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感谢观看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通过切除大部分胃组织来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内镜下治疗
通过内镜下激光、高频电切、注射疗法等手段治疗胃痛。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咖啡、浓
茶等。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如维生素B1、B6、C、E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修复胃黏
膜和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
03
对于胃痛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补充营养。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 寒邪内阻:散寒止痛法,用良附丸、姜枣丸等方剂加减。 •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法,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法,用失笑散加减。 • 食积不化:消食导滞法,用保和丸加减。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用理中丸加减。 • 胃阴不足:滋阴养胃法,用益胃汤加减。 • 脾胃气虚:益气健脾法,用四君子汤加减。
03
胃痛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 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症状。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 解胃痛症状。
胃黏膜保护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铋剂、硫糖铝等,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 痛症状。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胃痛症状。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表现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后 痛减,大便不爽或便秘,苔厚腻, 脉滑。
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 、陈皮、茯苓等。
病例三:肝气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等。
诱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劳倦过度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诊断
诊断胃痛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 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肝胆胰脾彩超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手术方式
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
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等,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VS
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胃痛的中医调理
中药调理
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选用一贯煎、益 胃汤等。
寒邪犯胃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选良附丸、厚朴 温中汤等。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等。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 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的目的。
耳针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缓解胃痛症状。
拔罐疗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起胃痛。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导致腹痛。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导致胃气不和,引发胃痛。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虚,运化无力,气机不畅,导致胃痛腹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中医内科学对胃痛腹痛的基本认识和常见病因介绍。在实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理气止痛药
如丹参、桃仁等,可改善胃部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减轻疼痛。
活血化瘀药
如石斛、麦冬等,适用于胃热型胃痛,具有养阴生津、清热止痛的作用。
养阴清热药
针灸选穴:常选用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进行针灸,可调和气血,止痛消胀。
刺法操作: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刺法,如补法、泻法等,以调整气血平衡。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以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以了解脏腑功能的变化。
切诊:通过脉诊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以及病邪的寒热虚实。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起居等,以分析病因、病机和病位。
中医诊断胃痛腹痛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在胃痛腹痛的诊断过程中,中医与西医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引言胃痛腹痛的中医分类与诊断中医治疗胃痛腹痛的原则与方法胃痛腹痛的预防与调理中医治疗胃痛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
胃痛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
腹痛
中医认为胃痛和腹痛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密切相关。具体观念如下
辅助疗法:针灸治疗胃痛腹痛时,可配合拔罐、艾灸等辅助疗法,提高疗效。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2.腹痛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中医内科学
内科许多疾病中会出现腹痛的表现,但腹痛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 其临床表现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 腹痛则以腹中疼痛为主要表现。如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行相关检查。
3.内科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中医内科学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 部柔软;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 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若为女性患者,应注意与妇科腹痛鉴 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部,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流产、 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 以明确诊断。
1.外感时邪
中医内科学
外感六淫,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其中以寒邪为多见。寒性收 引凝滞,损伤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若 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或湿热浸淫,邪气壅滞于内, 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亦可引起腹痛。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暴饮暴食,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饮食停滞于胃肠,腑气阻滞不通; 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寒湿内生,阻碍气血运行;或过食肥甘、 辛辣,或食入腐败变质食物,酿生湿热,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均 可引发腹痛。
此外,外伤及腹部术后,血络受损,腹中血瘀,不通则痛,亦可发 生腹痛。
腹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久病脾虚, 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其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 气滞、血瘀。
中医内科学
病理性质可归纳为寒热虚实,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等邪 气壅滞于腹内,气机不畅,腑气不通,络脉痹阻,不通则痛,属实 证;脾肾阳虚,或气血亏虚,不能温养腹部经脉,不荣则痛,属虚 证。

中医内科学-腹痛-笔记

中医内科学-腹痛-笔记

中医内科学-腹痛-笔记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中医内科学课件27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27胃痛

02
胃痛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 治疗。
中成药
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成药,如气滞胃痛颗粒、元胡止痛片等,方便患者服用。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胃痛 症状。
艾灸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在特定 穴位上施灸,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 邪的作用。
病因
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 素均可导致胃痛。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包括寒凝气滞、湿热中阻、瘀血阻 络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以及胃镜等辅助检查,可对胃 痛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生活调护
注意保暖
保持胃部温暖,避免胃 部受到寒冷刺激。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 肠道蠕动,缓解胃痛症
状。
保持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 恢复,增强免疫力。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胃 黏膜的刺激,有利于胃
痛的缓解。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
0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胃痛的影响。
减轻压力
02
展望
深入研究中医治疗胃痛的机制
开发新型胃痛治疗方法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胃痛的机制 ,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角度揭示 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
在现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探索新的 治疗方法,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基因治疗 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胃痛预防和健康宣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滞——多为初病,多见胀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 与情志密切相关。
血瘀——多为久病,多见刺痛,痛无休止,痛处固定, 拒按,入夜尤甚。
辨腹痛部位
• 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 脐腹疼痛——多为小肠病变或虫积。 • 胁腹、上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受病。 • 小腹疼痛——多为膀胱受病。
治则——以“通”字立法
• 腹痛:
病位——脾、胃、肝、 大肠、小肠 ,
与足少阳、足三阴、 手足阳明、冲、任、 带脉有关。
【诊断】=症状+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 胃痛诊断
1.主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
2.伴随症状:常伴嗳气泛酸、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等。
3.病史:多有反复发作史,发作前 多有明显诱因。
4.体格检查:上腹胃脘部压痛或无 压痛,无反跳痛,
2、脾胃湿热/湿热壅滞 症状:胃痛/腹痛痛势急迫,灼痛 ,胀满拒按,遇热加重,身热汗出, 烦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 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胃痛 治法:清中化湿,
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腹痛 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
清中汤——黄连、栀子、草豆蔻、陈皮、 法夏、云苓、甘草。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川朴、枳实。
胃痛、腹痛
主讲: 何婉婉
• 问题:
• 1、胃痛和腹痛的部位? 中医“腹痛”与西医“腹痛”的部位是否 一致?
• 2、疼痛的性质? • 3、疼痛的病因?病机? • 4、胃痛、腹痛可能是西医哪些疾病?
【定义】
• 胃痛——又称胃脘 痛,是指上腹胃脘 部近心窝处疼痛为 主症的病证。
• 腹痛——是指胃脘以 下、耻骨毛际以上的 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3、饮食伤胃/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嗳腐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臭秽,或痛而欲泻,大便臭如 败卵,厌食,苔厚腻,脉滑。
胃痛 • 治法: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 • 方药:保和丸。
腹痛 • 治法: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 • 方药:枳实导滞丸
保和丸——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法夏、陈皮、连翘。 枳实导滞丸——大黄、黄连、黄芩、枳实、神曲、泽泻、白 术、茯苓。
【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寒邪内阻 症状:胃痛暴作/腹痛急起,疼痛剧 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伴恶 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烂,舌淡 苔白或白腻,脉沉紧。
胃痛 治法:温胃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
香苏散
腹痛 治法:温里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
正气天香散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正气天香散——乌药、干姜、香附、紫苏、陈皮。
余腹部无压痛及包块。
5.辅助检查:胃镜、腹透、上消化 道钡餐、B超等。
• 腹痛诊断
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 位出现疼痛。
2.伴随症状:常伴腹泻、便秘、腹痛 等。
3.病史:起病可缓可急,病情发作或 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 有关;
4.体格检查:腹部切诊按之平软,可 有轻度压痛而无反跳痛者;
胃痛 • 治法:化瘀通络,
理气和胃 • 方药:失笑散合
丹参饮
腹痛 • 治法:活血化瘀
和络止痛 • 方药:少腹逐瘀汤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丹参饮——丹参、檀香 、砂仁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肉桂、延胡索、没药、 当归、 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
胃痛
真心痛 腹痛
胁痛
病 胃脘(胃) 位
胸(心)
胃脘以下, 两胁(肝胆) 毛际以上
病 胃失和降 机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 少阳枢机不利 乱或经脉失 养
症 胃脘部疼痛, 胸前闷痛, 脐周或少腹、两胁胀痛或窜
状 伴嗳气、反 压榨感伴 小腹疼痛伴 痛刺痛,或见
酸、上腹痞 心悸、气 肠鸣。大便 积块,或见发
闷气犯胃/气机郁滞 症状:胃脘/腹部胀痛连及两胁, 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则发作或 加重,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 枳壳、甘草、川芎、陈皮、 香附。
5、瘀血停胃/瘀血阻滞
症状:胃痛/腹痛较剧,或痛如针刺 ,痛处固定,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 便,甚则腹部包块经久不愈,舌紫暗 或有瘀斑,脉涩。
5.三大常规、血尿淀粉酶、腹部X线、 B超、肠镜、CT、MR、以及其他 有关检查有助于诊断;
6.排除外科、妇产科腹痛。
[鉴别诊断]
胃痛须鉴别: • 1.与腹痛鉴别 • 2.与真心痛鉴别 • 3.与胁痛鉴别
腹痛须鉴别: • 1.与胃痛鉴别 • 2.与其它内科疾病鉴别 • 3.与外科腹痛鉴别 • 4.与妇科腹痛鉴别
病因相同点:外感时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脏腑虚弱
不同点:腹痛的病因增加“跌扑手 术”
病机相同——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胃痛: 胃气雍滞 和降失司
• 腹痛: 不通 气机郁滞 则痛 脉络痹阻
不通 则痛
中阳不足 胃阴受损
不荣 阳气不足 则痛 经脉失养
不荣 则痛
病位
• 胃痛: 病位——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
饱痛
青至节、 泻或便秘) 由气滞、血瘀、
脉结代
湿热所致
治 重在调和胃 重在宣痹 重在调畅气 重在调达少阳,
疗气
通阳

治从肝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相同点:1.辨疼痛性质 2.辨在气在血
不同点:腹痛还要辨部位。
疼痛性质分类相同
• 虚——起病多缓,痛缓,多喜按,脉虚。 • 实——起病多急,痛剧,多拒按,脉实。 • 寒——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 • 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 • 伤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恶厌食,大便臭如败卵。
注:胃脘部——鸠尾 至两侧肋骨下缘连 线之间的梯形区域
注:本节主要讨论内科 胃痛和腹痛,外科、 妇科所致的不包括在 内。
回答问题:
1.中医“腹痛”与西医“腹痛”的区别? 2.中医“胃痛”可以是西医哪些疾病? 3.中医“腹痛”可以是西医哪些疾病? 4.如何与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相鉴别?
【病因病机】
• 如何理解通法?
“通法”并非单纯的通下,而是 在审因论治基础上结合理气通导之法, 标本兼治。
【分证论治】
• 胃痛证型 1.寒邪客胃 2.脾胃湿热 3.饮食伤胃 4.肝气犯胃 5.瘀血停胃 6.胃阴不足 7.脾胃虚寒
• 腹痛证型 1.寒邪内阻 2.湿热壅滞 3.饮食停滞 4.气机郁滞 5.瘀血阻滞 6.中脏虚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