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2要2013年气象条件下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
淮北地区麦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麦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作者:黄海萍黄开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6期黄海萍1,黄开忠2(1.灌南县堆沟港镇农技服务中心;2.灌南县农业委员会,江苏灌南 223500)摘要:本文针对淮北地区麦稻复种连作茬口季节紧,影响麦稻周年高产状况,从季节安排、品种搭配、适时收获、高效施肥、植保综防、抗逆管理等方面入手,缓解麦稻复种连作季节矛盾,实现温光资源高效利用,达到麦稻双高产、周年高产目的。
关键词:小麦;水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麦、稻是淮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麦稻复种连作是主要种植方式。
生产上,由于水稻高产稳产性能好,其产量、产值、效益均明显高于小麦,所以,一般粮农在麦稻复种连作中,对水稻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小麦,甚至通过挤占小麦生长季节、牺牲小麦产量,来追求水稻产量的有限提高,结果水稻产量虽上去了一些,但小麦产量却较大幅下降,最后导致麦稻全年产量和收益的下降。
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高产水稻、低产小麦,全年麦稻产量不高状况,近年来,我们对麦稻周年高产、全年增效进行了探索,初步总结了以季节有效衔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麦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1 科学安排季节,充分利用资源淮北地区由于温光资源不足,麦稻复种连作茬口衔接矛盾突出,季节比较紧张。
根据高产小麦、水稻生长所需的温光资源条件,淮北地区稻茬小麦适宜播种期不宜迟于10月25日,最迟10月底,播期越早越好,这样可保证带蘖越冬,形成冬前壮苗,为争取足穗和壮秆大穗奠定基础。
麦茬水稻适宜移栽期不宜迟于6月25日,最迟6月底,适宜秧龄期抛秧稻30d左右(不少于25d,不超过35d),盘育机插秧龄18~20d(不少于15d,不超过22d),麦后移栽越早越好,以延长大田有效分蘖期,形成足穗和壮秆大穗。
2 合理品种搭配,发挥品种优势根据淮北地区温光资源不足、麦稻复种连作茬口季节紧张,以及麦稻高产稳产需要足够的营养生长期特点,淮北地区要获取麦稻双高产、周年高产,必须合理地选择和安排麦稻品种布局,特别要注重选择生育期适宜、成熟期相对较早的高产稳产品种,最大限度地缓解上下茬口接茬矛盾,既保证前茬作物有较高的产量,又保证熟期适宜,不影响后茬作物的适期播栽,为下茬作物高产创造条件。
淮北夏大豆生育进程及适宜气候因子指标分析

a p o rae p r p it
o t m pi mu
mee r lgc l a t r. Hu i e a e i o ae i ta se t to oo ia fc os ab i r a s c t d n r n in l d sr t ft e S u h a d t e Not , h so t m me e r lgc l i i o t n h r t u p i tc o h h mu t oo o ia
6月 中旬至 9月中 旬,雨热 同季 ,气候 因子 变幅 大。常年
气候 条件能够 满足夏 大豆生长发 育的需要 。笔者根据 多年 田间试验和生产调 查,提 出了夏 大豆不 同生育时段适 宜的 气象因子指标和相应的技 术对策。
的灾害 “夏大豆是淮北地 区主要夏种作物之一。 。 安
徽省濉溪县 常年种植 夏大豆 6×1 m 左 右 , 0h 占夏种 作 物总 面积 5%左 右 , 0 产量 1 0 ~ 0 g m ̄ 溪 0 200k/ o 5 h 濉 县 夏 大豆 常年 6月 中旬 播种 , 中旬 收 获 。 9月 此期 雨 热 同季 , 是淮 北地 区气候 因子 变 幅最大 的时段 。 于 关 夏 大 豆 生 长发 育 与 气 象 因子 关 系研 究较 。 文 本
fcosc a g o rm te midetn d y f uyt h to atr h n e altfo h d l e a so l ota f J
S ptmbe du t t e a n a h t e s s t rf r , t e e r e O h r i y nd o s a on ; he eo e he me e o o ia a tr a e tt e ne s o o b a r wt o torl gc lf co s c n m e h ed fs y e n g o h fr
高油优质夏大豆新品种濉科15选育与栽培技术

2017 年第 4 期(下半月)科研◎技术推广1 选育经过1.1 育种目标选育熟期适中、优质、高产、多抗、适应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的新品种。
1.2 选育方法以豫豆及其杂交后代为核心亲本,进行品种(系)间杂交,基因重组。
系谱法选择,把生育期适中和每颗荚数以及分枝多的选择为目标,早代要选择优良的单株,高代通过目测评分和室内考种选择优良株系、品系,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
品种的产量和适应性要根据多年的种植与多个试验点、种植面积的大与小相结合,品种的抗病性、籽粒品质先期进行田间、室内感官评估,参试由相关的管理部门鉴定、测试。
1.3 亲本来源母本:郑90007(郑84285×郑84240),国审豆2003030。
属高产、高蛋白、中熟、抗病、有限结荚夏大豆[4]。
父本:中黄13(豫豆8号×中作90052-76)。
属高产、中熟、抗病、亚限结荚品种。
2001年通过国审,2001—2003年相继通过安徽、天津、北京、陕西和辽宁省审定。
1.4 选育过程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郑90007×中黄13,2001—2002年进行竞争优势测定;2003—2006年(F3~F6)定向选择优势单株,2007—2008年(F7~F8)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8年稳定出圃,代号SK15-4-1。
2 产量表现表1 濉科15历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年度试验名称试验点数均产(kg/hm2)CK均产(kg/hm2)比CK±(%)增产点次2010安徽省区试72651.12627.60.8932011安徽省区试82550.22499.9 2.016 2010~2011省区试两年平均2600.62563.8 1.452012安徽省生产试验82890.22697.67.147200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新品系联合鉴定(预试),平均产量2641.3kg/hm2,于中黄13对比增产6.04%,居C组12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安徽省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大豆生产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概况,然后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大豆生产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种植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该地区的生产潜力。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质种子、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豆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展望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前景,指出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大豆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为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大豆生产、安徽省、淮北地区、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发展建议、种植结构、生产效率、发展前景1. 引言1.1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概况安徽省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农民种植技术的提升,淮北地区的大豆产量逐年递增,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据统计,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稳步增长。
该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农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也为大豆生产的增加提供了保障。
在淮北地区,大豆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们通过耕种大豆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大豆的种植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地方农产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供应。
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大豆生产正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和应对。
接下来,我们将对淮北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推动当地大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 正文2.1 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分析淮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种植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该地区大豆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科技 一向导
2 0 1 3 年2 6 期
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王 艳
( 淮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 摘 要】 淮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大豆产区, 大豆的高产稳产对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淮北地区夏大豆生产栽培情况
的 多年分析 、 总结 , 从种子 、 肥料 、 田间管理、 病 虫害防治等多方面提 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 关键词 】 夏 大豆 ; 高产 ; 栽培 ; 淮北地 区
淮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大豆产 区 . 大豆的高产稳产对增加农 民收 豆开花结荚期每亩追施尿素 5 公斤. 有 明显 的增产 效果。追肥可用人 人起 着重要 的作用 。 笔者通过对淮北 地区夏大豆生产栽培情况 的多年 工开沟条施或在露水干后 将化肥撒下 , 随即进行 中耕 。 此外 . 花荚期进 分析 、 总结 , 从 种子 、 肥料、 田间管理 、 病 虫害防治等多方面提 出高产栽 行 叶面喷尿素及微量元素钼 、 硼等 . 也有一定 的增产效果。 培技术措施 . 具 体如下 ( 4 ) 补施钾肥 。 钾也是大豆所需主要 营养元素之一 . 施用钾肥对于 1 . 轮作 、 间作与套种 提高作物抗逆性 、 防止作 物早衰有重要作用 。 长期 以来 。 大豆生产 不施 1 . 1 轮作 或少施钾肥 . 造成土壤 中钾素含量 相对缺少 . 特 别是 高产栽培更是 表 O 千克。 合理轮作是大豆获得高产 的重要措施 。 大豆最忌 连作 。 连作大豆 . 现 出钾肥的不足。一般每亩可施氯化钾 1 表现植株矮小 , 根瘤少 , 生育迟缓 , 病虫害严重 , 土壤 中磷 、 钾元素过分 4 . 田间管理 消耗 , 现时大豆根 系分泌 的有机酸对本身根系生长有素害作用 大豆 田管理 , 种是基础 . 管理是关键 。 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对环境 我市大豆 的轮作一般实行麦一豆一年两熟制 的不 同要求以及大豆不 同生育时期 的特性 . 采取相应 的管理措施才 能 1 . 2间作 、 混作与套种 获得高产。 大豆是 以单作为主 , 但也有与其它作物间 、 混作和套种的。 合理的 4 . 1 破 除板 结 间、 混作和套种能充分利用地力 . 有效地利用光能和空 间 . 从 而达 到提 大豆播 种后如遇暴雨 . 表土会形成板结层 . 使 子叶出土 困难 。 破 除 高单位面积产量或增加经济效益的 目的。 其主要方式有 : ①大豆 、 玉米 破结要在雨后表土泛 白时进行 . 太干太湿 效果都不好 . 破 除板结 的方 间作 ; ②麦 田套种大豆 ; ③棉 田套种大豆 ; ④大豆与芝麻、 甘薯等混作 。 法一是人工耧耙 . 二是用耙破除 2 。 选 用 良种 与 播 种 4 . 2查苗补苗 间苗 2 . 1良种 选 用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 、 缺苗补苗 , 确保苗全 . 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 当小苗长出 2 片单 叶. 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时 . 根据 留苗密度进行 这是大豆生产上行之有效的增 产措施 。 淮北地区夏大豆一般选用 苗。 间掉弱 、 小、 病苗 , 保 留壮苗 , 留苗要均匀一致。 间、 定苗最 和推广早熟 、 高产大豆 良种 , 生育期 在 9 0 — 1 0 0 天为宜 。目前我市大 面 人工手间苗 。 好一次完成 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 积推广 的 良种有 : 中黄 1 3 、 皖豆 2 4 、 徐豆 1 2等 。 4 . 3化学除草 2 . 2 整地保墒 夏播 大豆地 区 , 因播种 的时间较短促 , 整 地工 作必须抓紧进行 . 如 播后苗前 . 每 亩用 5 0 %乙草胺 乳油 1 0 0 — 1 5 0 毫 升加 4 8 %广灭灵 果整地保墒不 良, 往往造成缺苗断垄甚至会耽误播种短期影响产量 乳油 5 0 毫升 , 加水 为 4 0 — 5 0 公斤 喷雾 : 出苗后 。 对 于禾本科杂草 多的 2 - 3播种 田块 , 亩用 1 2 . 5 %盖草能乳油 4 O 一 6 O 毫升 . 或5 % 精禾 草克乳油 4 0 — 7 O 大 豆在播种前要 精选出符合标 准的种子 , 剔 除杂种子 . 种子发芽 毫升雾 , 对于阔叶杂草多的田块 , 亩用 2 5 %虎威水剂 4 0 — 5 O 毫升喷雾 。 4 . 4中耕 除 草 率要求达 到 9 0 %以上才能使用 播种方 法推广机播或 点播 , 这样 可以做到省种 , 省工 , 下种 匀 . 出 般 中耕 2 — 3 次。间苗后进行第 1 次. 苗高 1 5 一 l 7 厘米进行 第 2 苗齐 , 保墒好 , 对增产有利。 播 种深度 以 5 厘米左右为宜 。 ~般采用宽 次 , 开花前进行第 3 次。 深度以一次浅, 二次深 . 三次再浅为原则。 最后 窄行播 。 次 中耕可结合进行培 土. 以防倒伏 播种量应根据种粒大小 , 发芽率高低 、 留苗密度 、 播期早 晚及土壤 4 . 5灌 溉 排水 墒性等综合 因素来确定 。夏大豆合理密植的幅度为每亩 1 — 2 . 5 万株 大豆需水较多 。 一般在苗期不用灌溉 . 花荚期需水最多 , 要 勤灌 细 灌 。雨水较大时 , 为防止 田间积水 , 要及时清沟沥水。 3 _ 月 巴 料 使 用
国审高产稳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濉科23

国审高产稳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濉科23周 浩1 陈少生2 郭永英1 李彦博3 戚化学4 纪永民5 张存岭5(1安徽省濉溪县四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濉溪235100;2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濉溪235100;3安徽省濉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濉溪235100;4安徽省濉溪县农业农村局,濉溪235100;5安徽省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濉溪235100)摘要:濉科23是通过郑59×徐豆9号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聚合了多个骨干亲本的优良基因,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通过省审(皖豆2016007)、国审(国审豆20200045),适于安徽江淮淮北和长江流域夏播种植。
关键词:濉科23;品种选育;特征特性;轻简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植物蛋白质和第二大食用植物油的来源,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型作物,在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相对效益低下、转基因大豆占据主导市场、加工能力扩大和消费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豆产量大幅减少、消费量激增的矛盾突出,整个产业呈全面萎缩态势。
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16年进口量增至86.7%。
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南北跨度大,生态条件复杂,品种适应范围窄、单产低、品质差等问题突出,杂交选育突破性品种是恢复我国大豆产业优势的措施之一。
1 亲本选配与品种选育1.1 亲本选配 选择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配合力高的大豆品种和资源进行杂交组配,更利于选育出超亲遗传的突破性品种[1]。
濉科23聚合了多个骨干亲本的优良基因,遗传背景丰富。
母本郑5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豫豆27(郑85212×郑86481)为母本,郑9201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出郑59,通过省审(豫审豆2005002)、国审(国审豆2005009)。
亚有限结荚习性,高抗花叶病毒病,较抗倒伏,属高油晚熟高产品种。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淮北地区作为安徽省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产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本文探讨了淮北地区大豆种植现状、产量和质量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
推进大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望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产业的发展前景,指出了现有努力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分析和建议,有助于引导淮北地区大豆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发展建议、产量、质量、问题、挑战、转型升级、发展前景1. 引言1.1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安徽省淮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淮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在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目前淮北地区大豆种植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淮北市、濉溪县等地。
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大豆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存在着生产环节中的浪费和低效率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首先是加强大豆种植技术指导,推广优质种子和良好的种植管理措施,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大豆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在发展建议方面,可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大豆,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
加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组织和协调,促进大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以上措施和建议的推进,相信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大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淮北地区大豆种植现状淮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大豆产区之一,拥有较好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大豆种植。
淮北地区夏大豆田间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淮北地区夏大豆田间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作者:林艺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08期摘要: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并都是大豆生产的障碍因子,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及品质。
该文主要介绍淮北地区夏大豆田间几种常见的病虫害及其识别与防治技术,避免因不能正确识别这些病虫危害时的症状,从而错过防治时期,使大豆生产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淮北地区;夏大豆;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78-02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其发生危害都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造成枯荚,瘪粒,霉豆,严重的丧失经济价值。
虫害造成破瓣粒,并被虫粪污染。
大豆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其中影响产量的有30余种,在淮北地区危害较大的只有几种。
以下分别重点介绍淮北地区夏大豆田间常见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识别与防治技术。
1 大豆病害1.1 大豆紫斑病1.1.1 危害症状大豆紫斑病主要危害叶、茎、豆荚和豆粒,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严重时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目前该病在我国普遍发生,但一直未引起重视,少数研究仅局限在病原学方面。
发病时以种子上的症状最明显,发病种子呈现深浅不同的紫斑,影响大豆的品质,重病粒有时龟裂、瘪小,不能发芽。
叶片受害常致叶片枯死。
1.1.2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重茬,采取秋翻地促进病残体腐烂等一切农业技术措施,均可加速带病植株残体内紫斑病菌的死亡,减少翌年初浸染来源,降低危害程度。
(2)精选良种和种子处理:防治该病首先要做好选种工作,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清除带紫斑病的病症种子,或选用早熟品种,有明显的避病作用。
播种前要精细选种,剔除紫斑病粒,并用35%的克多福种衣剂或福美双拌种。
(3)选育抗病品种:积极培育新的抗病品种是防治紫斑病的经济有效措施。
紫斑病存有生理分化现象,在抗病育种中应予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 由 于展 示 田是 砂 姜 黑 土地 , 土壤 的 理化 性 状 差 , 耕 层 土
壤水分散失快 , 大 豆 播 种 后 不 能 够 出全 苗 , 于 6月 2 1 —2 2 日, 微 喷灌 溉 1次 , 确 保展 示大 豆 出苗 整齐 。 8月是 淮 北地 区
淮北地区大豆于 2 0 1 2年 6月上 旬 小 麦 收 割 后 播 种 , 9 月 中下 旬成 熟 后 进行 收 获 , 全 生 育期 共 9 0 ~ 1 0 0 d , 受 气 候 变 暖 和 降 雨 量 的减 少 的影 响 。 干 旱经 常发 生 。 首先 是 6月 中旬 的 少 雨干 旱 延 误 了 大 豆 的播 期 。 大 豆播 种期 干 旱 出 现 的 频 率较 高 , 基 本 上 达 3年 两遇 。 其次 是 7月下 旬至 8月 中旬 的 少雨 干旱 , 这 时 正值大 豆 的开花 结 荚期 , 落 花 落 荚 影 响
一
年 中气 温最 高 、 降 雨 最 多的 月份 ; 正 常年 份降 雨 可基 本 上
满 足 大 豆 生长 发 育 的需 要 , 而 2 0 1 3年 则是 高 温 干 旱 。 根 据
濉溪 气 象局 资料 : 2 0 1 3年大 豆 生长 发育 期 间的气 候情 况 是 : 6月中 下旬 气 温与 常 年相 近 , 7月上 旬和 8月温 度 比 同期 高
产量 , 基本 3 - 4年 一遇 。 由此 可见 , 干 旱 已经 成 为影 响 大 豆 产 量 的 主要 的 因素 之 一 。 在 生产 实 践 中 探 索 创新 大 豆 抗 旱
6月中旬 至下 旬播 种 。 到 7月 2 5日前 后开 花 , 花 期持续 1 0d 左右 , 顶部花开后 2 ~ 3 d , 下 部 开 始结 荚 , 豆荚 8 ~ 1 0 d结 到 顶, 正 常情 况下 , 结荚 到顶 后 l ~ 2d即 开始 鼓粒 。 由于干 旱 的 原 因, 许 多 田块 豆 荚 虽然 已经长 成 , 但 因 水分 不足 , 迟 迟 不 鼓粒 , 大部 分 的豆 田都 是在 8月 2 4日透 雨 后 才源自 始进 入 鼓 粒期。 一
用喷 灌 机 灌溉 , 用 喷 管直 接 喷 在 豆棵 上 , 花 荚 会被水 冲掉 ,
豆棵 也容 易倒 伏 , 达 不 到灌溉 的效果 。 如 用喷灌 机 浇灌 要把 喷 水管放 在地 下 . 浇透 一片再 移浇 另一 片。 不论 用 什么方 法 ,
灌 溉都 要 浇透 地 , 浇过 水 后至 少 能渗 到 1 0 e m 以下 , 这 样 才 能保证 灌溉 的效 果 。 2 . 3 大 豆 示范 田抗旱 浇水 取得 显著 效 果
的。 2 0 1 2 -2 0 1 3年 淮北 地 区因 干旱 沟塘 无水 , 只有 用井 水灌
2 0 1 2年 6月小 麦 收 后 淮 北 地 区一 直 少降 雨 , 因干 旱 大 豆迟 迟 不 能播 种 , 直到 6月 1 9日出现 中 雨后 大 豆 才 开始播
溉。 因 井水温 度 低 , 如在 9 : 0 o 一1 6 : 0 0 浇井水 , 因 温差 太 大 ,
作 用【 “ 。 1 2 0 1 2 -2 0 1 3年 大 豆生 育期 间淮 北地 区气 候情 况
豆浇水 后 不 结荚 , 会发生“ 倒青 ” 现象 。 其实 不 是大 豆刚 呈 旱 象时 就 浇 水 , 而是 等 叶 片发 黄 , 花 荚 脱落 再 去 浇 “ 救命水” , 这 样 才 会 出现 “ 倒青” 或 二次 开 花 , 二次 开的花 是不 能 结 荚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0 1 4年 第 1 0期
农 艺学
基于 2 0 1 2 2 0 1 3年气象条件下淮北地 区夏大豆高产栽培
张 侠
( 安徽 省 濉溪 县 百 善镇 农 业技 术综 合 服 务站 , 安徽濉溪 2 3 5 1 0 0 )
摘 要 淮北 大 豆生 育期 遭遇 少雨 干旱 , 一 是 6月 上 旬小 麦收 割后 少雨 干旱延 误 大 豆的播 种 期 ; 二 是 7月 下 旬至 8月 中旬花 荚期 的 干 旱, 导致 落花 落 荚 , 影 响产 量 。 在 生产 实践 中 , 探 索创 新 大豆抗 旱 的方 法和技 术 , 对稳 定提 高 大豆的 单产 有 着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关键 词 夏 大豆 ; 花 荚期 ; 抗旱 浇水 ; 淮 北地 区; 气象条 件 ; 2 0 1 2 -2 0 1 3年 中 图分类 号 ¥ 5 6 5 . 1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2 0 1 4) 1 0 — 0 0 6 9 一 O 1
2 7 . 1 mm, 但 是 集 中 在 8月 3日前 一 次 性 降 下 , 时 空 分 布 不 均匀 , 特 别 是 8月 3 —2 3日无雨 。 高温 干 旱对 正 处 在 花荚 期 的大 豆 造成 了较 重的 影响 。
2 . 2 大 豆 抗 旱 浇 水 的 方 法 和 时 间
面 对干 旱 , 一部 分人 认 为大 豆不 能 浇水 灌溉 , 理 由是 大
技术 与 方法 , 总结 经验 : 当大 豆 生 育期 发 生干 旱 时 应该 及 时 采用科学的抗旱措施 . 对 稳定 和提 高 大 豆单 产 有 着 重要 的
是 在 濉溪 县 的安徽 柳 丰公 司设 置 大 豆 品种 展 示 田 ,
2 . 2 、 3 . 3 ℃, 9月 的温 度 与 历年 同期 相 近 , 6月 中 旬至 7月底
共降 雨 1 3 7 . 6 mi l l , 比历 年 同期平 均 少 1 4 4 . 9 F i l m, 虽然 降 雨少 了一半 , 但 大 豆未 呈 现 旱象 。 8月上 旬 降 雨 比 历 年 同 期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