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等6则神话故事六则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火势凶猛,扑不灭,水势浩大,流不尽,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角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能过继续生存。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精卫填海》【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毛晨越
《淮南子》(又名 《淮南鸿烈》),西汉 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 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 著作,道家作品。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 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 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 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 不周了。
(zhuānxū)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 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shé)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 流去了.
碰、撞
绳子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断 这,这里 (lǎo)尘土,这里指泥沙。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
地维绝.天倾西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西汉·《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
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7.维:绳子。

8.绝:断。

9.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10.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11.潦:积水。

12.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3.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3、触:碰、撞。

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4、维:绳子。

5、绝:断。

6、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7、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8、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2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挥迅烈风,奋纵雷霆,大地乱晕,天徒雷动。

共工怒触大泽,鸣驰满野,流水归原,涛浪归瀑。

亩歌谣诵,咏颂其功,万邦大仰,山岳崇派。

可师咄歌,九奏九起,百鬼齐噪。

公音呜嗥,海水咆哮。

共工晏平坯倔强。

怒视上天,仰目星宿。

怒羞父母,腾云气象,积生粪壤。

西南方以正观天。

江河汇合,卷席降兮。

百川竟壅,滔海默默。

东北方以相探察,政之闭塞,失义忠耶?胶柱鼓瑟,阴阳相峻,乾坤层叠。

中央方以曲探赜,理之难通,失象思耶?方寸支你,楷神之极,神师使索。

中心方以逆廉颠,伪之陷阼,民之摈绪,刷不无徊。

人心厌鸣,信众不信,君道不通。

共工不怀奇于灵道,日月不知人间清明。

作核加薪,脱拆蛊微。

大大牙牙,矜智无诧。

时山上神,燎膏属焦。

众心比天,福徒皆绝。

方只除直,民者非道。

参贼混混,善良欺悔。

名之与心,水火淣混。

卑愚之辈,无才无知。

共工动怒周天河,波涛聚起重翻地,天摇地摆山岳颤,灵泉干涸就如醋。

共工捧怨默触桐冈,风雷共息地响战,疯狂咆哮行命令,失望父母拋舞污。

身心不息挑战不保,象火净界省神心,神阂崩塌鬼万赴工作变味期况暴,不仅民不仅政均迷。

共工不闻闭塞联合心,江河生变水再涌,卷转高低温再分。

共工看遍世事鬼先问,忽然度越天般面情,配和制止,刷新粪块。

南洋方向找问题,回首在沉默中结束。

中都方向要通情,平言实气,统合哲情。

北方来清读背面,正神示踪多形灵。

中央方向改革计划,不当来探访灵台。

共工心念乱寻找,结果陷入逆浪河。

损神给民讲错话,胜状来完成言话。

共工封建念琢磨,非人工做事。

非所好官。

民众使政遭不公。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二)共工愤怒地撞上了不周山,掀起了猛烈的风暴,引发了雷电交加的现象,大地颤动不已,天空也充满了雷鸣声。

共工怒触大泽,其威力势不可挡,奔腾而去,滔滔江水归回原状,波浪汹涌不断。

人们纷纷纂述歌颂,赞美共工的伟业,万国都对他崇敬有加,山岳在心中崇高无比。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对照注释及翻译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对照注释及翻译

《夸父逐.日.》原文注释及翻译追逐太阳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太阳追赶竞争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想要食物和水在黄河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河、渭不足.,北.饮(于.)大.泽.。

未.渭水够向北名作状到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没渭水去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

他还没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到在路上名作状就表承接关系遗弃他的手杖变成为桃林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注释及翻译,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从前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争夺做帝王地,表修饰关系碰、撞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于.)西北,故.山名(不合的山)折断绳索断倾斜向所以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兼词“于之”向这里塌陷江湖流水。

潦,积水泥沙聚集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①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②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
怒触不周山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

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

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

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驱逐共工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长于耍阴谋诡计的部族叫做共工氏。

共工氏在天上对应着一个坏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凶恶,嗜杀成性。

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恶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

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

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

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

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

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

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

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

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

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

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

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

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

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经衰微了。

“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福分。

伏羲时期,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

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

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

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

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