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课件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治法概要课件

用法
2
3、灌肠
动物实验,肛门给药疗效比口服快,口服后6小时效 好,肛门给药2小时为高峰。肛门给药吸收快,不经肝 脏直接如大循环,不影响肝功,同时避免消化液对药物 的破坏,减少药物对肾的刺激。
常用治则
解表法 止咳平喘法
内 治 法
清热解毒法 开胃运脾法
活血化瘀 回阳救逆法
解表法
要用于小儿表、卫诸证。 有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祛暑解表法 等随不同个体表现出的不同证型及不同季 节分别选用各自的代表处方。 如:葱豉汤、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桑菊 饮、新加香薷饮等
2 准 忌
3)消而勿伐 小儿用消导之剂也不少,消而除积,而 积有多种,如食积、痰积、水积、癖积等, 消的本身就是攻伐,有积用消,则积去,若 消之太过则会伐气,临床多用补剂佐之,如 十枣汤中的大枣就是防止大戢、芫花、甘遂 过伐。
2 准 忌
4)补而勿滞 补可疗虚,虚证较多见,如阳虚、阴虚、 脾虚等,虚者补之。补之不当,尤其过多, 必然出现“气有余便是火”的局面,因此, 临床用补过多佐用调和之剂,如补中益气汤 中陈皮就是调和气机,防止补剂而赋。
2 准 忌
5)温而勿燥 用温治寒证,应注意过之生燥,古谓寒 者热之斯矣,热之太过,则燥热之症复起, 为避免化燥,用药注意剂量不要太过,逐渐 加量,适可而止,久用宜佐养阴之剂,如生 地、寸冬、石斛等皆常用。
2 准 忌
6)汗而勿伤
小儿汗法用之宜慎,汗多伤津,津伤液 亏,所以用汗法不宜过,佐用甘草,但力小, 临床以慎忌为主,多可适当。
宜 忌
2 准
宜(适宜)
要想准确,必须掌握应该做的,如辨 证要准确,确定证属是寒治寒,是热治热, 这个原则不能含糊,即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
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 伤食吐泻、疳证等。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 脾胃纳运失常。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 生长发育。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积, 神曲善化谷食积,莱顏子擅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 还有开胃作用,临床上常配合理气药。代表方有保和丸、消乳丸、 木香大安丸、枳实导滞丸等。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小儿“体属纯阳”, 易“从阳化热”,热病多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 丹毒、疮痈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 等,分别选方用药。常用治法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 咸寒清热等。代表方有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导赤散、泻白散、五味消毒饮等。
四、中药煎服方法要合理
●汤剂具有加减灵活的优势,仍然是儿科最常用的剂型。煎熬时要 分清处方中是否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的药物。煎熬前要用 干净冷水浸泡药物15〜30分钟,煎熬时间根据处方治疗功效决 定。每天煎出的药量为: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 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煎出的药液, 根据病情,分3〜5次服用。喂药时尽量不要强行灌服,小婴儿 可用小勺或喂药器,从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喂入,幼儿和学龄 儿童应鼓励其自愿服药。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外邪郁闭肌表, 开阖失司,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应使用疏散风邪 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气从汗而解。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分 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等。代表方分别有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新加香蕾饮等。
2.止咳平喘法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
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
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
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
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
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
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
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
儿科治法概要

位置:两手掌大鱼际 作用: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常用治疳证、哮喘。
八、其他疗法
※刮痧疗法: 用刮具蘸水或植物油,直接或间接在一 定部位的皮肤上反复划刮,使皮肤出现紫红 色的痧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 有疏畅气血、开窍醒脑、发表清热、解毒泄 浊、运脾和胃、行气止痛等功效,常用治绞 肠痧、中暑、瘟疫、感冒、落枕等证。
治疗滞颐,可用下列哪味中药研粉敷于 涌泉穴: A .麻黄 B .附子 C .车前子 D .西河柳 E .吴茱萸
刺四缝疗法常用于治疗:
A .鹅口疮和口疮 B .疳证和厌食 C .腹痛和泄泻 D .咳嗽和哮喘 E .惊风和痫证
患儿,5岁。腹部刺痛1周,痛有定处,按之痛 剧,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其治法是: A .活血化瘀 B .消食导滞 C .温中缓急 D .散寒止痛 E .通腑行气
捏脊疗法
八、其他疗法(二)针灸疗法:
常用治脑性瘫痪、遗尿、哮喘、泄泻、痢疾、小
儿麻痹症、小儿暑温后遗症等。
※头针: “头为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
以及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巅顶等理论,针刺头 皮调整经气平衡,通经活络。 ※耳针(耳压):内脏、躯体有病,耳壳相应区 出现病理反应点,称耳穴。
八、其他疗法
小儿药物治疗概要
目 的 要 求:
掌握儿科常用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及其适应症 熟悉儿科口服给药法,捏脊疗法,刺四缝疗法。 了解儿科临床常用的现代治疗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小儿内治法药物用量计算、小儿捏 脊疗法、儿科常用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及其适应
症
病例1:
中医儿科学课件系列——第六节 治法概要

Sometimes cure; Usually help;
Always comfort.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特鲁多
消食导滞法:
• 适应证:适用于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
• 常用方: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枳术丸、消乳丸。
• 临床应用 常用药:内金、山楂、麦芽、谷芽、神曲、莱菔子、 布渣叶、芒果核。 • 用于伤食或饮食积滞证。
利水消肿法:
• 适应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之水肿证 • 常用方: 通阳利水 — 五苓散 行气利水 — 五皮饮 健脾利水 — 防己黄芪汤 温阳利水 — 实脾饮 • 临床应用:配合行气活血法。
※爆灯火疗法(灯火燋法)
用灯芯草蘸麻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穴位 或部位。古人用以治疗脐风、惊痫等,如《幼 科铁镜》中载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
※拨火罐:
• 不适用于6个月以内婴儿,高热抽风、皮肤 过敏、水肿、有出血倾向、明显营养不良及 皮肤感染者,也不宜拨火罐。
※割治疗法:
• 位置:两手掌大鱼际
• 作用: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 常用治疳证、哮喘。
第六节
治法概要
河南中醫学院第一附属醫院 儿科医院
• 身心兼顾,综合治疗:WHO对健康的定义。 • 合理进行中西医结合。
本节内容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其他治法
(一)内治法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审慎: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2.处方轻巧灵活
轻巧(用药轻、用量小) 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 中病即止
常用穴位:
手部六腑、天河水、三关;
掌部的大肠、脾土、板门;
背部的大椎、七节、龟尾;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病案患儿,男,5岁。
2006年8月22日来诊。
咳嗽喘促3年,复发伴加重2天。
患儿2天前因受凉后发病,现症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稀白痰,形寒肢冷,面色淡白,恶寒无汗,无发热,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滑。
查体:体温36.5℃,听诊可闻及两肺哮鸣音及痰鸣音。
现用雾化吸入治疗(图1 -16)。
[问题]1.试述该病中医病名诊断。
2.该患儿可采用何种中医内治法治疗?3.该病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包括哪些?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病因、生理病理、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中药汤剂内服吸收快,加减运用灵活,便于喂服;中药成药易贮存携带,服用方便;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推拿、艾灸、针刺等治疗手段,亦有较好疗效,可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内治疗法一、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末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尽快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例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发热咳嗽之表证,若治不及时或治不恰当,邪气内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
因此,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从表而解。
不可寒凉太过,卫阳被遏,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门留寇。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因此,儿科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审慎。
对于危急患儿可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急症必备中成药,如治疗高热惊厥的清开灵注射液。
2.处方用药精简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病证比较单纯,因此,在治疗时处方用药应力求精简灵活。
无论正治或反治,或寒或热,或寒温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总宜轻巧活泼,不可重浊呆滞,要寒不伤阳,热不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
中医儿科外治法概要共46页PPT文档共48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儿科外治法概要共46页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正式版】儿科诊法概要PPT资料

阴囊水肿,常见于阳虚阴水 牛乳、羊乳为主喂养者
也见于杂病,如紫癜等 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称为木舌
囟问门饮凹 食陷,为女囟陷孩,常因前阴津阴大伤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或蛲虫病脏腑有病,能在苗窍上有来自反映 审察苗窍可以测知脏腑病情
一、望 诊 审苗窍
察舌 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三个方面
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称为木舌 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 属心脾火炽,上冲舌本所致
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称为连舌 因舌系带过短所致
一、望 诊 审苗窍
察耳 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 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耳壳薄软,耳舟不清 是先天肾气未充的证候 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 是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表现
一、望 诊 审苗窍
察二阴 疹:高出皮面,压之褪色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阖自如
医生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末端
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为弄舌 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 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 舌常吐于唇外,伴见眼裂增宽,表情愚钝,为智力低下
一、望 诊 审苗窍
舌质 “神”指精神状态
问寒热
“色”指面部气色
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啼哭洪亮为实舌证;质紫黯或紫红,为气血瘀滞
望动态 观察动态,分析不同姿态显示的疾病
一、望 诊 望形态
望形体 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 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属健康表现 生长迟缓,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 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姿态呆滞 胎禀不足,营养不良,属于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3
治疗方法: 1.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 2.止咳平喘法
针灸是用银针刺入某一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小儿对此法不易配合,故一般应速刺、 浅刺、不留针。主要用于小儿脾胃系病证、 遗尿、小儿暑温后余证及伤科诸证;
灸法是用艾条点燃熏灸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多用于年长儿,采用悬灸法,注意皮肤灼伤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24
3、割治疗法
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证
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 3.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4
4.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诸种出血的证候 。
5.安蛔驱虫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
6.消食导滞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5
7.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病证。
主要用于外科及皮肤科病变,有活血消肿止 痛、祛风止痒等治疗作用。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21
4、热熨法
一般将药物和适当的敷料(如盐、姜、葱、 茶)经过加工处理后,敷于患部或俞穴,借 助热力,使药物达到治疗作用。有温中散寒、 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的作用。
5、雾化吸入法
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将药液雾化成微小液 滴,通过吸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 的治疗方法。
亦称外敷法,一般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与不 同的液汁调成糊状敷贴于患部或一定的穴位, 此法不仅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亦可使药力由 表及里以调节阴阳、脏腑、气血而达到治愈 疾病的目的。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20
3、涂擦法
将药物制成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 涂擦于患处的一种常用药物外治法。
体表面积(m2)=kg×0.035+0.1 中药用量(大约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
1/6,婴儿用1/3,幼儿用1/2 ,学龄儿童用 2/3或成人量。
202法
1.口服法
喂药方法 中药煎出药量:婴儿60~100ml,幼儿
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 200~250ml。
12.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7
二、外治法
药物外治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 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治疗作用的 方法。
有药物可直达病所、使用安全、毒副作用相 对较小、适应症广、易于推广等优点,是药 物内治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0
给药方法
2.鼻饲法 插胃管
3.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气动雾化器(喷射式) 超声雾化 贮雾罐辅助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1
给药方法
4.吹鼻法 鼻腔滴药
5.直肠给药 6.注射法
肌注、静注、静滴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2
(三)常用内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 本的治法。
4、饮食疗法
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或添加适宜的中 药(大多采用可以作为食物的中药)制备成 膳食(有效的亦称药膳)以防治疾病、养生 健体的方法,亦是中医最有特色的一种治疗 方法,这种方法不以攻邪为长,而重在调节 机体功能,促进病体康复。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22
三、其他疗法
1、推拿疗法 对小儿脾胃系、肺系、五官、伤科、神经系
统等多种疾病有治疗及预防作用,还可促进 生长发育。
临床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运 法、掐法、摇法、捏脊法等不同的手法,分 别有不同的适应证,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23
2、针灸疗法
毒烈之品。 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5
用药原则
3.注意顾护脾胃
为什么? 小儿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 病后注重调理脾胃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6
用药原则
4.重视先证而治
为什么? 小儿易病易传,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把握病情演变规律,先发制病,药先于证,
8.利水消肿法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本法主要适 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
9.健脾益气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小儿。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6
10.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 纳气之证 。
11.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
顿挫病势,防止传变,治病防变。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7
用药原则
5.不可乱投补益
为什么?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不必靠药物补养 长期补益致早熟 邪实加补益,闭门留寇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8
用药原则
6.掌握用药剂量
西药用量:可按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成人 剂量折算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3
用药原则
1.治疗必须及时、正确和审慎 为什么?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把握时机,力求及时控制病情,否则疾病 由轻转重,由重变危。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4
用药原则
2.处方轻巧灵活
为什么?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慎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峻下、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8
1、熏洗法
是用药物煎汤,趁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 浴的方法它是借热力将药物作用于局部,促 使局部的气血畅达、腠理疏通而达到散寒止 痛、止痒、疹毒外透等作用,
多用于小而出疹性疾病、皮肤病证及局部肿 胀疼痛等病证,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19
2、敷贴法
儿科治法概要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英信
《儿科治法概要》
1
儿童由于在生理、病因、病理、病种上与成 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 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其他治法
2021/3/1
《儿科治法概要》
2
一、内治法
(一)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2.方药力求精简 3.注意顾护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5.不可乱投补益 6.掌握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