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

合集下载

梅岭三章三首诗的关系

梅岭三章三首诗的关系

梅岭三章三首诗的关系《梅岭三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共分为三首,分别为《梅岭春雪》、《梅岭三章·其一》和《梅岭三章·其二》。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梅岭的景色和梅花的美丽,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首诗的关系。

1. 主题相同《梅岭三章》的三首诗都是以梅岭为主题,描写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梅花的娇艳。

这三首诗都是白居易在梅岭游玩时所作,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相同的主题。

2. 描写角度不同尽管三首诗的主题相同,但是它们的描写角度却不同。

《梅岭春雪》主要描写了梅岭的雪景,而《梅岭三章·其一》则是描写了梅花的美丽,而《梅岭三章·其二》则是描写了梅岭的山水风光。

因此,这三首诗的描写角度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象。

3. 诗歌形式不同《梅岭春雪》是一首七绝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梅岭三章·其一》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而《梅岭三章·其二》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因此,这三首诗的诗歌形式也不同。

4. 情感表达不同《梅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梅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梅岭三章·其一》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对自己的自豪之情。

而《梅岭三章·其二》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梅岭山水的赞美和对自己的感慨之情。

因此,这三首诗的情感表达也不同。

5. 语言风格不同《梅岭春雪》的语言风格清新简洁,用词精准,表达了诗人对梅岭雪景的真实感受。

而《梅岭三章·其一》则是语言华丽,用词华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崇敬之情。

而《梅岭三章·其二》则是语言深沉,用词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梅岭山水的感慨之情。

因此,这三首诗的语言风格也不同。

6. 意境不同《梅岭春雪》的意境清新淡雅,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而《梅岭三章·其一》则是意境高远,给人以崇敬之感。

而《梅岭三章·其二》则是意境深邃,给人以感慨之情。

因此,这三首诗的意境也不同。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 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编辑ppt
4
编辑ppt
5
1936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 衣底。旋围解。
梅岭三章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二 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 神。
三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 甘愿献身的精神。
4 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5 前呼后应 “意如何?”“今日事”
编辑ppt

背诵
编辑ppt
17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编辑ppt
3 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 者的浩大声势。写出了广大士 兵和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 争到底。
4 直向用刀,更有力量,有气势。 更能解心中之恨。
5 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 的精神。
编辑ppt
10
联想 1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1“烽烟”是什 么意思?
2 表现了诗人 什么精神?
编辑ppt
11
1 “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 家命运,盼望祖国解 放的精神。
编辑ppt
12
投身革命即为家, 投血身革雨命腥即为风家应,有涯。 血取雨腥义风成应有仁涯今。日事, 取人人义间成遍间仁种遍今自日由种事花自,。由花。
1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编辑ppt
13

梅岭三章解释

梅岭三章解释

梅岭三章解释
哎呀呀,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作品呀!这可是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写下的壮丽诗篇呢!你想想,在那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却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和豪情,这是多么让人钦佩啊!就好比在狂风暴雨中,依然有一株挺拔的青松屹立不倒。

第一章里,“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这是多么豪迈的感慨呀!这不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面对绝境时,依然高昂着头颅,毫不畏惧吗?他回忆着过往的战斗经历,虽然艰难,但却充满了力量。

第二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哇塞,这十年的烽火岁月,是多么漫长又艰辛呀!就好像我们在漫长的旅途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依然坚定地前行着。

陈毅元帅对革命的忠诚和坚定简直让人感动不已。

第三章,“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瞧瞧,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呀!把革命当作自己的家,相信那残酷的风雨终会过去,这不就像是在黑暗中始终坚信着光明一定会到来吗?
真的是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它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和坚定信念。

它就是那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啊!。

红色故事《梅岭三章的故事》

红色故事《梅岭三章的故事》

红色故事《梅岭三章的故事》红色故事《梅岭三章的故事》讲述了革命先烈陈毅在江西南昌起义失败后,被流放到梅岭地区的故事。

在梅岭,他坚持革命信念,写下《梅岭三章》等著名诗篇,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坚定。

以下是正文和拓展:《梅岭三章》是陈毅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表达了他在梅岭地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这首诗歌的开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句话表达了陈毅的孤独和悲痛,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革命事业的追求。

接下来,诗歌描绘了陈毅在梅岭地区的艰苦环境。

他描述了自己被流放到这里的遭遇,以及与当地农民和敌人的斗争。

他写道:“万山深处虎踞龙,百丈悬崖横卧虎。

天寒地冻骨悚然,毛发直立见银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梅岭地区的恶劣环境,表达了陈毅的困难和痛苦。

然而,陈毅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

相反,他在梅岭地区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

他写道:“铁肩担重担,慷慨讲义气。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坚定,激励了当地的革命分子和人民群众。

最后,陈毅在一首诗中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写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愿以全身赴国难,留名青史为人民。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寄托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坚定。

《梅岭三章》是陈毅一首经典的红色诗歌,表达了他在流放到梅岭地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这首诗歌不仅激励了当地的革命分子和人民群众,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之作。

《梅岭三章》译文及注释

《梅岭三章》译文及注释

《梅岭三章》译文及注释
哎呀呀,咱来瞧瞧这《梅岭三章》哈。

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文就是:哎呀,今天就要掉脑袋了,心里咋想的呢?开创事业那可是艰难得很呐,经历了好多场战斗哟。

我这一去阴曹地府啊,就去召集以前的部下,带着十万大军旌旗飘飘地去干掉那个阎王爷。

第二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身虽死意犹存。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翻译过来就是:咱这南方打仗都打了十年喽,我就算死了这心意也还在呢。

后面活着的各位得多加把劲呀,等那胜利的消息飞来就当是给我烧纸钱啦。

第三章:“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就是:参加革命了那革命的地方就是家呀,那血雨腥风的日子应该是有尽头的。

今天就是为了正义和仁德牺牲的时候喽,等以后人间到处都能种满自由的花朵啦。

这《梅岭三章》可是陈毅元帅写的哟。

你看这译文多接地气,就跟咱平时唠嗑一样,好懂吧。

元帅在那么艰难危险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这么有气势的诗来,真不愧是大英雄呀!咱可得好好学学,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元帅的伟大精神。

咋样,我这译文翻得还不错吧,哈哈。

梅岭三章原文和译文

梅岭三章原文和译文

梅岭三章原文和译文梅岭三章(三章庵经)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体作品。

它收录了晚唐时期伟大作家张元干的三篇散文,分别为「梅岭旧宅」、「梅岭雪叶」和「梅岭待鹤」。

作者在简洁的文字里描写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委婉地表达了一代人对家乡的美好祈愿。

梅岭三章有一种深沉的思想渊源,一种抒情的叙事风格,深受中外文学史读者的喜爱。

《梅岭旧宅》原文:梅岭旧宅,居者古今。

故人已尽,唯有杜鹃,满树鸣夜。

方士谁识,雪压坟门,古苔难见。

开房重识,未央旧栏,寥寥芳草。

试驾芳草,时惊绿池,石桥画行。

怀古未尽,目断苍苔,空垂钩门。

译文:梅岭旧宅,从古至今都有主人居住。

老故人早已一去不回,只有杜鹃的鸣叫声满树回荡。

唯有方士,才能真正认识这里:雪压在坟门上,古苔难以寻见。

但是,开房重新来到,未央的古栏林立,寥寥的芳草景致依然。

摘取芳草,时时刻刻把绿池惊扰,石桥被画家们筑成离奇。

我爱怀念古时,想起眼前苍苔不再,空空地垂下的钩门。

《梅岭雪叶》原文:梅岭雪叶,树树纷纷。

若诉芳补,满地芙蓉。

新唱清调,不知心意。

寒山上寻,翠竹点点。

西湖暖处,醉看红菱。

只有梅花,千瘦一骨。

译文:梅岭雪叶,满园纷飞。

如要表达芳香,满地芙蓉绽放。

新唱清调,谁也猜不出内心念头。

在寒山上寻找,翠竹点点。

到了西湖温暖的地方,喝醉酒看红菱。

唯有梅花,千瘦千古,一骨万般美妙。

《梅岭待鹤》原文:梅岭待鹤,客子回顾。

迟春暮色,湖月当空。

水光满中,影引青松。

焚香谁知,梅岭月明。

筝声萧萧,猿鸣晓钟。

虚怀未尽,彼鹤友。

译文:梅岭待鹤,客子回望。

春季西暮,湖月明晃晃照耀着湖面。

湖水宛如镜子,青松影见影引。

划船烧香,令人难以猜测真正的意图,只知梅岭月光如此明亮。

筝声萧萧,猿鸣悠扬清晨,我的思绪不绝。

为了缅过去的鹤友,我深深地思念。

以上就是梅岭三章原文和译文,它们深受中外文学史读者的喜爱。

它们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一代人对老故人的深切思念,传递出的是抚今追昔的情怀。

读者在梅岭三章中,看到了熟悉的家乡,品味到了家乡的美好,感受到了家乡的灵魂。

梅岭三章 (共45张PPT)

梅岭三章 (共45张PPT)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身在险境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征程 此去泉台招旧部, ——死后英魂 旌旗十万斩阎罗。 ——继续战斗
视死如归的 气概,誓与反动 派血战到底的革 命精神。
现 实
断头今日意如何? (设问)
创业艰难百战多。 (目的)
崇高 目的
对 敌 人: 除恶务尽
第 一 章
此去泉台召旧部, 想 (引用) 视死 象 如归 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代)
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就要 把革命当作家,将革 命进行到底,国民党 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 血腥镇压也应该到头 了。今天,我为了人 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 明天共产主义将在全 中国实现。
1 借喻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
用典:取义成仁”引用《论语》
《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 的典故
2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 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 修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应有涯。
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今日事,
1.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组诗歌 主要表达什么呢?
2.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今日面对断头心 里想些什么呢?回首 平生,经历过大大小 小无数次战斗。这次 到阴间也不放下武器, 再招起为革命牺牲的 同志,浩浩荡荡杀向 反动势力。

《梅岭三章》 知识清单

《梅岭三章》 知识清单

《梅岭三章》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期创作的作品。

陈毅(1901 年 8 月 26 日-1972 年 1 月 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毅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二、创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在敌人重兵围攻下,斗争环境极其艰苦。

1936 年冬,陈毅被国民党军围困在梅岭,他在危难之际写下了这三首气壮山河的绝命诗。

三、诗词内容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一章表现了诗人面临生死关头的坦荡胸怀和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

“断头今日意如何?”开头一句,以问句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生死的坦然态度。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了自己为革命事业经历的无数战斗和艰难险阻。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人表达了即使牺牲,也要在阴间召集旧部,继续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显示出了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南国烽烟正十年”,概括了南方革命战争的历程。

“此头须向国门悬”,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则是对战友们的激励,希望他们继续英勇战斗,以胜利的捷报作为自己在九泉之下的祭奠。

第三章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表明了诗人将革命事业视为自己的归宿和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艰苦的斗争终将结束。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为正义和理想而牺牲的决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坚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人间将开满自由之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梅岭三章》教案(1课时)课前预习:1、学生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2、要读准字音,力求熟读成诵。

3、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初步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通过初读、诵读、美读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诗意的语言。

教学目标: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掌握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2、在诵读中学习品味诗歌,熟练默写。

3、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4、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诵读中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绝句,内在关系的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1、初读时读通文意——学生自读、范读。

字音,节奏准确,感受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意的语言。

2、品读时体会情感——学生找到欣赏的句子,品读赏析,较好的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代表再读,要融入诗人壮烈的情感。

3、美读时感受诗的意境——自由读、学生范读、媒体播放范读,加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自我元素,读出真实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实话实说,想一想面临生死的考验,学生畅谈自己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

自然引入课题,让我们大家共同感受,一代伟人构思新颖,想象奇伟的三首绝命诗诠释下的昨天今天明天吧!二、检查预习,自读学习。

1、一读正字音(1)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旌.旗( jīng ) 悬.( xuán )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 wéi ) 应.有涯.( yīng )( yá) 遍种.( zhòng )(2)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

2、二读明节奏(1)设疑、讨论、明确——体裁(七言绝句)、节奏、韵脚(uo an )。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揣摩读法,齐声朗读,教师点评。

3、三读悟背景(1)结合语境,加强理解:了解作者——理解小序A、作者简介: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B、理解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写作缘由及背景:1936年冬天(时间),梅山(地点)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完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揣摩读法,男生朗读,女生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学习。

4、四读品感情(采取“发现式”阅读)(1)、发现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欣赏“”词或句,因为“”(动词、修辞、情感等)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分三大组,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2)、品评提示:字词的精练美,修辞的含蓄美。

(3)、预评估学生错误,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代不能变明喻,借喻可以变明喻。

(4)、揣摩读法,女生朗读,男生评价。

A、指定学生朗诵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1:我欣赏“断头今日意如何”,是因为“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学生2:我欣赏“创业艰难百战多”,是因为此句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学生3:我欣赏“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是因为它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学生4:我欣赏“招”这个动词,因为它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B、指定学生朗诵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1:我欣赏“南国烽烟正十年”,因为它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学生2:我欣赏“此头须向国门悬”,因为它引用典故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注:《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学生3:我欣赏“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因为它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

“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学生4:我欣赏“飞”这个动词,它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C、指定学生朗诵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1:我欣赏“投身革命即为家”,是因为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

“血雨腥风应有涯”,是因为他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学生2:我欣赏“取义成仁今日事”,是因为他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学生3:我欣赏“应”这个副词,它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5、五读理层次(采取“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常用的科学阅读方法,是读书笔记的一种。

它要求我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形式地精要阐释和感悟课文,然后运用自己最精彩的妙语来批注。

它有利于培养我们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1)、比较阅读,妙语批注。

(2)困难学生,个别辅导。

(3)展示批注成果,共商朗读要领。

这三首诗歌构成了怎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歌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4)交叉式朗读,强化层次感。

1、交代创作背景及必死险恶处境;回环递进2、忆往昔英勇面对险境,发出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革命誓言;酣畅淋漓3、面对今日回首革命历程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4、展望未来为革命英勇献身,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情怀。

四、拓展延伸,升读学习6、六读入意境媒体播放范读,学生个别读,要求学生联想背景,读出壮烈感情,小组比赛评优,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五、检测巩固1、指出下列诗句或词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B.旌旗十万斩阎罗。

()C.南国烽烟正十年。

()D.此头须像国门悬。

()E.人间遍种自由花。

()2、本课的体裁是什么?(七言绝句)3、押的韵脚是什么?(uo an )4、默写诗歌学生上黑板展示。

(书写规范、美观,无错、漏、添字现象)六、小结及作业小结: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

让我不禁发出“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的感慨!作业:1、将这首组诗写成一篇约300字左右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作为课前三分钟演讲素材,提升学生的读写讲的能力。

2、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昨天、今天、明天。

板书设计:梅岭三章陈毅昨天追忆往昔,立下誓言,表血战到底的决心视死如归今天意面对今日,回忆征程,激励同志奋勇杀敌斗争不已明天展望未来,坚定信念,革命必胜的壮丽前景至死不渝教后反思:1、三首诗歌的学习,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诵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能达到当堂背诵、默写,较好完成目标。

2、情趣导入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读法,讨论激烈,更好把握和体会诗人至死不渝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