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_——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两骏流失始末

昭陵六骏两骏流失始末昭陵六骏两骏流失始末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石刻艺术精品,但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于上世纪初流失海外,为了六骏的团聚,不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号。
不久前,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进行多次会谈后取得一定成果:昭陵六骏在离散90多年后的2010年有望在古都长安重新团聚!本期,编者特别邀请西安碑林博物馆文物专家马骥先生撰文,介绍昭陵六骏的传奇经历及其重要的文物收藏价值。
昭陵六骏是为李世民而造昭陵六骏石刻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六匹战马,是他辅助其父唐高祖李渊平定四海、建国立邦时所乘的坐骑。
六匹战马都有自己的名字:飒露紫(飒是风声,表示该马奔驰如风,毛色紫红,有“红色旋风”之意)、拳毛騧(騧音瓜,毛色桔黄,身毛呈波浪状卷曲)、白蹄乌(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马)、特勤骠(突厥产黄色战马)、青骓(骓音追,苍白杂色)、什伐赤(波斯产枣红色马)。
当年李世民还亲自作诗六首(即“六马赞”),赞扬每匹马的风采。
并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下来刻在六骏的旁边。
这六件石刻作品是为纪念唐太宗李世民昔日的武功而作,立在陵前,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同时也提醒他的大臣和子民,时刻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岁月。
业内人士透露两骏流失海外始末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宾大)。
其余的四骏,先是被搬运到陕西省图书馆,后于1950年移藏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
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确定其为“国宝级文物”。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六骏的说明牌上一直写着这样的话:“飒露紫、拳毛騧两骏于1914年被美帝国主义分子毕士博盗去,现藏美国费城宾大博物馆。
浅谈“昭陵六骏”石刻的艺术特色

浅谈“昭陵六骏”石刻的艺术特色王菲【摘要】''''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太宗命人将六骏形象刻于石屏之上,并永久陈列在昭陵北阙祭坛之内守护自己的陵寝。
它不仅传递出唐太宗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警示,同时将对六匹骏马的怀念之情融入其中。
对于它的研究。
当今学者多从其社会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对艺术价值的研究甚少。
本文试对''''昭陵六骏''''浮雕的艺术成就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昭陵六骏浮雕的历史渊源''''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曾陪伴他出【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页(P60-60)【作者】王菲【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314.3“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太宗命人将六骏形象刻于石屏之上,并永久陈列在昭陵北阙祭坛之内守护自己的陵寝。
它不仅传递出唐太宗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警示,同时将对六匹骏马的怀念之情融入其中。
对于它的研究。
当今学者多从其社会与历史价值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对艺术价值的研究甚少。
本文试对“昭陵六骏”浮雕的艺术成就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昭陵六骏浮雕的历史渊源“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曾陪伴他出生入死的六匹骏马坐骑。
李世民在陵墓建造上为显示其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以及告诫后世创业的艰辛,诏令阎立本、阎立德将“六骏”形象绘刻于石屏上,并将每一匹骏马的功勋战绩记录其中,为其赐名、赋诗。
二、六骏浮雕作品的分析(一)造型艺术六骏浮雕在形象塑造上通过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客观描绘对象,其严格程度相当惊人。
以下来具体分析。
昭陵六骏

简介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唐太宗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古石埋苍苔
详细资料
1、白蹄乌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马“白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该马通身毛色纯黑,四蹄俱白。
昭陵六骏
隋大业十三年(617)四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市)郡起兵。七月,薛仁杲称帝。十二月,薛举父子竭动10万大军,想趁李渊父子立足未稳,夺取关中长安。次年六月,薛军占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后一直开到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出兵抗击。两军在高(言庶)城(今陕西长武县北)一带相持了两个多月。十一月,薛军粮草不济,军心浮动,进退两难。李世民看准战机,连夜调兵谴将,趁机内外夹攻。李世民先用少量兵力在浅水原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他骑着“白蹄乌”,只带了数名精锐骑兵,率先杀入敌阵,薛军大乱,兵卒向折(言庶)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溃逃。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又催动“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紧紧追赶,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足见它当年载着李世民在黄土高原上急驰,追击薛军的情景。唐太宗给它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课件

探讨昭陵的建造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
昭陵六骏的来源与意义
解析昭陵六骏作为昭陵陵园装饰的来源和象征意义。
第二章:昭陵六骏的艺术价值
1Leabharlann 昭陵六骏的造型设计探讨昭陵六骏的造型设计,包括线条和比例的优美。
2
昭陵六骏的雕刻技艺与手法
介绍昭陵六骏的雕刻技艺,包括雕刻工艺和技术细节。
3
昭陵六骏的艺术价值评价
评价昭陵六骏在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昭陵六骏的文化价值
昭陵六骏与古代陕西文 化的关系
展示昭陵六骏与陕西古代文化 的紧密联系。
昭陵六骏与中外艺术文 化的联系
探讨昭陵六骏在中外艺术文化 交流中的重要性。
昭陵六骏的现代意义和 价值
说明昭陵六骏在现代社会中的 重要作用和影响。
结论
总结昭陵六骏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简要总结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重要性。
强调保护和传承昭陵六骏的重要性
强调昭陵六骏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紧迫性。
《昭陵六骏》PPT课件
北京昭陵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地区,是以昭陵区域内博物馆包括 地下宫殿建筑。昭陵六骏是昭陵博物馆的重要文物之一。
引言
昭陵六骏被誉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具有极高历史、艺术和文 化价值的文物。本章将简要介绍昭陵六骏。
第一章:昭陵六骏的历史背景
西汉的历史背景
介绍西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昭陵六骏》是中国明代艺术作品,其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细的雕刻技艺:《昭陵六骏》由中国明代艺术家沈宽创作完成,作品采用木雕和彩绘技法
制作。
艺术家通过雕刻技巧将六匹奔马塑造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表
达出来,呈现了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
2. 生动的动态表现:《昭陵六骏》通过艺术家的巧妙处理,展现了马匹的奔驰动态。
每一匹马
都表现出明显的动感和速度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马匹奔马时的震撼力和力量。
3. 奇特的造型设计:《昭陵六骏》每一匹马的造型都独特奇特,艺术家通过对马匹体态的处理,使其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马匹的肌肉线条凸显,展示出矫健的体态和力量感。
4. 夸张的姿态表现:《昭陵六骏》在马匹的姿态表现上具有夸张的特点,通过放大和夸张的手法,使马匹表情生动丰富,更具有戏剧性效果。
总之,《昭陵六骏》作为中国明代的雕刻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展示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简述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一组石刻,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的东侧。
昭陵六骏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逼真昭陵六骏的石雕工艺十分精湛,每匹马的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尤其是它们的肌肉、毛发和蹄子的雕刻,更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些马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不仅表现出了马的力量和速度,还表现出了马的优美和高贵。
二、造型优美昭陵六骏的造型非常优美,每匹马的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姿态优美,尤其是它们的头部和尾部的雕刻,更是表现出了马的灵动和优雅。
这些马的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马匹外形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他们对马匹优美姿态的追求。
三、寓意深刻昭陵六骏不仅形象逼真、造型优美,更重要的是寓意深刻。
昭陵六骏是秦始皇陵中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六骏图”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六骏图”是一种象征吉祥、祥瑞和权力的图案,它们通常出现在皇帝的宫殿、宫廷和陵墓中。
因此,昭陵六骏不仅是一组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权力和荣耀的象征。
四、历史价值昭陵六骏不仅有着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昭陵六骏作为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之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昭陵六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因此,昭陵六骏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昭陵六骏作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和历史价值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马匹形态和姿态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
名词解释昭陵六骏

名词解释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错金银工艺】:错金银工艺源于春秋时期,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它的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
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
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
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
【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昭陵六骏简介

昭陵六骏简介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人们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一定要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
昭陵的6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纏。
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
在薛仁杲军受重创的情况下,唐太宗没有听从舅父窦轨的再三阻拦,决计一鼓作气,全歼薛军。
于是他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直追,一昼夜奔驰了200多里,包围了折姪城,迫使薛仁杲率残部投降。
在黄土高原上,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后因长途疾驰力竭而死。
特勒骠为毛色黄里透白的战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 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虽然存放 于帝王之陵,但经过朝代更替时间流转,现今展现 于我们眼前的已是满身“伤痕”!你们作为中华文 明的传承者新一代,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好 祖先留给我们文化艺术遗产? •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经 被人工智能或大型机械所代替,最近几年出现了3D 打印机能将任何在电脑中设计好的形状打印成实物! 类似昭陵六骏的雕刻电脑能马上制作出来,你觉得 我们还有必要费力的用笔去描绘和用刻刀去雕刻吗? 说说你的见解!
•
唐代六匹骏马(什伐赤、青骓、特勒骠,飒露 紫、拳毛騧、白蹄乌)浮雕石刻。原列于昭陵北阙。 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武功,将征战所骑上述六匹战马 雕刻上石,陈列于礼泉县昭陵陵后 。 • 石刻所表现的六匹骏马三作奔驰状,三匹为站 立状。六骏均为三花马鬃,束尾。这是唐代战马的 特征,其鞍、鞯、镫、缰绳等,都逼真地再现了唐 代战马的装饰。 • 相传马的图样是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
倚天长剑, 追风骏足; 耸辔平陇, 回鞍定蜀。 ——
太宗赞语
•
六骏中“飒露紫”、“拳毛騧”在1914年 被美国人运走,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 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在1918年即将被盗运时 因当地人阻止未遂,先存放于陕西省图书馆, 后移至西安碑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
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 力,造型简炼明确,手法圆熟浑厚,栩栩如 生地突出了马的性格和六骏在战阵中的不同 遭遇,同时表现了初唐写实性强的艺术风格。 • 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 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 故事,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 极为珍贵的文物。
太宗赞语
• “飒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 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 事迹。 • 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 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 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 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 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 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 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 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 突阵而归。为此,唐太宗才特别将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 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 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 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
昭陵的建设从唐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 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 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 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 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 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 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 昭陵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 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 两侧有廊庑,“昭陵六骏”石刻 就列置其中。
騧
•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 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 • 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 薛举之子。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 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 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 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 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 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 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 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 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 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 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 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 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 蜀。”
应策腾空, 承声半汉; 天险摧敌, 乘危济难。 ——
• “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 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 “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 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 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 定,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 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勤 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 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 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 建立了功绩。
足轻电影, 神发天机, 策兹飞练, 定我戎衣。 ——
太宗赞语பைடு நூலகம்
•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 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 的坐骑。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 与窦建德结好。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 被李世民击败。 • 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 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在这 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 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瀍涧未静, 斧钺申威, 朱汗骋足, 青旌凯归 。 ——
太宗赞语
• “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 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 • 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据 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 称夏国王。当时,唐军扼守虎 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 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 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 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 • 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 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 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 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
紫燕超跃, 骨腾神骏, 气詟三川, 威凌八阵 。 ——
太宗赞语
月精按辔, 天驷横行。 孤矢载戢, 氛埃廓清 。 ——
太宗赞语
• “拳毛騧”, 这是一匹毛作旋 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 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 闼时所乘。 • 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 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 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 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 李世民击溃败走。 •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 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 战。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 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 利。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 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 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长沙金海中学——谢升华
•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 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 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 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 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