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离自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和启示

合集下载

李离伏剑以身护法

李离伏剑以身护法

李离伏剑以身护法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
【期刊名称】《山东审判》
【年(卷),期】2011(027)003
【摘要】@@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他执法如山、公正不阿,视法律重于生命.李离断案,一向都是细致入微,极其认真,所以他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然而,一天他在查阅过去的案卷时,竟发现了一起错杀的冤案,他感到惊骇不已,惭愧万分,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李离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送到晋文公那里,请求晋文公将自己处死.
【总页数】1页(P119)
【作者】山东法官培训学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李离伏剑 [J], 周志强
2.李离自请伏剑 [J], 丘引
3.从“李离伏剑”谈起 [J], 韩朝晨
4.由“李离过杀而伏剑”说开去 [J], 曹河;
5.怀素《李离伏剑卷》鉴识 [J], 陈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文言助读译文101-110101.管仲答绮乌封人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

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吃东西,很尊敬他。

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侥幸被押到齐国后没有死还被齐国重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102.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移放置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人敢去搬的。

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移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

终于公布了法令。

103.张释之执法上行出中渭桥。

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来人,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汉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乘坐的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2017-9月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2017-9月八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初二月考测试题——语文——一、积累(15分)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汉字(3分)①bì( )护②斑lán( ) ③yǐ nǐ( )( ) ④pì nì( )( )2.词语填空(2分)①接而至②炙人口③事与愿④不可议3.古诗词默写(10分)①水何澹澹,。

②,巴山夜雨涨秋池。

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突破时间局限,打通空间阻隔,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的诗句是,。

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

⑤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 ? 两句表现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⑥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达苏轼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重用的句子是:, 口。

二、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循吏列传》阅读附答案

《循吏列传》阅读附答案

《循吏列传》阅读附答案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洁,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11、以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过错的一项是()A.相追之相:他,代其父B.王赦其罪,上惠也惠:施舍C.不私其父私:左袒D.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12、对比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今过听杀人,罪当死王赦其罪A.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C.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1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过错的一项是()A.坚直廉洁,无所阿避阿避:指奉承和回避B.夫以父立政,不孝也立政:指建立政绩C.废法纵罪,非忠也废法:指废止法律D.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傅:指把罪恶推给他人14、“过听杀人,自拘当死”在文中的意思是()A.过分听信他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B.听察案情有差错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C.听察案情有差错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D.过分听信他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15、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保护了法纪的尊严。

《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鲁仲连,齐人也。

齐之辨士田巴,辨于徂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

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

连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徐劫言之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

愿得侍议于前,可乎?”田巴曰:“可。

”鲁仲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

何者?急不暇缓也。

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日暮耳。

先生将奈何?”田巴曰:“无奈何。

”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

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

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

”田巴曰:“谨受教。

”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也,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终身不复谈。

仲连先生见孟尝群于杏堂之门,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数,可得闻乎?”连曰:“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

”燕伐齐,取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军骑劫,复齐城,唯聊城不下。

燕将城守数月。

鲁仲连乃为书著之于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得书,泣三日,乃自杀。

秦师围赵邯郸,魏使将军新垣衍入邯郸,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辨说罢之。

秦军退,平原君欲封之,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寿,先生笑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人之缔结。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皆不受,遂策杖去,逃隐海上,莫知所终。

(节选自《史记》)译文:鲁仲连,是齐人。

齐国的能言善辩之士田巴,在徂丘辨论,在稷下学宫(当时的讲学机构,学者可以在此宣扬自己的观点)挑春秋五霸的毛病,诋毁五帝(黄帝、颛、帝誉、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一天就能让一千人心悦诚服。

《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

”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

”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

今市令来言曰市乱。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

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

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二年,市不豫贾。

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四年,田器不归。

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庳:bì,矮小。

梱:kǔn,门槛。

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

译文: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

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李离自刑文言文翻译

李离自刑文言文翻译

李离者,晋人也。

为吏,廉直公正,无私曲。

尝听狱,有一囚,罪当死,李离以其狱不当,放之。

后囚逃,归罪于李离。

李离曰:“吾放囚,非吾意也,狱官误我也。

”囚曰:“君为狱官,当知狱事,何谓误?”李离曰:“吾为吏,不知狱事,非吾职也。

”囚曰:“君为狱官,不当知狱事,吾何逃?”李离曰:“吾虽不知狱事,然放囚非吾罪,吾放囚,非吾意也。

”囚曰:“君为吏,放囚,非吾意也,吾何逃?”李离曰:“吾放囚,吾意也,吾不能自免。

”遂自刑而死。

译文:李离,晋国人也。

他担任官职时,廉洁正直,公正无私。

曾经审理案件,有一个囚犯,按照法律应当处死。

李离认为案件处理不当,便释放了囚犯。

后来囚犯逃脱,将罪责归咎于李离。

李离说:“我释放囚犯,并非出于我的本意,是狱官误判了我。

”囚犯说:“您身为狱官,应当知晓狱中事务,怎么说是误判呢?”李离回答:“我担任官职,却不知狱中事务,这不是我的职责。

”囚犯追问:“您作为狱官,若不知狱中事务,我为何要逃脱?”李离辩解道:“我虽然不知狱中事务,但释放囚犯并非我的过错,我释放囚犯,并非出于我的本意。

”囚犯说:“您作为官吏,释放囚犯,并非出于我的本意,我为何要逃脱?”李离感慨道:“我释放囚犯,是我自己的意愿,我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

”于是他自行处罚,以死谢罪。

李离自刑,其行虽过于严苛,然其忠诚正直之心,令人敬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吏腐败,冤假错案层出不穷,李离能坚守正义,不畏权势,实属难得。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担当,更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

然而,李离的自刑之举,也引发了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

在执法过程中,如何平衡法律与道德,是每个官吏必须面对的问题。

李离虽然坚守道德,却因对法律的误解而走向极端,这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李离的忠诚正直,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法律与道德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离自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和启示
李离自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和启示
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

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⑤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⑥,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⑦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⑧不受令⑨。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⑩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翻译
李离,是晋文公的司法官。

他误听案情而错杀了人,把自己关押起来并定了死罪。

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

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

”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也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多,也不和下属平分利益。

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错杀了人,却把罪附着到下级官吏身上,这是没有听说过的。

”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

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也应判自己刑罚,
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

您因为我能观察到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

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错杀了人,罪责应当死。

”于是他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司法官。

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错杀了人,过:误。

④当:判决。

⑤下吏:下级官吏。

⑥居官为长:担任的官职是长官。

长:长官。

⑦傅:附加。

⑧辞:推辞,拒绝。

⑨不受令:不接受晋文公宽恕他的命令。

⑩寡人:君主自称。

听微决疑:意为观察到不明显的细节及判决疑难案件。

遂:于是。

伏剑:用剑自刎。

启示
《李离自刑》启示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有责任感,严于责己,赏罚分明,凡事秉公办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