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译文、注释及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而:表顺承。

6、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7、为:做。

8、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9、倾:倾斜。

10、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11、移:移动。

12、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13、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14、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15、故:所以。

16、归:汇集。

17、绝:断。

题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神话典故。

共工,又称共工氏,相传妻室为桔大爷;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古书《淮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共工触山原文及译文

共工触山原文及译文

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1。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作家作品知识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原文翻译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原文: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译文:愤怒的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系挂着地的绳子也断了。

原文: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译文:(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移动到了这里。

原文: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大地向西北塌陷,所以江湖流水和泥沙都流向了那里。

三、重点词昔者:从前为:做触:碰、撞维:绳子绝:断不满:塌陷。

潦:积水。

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流向。

焉:兼词,于是,于之。

译为,到这里,到那里。

四、词语归类1.同义词断2.词类活用西北向西北名词活用为状语东南向东南3.焉:兼词必有我师焉:于之,在其中日月星辰移焉:于是,于之。

到这里,到那里。

五、课文分析原因:二雄相斗争帝1.共工怒出不周山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结果:日月星辰移位2.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1)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性格)(2)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为后人造福。

(品德)华夏民族的英雄。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2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挥迅烈风,奋纵雷霆,大地乱晕,天徒雷动。

共工怒触大泽,鸣驰满野,流水归原,涛浪归瀑。

亩歌谣诵,咏颂其功,万邦大仰,山岳崇派。

可师咄歌,九奏九起,百鬼齐噪。

公音呜嗥,海水咆哮。

共工晏平坯倔强。

怒视上天,仰目星宿。

怒羞父母,腾云气象,积生粪壤。

西南方以正观天。

江河汇合,卷席降兮。

百川竟壅,滔海默默。

东北方以相探察,政之闭塞,失义忠耶?胶柱鼓瑟,阴阳相峻,乾坤层叠。

中央方以曲探赜,理之难通,失象思耶?方寸支你,楷神之极,神师使索。

中心方以逆廉颠,伪之陷阼,民之摈绪,刷不无徊。

人心厌鸣,信众不信,君道不通。

共工不怀奇于灵道,日月不知人间清明。

作核加薪,脱拆蛊微。

大大牙牙,矜智无诧。

时山上神,燎膏属焦。

众心比天,福徒皆绝。

方只除直,民者非道。

参贼混混,善良欺悔。

名之与心,水火淣混。

卑愚之辈,无才无知。

共工动怒周天河,波涛聚起重翻地,天摇地摆山岳颤,灵泉干涸就如醋。

共工捧怨默触桐冈,风雷共息地响战,疯狂咆哮行命令,失望父母拋舞污。

身心不息挑战不保,象火净界省神心,神阂崩塌鬼万赴工作变味期况暴,不仅民不仅政均迷。

共工不闻闭塞联合心,江河生变水再涌,卷转高低温再分。

共工看遍世事鬼先问,忽然度越天般面情,配和制止,刷新粪块。

南洋方向找问题,回首在沉默中结束。

中都方向要通情,平言实气,统合哲情。

北方来清读背面,正神示踪多形灵。

中央方向改革计划,不当来探访灵台。

共工心念乱寻找,结果陷入逆浪河。

损神给民讲错话,胜状来完成言话。

共工封建念琢磨,非人工做事。

非所好官。

民众使政遭不公。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二)共工愤怒地撞上了不周山,掀起了猛烈的风暴,引发了雷电交加的现象,大地颤动不已,天空也充满了雷鸣声。

共工怒触大泽,其威力势不可挡,奔腾而去,滔滔江水归回原状,波浪汹涌不断。

人们纷纷纂述歌颂,赞美共工的伟业,万国都对他崇敬有加,山岳在心中崇高无比。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知识点归纳

《共工怒触不周山》知识点归纳

《共工怒触不周山》知识点归纳一、原文与译文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黄帝,(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二、文学常识积累著作。

三、生字读音颛顼(zhuān xū)水潦(lǎo)折(shé)四、重点字词解释①(昔)从前②争为(做)帝③怒而触(撞、碰)④地维(绳子)绝(断)⑤故(所以)……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

)⑥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潦:积水)。

⑦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⑧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五、开放性试题1.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答: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昔者:从前。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维:绳子。

绝:断。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文学常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课文分析】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