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课内复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01《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最新人教部编版7-9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及文言文背诵原文及翻译(中考总复习专用)

最新人教部编版7-9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及文言文背诵原文及翻译(中考总复习专用)

新人教部编版七-九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及文言文背诵篇目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内外古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5.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

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一)《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2)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3)博学而笃志..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14)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5)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内容理解。

(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0年-2021年)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0年-2021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课内文言文阅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六“课内文言文阅读”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文言文篇目,包括《师说》、《出师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长篇文言文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所学文言文篇目,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难点:对长篇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提炼文章主旨。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备好相关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复习本学期所学文言文篇目,提前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所学文言文篇目,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文言文阅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提炼文章主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两则一、生字读音。

寔.(shí) 在不.(fǒu) 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四)解释下列词语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太丘与友期》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引:拉之:代词,他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咏雪》①太傅寒雪日集.集:家庭聚会②俄而..曰:“白..雪骤:俄而:不久③公欣然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拟:相比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因:凭借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省略句)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倒装句)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容理解:1、“寒雪”“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1、文中对道韫的评价如何?答: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答: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粗野蛮横,十分无礼,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知错就改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1)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2)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诗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愈《春雪》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词语: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名言:言必行,行必果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故事:司马光砸缸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植七岁做诗《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â)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ăng)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规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逝:流逝斯:这舍:舍弃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四、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词语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