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痹诊疗方案
膝痹病诊疗方案(最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膝痹病特色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骨性关节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膝痹病诊断标准: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a.前月大多数日子有膝痛;b.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c.晨僵<30min;d.年龄≥38岁;e.膝检查示骨性肥大。
骨性关节炎存在如a,b,c,d或a,b,e或a,d,e 存在。
2. 临床及放射学标准a.前月大多数日子有膝痛;b.X线示关节边缘有骨赘;c.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d.年龄≥40岁;e.晨僵<30min;f.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骨性关节炎存在如a,b或a,c,e,f或a,d,e,f 存在。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 风寒阻络型:主证:膝关节疼痛,红肿积液次证:活动受限,痛势阵作,遇风、寒、湿后症状加重,舌质偏红,或舌胖质淡,苔薄腻或薄白,脉浮或紧。
(2) 瘀血阻滞型:主证:膝关节疼痛,疼痛固定次证:活动不利,麻木不仁,拒按,舌质红或有瘀点,苔薄或薄白,脉涩或弦。
(3) 肝肾不足型:主证:膝关节疼痛,胫软膝酸次证:活动不利,动作牵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无力。
(4)湿热蕴结主证:膝关节疼痛,发热肿胀次证:关节活动不能,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处不可触按,身热口干,舌苔黄,脉滑数三、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本法适用于早、中、晚期患者)取穴: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阿是穴、鹤顶。
肝肾亏损者:加三阴交、太溪、肾俞、肝俞;瘀血阻滞者,加血海、膝阳关;寒湿痹阻者,加梁丘,足三里。
湿热蕴结,加丰隆,大椎①针刺治疗法:毫针刺,每次取5-7穴,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
②隔物灸法:肝肾亏损者用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60%酒精调和成直径约3厘米。
膝痹病诊疗方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膝痹病特色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骨性关节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制定发布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膝痹病诊断标准: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a、前月大多数日子有膝痛;b、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c。
晨僵<30min;d、年龄≥38岁;e、膝检查示骨性肥大。
骨性关节炎存在如a,b,c,d或a,b,e或a,d,e存在。
2、临床及放射学标准a.前月大多数日子有膝痛;b。
X线示关节边缘有骨赘;c、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d、年龄≥40岁;e、晨僵<30min;f。
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骨性关节炎存在如a,b或a,c,e,f或a,d,e,f存在、(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 风寒阻络型:主证:膝关节疼痛,红肿积液次证:活动受限,痛势阵作,遇风、寒、湿后症状加重,舌质偏红,或舌胖质淡,苔薄腻或薄白,脉浮或紧、(2) 瘀血阻滞型:主证:膝关节疼痛,疼痛固定次证:活动不利,麻木不仁,拒按,舌质红或有瘀点,苔薄或薄白,脉涩或弦。
(3) 肝肾不足型:主证:膝关节疼痛,胫软膝酸次证:活动不利,动作牵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无力。
(4)湿热蕴结主证:膝关节疼痛,发热肿胀次证:关节活动不能,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处不可触按,身热口干,舌苔黄,脉滑数三、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本法适用于早、中、晚期患者)取穴: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阿就是穴、鹤顶。
肝肾亏损者:加三阴交、太溪、肾俞、肝俞;瘀血阻滞者,加血海、膝阳关;寒湿痹阻者,加梁丘,足三里。
湿热蕴结,加丰隆,大椎①针刺治疗法:毫针刺,每次取5—7穴,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
②隔物灸法:肝肾亏损者用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60%酒精调与成直径约3厘米。
厚约0.8厘米得饼状,中间以针刺10个小孔,放在应灸腧穴上,上面再放自制艾柱(重2克)施灸,轻症3壮,中症5壮,重症7壮,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骨性关节炎)一、诊断中医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膝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min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正常;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认为,膝痹病多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膝痹病的方法主要是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大家参考。
首先,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膝痹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阳关、阴陵泉、梁丘等,针刺后可配合艾灸或灸法,加强疗效。
其次,中药熏洗疗法也是治疗膝痹病的有效手段。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直接渗入皮肤和肌肉组织,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川芎、红花、没药等,将其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浸泡后,用于熏洗患处,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外,中药内服疗法也是治疗膝痹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师会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如桂枝汤、活血通络丸等,通过内服药物来调理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膝痹病的目的。
最后,中医推拿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膝痹病的辅助手段。
通过推拿手法,可以促进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拉等,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推拿调理。
总之,中医治疗膝痹病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受凉受潮,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注:本诊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结合我科特色制定。
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骨关节软骨损伤和骨质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
可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疼痛明显时可有关节的肿胀发热,晚期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多见于老年人。
一、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2023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期: 0期:正常;1期: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2期: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3期: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4期: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二、中医诊疗方法:采用我科膝痹病3+X综合疗法,即以中药辨证治疗、针刀松解、手法松动治疗作为我科膝痹病核心治疗方案,其余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案。
现分述如下:1、中药辨证内服本病种证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主要证型分为四型:(1)瘀血凝滞证特点: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得寒温均不缓解,舌质暗,脉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组方:当归、牛膝各15g,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没药、黄芪、地龙、甘草各9g,羌活、秦艽、香附各6g。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初起症状为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气候变化加重,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
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___1995年制定的KOA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和放射学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方面,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风寒湿痹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治疗方法为散寒除湿,祛风通络,可使用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等方药。
对于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治疗方法为清热疏风,除湿止痛,可使用大秦艽汤加减等方药。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可供选择,如风湿骨痛胶囊、追风透骨丸、蠲痹口服液等。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关节的温暖,避免受凉。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品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瘀血闭阻证:如果曾经有外伤或扭伤的经历,或者是痹病反复发作,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络脉,导致关节刺痛、掣痛、疼痛剧烈等症状。
疼痛可能会定位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是痛并伴有麻木感,甚至会导致关节僵硬变形。
此时,关节及周围皮肤会呈现暗紫色,舌体也可能会有暗紫色或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羌活15g、独活15g、乳香6g、没药6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全蝎6g、蜈蚣2条、穿山甲10g、炙甘草6g。
加减:痛在腰腿者,加乌梢蛇10g、土鳖虫10g;痛在肩颈者,加片姜黄15g、葛根15g。
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舒筋活血片、九味通痹散等。
4.肝肾亏虚证:如果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等症状,就可能是肝肾亏虚所致。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工作委员会《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15 年版)。
(1)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
(3)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
(4)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OA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2000个/ml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 分钟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OA 。
附: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正常;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膝痹是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通常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1.风寒湿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寒湿感重,痛时不适宜活动,更适合保暖。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温散寒湿的方法,如艾叶、丁香、藁本等药物。
2.风湿膝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多变,易反复发作。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祛风湿的方法,如藁本、羌活、乌药等药物。
3.湿热膝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肌肉酸胀,且伴有湿热表现,如口苦、小便黄等。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清热除湿的方法,如木香、车前子等药物。
4.气滞血瘀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减退,局部可能有淤血现象。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
5.肝肾不足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酸软无力,易疲劳,经常感到膝关节不稳。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补肝肾的方法,如菟丝子、枸杞子等药物。
二、中药治疗1.桂枝茯苓丸:该方药以桂枝、茯苓、白芍为主要组成,具有温经理气、利湿固脱的作用,适用于寒湿膝痹。
2.桑灰炭丸:该方药以桑叶、木炭为主要组成,具有祛风湿、破滞血的作用,适用于风湿膝痹。
3.潞演丹:该方药以玄参、白芷、地黄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除痹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膝痹。
4.血府逐瘀散:该方药以红花、三棱、当归为主要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膝痹。
5.补肾益气丸:该方药以菟丝子、巴戟天、黄精为主要组成,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膝痹。
以上是中医膝痹的诊疗方案,不同的病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配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保暖、适当活动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也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膝痹是由风、寒、湿之邪侵袭人体,闭阻膝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膝关节周围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骨性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
临床表现以膝关节周围酸痛重着、活动不利等为主要症状者,按膝痹辨证论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199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
(1)病史①发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伤史。
②有长期的膝关节的肿痛史。
(2)全身症状①全身乏力、沉重酸胀。
②低热或恶风寒。
(3)关节症状①膝关节固定性剧烈疼痛。
②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③关节屈曲难伸,或有僵直、畸形。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大于40岁)。
(5)近一个月反复发生的晨僵感持续30min。
(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或(1)(3)(5)(6)或(1)(4)(5)(6)条,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1)寒胜痛痹证:肢体关节痛剧,遇寒痛甚,得热痛缓,重者关节屈伸不利。
舌淡苔白,脉弦紧或沉迟。
(2)湿胜着痹证: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者关节肿胀散漫,重着不移,四肢活动不便。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2.风湿热证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可伴有发热、汗出、口渴等。
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3.痰瘀痹阻证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4.肝肾亏虚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或五心潮热。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一)常规治疗1.药物疗法(1)中药汤剂①风寒湿痹证1)寒胜痛痹证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中成药:大活络胶囊、复方夏天无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2)湿胜着痹证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推荐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
中成药:大活络胶囊、复方夏天无片。
②风湿热证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推荐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知母、炙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加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
中成药:滑膜炎片等。
③痰瘀痹阻证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推荐方药:双合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桃仁、红花、白芥子、甘草。
中成药:大活络胶囊、仙灵骨葆胶囊。
④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当归、芍药、干地黄,甘草。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壮骨关节胶囊、藤黄健骨丸。
(2)中药注射液①血塞通粉针:200mg~400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250~500 mL静滴,1次/日,14次为1疗程。
②疏血通注射液:6ml或遵医嘱,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500ml中,缓慢滴入,1次/日,14次为1疗程。
(3)中药外治疗法包括中药溻渍、膏药贴敷、涂膜剂、气雾剂等。
①.中药塌渍(1)作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补益肝肾。
(2)适应症:膝痹风寒湿痹证、痰瘀痹阻证腰痛。
(3)禁忌症①过敏体质。
②皮肤破损。
③患严重内科疾病。
(4)处方:三七、土元、血竭、冰片、鸡血藤、红花、煅自然铜、川牛膝、制没药、制乳香、姜黄、独活、羌活、麻黄。
(5)操作:将中药浸渍好的纱布置于患处皮肤上,外覆保鲜膜,红外线灯进行局部照射(灯与皮肤间距离约10~15cm)30分钟,温度以病人患部感觉舒适为宜。
1次/日,10天为1个疗程。
②膏药贴敷,将通络祛痛贴或如通络祛痛膏、狗皮膏等贴患处,日1次。
③疏痛安涂膜剂或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涂患处,日2~3次。
④云南白药气雾剂,喷患处,日3~5次。
(4)西药常用的口服药有右旋布洛芬胶囊、氨基葡萄糖胶囊、氯诺昔康针、扶他林乳膏、吡罗昔康贴片等;重度骨质疏松者可用密盖息、钙尔奇;关节液缺乏者可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激素(地塞米松针、复方倍他米松针),若疼痛剧烈可选用氯诺昔康针静脉滴注。
2.针刺疗法(1)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协调阴阳。
(2)适应症:各型膝痹。
(3)禁忌症①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大血管所过之处,重要关节部位。
②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腹部以及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
③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
④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
(4)处方①主穴: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阳陵泉、阿是穴。
②配穴:痛痹加关元温补阳气,较重者可配合火针;着痹加阴陵泉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泻热;痰瘀痹阻加丰隆;肝肾亏虚加太溪、三阴交。
(5)操作:选穴,常规消毒进针部位,选取合适的毫针,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20~30分钟后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根据我院著名针灸医师王民集教授经验,结合我科实际将耳针或耳穴贴压纳入到方案中。
主穴:耳针或耳穴贴压:主穴:膝、神门。
配穴:肝、肾及相应部位。
耳针每次30分钟,3日1次,耳穴贴压3天更换1次,疼痛时按压穴位。
揿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皮内针疗法。
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
埋针疗法能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选穴:同针刺疗法操作:在所选穴埋入揿针后,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
每次埋针2天,嘱患者在埋针期间按压使局部有针感。
5次为一个疗程。
3.灸法(1)作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补益肝肾。
(2)适应症膝痹风寒湿痹证及痰瘀痹阻证。
(3)禁忌症①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
②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阴部等禁灸。
③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
④艾叶过敏。
(4)操作①艾条灸风府、大椎、至阳循经往返悬灸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②温灸盒灸取20mm~30mm长的艾段6~8段,点燃后放入温灸盒内的金属网上,将温灸盒置于患部进行灸治。
每次30~40min,日1次,10次一疗程。
4.推拿疗法(1)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2)适应症:除风湿热证外的膝痹各证型。
(3)禁忌症①急性膝关节损伤。
②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③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
④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
⑤妊娠3个月以上的妇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
(3)操作①患者仰卧位,膝下垫一软枕,先以扌衮法施术于大腿股四头肌、内收肌肌群,并按揉鹤顶、血海、梁丘等穴。
②以按揉与轻度弹拨法交替作用在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重点在鹤顶、内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梁丘等穴周围进行治疗,对有关节积液者只点穴不按揉弹拨。
③患者俯卧位,以扌衮法施术于大腿后侧、腘窝及小腿后侧,并按揉委中穴。
④仰卧位牵抖下肢,敲法结束。
5.拔罐(1)作用:逐寒祛湿、祛除瘀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
(2) 适应症:膝痹风寒湿痹证、痰瘀痹阻证。
(3) 禁忌症①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②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
③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者。
④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妇女经期。
(4)操作: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选择拔罐部位。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选择的拔罐部位上,适时留罐。
留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5~10min后一手持罐一手轻按火罐边缘进气、取罐。
依病情需要每周2~3次。
6.物理疗法(1)电脑中频脉冲治疗①作用:消炎,镇痛,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平滑肌张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②适应症:慢性肌肉劳损,脊柱相关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
③禁忌症: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局部金属异物、心脏部位、孕妇腰腹部、带有心脏起搏器者。
④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调整输出旋钮在零位,选择适宜的程序,开启电源,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能耐受为止;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
每次20分钟,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2)红光治疗①作用:消肿、消炎、镇痛。
②适应症:项痹各证型。
③禁忌症:有光敏反应史;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急性感染期患者及各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④操作:接通220V电源,打开开关;使红光输出口对准病灶,灯泡到皮肤距离为0.5-1cm;将工作时间调整到所需的治疗时间;按“开/关”键开始治疗,治疗完毕,拔去电源即可。
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3)偏振光治疗仪①作用:具有消炎、消肿、止痛、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脏腑机能作用。
②适应症:骨源性疼痛:颈椎病变引起的上肢痛及麻木、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腰骶椎病变引起的腰腿痛、关节炎、足跟痛等。
神经源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
面神经麻痹、面积痉挛、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等。
③禁忌症:I、眼睛、性腺、孕妇腹部。
II、恶性肿瘤。
III、心脏安放起搏器者不宜照射星状神经节。
IV、对光线过敏。
V、有出血性疾病。
VI、新生儿、婴儿。
VII、医师认为不适宜使用超激光照射治疗。
④操作:打开机器后部开关,调好参数,将时间设定为20min,将探头对准患处,探头据皮肤1cm左右,时间停止后关闭电源。
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二)特色治疗1.小针刀治疗(1)作用:松解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病灶粘连和挛缩,恢复软组织的动态平衡。
(2)适应症:膝骨性关节炎符合以下条件者。
①患者自觉某处酸痛不适、压痛明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