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回望——浅析钟文音《在河左岸》中的原乡情结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方文山歌词中的民族元素素材

方某某歌词中的民族元素一、《千年之恋》:谁在悬崖沏一壶茶/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爱恨全喝下,岁月在岩石上敲打,我又留长了头发,耐心等待海岸线的变化,大雨就要下,风狠狠地刮/谁在害怕,海风一直眷恋着沙,你却错过我的年华,错过我新长的枝丫/和我的白发,蝴蝶依旧狂恋着花,你却错过我的年华,错过我转世的脸颊,你还爱我吗/我等你一句话,一生行走望断天涯/最远不过是晚霞/而你今生又在哪户人家,欲语泪先下,沙滩上消失的浪花/让我慢慢想起家,曾经许下的永远又在哪/总是放不下/啊轮回的记忆在风化,我将它牢牢记下点评:历史的沉重,岁月的悲凉,情感的曲回,尽在歌词中。
其词如诗,意境深远,引人遐想。
“一生行走天涯〞之语,化用马致远《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唱出天涯游子的孤单:而“欲语泪先下〞,出自李清照《武陵春》“欲语泪先流〞,道出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二、《花恋蝶》: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一半花谢/一半在想谁/任何心事你都不给,油尽灯灭,如斯长夜/我辗转难入睡/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感觉再也找不回,泼墨中的山水,你画了谁/我摊开卷轴上,人物描写,我从未拥有过你,一整夜,他却有你/手绘的体贴,落款中署名悔,你伤过谁/不忍看宣纸内/晕开的泪,你细腻触摸有他的一切,我在你的周围你没感觉/小桥流水/花恋蝶,风轻轻地吹,往事莫追,你了解/我等的是谁,梅雨时节,飘落叶,等满满的水位/全身而退/我不会/我等时间惭愧点评:中国元素:“泼墨〞、“卷轴〞、“宣纸〞、“手绘〞;中国语言:“花恋蝶〞、“小桥流水〞、“梅雨时节〞。
此歌非中国人不能唱;此诗非中国人不能写。
“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令人想到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小桥流水〞,那是马致远笔下的经典画面:“梅雨时节〞,解读了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歌词“流行〞的是民族风格。
三、《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点评:此歌以“我〞对“你〞遥遥寄语的方式,娓娓道出心声,丝丝缕缕,如泣如诉。
沸腾地流返原乡的血--钟理和《原乡人》的内在意蕴

沸腾地流返原乡的血--钟理和《原乡人》的内在意蕴
王明文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钟理和的短篇小说<原乡人>叙述看似冷静,实际上有着澎湃的热情.这篇小说虽短,但富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王明文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如何解读钟理和《原乡人》的原乡情结 [J], 赵泽福
2.试论钟理和的原乡意识 [J], 帅震
3.浅谈《原乡人》与"原乡"情结 [J], 杨攀;王霄
4.原乡体验与钟理和的北平叙事 [J], 张重岗
5.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民国时期台湾同胞恢复国籍往事 [J], 林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赏析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赏析我从遥远的时间回来我从孤单的地平线回来回到我原本在的地方,不再远行——这是我的家。
我不再追求幸福,我就是幸福我不再想象生活,我着手生活没你在时我想你,有你在时我看着你哦,原来这就是我吗每一件和你有关的小事情都让我心动当你和我说话,当你没和我说话我都掩饰不住心中莫名的欢乐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
刚刚大家听到的诗歌节选自海桑的《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海桑,原名王海桑,河南省辉县人,出版有诗集《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不如让每天发生些小事情》等。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
桑海出生在河南太行山区的一个小村庄。
上大学的时候,他就迷上了诗歌。
像许多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一样,他对想象中的生活领域充满热情。
那时,写诗就像他的生命,或者说,他与诗为伴。
诗歌丰富了桑海的生活,但也将他的生活推得更远。
桑海看不到诗歌之外的世界,也不关注世俗的未来、柴米油盐等。
年少的时候,海桑为诗歌做过不少疯狂的事,他一个人孤独又自由地活在诗歌里,又像待在一间反锁的铁屋子里。
他辞掉工作,离家出走,去远方闯荡,以为可以看到世界,并写下无限。
后来,他两手空空、颇为狼狈地返回,接着遭遇了人生的一个大关:父母相继辞世,女友离去,海桑骄傲的世界轰然倒塌。
后来他去到太行深处的林虑山,在山顶的村子住了35天。
他的长诗《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的大部分章节都在这里完成的。
35天,无疑是海桑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界碑,他开始心平气和地进入生活,他的生活和诗歌不再对立,而是互相滋养、互相给予。
这样的平衡让海桑感到安定而幸福。
《后现代乡愁》赏析

乡愁,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后现代乡愁》赏析后现代乡愁周国文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我们习惯了艳遇的邂逅,我们熟悉热闹的表情,我们喜爱虚荣的狂欢,我们热吻时尚的盛宴。
我们满足于坐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窗后面欣赏街市摩肩擦踵的人流,我们愉快的目睹霓虹灯随着夜幕中买醉的俊男靓女的一声声欢歌把明天统统照亮。
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欣赏过日出的壮观了,猜测下一次雪飘飘的迷乱又会是多么玄奥的幸福。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理想还能透过那把青春期的木吉它唱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吗?我们大学殿堂的草稿纸还留有纯真的温度,而那把磨损了笔尖的钢笔还能题下爱的允诺与告白吗?我们足以自豪的晓风残月似乎已被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撕碎了,我们漫步凭吊的阳光故道还会有英雄出关的回眸吗?才子死了,佳人也不知流落到何方,只剩伤心的故事还依稀在流传。
可堪玩味的心情之物是否也越变越孤独。
回到故乡,去采撷你多年不见的信物吧!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
我们的性情就像第一封情书初绽露出快乐的现场版,那时的感觉一定美丽极了。
可惜农村是愈加的回不去了,不是路途遥远行程不便,而是城市的点点滴滴让你我越来越忘了回家的路。
乡愁被不可救药的当成商品出卖,旅游线路图明确标示了乡愁的方向吗?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家乡米酿有少年离家那一晚的甘醇吗?站在桥头日复一日等待的小芳会迎来情歌的传唱却永远等不来远走的爱人。
农家饭庄的田园美食醉倒城里人却丝毫无助于我们对知青生活的爽朗回忆,因为这一切都是用等价交换的金钱换来的。
乡愁,或许是儿时越飞越高的风筝,或许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或许是长河秋月落日余晖,或许是征人此去忆君长安。
别样的旷味,一样的离愁别绪,它是在自我感悟中步步提升的一种直面人生的书写。
《河那边》隐藏的后现代主义

《河那边》隐藏的后现代主义高行健高行健,法籍华人,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县。
免费论文,高行健。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画家。
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灵山》、中篇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戏剧《绝对信号》、《野人》等。
其中篇小说《河那边》潜藏后现代主义元素。
小说只有短短二十八页,其主线是:过河去在河那边短暂逗留过河回来。
过河去时,你碰见了一位渡你过河但不要钱的老舟夫;在河那边期间,你在隐居于山林之中的方书记家体味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回来时,方书记站在山坡上送行,你向他挥手,船走了好远,你看见年老的他依然站在山坡上,一动不动。
小说虽然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怪诞性和黑色幽默性,但解开文本的套子,不难嗅到其浓烈的后现代主义气味,本文将从语言游戏,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多元的解构,意识的暗流四个方面揭秘《河那边》的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和华人作家后现代主义〔potmodernim〕一词,阿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出现过,汤因比把兴起于1875年西方历史新循环作为后现代主义标志,但汤因比这一观点没有产生多少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文论才走向综合,后现代一词成为许多文化、社会现象的代码,具有包容性。
后现代主义在几十年开展中得以定型并广为传播。
根据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列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化分期三个阶段论,到了资本主义开展的第三阶段〔多国化的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正式进入美国社会生活的。
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思潮,对西方社会的整合、政治上的不平等和社会理想提出了质疑,并从哲学上、文艺理论和小说创作上对传统的思想意识和表达方法进行反思。
自1996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美国后现代派丛书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引起了我国外语届的深切关注,翻开有关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方面的著作,几乎每本都安排有独立的章节来论述后现代主义,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曾陆续评价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品钦、冯内古特、苏克尼克和库弗等人和他们的小说。
《2024年来自“原乡”的歌声》范文

《来自“原乡”的歌声》篇一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片被称为“原乡”的土地,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歌声表达情感,传承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来自“原乡”的歌声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一、原乡歌声的起源与特点原乡的歌声源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们以歌声传递情感,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向往。
原乡的歌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真挚。
二、原乡歌声的文化价值原乡的歌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原乡人民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通过歌声,我们可以了解原乡的历史、风俗、习惯和传统。
三、原乡歌声的传承与发扬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原乡的文化生态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原乡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对歌声的传承和发扬。
他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音乐比赛和音乐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原乡的歌声。
此外,他们还积极将原乡的歌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四、原乡歌声的社会意义原乡的歌声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社会意义。
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原乡的歌声还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来自“原乡”的歌声,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它以独特的魅力,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自原乡的礼物,传承和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来自“原乡”的歌声传遍世界,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六、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原乡的歌声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给世界。
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音乐人将原乡的歌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原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来,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请大家谈谈你认为可以从诗的哪些方面去入手理解诗歌(精)

“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 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这句话中的两个“黎明”的含义 是否相同?
有所不同,前一个是指时间的黎明, 后一个指光明自由胜利,表达了诗 人热爱祖国渴望独立自由的的感情
第五段中“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 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而诗歌中则说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你是怎么 理解?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其中的“我”是诗中的一个 人物形象,不一定是诗人自己,曾卓这样的说法, 赋予了诗歌更深沉的内涵,把诗人的个人感受同时 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 了,所以,这里还应该指所有向往光明追求自由胜 利的人。应该说这不仅表现了一种独到的认识,更 是点明了题目中的“深沉”二字,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
“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
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 认为 是霜”,李白的误会与鲁藜的误会有什 么异同?曾卓这儿为什么会提到李白的 误会?
同:都将月光误会了;异一个误为霜,因为思乡, 以为秋到了应该回家了;一个误为阳光,因为阳 光象征着光明,盼望祖国早日走出战争的黑暗, 走到独立自由的光明中来,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感 情。提到李白也有这样的误会,说明产生这样的 误会是常有的。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鲁藜(1914—1999),福 建省同安县人。1932年参 加革命,并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 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 《锻炼》等还发表过小说、 寓言等作品。为中国作家协 会第四届理事。
第一段:通过写对月光的误解表达盼望黎明的感情
(为什么会产生误解?月光、阳光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二段:由风声引起的联想再次表达了对黎明的渴 望
你是怎么理解“月亮的弓弦”这种说法的?“风从 北边来”为什么从北边来?“黎明的音响”怎么理 解?
评钟二毛的《回乡之旅》

评钟二毛的《回乡之旅》作者:安静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1期安静“回乡”是文学中一个伟大的词汇,也是一个沉甸甸的母题,有着无尽的想象和阐释空间。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有“近乡情更怯”的慌乱,有“只道早还乡”的期待,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伤感,当然,还有无数的衣锦还乡。
在现代文学中,有鲁迅的“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的悲凉,总之“何人不起故国情”。
西方文学中也是如此,有奥德赛归乡的冒险,也有荷尔德林的“你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已经与你照面”的忧心。
或许,小说家和诗人都得承受这般“忧心”。
然而,钟二毛的这篇《回乡之旅》却是如此的“另类”,他所呈现的是“近乡情更妙”,奇妙的情绪让归乡变成了过山车,离题的不断,边界的跨越,现实与往事的换挡,都使得这次归乡变成了一次自由的漫游,但漫游的清醒、幽默、美好、荒诞却是满满的。
回乡之路上到底有怎样的戏剧性?现实是此刻的,往事是彼时的,他们之间的穿越需要借助“边界”才能完成。
在《回乡之旅》中,一个边界接着另一个边界,正因如此,才引出一段段成长的往事。
如同小说中的作文跑题,关键之处就不会跑出边界。
听着天籁之音,郁闷的“我”准备开启一趟怀旧之旅。
在白水镇,“我”追忆自己对作文的渴望和跑题,还有漂亮的杨老师;在大路镇,“我”打捞起最好的朋友林波;进入县城,想起有雨的那个夜晚,自己与艳情片相遇的各种细节;在死人街,“我”念念不忘自己与王新蕾的甜蜜的鸡蛋饼时光,以及短暂的心驰荡漾和之后的重大冲突。
美好的往事让“我”忍不住感动,那逝去的青春仿佛在瞬间被找回,于是,“我”期待着记忆的喷涌,慢慢地享受这碎银时光,想与往事和解。
可,可刚写到酣畅处,“我”就被隔壁的噪音侵犯了,一整天积累的安宁和美好,荡然无存,内心隐伏的抒情愿望不得不戛然而止。
“我”在忍耐中爆发,“砰砰砰”,一场温情的回乡之旅在一场蛮架中结束。
生命的秘密也在不同的边界中呈现,越过一个边界,就会流露出新的异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 。在 故事 中 , 作 者 不仅 融 入 了童 年 时期 她作 为
一
个 异 乡漂 泊者 对 于 故 乡 的 怀 念 , 同时也 深深 地 “ 原” 是“ 源” 的古字, 在《 说文》 中意为“ 原,
表 达 了她在 异 国学 习时对 于原 乡 的思念 之情 。
赴 到传 说 中繁 华 的 大城 市 去谋 求 更 好 生活 , 于是 便 形成 城 市 中一 群 特 殊 群 体— — “ 新移 民” 。钟
候 就随着 父母 来 到 台 北生 活 , 由 于父 母 经 常 换工
作, 她也 就经 常 随 着 父母 在 台北 城 里 漂流 。正 如 小 说 中的 主人 公黄 永 真一样 , 她 的根是 倾斜 的 , 台
南 和 台北 同样 都是 她 的 “ 原 乡”, 这 样也 就 造 成 了 她 是一个 特别 的具 有 “ 双乡 心态 ” 的作 家 。
孤 独 的 回望
— —
浅析钟 文音《 在 河左岸》 中的原 乡情结
郜 淼
( 江苏师范大学 文 学院 ,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 )
[ 摘要 ] 《 在河左岸 》 是钟文音于 2 0 0 3年 出版的一部长篇 小说 , 故事 发生在 台湾经 济飞速 发展 的六、 七 十年代 , 以一
邮” , 徐 则 臣的 “ 花街” 等, 对于 原 乡 的书 写从 来 都
城 市打 工 , 她 的童 年 和 青 少 年 一 直 在 迁 徙 和漂 流
中度过 , 可 能正 是 因为 这 样 恒 常 的 漂 流 生 活造 就 了她不 安定 的性 格 。 大学 毕 业 以后 , 她 去 当 了一 名 记者 , 整E t 奔 波采 访 ; 后来 , 她 又爱 上 了摄 影 , 当
[ 收稿 日期 ] 2 o 1 4—1 0—1 5
泛, 它不 仅指 曾经 居住 过 的故 乡 , 也 可 以指 虚拟 想 象 中的故 乡 , 泛 指 的母 国故 土 , 甚 至是 融人 了异 乡
[ 作者简介 ] 郜淼 ( 1 9 9 1 一) , 女, 江苏徐州人 , 主要研究方 向为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之情 的钟文 音毅 然决 定放 弃 油 画学 习 , 回到 台北 ,
重新 拿起 笔 专 注 于 写 作 。 于是 , 她 写 下 了这 部 带
着浓浓的怀乡之情 的长篇小说——《 在河左岸》 。 小说 以小 女 孩黄 永 真 的视 角 , 展 现 了父 母 北 上 后
的情感 的裂 变 , 身 边 亲人 和密 友 的故 去 , 以及一 些
了一 名 电影 剧 照师 ; 可是 由于对 绘 画的喜 爱 , 她又
放下 工 作去 美 国“ 纽 约学 生艺 术 联 盟 ” 当起 了学 生, 学起 了油 画 。终 于 , 在两年之后 , 受 够 了思 乡
不是 狭 隘 的对 于 故 乡 的 人 和 事 的 回忆 , 而 是 作 者
在 回忆 故乡抒 发 思 乡 之 情 时 , 对 于 自身 的根 或 者 精神 家 园 的追 寻 。 在 海外 华 人 作 家 笔 下 的原 乡 含 义 更 加 的 广
的情感 认 知 。作 家在 表 达 这 种 怀 乡情 感 时 , 不 仅
远 亲在 城 市 里 发 生 的各 种 各 样 的悲 欢 离 合 的故
2 O 世纪六 、 七十年代 , 台湾经济飞速发展 , 以
农 业 为主 的经 济 结 构逐 渐 转 变 为 以工 商业 为 主 。 在 经济 发展 中许 多农 民 或 因 天灾 破 产 , 或 因城 市
化 而失 去土 地 , 他们 被 动或 主动 是在 这个 时代 里 出 生 的 , 由于 随 着 父母 在
水 泉本 也 ” , 源, 即水 泉 的 源 头 , 由此 演 化 出原 为
“ 根本 、 起源、 根 由” 之意 。 以此 , 原 乡就 是人 的根
源, 也 就是人 的祖 先居 住 的地方 , 简 称祖 居地 。然 而在 近 现代 文学 作 品中 , 原 乡不 仅仅 是祖 居地 , 也 是作 家 笔下 曾经 居住 过而 又远 离 的地方 。从 现代 作家 鲁迅 笔 下 的 “ 绍兴鸟镇” 到 沈从 文 的 书 中 的 “ 边城” , 到萧 红 梦 中的 “ 呼 兰河 小 镇 ” , 再 到 当代 作家 莫 言笔下 的 “ 山东 高密 ” , 汪 曾祺 的诗 乡 “ 高
个从 台南到 台北打工 的黄姓人家的家庭 聚散 为主线 , 以小女 孩黄永真 的视角 , 展现 了一群从农村 到城市 、 从 右岸到左 岸
的“ 新移 民” 的悲欢离合 。本文首先介 绍了这部小说写作背 景 , 然后 解释 了作家 为何会有 这种 “ 原 乡情结 ” , 并 以原 乡情 结 为切人点 , 通 过与传统乡土小说作 家笔 下的原乡 比较 , 得出当代作家笔下原乡 的不 同 ; 又通过与大陆 7 0后作家群 的一 些作 品 比较 , 试 图探 讨他们的作 品是否 可以因为“ 原 乡情结 ” 而称之为 “ 新 乡土小说” 。 [ 关键词 ] 《 在河左岸 》 ; 原 乡情 结 ; 新 乡土小 说 [ 中 图分类号 ] 1 2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3 0 ( 2 0 1 5 ) 0 1 — 0 0 9 3一 o 5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元素的“ 原 乡” 。这 里 的原 乡更 倾 向 于精 神 意 义 上 的“ 原乡” 。在 台湾 乡 土 作 家 钟理 和 《 原 乡人 》 中, “ 原乡” 就 已经不 再是 单 纯 的指 曾经 生活 过 的
地方 了 , 而 是小说 主 人公 在 痛 苦 的 现实 世 界 中的 精 神家 园 、 灵魂 的抚慰 之地 。 所 以, “ 原 乡情 结 ”就 是作 家对 自己曾经 居住 过 的地 方 而产生 的一 种眷 恋 、 思 念或 者深 沉 、 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