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

合集下载

5.19.1中西方古典园林对比

5.19.1中西方古典园林对比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二)中西方园林形成过程的异同 1.中西方园林起源的相似性
2.中西方园林形成过程的差异
中国园林
西方园林
师法自然
天人相胜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思想的比较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1.中国西方古典园林审美思想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1.哲学认识论的差异
2.实践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的实践观:秩序和谐----美
中国人的实践观:尊重自然,模仿自然 高于自然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二)中西方园林形成过程的异同 1.中西方园林起源的相似性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
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9 中西方古典园林对比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思想的比较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差异
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1.哲学认识论的差异
中国人的哲学认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西方人的哲学认识论-----人与自然抗争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差异
(一)园林景观形式的差别
独乐园
众乐园
(二)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上的差异
西方园林
中国园林
唯理
缘情
(三)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 视觉效果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
西方园林
赏心
悦目
(四)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 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
西方园林
曲折、多样、精巧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3.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深沉、 虚实共生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有人称之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

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建筑差异1,建造艺术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是突出自然风景。

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如亭、榭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大观园是以景区作为绿化单元来设置林木的。

通过对林木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来渲染、烘托景区的主题。

例如:稻香村所要表现的是一座典型的农庄,故在村前安排了农村常见的桑,榆、槿、柘;在村后又安排了千百株杏树,把“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中的诗情画意引入景区,强化了稻香村的乡土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西方古典园林,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如维也纳美泉宫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园林对比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园林对比

(3)树木
整形对植、列植
自然孤植、散植
(4)花卉
图案花坛、重色彩 盆栽花台、重姿态
(5)水景
动态水景、喷泉瀑布 静态水景、溪池滴泉
第五页,课件共有30页
(6)空间 • 大草坪铺展
(7)雕塑
• 塑像(人物、动物)
(8)取景 • 对景、视线限定 (9)景态
• 旷景、开敞坦景 (10)风格 • 骑士的罗曼蒂克
第十九页,课件共有30页
中西园林艺术的精髓的总结:
中国园林艺术精髓:与自然关系密切;力求
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及其在伦理学和哲学 上的先取。
西方园林艺术精髓: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 制的意识。
第二十页,课件共有30页
五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欣赏
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
假山起伏
大型假山整体太湖石 借景、步移景异
奥景、幽闭深藏
文人的诗情画意
第六页,课件共有30页
北 海 静 心 斋
第七页,课件共有30页
苏 州 拙 政 园
第八页,课件共有30页
法 国 凡 尔 赛 宫
第九页,课件共有30页
..
法 国 伏
勒 维 贡 邸 园
第十页,课件共有30页
第十一页,课件共有30页
第十五页,课件共有30页
第十六页,课件共有30页
2.哲学基础
中国的自然式花园大都认为
受老庄哲学影响。
西方园林深受西方哲学基
础、美学思想和政治的影
响。

第十七页,课件共有30页
第十八页,课件共有30页
3.物质条件
造园物质基础(自然基础)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形变化多样。 西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则为其规则式园林起源 提供了造园的物质基础。 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多沙漠,尼罗河流域最适合农事耕作。对于沙 漠区讲,最喜欢“绿洲”,故意园林以此为模 仿对象。尼罗河流域每年泛滥,退水之后丈量 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把此概念用于了园林设 计。

完整版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

完整版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

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那么、实那么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那么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局部,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那么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那么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假设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东西方园林之差异

东西方园林之差异

东西方园林设计之差异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

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第一章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

第一章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3. 中国美学思想
2.3.1.人们更多地关注主体人。 重视自身的修养、伦理人格的塑造。
中国的奴隶制更多地留有原始氏族公社血缘关系的烙印,这 种血缘关系渗透于政洽、经济、文化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 影响到整个封建社会。国家的建立并不是以牺牲家族为代价 的,“国”不过是放大了的“家”。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财 产发展得不够充分以及血缘家族关系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始终是难以分割,个体的价值和念义并不取 决于他所拥有的财富和能力,而是取决于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和对群体的贡献。在这种和谐统一的环境里,一切矛盾都可 以通过主体自身的修养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加以解决。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3. 中国美学思想
2.3.2.和谐的两个层次—表现在情与理、心与 物的协调一致。
儒家讲“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 止乎礼义”,都强调以礼节情,以道制欲,从而达到情理统 一和心理和谐。道家则更强调心与物的统一 。根本目的就 在于人与社会的协调 道家的最高目标,它无时无地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 人只有放弃主观努力,顺应自然,无为才能无不为,无目的 才是为目的,才能得“道”。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概述 1.1.时间进程
就传到了
公元六世纪
明末朱舜水江南园林
日本园林
明计成的《园冶》
英国造园家威廉康伯
十七\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
中国式的宝塔和桥
法国\英国
法国巴黎有中国式风景园二十余所。 在北欧丹麦哥本哈根的趣伏里园, 有中国式的亭子。美国、联邦德国、 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造中国园。 在德国波茨坦有一座十八世纪的桑苏西园林
西方的美学
实体
借景—扩展空间
兰特庄园三层平台俯视一,二平台

中西方园林体系的对比

中西方园林体系的对比

东西方园林体系比较意大利传统园林一、主要特点意大利园林受古典主义思想的引导,其形式与文艺复兴的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因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意大利别墅、园林大都修筑在面海的高亢坡地上,恰当地依附于地形,形成了特殊的被称为“台地园”的结构形式。

将府邸等主要建筑安置在中层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并修建遮阴的拱廊,这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观赏户外景色的场地,这是意大利人热爱户外生活的性格在建筑园林上的体现。

意大利园林在整体布置上常采用整格局设计的原则,大量运用方与圆的结合,下层的绿从植物多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图案,以表现图案的美。

除此之外,意大利园林十分珍视对水的运用,既可增加凉爽又可使园景生动。

在理水的技巧上尽可能地把可以利用的水源全部汇集起来使水量充沛,然后结合地形来组织形成多样的理水形式。

而在容水物的结构物本身,在外形装饰安置上常是优美的艺术创作;作为池或泉的中心雕塑,常是优美的艺术作品。

运用水的光影和水的乐音更成为台地园的一个特色。

在植物的处理上,由于地理因素,阳光强烈,所以在台地园的布局中突出“处处绿荫”的要求,在园路的两旁常用丝衫或其他配树形成配置,这样不仅保证了风景视线的完整性,也达到了绿荫的目的。

但如果园中处处绿荫的话,单一的色调会使人产生乏味之感,因此在意大利园林中对明暗浓淡不同的绿色配置十分重视。

在特殊位置常设置灰白或棕褐色的建筑小品,与绿色的植物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从而便显出层次景深;不仅如此,浓暗的丝衫通过黄杨、冬青、女贞而逐步过渡到淡绿色的柠檬,形成了多样的色调变化,又产生了多样的层次效果。

二、经典案例:“百泉宫”埃斯特别墅埃斯特别墅建造之时恰逢意大利式园林的全盛时期,是典型的意大利台地园式建筑。

喷泉、水池和道路等在内的石作、经过修剪的植物和与石作结合的水组成了当时园林建造的基本要素,是意大利经典园林特色的代表之一。

在设计中,设计师着重强调出了光影与水纹的对比,以及巧妙的人工装置的设置,达到了理想的理水效果。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拟内容提要:1、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艺术风格的同一性〔以人为本的同一性、中西园林艺术物质、社会的同一性以及思想的差异性〕……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西方园林那么追求秩序与控制,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在造园思想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不同。

18世纪以来中西园林艺术开始了积极的相互交流,但局部风格的借鉴并未改变中西园林自成一体的整体艺术风格。

18世纪以前,西欧大陆占主导地位的是几何规那么式园林。

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

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显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

明代的造园大师计成?园冶?中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句,表达了中国园林以象征的方式展示的对自然的推崇,园林具有深邃幽远的意境。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中西园林风格迥异的原因,并用近代中西方园林互相交流的史实来证明这种差异的不可趋同性。

一、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的原因从老庄哲学开始,理想失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顺应外界的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而是无视外界变化,在内心里顽强地保持着感情与心理平衡的稳定状态。

与这种人生哲学相关的审美情趣,那么是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

不能时时遨游名山大川,藏身山林,便在市井中辟园林,理水叠石,作山林之想。

园林的创作原那么即山水画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那么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升华。

艺术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到达情感、精神的超脱。

像西方那种“几何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中几乎是全然不见的,与之恰成比照的那么是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

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西方美学起源
朴素辩证的和谐美为审美理想,属于古典主义美 学范畴. 人统一于物与物统一于人古典主义美学强调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但总的说 来,西方侧重于人统一于物,中国更重视物 统一于人。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1.西方美学思想——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古代西方美学家并不满足干就事论事 地分析审美活动,而是力图透过具体的审美对象发 现共同的审美本质。他们也不满足于在物质世界中 寻求美的本质,而是企图在感性现实之外的超验领 域中寻找美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都是 这样做的。 在第二阶段,美学沦为神学的奴脾,美的本质的探 讨从某种超验的实体走向人格化的神。“事物之所 以美,是由于神住在它们里面“。
中国
中国的美学
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 住在他们里面——美学是 神学的附庸。
以君主家长式统治为核心的 人本主义社会,神是为人 服务的。
4、发展趋势——融中西方园林艺术为一体
苏州博物馆
本节重点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 2、中西方园林意境、空间结构要素的处 理和用途的比较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3. 中国美学思想
2.3.1.人们更多地关注主体人。 重视自身的修养、伦理人格的塑造。
中国的奴隶制更多地留有原始氏族公社血缘关系的烙印,这 种血缘关系渗透于政洽、经济、文化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 影响到整个封建社会。国家的建立并不是以牺牲家族为代价 的,“国”不过是放大了的“家”。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财 产发展得不够充分以及血缘家族关系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始终是难以分割,个体的价值和念义并不取 决于他所拥有的财富和能力,而是取决于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和对群体的贡献。在这种和谐统一的环境里,一切矛盾都可 以通过主体自身的修养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加以解决。
毕达哥拉斯学派——希腊美学奠基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虽然发现了声音的物理属性 诸如长短高低等与音乐的和谐美之间的联系, 但并非为了证明声音的物理性质与音乐的关 系,也不是为了满足感官愉悦的需要,而是 为了说明这和谐的音乐乃至整个世界都可以 归结为一个终极的实体数.
柏拉图——唯心主义者
在柏拉图那里,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它分有 了“理念”犷普洛丁将“理念”改造为神的 “太一”,奥古斯丁、托马斯等也都把美的 最根本原因归结为神和上帝。
西方园林
西方的美学
———— 中国园外形含蓄、匾额
楹联等。
中世纪版画中的伊甸园(克里斯普)
留园景观
3.中西方园林比较 3.3.中西方园林中的空间结构比较
稳定、可触及的物质有明确 的数量、比例和尺度
浩瀚“虚灵”、“可敛可可 放” “流动变化”“移远就近”“由 近知远” 中国的美学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2.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美学思想
基督教
起源巴勒斯坦的希伯来 在平民中广泛流传 后被统治阶级控制可转化 但丁 《神曲》Humanism 文艺复兴 复古等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3. 中国美学思想起源与发展
古代中国社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
农业社会。 源于先秦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他 们先是思想家后是哲学家,他们注重“感性 直观”和“零星的感受”,追求“博大”和 “深邃”。为中国美学创立了基础理论。
西方的美学
实体
借景—扩展空间
兰特庄园三层平台俯视一,二平台
拙政园香洲
3.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发展比较 3.4. 园林要素的处理比较
西方
西方的美学
中国
中国的美学
精确的比例关系
精神表现
二、三台地之间的壁墙
狮子林的舫
3.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美学发展比较 3.5. 园林用途比较
西方
西方的美学
宏伟的 神殿和 陵寝 帝王的 宫殿和 陵寝
主要内容含义 庭

Garden
园(果木、 花木) 圃(蔬菜)
建筑的 土木的 园林的 植物的 园艺的 动物的 园林的 风景的
Orchard
囿(树木、 动物) 苑 (动物、 植物)
Park
Paradise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概述 1.3.园林名词(中西方)发展进程
园(花木、
果木)、园林、囿(花木、 动 物)、圃(蔬菜、 苗木)、苑(动物、 植物) Garden:gan(防御,保护)+ o(e)den (愉快,快乐) Paradise:pairi(围)+ diz(造形)
3.中西方园林比较 3.1.中西方园林中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比较
西方
中国
再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中对美论述,奠定了对美 的时空观念——整一性;
表现
达*芬奇:自然生动的 表现出来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 “处处邻虚,方方侧景”
凡尔赛宫局部鸟瞰
拙政园总平面
3.中西方园林比较 3.1.中西方园林中意境比较
亚里斯多德——欧美美学奠基人
亚里斯多德更强调事物的大小比例和整一性:“一个 美的事物或一个活东西或一个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 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 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一个 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空处于不可 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 例如一个一万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 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亚里斯多德的所谓 美的“活东西”,也只有在体验的第一推动力作用 下,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概述 1.1.时间进程
就传到了
公元六世纪
明末朱舜水江南园林
日本园林
明计成的《园冶》
英国造园家威廉康伯
十七\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
中国式的宝塔和桥
法国\英国
法国巴黎有中国式风景园二十余所。 在北欧丹麦哥本哈根的趣伏里园, 有中国式的亭子。美国、联邦德国、 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造中国园。 在德国波茨坦有一座十八世纪的桑苏西园林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1.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
法国实证主义派美学家——丹纳 种族 RACE 社会氛围 MILIEU 时机 MOMENT 荷马史诗 公元前九世纪流传, 公元前六世纪成本,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1.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 毕达哥拉斯学派——希腊美学奠基人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欧美美学奠基人
第五节 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从美学说起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概述 1.1.时间进程
1600 1200 800 400 0 400 800 1200 1600 2000
东方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 朝鲜园林 日本园林
西方园林文化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希腊
古罗马 西欧园林
文艺复兴园林 法国园林 英国园林 近代园林
德国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概述 1.2.空间性质进程

从精神空间+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城市空间→环境空间
社坛、台、瑶池 悬圃、囿 Eden Paradise
东 方 西 方
→园、 园林 →
庭院(园)
公园 绿地 城市
→地域
环境
→Yard
Garden
→Park
City
→Environment
1.中西方园林发展进程概述 1.3.园林名词(东西方)发展进程
2.中西方美学起源 2.3. 中国美学思想
2.3.2.和谐的两个层次—表现在情与理、心与 物的协调一致。
儒家讲“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 止乎礼义”,都强调以礼节情,以道制欲,从而达到情理统 一和心理和谐。道家则更强调心与物的统一 。根本目的就 在于人与社会的协调 道家的最高目标,它无时无地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 人只有放弃主观努力,顺应自然,无为才能无不为,无目的 才是为目的,才能得“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