读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句的写法,学习有顺序地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恐龙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句的写法,学习有顺序地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二十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的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感悟语言的准确。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力。

第一课时开始,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生字,例如“弥、脉”等13个字,还有“伦、腹”等15个字。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正确地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结构。

接着,我们来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在初读中,我们要解决一些生字,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识记和理解,例如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深入解读课文,感受船长的英雄品质。

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XXX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危急情况下的冷静和有序,为60名乘客的安全着想,最终舍身救人,表现出了英雄般的气概。

在深入解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XXX船长的崇高形象。

这需要我们认真阅读课文,仔细体会每一个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课堂练,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他们的发音和语调是否正确;也可以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和词语来填空,以检验他们的理解能力。

通过这些练,我们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和情感。

1.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研究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那些难读的外国人名和地名。

要注意读准字音,比如平舌音“宰”,翘舌音“秩”,同时重点指导生字“遣”的书写。

这样的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基础,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2.找到“剖开、灌、蓦地、须臾”等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然后在练本上写下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和词,检查研究效果并接受指导。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

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说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可,比如时、地、人、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第1篇】本周二,武汉市教科院领导来我校进行教学视导,我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幸得到市教院领导张凤英老师的指导,深感荣幸,从准备备课,到二次试讲,再到正式讲课,最后到得到领导的指导,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回顾了整个的教学过程。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意蕴比较深厚的文本。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地研读了文本,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和部分教案,最后还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教案。

第一次试讲是在吴承红老师班上,吴老师为了配合我上好这节课,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熟课文,并在朗读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所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相当熟悉,试讲那天感觉学生的表现,状态相当不错,只是自己对整个设计掌握的并不是那么娴熟,所以整堂课的效果并不好。

第二次试讲,为了急于达到好的效果,于是我修改了教案,借鉴了很多别人的东西,可是,适得其反,整堂课下来反而非常生硬,不自然,感觉也不好。

经历了两次不太满意的试讲,我又再一次潜下心来,拿起课文,反复朗读,静静地思考,仔细揣摩,重新按照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

正式讲课那天,我的脑海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非常清晰的思路,学生的状态也特别好,虽然没有在课前对课文中的问题做任何提示,但是学生事前熟读了课文,所以整堂课,无论是学生参与程度,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等等方面,都还不错,我也是非常投入,满怀激情,感觉比前两次试讲的效果要好一些。

特别是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关于船长在挽救了60个人的生命后,自己却选择了和船同沉大海的部分”,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为船长伟大的精神所感动,当伤感的背景音乐配着感人的文字,学生的朗读特别精彩,情感很到位,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课后,教科院的张凤英老师和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1870年法国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遇难,哈尔威船长在面对灾难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后与轮船一同沉入海底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的精神品质,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态度,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进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运用到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的照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轮船的了解,进而引入本课《“诺曼底号”遇难记》。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情况,同时感受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尔威船长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品质运用到生活中。

5.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想象自己处在哈尔威船长的位置上,会如何选择和应对。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

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怠。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

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

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

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

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

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

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

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3、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

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2、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进行质疑1、(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部分剪辑视频)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吗?1912年这艘当时世界最大、最豪华、意为永不沉没的客船载着1513名乘客和船员因撞到冰山而沉没,这次海难最后只有500多人侥幸逃生。

海难的恐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1870年,有两艘英国轮船相撞,但其中的一艘“诺曼底号”除船长以外其余60人都安全获救,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只有船长没能逃生呢?出事时人们都在干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赶快到“诺曼底号”上去寻找答案吧。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大作家维克多·雨果。

我们先来拜访他,谁认识他?投影雨果画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二、购买船票,掌握生字词1、(出示本课“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指名读,组词,正音,齐读。

2、开火车读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师相机指导学生较难理解的词语。

三、登上“诺曼底号”,了解事实真相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4、船长是谁?在紧急情况下,船长是如何救人的?海难的结局如何?四、整体感悟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配《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悟场景,初步受到震撼,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2、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导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描写,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品析船长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情,感悟船长的品格。

上完这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整体感知与具体品析相互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因此,我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概括,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为下面的重点分析打好基础,并且教给他们一种概括故事的方法,有利于以后这类文章的学习。

而在重点品析中,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明白了采用重点字词句的圈画、读、析、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把握文章的精髓,达到品析的目的。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读得相当认真,而且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间的商讨、教师的点拨来解决问题,基本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上课效果还不错。

2.教学收获(思得)。

虽然新课标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这并非说教师可以不管不顾了,完全放手由学生去说,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势必偏离了课标的中心。

在开放式的课堂上,教师也要抓住教学目标的生成,深入点拨。

课前要充分预设学生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深入引导。

当学生对人物形象体会得很好时,我们应侧重于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体验。

教师要灵活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引导他们从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上深入感知。

3.不足之处(思失)。

在船长沉入大海时我播放音乐,烘托悲壮的气氛,课后经康老师的指导,这一环节把音乐去掉会更好一些,因为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沉浸在文字里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

这时,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最后读学生评价时可以播放音乐,从而激起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音乐会起到恰到好处的陪伴。

如果是在学生写话时,音乐的声音放小些会更好。

此外,课堂上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4.改进措施(思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让学生处于身心放松、精神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他们的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他们才会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争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还需多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把驾驭课堂的能力再往上提高一个档次。

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具魅力。

多听课,多向专家及周围的教师学习。

多动笔,课后经常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在阅读中体验。

猝然而至的灾难,让本来还在熟梦中的人们突然面临生死考验,为了自己逃生,在这时候,可卑的利己主义占了上风,甲板上乱成一团。

这时候,只有船长一人保持冷静,把别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
员。

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

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的死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之可爱、之可敬。

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受到教育。

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船长做法的理解,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体,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在备课时,预设了船长的英雄品质为临危不乱、舍己救人、指挥能力强、忠于职守等,在学生研读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见解。

到底是“舍己救人”合适,还是“忘我”“忠于职守,高度的负责精神”更贴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培养他们有个性的阅读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而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努力的方向。

当问题出现后,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

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不足之处: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话重视不够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体会人物品质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主人公
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然而至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以身殉职的事。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文章感人肺腑。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灾难的可怕,领会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会选择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质疑标题,用问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讲课初,我先从本课标题开始质疑:“诺曼底号”是怎么遇难的?遇难之后有多少人员伤亡?谁在遇难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最后结果怎样?让学生通读文章,一一给出答案。

初步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灾难发生后的一瞬间,有一段环境描写“震荡可怕极了。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我让学生围绕这段环境描写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这个环境描写突出了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更能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勇于决断的高尚品质。

(三)读好对话,体会人物崇高的品质
这一课中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船长的话,一组读其他人的话。

两次朗读,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对话理解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舍己救人、终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讲课之初,通过不断质疑,让学生随着几个问题,大致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

(二)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勇于决断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学会要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通过感受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不足之处
课文里还有许多关键语句,由于时间限制,没有分析到,比如“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这句话突出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危难之际关心别人的无私品质。

以及“诺曼底号”沉船的一瞬间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上这节课,我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让小组内讨论体现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的细节描写,集思广益,会把文章分析得更深刻,了解人物更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