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和课本注释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测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测试)XXX与朋友约好中午一起出行,但中午朋友还没到,XXX等了一会儿后就离开了。
后来朋友到了,但XXX的儿子元方已经在门外玩耍了。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他等了你很久,但你还是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客人生气地说:“这不像话!约好一起出行,却不守信用。
”XXX的长子XXX,字元方,是XXX的长子。
有一天,XXX在XXX聚集儿女们讲论文义。
突然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XXX纷纷何所似?”太傅的兄长XXX的女儿XXX 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太傅的女儿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傅听后大笑。
XXX,即XXX,是晋朝XXX人。
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XXX等官职。
逝世后被追赠为太傅。
XXX与朋友约好中午一起出行,但中午朋友还没到,XXX等了一会儿后就离开了。
后来朋友到了,但XXX的儿子元方已经在门外玩耍了。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他等了你很久,但你还是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客人生气地说:“这不像话!约好一起出行,却不守信用。
”XXX的长子XXX,字元方,是XXX的长子。
有一天,XXX在XXX聚集儿女们讲论文义。
突然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XXX纷纷何所似?”太傅的兄长XXX的女儿XXX 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太傅的女儿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傅听后大笑。
左将军XXX的妻子是XXX的女儿,XXX是XXX的女儿。
左将军XXX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XXX说:“元方和我约好在中午见面,如果他不来,就是不守信用;如果他骂自己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这不是很好吗?”“不亦说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语气。
XXX的友人惭愧地下车引路,但元方却不顾礼貌地直接走进门里,让XXX感到愠怒。
XXX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曾经担任过太丘县令。
XXX是古代称呼君子的地名。
XXX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是否对人真诚,是否对朋友守信,是否勤于研究。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部编版电子课本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部编版电子课本文言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注释及译文[理解+识记积累]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快乐地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哥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注释及译文[理解+识记积累]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大体可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相比。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快乐地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哥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课下注释说明:古文研究,课下注释的背诵是重点,方便大家编辑整理使用。
目录:一、第八课《世说新语》二、《论语十二章》三、《诫子书》四、《狼》五、《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下注释:一、第八课《世说新语》《咏雪》1、选自《世说新语笺疏》(XXX1983年版)。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XXX(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2、【XXX】即XXX(320-385),字XXX,XXX(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3、【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4、【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5、【文义】文章的义理。
6、【俄而】不久,一会儿。
7、【骤】急。
8、【何所似】像什么。
9、【XXX】即谢朗,字长度,小名XXX,XXX次兄谢据的长子。
10、【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比拟。
【差】,大体。
【拟】,比拟。
11【未若】不如,不及。
12【因风】XXX。
【因】,趁、乘。
13、【公大兄无XXX】]指东晋诗人XXX(yun),XXX 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XXX长兄谢奕,字无奕。
14、【XXX】XXX,书法家XXX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陈太丘与友期》1、【XXX】即XXX(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3、【日中】中午时分。
4、【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5、【乃】才。
6、【元方】即XXX(129-199),字元方,XXX的长子。
7、【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2020部编版】(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
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译文: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
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
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
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
”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去了。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划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用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说了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16版)课内文言文梳理孙权劝学【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下注解】〔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非复〕不再是。
〔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阿蒙〕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
〔务〕事务。
〔更〕重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木兰诗【参考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
(不知怎的)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
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木兰我也没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买马和马具,从此代替父亲出征到东边集市买骏马,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长鞭。
早晨告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
早晨告别黄河离离开,晚上到达黑山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马的嘶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传来了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将士们多年来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回来拜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务,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洗打扮;小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东屋的闰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
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裙,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们都很惊异:同行作战十几年,(竟)不知木兰是女子。
雄兔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么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课下注解】〔唧唧〕叹息声。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唯〕只。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驾驭牲口用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溅〕水流声。
〔胡骑〕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戎机,战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最大的功。
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驰,赶马快跑。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穿〔云鬓〕像云那样的鬃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
走,跑。
【重点句子翻译】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卖油翁【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课下注解】〔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自矜〕自夸。
〔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
颔,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
然,表示…的样子”〔安〕怎么。
〔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轻,轻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凭、靠。
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覆〕盖。
〔徐〕慢慢地。
〔杓〕同“勺”。
〔遣之〕让他走。
遣,打发。
【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短文两篇陋室铭【参考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课下注解】〔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名〕出名,有名〔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参考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课下注解】〔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