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整合
完整版农业植物病理学

1.病菌通常以菌丝和分生抱子在病稻草和稻种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2.小麦赤霉病后期病部出现的蓝黑色小颗粒病征是子囊壳.4. 一般而言,不同水稻类型〔指制!、粳、糯三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强弱次序:糯稻 > 粳稻 > 粕稻.5.棉花黄萎病在成株期常见病症有两类:普通型与青枯型 ,最近几年在江苏还发生一种落叶形 .6.甘薯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以厚垣抱子和子囊抱子在贮藏窖、苗床及大田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种苗或种薯内潜伏越冬.7.防治柑桔溃疡病建立无病菌苗圃要设在无病区或远离柑桔园2 3 km,砧木种子采自无病果实 ,接穗采自无病区或无病果园.8.柑桔溃疡病菌通常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因最初气孔尚未形成病菌无法侵入,后期多数气孔处于老熟型,中隙极少或闭和,病菌侵入困难.菌的无性世代现用的拉丁学名A .A、Pyricularia griseaB、Pyricularia oryzaeC、Piricularia oryzaeD、Magnaporthe grisea2.水稻白叶枯病菌主要从水稻D 0A、水孔B、气孔C、水孔和气孔D、水孔和伤口3.白菜型油菜上病毒病的病症为D.A、枯斑B、条斑C、轮斑D、花叶4.小麦赤霉病的病部前期长有—B.A、白色霉状物B、淡红色霉状物C、灰色霉状物D、黑色颗粒状物5.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麦的A讲行侵染的.A、抽穗期B、齐穗期C、开花期D、灌浆期6.棉属抗枯萎病最强为B.A、陆地棉B、中棉C、海岛棉D、木棉7.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最好的药剂为—B.A、多菌灵B、井冈霉素C、链霉素D、托布津8.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的__C.A、长蠕抱属B、德氏霉属C、突脐蠕抱属D、梨抱属9.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病部的霉层区别在于B 0A、前者粉红色,后者白色B、前者白色,后者粉红色C、前者无,后者有D、前者有,后者无10.在以下药剂中,防治作物疫病效果最好药剂为A .A、甲霜灵钮锌B、多菌灵C、托布津D、百菌满11.药剂防治柑桔疮痂病应在新梢D 喷药.A、完全抽出B、抽出1/3C、抽出1/4D、芽长1 2mm12.药剂防治稻曲病第一次最正确施药时期为D 0A、孕穗期B、抽穗期C、扬花期D、抽穗前3〜10天13.小麦赤霉病菌的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C .A、10〜15CB、12〜18 cC、15 〜20 cD、20〜25 c14.作物的疫病菌和和炭疽病菌可产生D 0A、分生抱子B、抱子囊C、前者产生分生抱子,后者产生抱子囊D、后者产生分生抱子,前者产生抱子囊15.引起作物锈病的病原菌为A 真菌.A、担子菌B、子囊菌C、半知菌D、接合菌1的不同的发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抗病性是有差异的.〔 V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从叶外表直接侵入.〔x 〕3.稻纹枯病病斑在高湿下可形成白色粉末状物.〔V 〕4.小麦散黑穗病属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可以有屡次侵染.〔x 〕5.玉米小斑病菌致病的主要机制是产生毒素.〔V 〕6.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只有核酸,没有衣壳蛋白.〔,〕7.玉米霜霉病不是国内检疫对象.〔x 〕8.凡有利于油菜财虫发生的气象条件,就有利于油菜病毒病的发生.〔V 〕9.棉花细菌性角斑病主要是在棉籽上越冬,以种皮上的带菌率最高.〔x 〕10.烟草普通花叶病主要是靠是靠财虫〔烟财、棉财〕,其次是机械传播.〔x〕11.金柑最抗溃疡病、橙类次之、桔类最感病.〔x 〕12.水月中病与蒂腐病是柑桔在贮藏期的生理病害.〔x 〕13.作物青枯病共同特点是萎焉、维管束变色和病部有红霉.〔x 〕14.作物炭疽病的典型病症的共同点是叶部产生圆形、中央灰白或褐色,边缘红褐色斑或深褐色斑.〔x 〕15.作物立枯病与猝倒病区别在于前者倒伏,产生淡褐色菌丝,后者不倒伏,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x 〕明综合治理水稻纹枯病.答:以肥水治理为中央,限制病害开展,适时药剂防治.〔1分〕⑴打捞菌核,带出田间烧毁;〔1分〕⑵选用抗耐病品种;〔1分〕⑶ 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灌水做到“前浅、中晒、后湿润〞,施肥做到施足基肥, 合理追肥,切记中后期生长大量施用氮肥;〔1分〕⑷药剂防治.防治指标正常的丰产田:分英末期丛发病率15%,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20%,生长偏旺的肥水田防治指标降低5%左右.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200ml 〔10%水剂100ml升〕加水60L粗喷雾.其他有效药剂亦可.〔2分〕 2.为什么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答:由于稻瘟病菌遗传和生理的特殊性,有以下主要因素易引起稻瘟病菌致病力变异.〔以下每项1分〕⑴突变⑵异核现象⑶准性生殖⑷有性重组⑸染色体数目不等⑹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1.水稻叶瘟褐点型与水稻胡麻斑病褐点型病症的主要区别是:胡麻斑病褐点型病症边缘模糊,与褐色叶枯病的区别是褐色叶枯为有时中央可见一黑点、淡褐色点、边缘黄晕较宽而明显.2.灌溉中,漫灌、用灌、深水灌溉均有利于水稻白叶枯菌的传播与侵入.3.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秆〔茎、基〕腐与穗腐〔枯〕等病症,但在南方各省主要是穗腐〔枯〕.4.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绣、秆绣三种.5.甘蓝型油菜病毒病有两类病症:黄斑型与枯斑型 .6.瓜类疫病病症共同特点引起根和茎基部水渍状腐烂,上部枝叶变黄萎篇枯死,维管束不变色,病部常有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与抱子囊 .7.棉花枯萎病主要是从根鞘直接侵入为小,也可从伤口侵入.1.水稻苗期最易感叶瘟主要发生在C.A、1-2叶期B、2-3叶期C、3-4叶期D、5叶期2稻瘟菌菌株对鉴别品种珍龙13致病的属B.A、中A群小种B、中B群小种C、中C群小种D、中D群小种3.水稻黑粉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C .A、UstilagoB、NoevossiaC、TilletiaD、Entyloma4.防治稻曲病第一次施药应在D为最适官.A、孕穗期B、抽穗期C、扬花期D、抽穗前3〜10天5.小麦锈病是典型的A传播病害.A、气流B、雨水C、昆虫D、种子6.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B 越冬.A、子囊壳B、菌丝C、分生抱子D、厚壁抱子7.玉米小斑病的病斑在高湿条件下可长出C .A、白霉B、黑霉C、灰黑霉D、红霉8.甘薯茎线虫的食道为.A.滑刃型B.垫刃型C.矛线型D.以上都不是9.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是C—.A. PhythiumB. CeratocystisC. PhytophthoraD. Alternaria10.油菜菌核病菌的毒素为D 0A、有机酸B、糖蛋白C、乙醇酸D、草酸11.棉花枯萎病菌主要是从棉花的B侵入的.A. 叶片B.根部C.花器D. 水孔12.柑桔类中最感溃疡病的是B 0A、金柑B、甜橙C、桔类D、柑类13.梨锈病菌没有 C 阶段.A.冬抱子B.担抱子C.更抱子D.性抱子14.防治作物的霜霉病,可用A.A、托布津B、甲霜灵钮锌C、多菌灵D、链霉素15.作物青枯病属_A病害.A、高温高湿B、低温高湿C、高温低湿D、低温低湿1.稻白叶枯菌可在一些杂草根围越冬.〔V 〕2.稻瘟菌毒素对水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作用.〔V 〕3.稻纹枯病病斑在高温高湿下可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V 〕4.麦类白粉病在天气潮湿的情况下,病部可产生大量霉层,干旱时那么不产生霉层.〔x〕5.玉米小斑病菌致病的主要机制是产生毒素.〔V 〕6.油菜菌核菌不产生分生抱子.〔,〕07.甘薯黑斑病和甘薯茎线虫病均为国内检疫对象.〔X〕8.油菜的病毒病在我国由5种病毒引起的,以TMV最多.〔X 〕9.棉花细菌性角斑病主要是在棉籽上越冬,以种皮上的带菌率最高.〔V10.烟草黄瓜花叶病主要是靠汁液擦伤传病,其次是靠财虫〔烟财、棉财〕传播〔X 〕11.金柑最抗溃疡病、橙类次之、桔类最感病.〔X 〕12.水月中病与褐斑病是柑桔在贮藏期的生理病害.〔V 〕13.作物青枯病共同特点是萎焉、维管束变色和病部有红霉.〔x 〕14.作物炭疽病的典型病症的共同点是叶部产生圆形、中央灰白或褐色,边缘红褐色斑或深褐色斑.〔V 〕15.作物立枯病与猝倒病区别在于前者倒伏,产生淡褐色菌丝,后者不倒伏,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X 〕1.简述暴风雨与洪水之后易发生白叶枯病原因.答案要点:〔1〕风雨造成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传播.〔2〕风雨造成水稻叶片的相互摩擦,形成伤口,利于病菌的侵入.〔3〕暴风雨水稻植株的生长,抗性下降.2.简述水稻纹枯病开展出现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原因.答案要点:由于病菌的致病性、品种抗病性与气候条件,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开展,形成了两个较明显的水平扩展〔分英盛期至孕穗期,株、丛间横向扩展〕和垂直扩展阶段〔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从稻株下部向上扩展〕.5.简述柑桔对溃疡病的抗性机制.柑桔溃疡病菌一般只侵入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对刚抽出来的嫩梢、嫩叶、刚谢花后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组织不侵染或很少侵染. 由于很幼嫩的组织的气孔尚未形成,病菌无法侵入.而老熟了的组织,原有气孔多数处于老化,中隙极小或闭合,病菌侵入困难.柑桔不同种类和品种对溃疡病感病性的差异很大,-般是橙类、沙田柚、柠檬最易感,柑类的蕉柑、温州蜜柑等感病较轻,桔类如年桔、朱红桔、四会桔较抗病.金柑、南丰密桔最抗病.研究发现主要是柑桔不同品种的气孔数目、大小及孔口结构有较大差异.感病的品种,其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多,孔口通过开张较大;抗病品种单位面积气孔数较少,孔口通过开张较小.。
植物病理学与多学科交叉学术研讨

植物病理学与多学科交叉学术研讨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它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交叉学术研讨,为植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植物病理学与农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通过与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机理,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
植物病理学与农学密切相关。
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等。
植物病理学通过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农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特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学紧密结合。
植物学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植物病理学通过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等,为植物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植物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抗病机制,从而更好地防治植物病害。
植物病理学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内容。
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原菌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致病机理等,为微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病原菌的生长特点和致病机制,从而更好地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紧密结合。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内容。
植物病理学通过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害的分子机制等,为分子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理学与生物化学紧密结合。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合成、代谢等方面的内容。
植物病理学通过研究植物病害的致病物质、植物的抗病物质等,为生物化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机理,从而更好地防治植物病害。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现状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现状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及其防治的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植物疾病的关注,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将对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进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病原菌分离培养、病原鉴定与检测技术被更高效和准确的分子方法所取代,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科研人员能够更快地确定病原物种,加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二、植物免疫与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天然抗病性是指植物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和防御反应,对病原菌侵染产生抵抗力。
近年来,对植物免疫与抗病机制的研究成为植物病理学的热点。
研究表明,植物通过感知病原侵染或感知病原相关分子来激活免疫系统,从而诱导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
对植物免疫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开发新型抗病育种策略,提高农作物的抗性能力。
三、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病害防治是植物病理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随着对病原鉴定和病害防治机理的研究深入,病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应用。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逐渐受到限制,绿色、环保的病害防治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例如利用生物农药、微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等,对大范围的病害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还对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
四、数据分析与模拟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分析与模拟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害流行趋势、预测病害爆发风险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治策略。
此外,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模拟植物病害的发展过程、病原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五、植物病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植物病理学研究逐渐向跨学科发展,与环境科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学科相互融合。
植物病理学ppt课件

梨枝干轮纹病-粗皮病
2019 25
梨干腐病
2019 26
苹果根朽病
2019 27
苹果根朽病
2019 28
2019
-
果树根癌病
29
轮纹病(粗皮)
2019 -
干腐病
30
桃树流胶病
2019 31
三. 叶部病害
2019
-
32
苹果斑点落叶病
20019 67
③包泥:用黏土加水成泥,糊住病斑并用塑 料膜严密包扎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包泥法。 只要操作适宜,治愈率可达95%以上。注意一 是泥要黏,尽量使用黏土。二是包要严,包 泥厚度2cm以上,并且超出病斑2cm以上;包 泥后包扎要严,不能透风漏水。三是包扎严 密状态最少要保持2~3个月。
④ 桥接:
苹果小叶病
45
枣疯病
2019 46
葡萄病毒病
2019 47
生理性病害---缺铁
2019 48
第二节
苹果树皮腐烂病 Apple Canker
俗称臭皮病、烂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严重的病 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常常是病 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因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
2019
苹果锈病
2019 35
苹果白粉病
2019 36
梨火疫病
2019 37
梨火疫病
2019
-
38
葡萄霜霉病
2019
-
39
桃缩叶病
2019
-
40
褐斑穿孔病
霉斑穿孔病
细菌穿孔病
桃穿孔病
2019 41
枣锈病
2019 42
四. 全株性病害
植物病理学知识总结

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总结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其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和破坏,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变,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Irish famine),1845-1846 真菌法国葡萄霜霉病,1880水稻胡麻斑病(Bengal famine),1942-1943中国小麦条锈病,1950美国玉米小斑病,19702、植物病理学的概念:是关于植物病害的学问,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科学。
3、引起病害的原因: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白化苗,先天不孕)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肥料,农药)---------非传染(侵染)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人为)--------------传染(侵染)病害或非生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4、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1)真菌2)原核生物(细菌,螺原体和植原体)3)病毒(类病毒)4)线虫5)寄生性种子植物等6)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4、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生性(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专性寄生(obligate parasitism)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营养方式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真菌中的白粉、锈菌、霜霉菌等,病毒、种子植物)非专性寄生:寄生物不仅可以从活的植物上获得营养,而且可以利用死的植物组织进行生活的寄生方式,又称作兼性寄生。
非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大多数的病原真菌和细菌)腐生:只能利用死的植物组织或有机化合物的营养方式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植物并诱发病害的能力是病原生物的另一特性某一种生物引起的症状相对较为固定同一种病原物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两者关系:病原物必须有寄生性才会导致致病性致病性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来理解致病性的破坏作用多方面(病原菌的产物)并非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生物(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5、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第2卷 第2期植物医学2023年4月V o l .2 N o .2P l a n tH e a l t h a n dM e d i c i n e A pr .2023D O I :10.13718/j .c n k i .z w y x .2023.02.012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任军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阳550018摘 要:针对学生在植物病理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㊁自主学习意识不够㊁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等 痛点 问题,通过教学反思分析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课程授课教师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新农科建设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课程目标㊁教学手段㊁教学内容㊁课程评价方式㊁课程科研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探索形成了 一主体㊁三融合㊁五重建 的教学创新路径.该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的 痛点 问题,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专业自信度明显提升,培养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心,符合新农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关 键 词:植物病理学;新农科;创新;课程中图分类号:G 639.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354(2023)02008106R e f o r ma n dP r a c t i c e o f t h eC o u r s e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N e wA gr i c u l t u r e R E NJ u n 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R e s o u r c e s ,G u i z h o u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55001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i m i n g a t t h e p a i n p o i n t s o f s t u d e n t s l o wi n t e r e s t i n l e a r n i n g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a w a r e -n e s s o f a u t o n o m o u s l e a r n i n g ,a n dw e a k p r a c t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 ,g u i d e db y t h e i d e ao f n e w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t a k i n g 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a s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t a s k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r e f o r m s h a v e b e e n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c u r r i c u l u m o b j e c t i v e s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c u r -r i c u l u m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T h e t e a c h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 p a t h o f o n e s u b j e c t ,t h r e e i n t e gr a t i o n ,a n d f i v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a s b e e n e x p l o r e d a n d f o r m e d .T h i s p a t h e f f e c t i v e l y s o l v e s t h e p a i n p o i n t p r o b l e m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r o v e s t h e t e a c h i n g e f f e c t ,s t u d e n t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o n f i d e n c e ,e n s u r e s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a n dc o n t i n u i t y o f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 oft h ec o u r s e ,收稿日期:20230212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23年度普通本科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黔教技 2022 252号);贵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1B S 010).作者简介:任军,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28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s t r e n g t h e n s t h e s t u d e n t s s e n s e o f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o s t r e n g t h e n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p r o m o t e a g r i c u l-t u r e,a n d c o n f o r m s t o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s 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n e w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K e y w o r d s: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n e wa g r i c u l t u r e;i n n o v a t e;c o u r s e新农科 建设是在国家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形成的,明确指出要培养创新型㊁复合型等新型人才[1]. 新农科 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创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 安吉共识 北大仓行动 北京指南 3次重要会议对新农科建设进行了整体部署,且提出了新的要求[2-4]. 新农科 建设的 新 就在于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打破传统的农林高等教育模式,将现代新型生物技术㊁信息技术㊁工程技术等融入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植物病理学是面向涉农专业设置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该课程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农作物病害两方面,旨在让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有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新农科 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 新型人才,是涉农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新型 植物医生 ,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是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根本任务,对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势在必行.1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 痛点 问题及原因在植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影响教学效果,制约学生学习的关键 痛点 问题及原因,总结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1学生对涉农专业认可度不高,爱农兴趣不够目前, 谈农色变 依然影响着部分学生,学生缺乏对涉农专业的积极认识,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从而导致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内部动力,自主学习意识差.如何培养学生对农业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1.2理论教学内容太过抽象,实验教学过于单一,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对教材中涉及的重要概念㊁基础知识在课堂中进行讲述,该方式太抽象,学生理解很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无兴趣[5];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只是对一些病原菌玻片标本进行观察,实验过程中态度很敷衍,老师安排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没有积极思考的学习动力.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㊁重要概念,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和验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3以 教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 考 为主的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主动的学习动机,不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同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采用以 考 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也不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如何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持续兴趣,值得深思.2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在 新农科 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创新行动是推动 新农科 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是 新农科 建设背景下新型涉农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痛点 问题为起点,以 新农科 建设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教师从课程目标㊁教学方法㊁课程内容㊁考核评价体系㊁课程科研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探索形成了 一主体㊁三融合㊁五重建 的教学创新路径,即: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相融合,重建多元课程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重建当地特色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方法㊁课程科研互动教学模式,将评价体系与教学活动相融合,重建多形式教学评价体系(图1).图1 植物病理学 痛点 问题分析与创新路径3 课程创新改革措施3.1 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相融合,重建多元课程目标以 新农科 建设为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用新的眼光看待农业,培养学生的 大国三农 情怀. 新农科 建设宣言中强调:中国强农业必须强,中国富农民必须富,中国美农村必须美. 安吉共识 北大仓行动 北京指南 3次会议的召开,无一不在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新农科 建设的必要性,将 新农科 建设的要求及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引导学生知农爱农,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绪论部分时,通过介绍 马铃薯晚疫病 造成爱尔兰大饥荒这一历史事件[6],使同学们了解到植物病理学课程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门课程存在重要意义,同时使同学们也时刻具有危机感,进一步拓展到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信心.在为学科发展的植物病理学家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了众多老一辈和新时代植物病理学家的事迹[7].如戴芳澜先生,他是我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他曾经提到 我国肯学农的少,肯学农而又愿意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人则更少,为此他决定回国,立志发展中国的植物病理学科,并同其学长邹秉文在1929年成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我国还有很多伟大的植物病理学家,比如曾士迈院士,他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创始人;还有朱有勇院士,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朱有勇院士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 第一个发言,他强调要继续扎38第2期 任军: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当同学们了解到朱有勇院士是植物病理学专家时,深受感动和鼓舞,增强了学农爱农的信心.3.2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重建当地特色教学内容㊁主动参与教学方法㊁课程科研互动的教学模式植物病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理论知识的介绍要有实践的支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主要围绕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㊁课程科研3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重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使用教材中主要涉及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作物病害两个方面内容.教师根据贵州省主要农业作物种植特点,对主要作物病害方面进行了调整,原有小麦病害㊁水稻病害㊁杂谷病害㊁油料作物病害大篇幅介绍,调整为水稻病害大篇幅介绍,将小麦病害㊁杂谷病害㊁油料作物病害介绍课时缩短,加入贵州省特色经济作物及精品果树病害介绍:烟草㊁茶树㊁柑橘㊁枇杷㊁猕猴桃等病害及防治方法(图2).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建,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农业种植特色,认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对植物病理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图2 ‘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重建重建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老师的课堂理论讲授,学生主要以在教室听课为主.在教学方法创新中,教师利用智慧教学手段督促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具体创新措施主要为以下两点:①教学手段创新:课程开始前5分钟采用雨课堂手段了解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况,对于教学课程内容的回顾方式,利用抽签小程序进行自主抽签,由原来的学生被动点名回答转变为学生主动抽签回答,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践:在植物病原物㊁植物病害诊断章节学习中,引导学生采集家乡或学校周边熟悉的农作物病害标本,在课堂理论教学时持病害标本进行学习,理解病征和病状的概念,对采集病害标本进行症状描述.同时在实验课过程中对自己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物形态观察㊁病原物分离培养,通过该手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8植物医学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2卷重建课程科研互相带动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位同学都扮演植物医生 的角色,对采集的植物病害标本进行分类鉴定,以采集种类多㊁种类新颖为标准,鼓励学生对采集的植物病害病原菌进行形态学描述,将显微镜下病原菌照片在班级分享.对分离培养成功的新颖病原菌进行形态学㊁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如,学生在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时,提出要研究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侵入途径,就引导学生以该内容为题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终获批校级立项.同时,实验课程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内容.课程科研互相带动模式,使学生所学有所用,使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提升了高度,培养了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探索精神.3.3 评价体系与教学活动相融合,重建多形式教学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体系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建立多形式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考核(占比40%,主要包括课前知识回顾㊁作业㊁课堂互动表现㊁实验操作㊁实验报告等)与期终考核(占比60%)有机融合,达到以评促学㊁以评促教的目的,全面有效提升学习效果.4 课程教学创新成效4.1 课程建设得到优化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三融合模式,对课程目标㊁教学方法㊁教学内容㊁考核评价体系㊁课程科研互动5个方面进行了重建,突出了学生的中心主导地位,改善了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观点,培养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心.4.2 学生专业自信明显提高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增强,学习获得感明显增加,对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度达100%.所教学生近4年硕士研究生升学率明显提高,由2019年的16%升高到2022年的49.23%,其中每年有3~5名同学升学后从事植物病理学领域研究(图3).受教学生中有多名同学获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1名同学以 修文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侵染途径研究 为题获得2019年贵州师范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01914223025),该同学以 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为题在‘植物医生“期刊发表论文1篇.图3 受教专业近4年硕士研究生升学率58第2期 任军: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68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4.3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优化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和知识点解疑答惑为辅助,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课程创新的探索,授课教师获得了2020年贵州师范学院 教学质量奖 ㊁2021-2022学年 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5结语在 新农科 建设背景下,本次课程创新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植物病理学课程中的痛点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㊁以学生为主体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㊁生物技术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推进新农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参考文献:[1]张文静,黄正来,宋贺,等.面向新农科建设的农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2):64-67.[2]舒展霞,饶震红,杜凤沛.化学支持 新农科 建设的思路㊁进展与未来重点[J/O L].大学化学:1-8[2023-03-07](2023-03-09).h t t p://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11.1815.O6.20221230.0846.003.h t m l.[3]吴普特.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导面向未来农业推进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6.[4] 新农科 建设开启 北大仓行动 [J].中国农业教育,2019(5):110.[5]任军,张淑卿.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在新农科建设中对培养植物医生的作用[J].植物医生,2021,34(1):32-34.[6]袁军海,瓮巧云,沈凤英,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选题探讨[J].现代园艺,2022,45(13):157-158,161.[7]李玉,刘淑艳,孙文献.新农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 课程思政 建设中的职责 以 普通植物病理学 和菌物学 课程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48-153.责任编辑王新娟。
植物病理学

(1) 共生(Symbiosis) (2) 共栖(Commensalism) (3) 拮抗(Antagonism) (4) 寄生(Parasitism)
11
▪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 的能力。这种生物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 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褪绿: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 黄化:叶片呈黄色。 花叶:叶片发生不均匀退色,黄绿相间。 红叶:叶片变红或紫红。
7
2. 坏死(necrosis)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最常见的坏死是 “病斑”(spot),包括:角斑、轮斑、条斑、白斑、 黑斑、灰斑、褐斑、锈斑、疮痂等。
3.腐烂 4.萎蔫(wilt)
物 病害。不能相互传染。 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栽培条
件等。
5
1.3 植物病害的症状
1.3.1 定义: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
组织内部或外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Symptom)。
6
1.3.2 症状类型
1. 变色(discolor) 植株局部或全株失去 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
▪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可直接侵入。
▪ 真菌直接侵入过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
附着胞→产生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
15
▪ 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 柱头、蜜腺等。
▪ 伤口侵入:所有病毒、类病毒和部分 病原原核生物、真菌通过该途径侵入。
▪ 伤口寄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 用伤口的营养物质,或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 织中生活,然后侵入健全的组织。
5.畸形(malformation)
8
1.3.3 病征类型
植物病理学—病理学

④.粪肥
休眠状态混杂在其中。玉米黑粉病、谷子白发病、小麦腥黑 穗病等都可由粪肥传播。 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后使用。
⑤ 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 能在病残体中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 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有的也能在病残体 中存活一定的时期。 如:稻梨孢菌、玉米赤霉、大小斑病。 温、湿度对病菌的存活和萌发有很大 影响,如小麦叶锈病冬孢子的萌发。
特点: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潜育期缩短,产生大量繁殖体,
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引起多次再 侵染,病害在寄主群体中得到 迅速的扩展、蔓延,如小麦锈 病,稻瘟病。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病害 普遍而且严重发生,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称之为 病害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类型 1、单年流行:
《作物保护学》
---病理学部分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特点即为侵染过程以及病害循
环,常与病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密切相关。
• 主要介绍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2)病害的病程; (3)病害循环; (4)病害发生流行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从接触寄主到寄主开始发病 的过程,也称之为病程。 此过程反映了寄主与病原物在环境条件的影响 下相互作用的关系。病害若在其中某一阶段被断 开,则病害不能发生。 一般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1.00 0.95
衰退期
病
0.50
盛发期
r
1 t 2 t1
(ln
x2 1 x2
ln
x1 1 x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
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主要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
病理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病变而逐渐表现出病态的过程则成为植物的病理过程(又成病理程序)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证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根据症状在植物体显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真菌:具有细胞壁的异养生物。
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有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菌核:菌丝体纵横交织而成的卵形、圆形、角状等外坚硬,内松软的菌丝体,如茯苓、苗木茎腐病的菌核等。
菌核的作用在于休眠或适应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件下萌芽产生繁殖器官和孢子或直接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菌索:菌丝体纵横交织结成的绳索状物,可增强菌丝对不良环境的耐力及对寄主的侵染力。
如蜜环菌可借菌索的延伸侵染健康的树木。
隐症现象:环境条件有时对病毒病害的症状有抑制或增强作用。
如病毒引起的花叶症状,在高温条件下常受到抑制,而在强光照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环境条件的关系,使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已表现的症状也会暂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隐症现象。
带毒现象:有的植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以后,病毒虽然也在体内繁殖,但寄主一般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带毒现象。
带毒现象表示寄主对病原物的高度忍耐力,同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也就是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统称为子实体,类似于高等植物的果实。
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
有隔菌丝: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称为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卵菌门的菌丝一般没隔膜,通常认为是一个多核大细胞,称为无隔菌丝。
菌物的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所产生的孢子称作无性孢子。
有性生殖: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菌物的多型性。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不同的病原物来讲是不同的,有的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有的除营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其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致病性: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弱寄生物: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侵害活的植物。
引起苗木猝到病的丝核菌和多种镰刀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它们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强寄生物:通常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
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营腐生生活。
许多叶斑病菌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
它们对活组织有很强的寄生能力,但当病组织死亡后,还能以腐生的方式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产量损失较大。
发病很重的称为严重感病。
耐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较小。
即外观上发病程度类似感病,但植物的忍耐性较高。
对此有人称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
避病:指寄主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病害大发生的习性,寄主本身是感病的。
如寄主感病期与病原物盛发期错开,从而避免病害大发生。
转主寄生现象:有些锈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必须经过两种亲缘不同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
其中经济上主要的为寄主,次要的为转主寄主。
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哎一种寄主细胞上就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
子囊果: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
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
nm为单位.多分体病毒:多分体基因组核酸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成为多分体病毒。
正单链RNA:起mRNA的作用,(+ssRNA),可以直接翻译,有侵染性。
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复制增殖:植物病毒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像菌物那样具有复杂事物繁殖器官,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装配成子代病毒粒体。
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增殖。
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他植株的过程。
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介体传播:指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线虫:生活在土壤中以真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为食的线虫称为自由生活线虫;危害植物的线虫称为植物寄生线虫或植物病原线虫,简称线虫。
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植物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之为寄生性植物。
全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的寄生性植物。
半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仅获取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性植物,故又称水寄生。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植物体内获取所需营养的能力。
活体营养型:是指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死体营养型:是指在死的植物组织上营腐生生活。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核组织中获得营养,寄生能力最强。
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征。
垂直抗性又称小种专化抗性,具有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个小种具有抗性,而对另一个小种则没有抗性。
即品种的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特意的相互作用。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近于一致的。
即品种多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意的相互作用,主动抗病: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被动抗病: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到达侵染部位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侵染循环:指一种侵染性病害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病害和病原物得以发展和延续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的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叶斑病类是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
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
如病毒病、类菌质体病害以及侵入导管或筛管的真菌或细菌病害等。
病害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结合对当地各种条件的分析,在病害发生之前运用科学方法正确推测今后一定时期内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及其发展趋势,称为病害预测。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
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再侵染:是指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
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大都是再侵染频繁的病害,故称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侵染过程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过程。
52植物病害流行:是指病原物在植株群体内大量繁殖、传播、侵染,造成大量个体严重发病的过程,病害流行是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发生,能给园艺作物造成重大损伤。
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
病害严重度:植株或器官的覆病面积所占比率。
植物检疫:是指由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传播蔓延的一项措施。
生物防治:广义地说,一切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统称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通常利用微生物的颉抗作用来控制病原物,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措施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控制植物病害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它无公害、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对某些病害的效果好,是应该开发的途径。
交叉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系和弱毒系存在。
在寄主上接种病原物的弱毒系,可以限制强毒系的侵染,减轻强毒系的危害。
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
交叉抗性:病原物对某种药剂有抗性之后,对作用机制相同或毒性基团结构相似的药剂也有抗药性,而无论是否使用过这种药剂。
如对多菌灵有抗性的病菌对甲基托布津也同样具有抗性。
化学防治:利用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预防或直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方法。
保护作用: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化学药剂保护植物及其周围环境,杀死或阻止病菌侵入,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作用。
这种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的药剂称为保护剂。
治疗作用:当病原物已经侵入植物或植物已经发病时,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使体内的病原物被杀死或抑制,终止病害发展过程,使植物恢复健康的作用,称为化学治疗作用。
用做化学治疗的药剂一般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后施用,此类药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称为内吸治疗剂,简称内吸剂。
农药的剂型:将原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比例配进一定数量的辅助材料,如填料、湿润剂、溶剂、乳化剂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成品,所表现的不同形式,叫做农药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