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合集下载

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人文关怀。

3. 教学难点: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画出重点词语。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小女孩的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作品背景,解读作者创作意图。

5.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体验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1. 《卖火柴的小女孩》2. 重点词语:悲惨、关爱、珍惜3. 小女孩形象特点:无助、渴望、善良六、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我与小女孩的一天》作文,字数不限。

2.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教育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关爱他人。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女孩的心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学生自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文。

1. 导入:利用PPT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故事内容。

2. 课文阅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女孩的心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卖火柴的小女孩》2. 主要人物:小女孩,火柴,寒冷的夜晚。

3. 故事情节: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

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姑娘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作者以凄美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2)听写词语,同桌改错。
2.看图说话,回顾“可怜”。
(1)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
(2)出示结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回顾旧知,不仅能很好地强化训练点,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夯实知识,训练能力。
教学环节二
研读幻象,读懂愿望
1.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初步了解内容。
2.研读第一次擦燃火柴,习得阅读方法。
课题
8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4.育人目标:看懂小女孩点燃火柴后看到的奇异的幻象,感受她对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找出文中与插图对应的描写,读一读,说说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3)紧扣外貌,初感“可怜”。
2.对比朗读,再悟“可怜”。
(1)关注贫穷的处境。
(2)交流语句,读出处境的悲惨(课件出示)
(3)小结引导:让我们再次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3.关注细节,感受“孤单”。
(1)读句子,找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脉络。
3.感受小女孩处境的悲惨。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会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小女孩处境的悲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一
激趣导入,学习生字
1.书写生字,导入课题。
2.课件出示:火柴。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童话世界”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两篇精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是两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通过学习,带领学生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让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

【课前解析】《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在下着大雪的大年夜,一个为了生活被迫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故事。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关注文本:本文是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学生们最受欢迎的一种体裁。

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课文的表现的内容,还要学习童话的写作方式,因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因此由读到写也是本文的重点。

关注结构:课文先写了小女孩悲惨的处境(1-4段),接着写了小女孩在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种种幻象(5-9段),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结局(10-11段)。

【教学目标】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策略】识字环节可让学生利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认读。

写字环节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可让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

课文阅读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情景带入、图文结合的方式,感受小女孩的悲惨。

增强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合集6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合集6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合集6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1篇】课文简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

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一)播放歌曲《火柴天堂》:“有谁来买我的火柴,有谁将一根根希望全部点燃;有谁来买我的孤单,有谁来实现我想家的呼唤;每次点燃火柴微微光芒,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看见天上的奶奶说话,她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不要害怕不要慌张,让你从此不必再流浪,奶奶牵着你的手回家,睡在温暖花开的天堂。

”(二)导语: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我们再一次带到那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大年夜,再次来到我们上一节课刚认识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她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课文。

二、深入文本,走进心灵(一)整体感知课文,重悟第二部分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寒冷和饥饿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别看到了什么?(找到答案可在书上做标注)2、指名回答。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二)深入研读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1、阅读提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回答。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所以,本教案主张“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语言,重视学生的读、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参观者,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搜集安徒生的作品和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激趣: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指名回答)2.导入: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在这一天却有家难回,只能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

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小女孩为什么有家难回?小女孩为什么卖火柴?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在小女孩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创设情境,从孩子们的切身体验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对比来引入,让学生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发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引导自学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想一想: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读文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识字,能更好把握课文内容,使情感、情绪融入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课文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并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课后练习提出“朗读课文”“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等学习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梳理、交流等方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认识“旧、饿”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生字,会写“火柴、围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3.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4.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手法。

5.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1.认识“旧、饿”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生字,会写“火柴、围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教学难点1.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2.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手法。

3.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识字写字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方法,能自主识字,爱上汉字。

可通过图片或结合生活经验认识生字“蜡、烛”;也可以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燃、焰、烛”;还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识记方法,寻找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并在识记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趣味性。

对会写字的指导主要针对笔画的起落避让、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

在指导前,先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占格情况、书写特点。

指导后可让学生进行练习,进而评价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书写兴趣。

2.朗读理解朗读与理解课文相结合。

本文朗读的基本语调应低沉、缓慢。

在具体朗读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体会小女孩心情的细微变化,从而有感情地朗读。

1.根据拼音,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通过查字典,了解本课多音字“挣、几、晃、喷”的读音。

2.运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

3.搜集作者安徒生的简介。

4.多媒体课件。

2课时第一课时1.认识“旧、饿”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生字,会写“火柴、围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板块一插图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1)观察到哪些信息?(2)有什么疑问?2.学生观察、交流。

(指名回答)预设一: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屋内和街道上都亮着灯,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二:屋顶和地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

街上只有一个小女孩,衣服穿得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地里,在她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孤独的脚印。

预设三:为什么这么冷的天,小女孩要一个人光着脚在街上行走呢?3.教师引导:是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为什么小女孩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寻找答案吧。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

(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作者的资料)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他从小热爱文学。

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边读边在文中圈画出生字。

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3)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认字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学生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学生分享、交流识记方法,教师引导总结。

(识记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归类识字等)(3)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识记和区分。

①课件出示课文中带有多音字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互评)②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本课多音字的其他读音,组词并试着说说含义。

③课件出示给加点多音字注音的句子,指名学生回答。

A.为了挣()钱,他挣()扎着从水坑里爬了起来,背着货箱继续往前走。

B.家具城里的茶几()太多了,大概有几()十个,我都挑花眼了。

C.一阵海风吹来,明晃()晃的珠光轻轻地晃()动了起来。

D.刚走到喷()泉旁边,就闻到小明家传来的喷()香的饭菜味。

3.指导书写会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学生观察字形,按间架结构给生字归类。

(指名回答)(2)小组讨论、交流写字技巧。

(指名学生代表全班分享)(3)教师点评、指导。

裙:左边是“衤”,不是“礻”。

怜:右边是“令”,不是“今”。

乎:首笔是撇,不是横。

焰:右下“臼”内的两横不相接。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火柴围裙可怜几乎哪怕暖和火焰蜡烛亮光烛光告诉离去温和赶紧寒冷痛苦清晨板块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试着概括大意。

2.指名学生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1~4):大年夜里,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并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第三部分(10、1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1.了解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4.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与同桌交流对印象深刻的部分的感受。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给课文划分层次,指导课文讲述了大年夜里,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后来五次擦燃火柴并看到不同的情景,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那为什么小女孩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见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这些情景表达了小女孩的什么心愿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解答疑惑吧。

板块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1.学习第1~4自然段。

交流讨论,小女孩的处境是怎样的?(1)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重点句段进行深入诵读和感受。

句段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①指名朗读,说说阅读感受。

②学生结合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语段,教师指导。

(注意语调要低沉、舒缓)③过渡:如此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她会回家吗?为什么?(课件相机出示叙述小女孩不回家的原因的句段)句段2: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①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不但不回家与家人团聚,还光着脚在街上走的原因。

②换位思考,想想小女孩此刻心情怎样?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小女孩此刻的心情是伤心、无助的。

她可能会想:要是有个温暖的火炉取暖该多好,要是能吃到烤鹅该多好……③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句段2,再指名范读,教师相机指导。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女孩最后不断地擦燃火柴,文中写了她五次擦燃火柴并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女孩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些景象是否是真实的?2.学习第5~9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语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指导。

小女孩看到了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火炉。

②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这样的景象?在文中找出依据。

(指名回答)由文中“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可知,小女孩非常渴望温暖。

③用铅笔画出本段中的感叹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句感叹句,并小组讨论:感叹句在此有何作用?(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总结)5个感叹句加强语气,写出了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强烈地表达了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④教师范读本段,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认真听。

⑤学生范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第6~9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擦燃火柴的次数看到的景象原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3)(4)出示重点句段并进行深入诵读和感受。

句段3: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①指名朗读,读出奶奶慈爱的形象以及小女孩看到奶奶的激动心情。

②指名回答:为了不让奶奶也消失,小女孩是怎么做的?③过渡:在一大把火柴的照射下,奶奶把小女孩抱走了。

它们去了哪里?三个“没有”有何作用?(课件同步出示句段4)句段4: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④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没有”,体会小女孩现实生活的寒冷、饥饿、痛苦,理解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进而明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学生自由朗读第10、11自然段,小组讨论:最后一段中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汇报交流,教师引导)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死前看到了美丽的幻象,她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美丽的幻象中度过的。

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后就不会再承受寒冷、饥饿、痛苦,所以是“幸福”的。

板块三课文总结,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火炉第二次擦燃火柴→烤鹅第三次擦燃火柴→圣诞树⎭⎪⎬⎪⎫第四次擦燃火柴第五次擦燃火柴奶奶渴望温暖、食物、快乐、亲情2.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小女孩因为太冷,所以看到火炉;因为太饿,所以看到烤鹅;因为渴望家的温暖,所以看到圣诞树;因为想念唯一疼爱她的人——奶奶,所以看到奶奶。

小女孩看到的幻象都是她当下最希望得到的。

可见,作者的想象都是根据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自己读这篇童话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