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赏析: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共工触山原文及译文

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还记得初中学过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文言文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赏析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西汉·《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
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7.维:绳子。
8.绝:断。
9.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10.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11.潦:积水。
12.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3.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共工触山文言文翻译

原文如下:共工氏与祝融争而不胜,怒触不周之山。
折天柱,绝地维,故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与水逆斗于玄黄,云霭霭而四塞,日中无光,昼则冥冥。
及九野之田,山岳崩摧,川谷改易,陵迁陆移。
于是,民皆裸身露首,相抱而哭,无衣无食,死者相望。
翻译如下:共工氏与祝融氏争斗,未能取胜,愤怒之下,撞击不周山。
折断了支撑天的柱子,断绝了维系地的纽带,因此天不能完全覆盖,地不能全面承载。
在远古时期,四极崩塌,九州裂开,天不能全面覆盖,地不能全面承载。
火与水在玄黄之间逆流相斗,云雾弥漫,遮天蔽日,白天也如同黑夜。
至于九野的田地,山岳崩塌,河流改道,陆地迁移。
于是,人们都裸露着身体,露出头部,相互拥抱哭泣,无衣无食,死者相望。
共工触山之故,乃天象地脉之变。
昔者,天有十日,轮流照耀大地,共工氏触山,九日俱陨,仅存一日,故后世有“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之成语。
地裂之处,涌出洪水,泛滥成灾,生灵涂炭。
此乃共工氏之过,亦为天地之变。
共工触山,后世传为神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古人以此事告诫后人,行事不可刚愎自用,应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共处。
共工触山,虽是一场灾难,但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然共工触山之事,亦有其道理。
共工氏刚烈之性,触山之举,实为抗争天命。
在古代,人们敬畏自然,认为天命不可违,共工氏敢于挑战天命,实为英勇之举。
故后世之人,虽知共工触山之灾,亦多对其抱有敬意。
总之,共工触山之事,既为一段神话传说,亦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此事虽悲,却让人深思。
它警示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应勇敢面对,勇于抗争,但亦要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共工触山,虽已成为过去,但其精神,仍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每日一课)文言文鉴赏:《共工怒触不周山》带解释和译文

(每日一课)文言文鉴赏:《共工怒触不周山》带解释和译文小墨: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每日一课”是文言文鉴赏:《共工怒触不周山》。
【背景】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
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斗争,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以示决心。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而:表顺承。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为:做。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倾:倾斜。
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移:移动。
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故:所以。
归:汇集。
绝:断。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小墨留给大家的话:努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但是不要期待回报,不是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的,做了就不要后悔,不做才后悔。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
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共工怒触不周山
出处:《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昔者:从前。
而:表顺承。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为:做。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
断。
倾:倾斜。
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移:移动。
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故:所以。
归:汇集。
绝:断。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故事介绍共工,炎帝裔。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
;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
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
经;海内经》)。
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神农(《雕玉集;壮力》),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
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
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传说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
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相争,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
《列子》载
《列子》又名《冲虚至德真经》,是春秋战国列子与其弟子门人所做。
记载云:“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体。
物体自有不足之处,所以过去女娲氏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
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
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
《史记》记载
《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
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
”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国语》记载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
”“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
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
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
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
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
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
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倾斜。
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淮南子》载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记载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来解释“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现象。
共工怒触不周山古今点评1.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屈原《天问》)
2.这又是北部人民对于地形及现世界的并未十分美满所起的一种解答。
在开辟神话中,这该是尾声了。
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
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
(茅盾《神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