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2)为坚持党在农村的工作,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健康发展,毛泽东等在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证和概括,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5.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的城市乡村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乡村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3)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城中学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城中学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1. 18世纪下半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了。
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西班牙、葡萄牙却贪得无厌地从这里榨取财富,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还多方限制殖民地商业、制造业的发展。
材料论述的是()A. 美国独立战争兴起的原因B.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C.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D. 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2. 如图是“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它直接说明了这场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A. 充足的资金B. 广阔的市场C. 丰富的资源D. 自由劳动力3. 林肯说:“我们在我们所奉行的作战计划上已经走到尽头。
我们必须拿出最后一张牌,并且改变我们的策略,否则就会输了,现在我决定采取释放奴隶的政策”。
可见林肯此举是为了()A. 废除黑人奴隶制B. 落实《独立宣言》C. 打败英国殖民者D.扭转战局4. 1868年,日本确立“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1873年,聘请34名英国海军教官来日执教;1878年,日本自主制造的“清辉号”军舰访问欧洲。
这些史实说明日本()A. 确立民主共和制度B. 面临尖锐社会矛盾C. 推行富国强兵政策D. 掀起瓜分世界狂潮5.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洋服一时成为时髦衣着。
饮食上也发生变化,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这属于明治维新中的()A. 废藩置县B. 殖产兴业C. 王政复古D. 文明开化6. 下列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两国的改革都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②都是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开展的变革③改革中都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改造自身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④虽然两国通过改革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都不够彻底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科技、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工业革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农民工运动的结合与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农民工运动的结合与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农民工运动的结合与发展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则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方向。
本文将探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如何与农民工运动相结合,并分析这种结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发展。
首先,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强调工人阶级作为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追求自身权益与社会公平。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劳动力,承担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却面临着工资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农民工的实际处境相契合,因此,农民工群体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有着较高的认同度。
其次,农民工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场所与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组织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通过工会、NGO等组织,农民工积极参与维权活动,争取自身合法权益,这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倡导的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农民工运动不仅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为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农民工运动的结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农民工群体的壮大和意识觉醒加速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理论指导为农民工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使其在维权斗争中更加有力。
这种结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农民工运动的结合与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
只有通过不断深化这种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救国探索方法(一)

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救国探索方法(一)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救国探索资产阶级的贡献•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引入外资–推动市场自由化•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工人阶级的努力•工会组织–维护工人权益–提高工人待遇•抗议示威–争取劳动权益–提出社会改革要求农民阶级的探索•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民合作社–集体经营,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组织自我发展地主阶级的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参与农民起义–推翻封建制度•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改善教育条件–资助贫困农民个体商人的贡献•商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慈善捐助–捐资助学,改善教育条件–资助贫困人群无产阶级的探索•革命斗争–参与共产主义运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社会改革倡议–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总结不同阶级在中国近代社会各自尽力探索救国之路。
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发展国家经济;工人阶级通过工会组织和抗议示威争取劳动权益;农民阶级通过农村改革和合作社提高生活水平;地主阶级通过参与革命和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进步;个体商人通过商业发展和慈善捐助为社会做出贡献;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和社会改革倡议推翻封建和资本主义制度。
各个阶级的努力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救国的多样方法。
宗教界的参与•传播道德伦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公民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强调社会公正和互助精神–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学者知识分子的贡献•理论探索–提出现代化道路和体制建设理论–推动社会进步与革新•科学研究–探索科技创新路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女性力量的发挥•女权运动–倡导妇女平等权益–争取妇女参政权•教育事业–提升女性受教育水平–培养独立自主的女性力量各种文化团体的建立•文化复兴运动–弘扬中华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传媒文化机构–传播进步思想–倡导社会正义和价值观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救助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推动社会共享•环境保护运动–提高环境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不同阶级的共同目标与合作•结成统一战线–紧密合作,共同为救国事业努力–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结语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为了救国探索了许多方法,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工人阶级通过工会组织和抗议示威争取权益,农民阶级通过农村改革和合作社提高生活水平,地主阶级通过革命和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进步,个体商人通过商业发展和慈善捐助为社会做出贡献,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和社会改革倡议推翻封建和资本主义制度。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合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产阶级代表着工人阶级,而农民阶级代表着农民。
这两个阶级的联合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一联合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如何推动这种联合的实现。
一、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都面临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在工厂和企业中被资本家剥削,失去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农民则在土地上被地主剥削,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带来的全部收益。
因此,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有着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共同利益。
二、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相互依赖关系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在生产和生活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无产阶级需要农民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而农民则需要无产阶级提供生产工具和市场。
没有农民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工人阶级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同样地,没有工人阶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工具,农民也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
三、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共同斗争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共同的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则需要无产阶级的领导和指导。
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合斗争可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可以通过团结互助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
四、推动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合实现为了推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实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组织形式,如工会、农民协会等,以便更好地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
总结起来,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议题。
论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 材 探 析
i 仑 农 民 阶 级 、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 无 产 阶 级 在 民 主 革 命 中 的 地 位
■ 姚海 英
农 民 阶级 在 中 国 民 主革 命 中 的地 位 和 作 用 : 一、 农民阶级是 中国民主革命 的主力军。农 民由于深受 地主阶级和外 国资本 主义 的政 治压 迫和经济剥削 , 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 、 要求 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 。 太 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运动 , 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 , 客观上阻止 了中国 殖民地化 的历史进程。 大革命时期 的农 民运动 , 沉重 打击了封建势力 , 配合了北伐战争 , 而北伐战争的胜 利进军又推动 了农村大革命 的迅猛发展 。革命根据 地的广大农 民, 响应 中国共产党的号 召, 踊跃参军参 战, 为夺取民主革命 的胜利提供 了保障。二 、 农 民阶 级 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 ,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 得胜利。 农 民是小生产者 , 落后 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 生产方式的代表 , 具有狭隘性 、 保 守性 、 自私 性和分 散性 , 它无 法克服 自身在思想上 、 政 治上 、 组 织上的 致命弱点 。 三、 中国革命 如果失去 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同样不能取得胜利 , 这是 由中国特殊 的国情决定的。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 孙 中山维护 民主共和制度 的斗 争的失败 , 充分 实明了这一点。毛泽东指 出, 国民革 命的中心问题是农 民问题 ,农 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 问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 中的地位和 作用 : 一、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就受到外 国资本主义 和本国封建势力 的压迫和束缚 。随着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 新 的生产力 、 新的生产方式 、 新 的意识形态 和新的阶级力量也 日益壮大 ,并逐渐起来为生存和 发展抗争。它对封建生产关 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 越大的瓦解作用 。 甲午中 日战争后 , 中国民族资产 阶 级开始作 为一支独立 的政 治力量登上 了历史舞 台 , 先 后 掀 起 了具 有 一 定 群 众 性 的 救 亡 图 存 革 命 斗 争 。 1 9 2 4 年初 , 国民党一大召开 , 国共第 一次合作 , 基本 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腐朽统治 。 以后 , 民族资产阶级又 屡次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新 中 国成 立 , 民主 党派 积 极 参 政议 政 , 接 受社 会 主 义 改 造, 逐步转变为社会 主义劳动者。二 、 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具有软弱性 和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 的发 展特征是“ 先天不足 , 后 天 畸形 ” 。在 经 济 技 术 上 , 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 、 规模和技术力量薄弱 、 缺乏市场竞争力 ; 在阶级来源上 , 民族资产阶级不少 是官僚 、 地 主、 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些 决定了它与外 国资本主义和本 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 定 的依赖关系 ,因此它又同外 国资本主义和本 国封 建 主义相妥协。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些严重局限性决 定 了 它提 不 出彻 底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民主 革 命 纲 领 , 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 民群众进行革命。 历史证明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 利。 三、 由于来源 、 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 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族 资产 阶级 中下层形成资产 阶级革命派 ,民族资产阶级 出 身 的部分知 识分子 形成激进 的资 产阶级 民主 主义 者 。在 反 帝 反封 建 问题 上 , 它 们 一 个较 之 一 个进 步 。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在 中 国 近 代 历 史 上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由于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入 了半殖 民 地半封建社会 的特殊性 ,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外 国资 本 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 阶级 的三层压迫 和剥 削。他们工资很低 , 生活极端贫困 ; 每天劳动时间很 长, 劳动条件又十分恶劣 ; 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 。因 此, 中 国无 产 阶 级 特别 能 战斗 , 并 且 在 诞 生 不久 就显 示 了力量 ,表明它必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 导阶 级 。但是单纯的无产 阶级孤军奋 战同样不能取得革 命胜利 ,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1 8 5 8 年, 香港2 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 , 抗议 英 法 联 军 侵 占 广 州 ,这 是 中国 工人 最 早 的 一 次罢 工 斗 争 ; 1 9 1 9 年, 中 国无 产 阶 级 队伍 已发 展 壮 大 到2 0 0 万人 , 罢工 次数 和规模不断扩大 ; 6 月3 日以后 , 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 援学生举行罢工 , 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 , 从此中国无 产阶级 以独立的姿态登上 了政治舞 台,并担当起主 力 军 角 色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中 国工 人 运 动 相 结 合 , 于 1 9 2 1 年7 月诞生 了中国无产 阶级的先锋 队组织—— 中国共产党 , 中国革命面 目从此焕然一新 ; 中国共产 党“ 一大” 确定党成立 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 人阶 级, 领 导 工人 运 动 , 不 久 即 成 立 了专 门领 导 工 人 运 动 的机 关 — — 中国 劳动 组 合 书 记部 ,工 人 运 动 也 一 浪 高过一浪 ; “ 二七惨案 ” 使 中国共产党明确, 必须建立 党领导 的革命统一战线 , 必须建立丁农联盟 ; 省港大 罢工 , 是 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 ; L 海 T人三次起义则是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 的武 装起 义 , 而上海总工会是 中国工人无数工会 中最活跃的一个 工会 ; 1 9 4 9 年9 月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 共 同纲领》 明确规定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是 以工人阶级领 导的 ,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 。 另外 , 我们从革命 的历程 中认识到 : 中 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 中形成和 确立的 : 从阶级特性看 , 农 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阶 级和时代 的局限 , 都不能领导 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 。 中 国无产 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最有组织性和 纪律性 , 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 。因此 ,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 中国革命 的重任 , 无 产 阶级 的领 导 是通 过 自己的 政 党来 实 现 的 。 二、 从历 史角度看 ,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失败证 明 , 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 的旧中国 , 无论是农 民阶级 、 民族资产阶 级, 还是 国民党和其他 民主党派, 都没有也不可能找 到国家 和民族的出路 , 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 而 新 民 主主 义 革 命成 功 的经 验 证 明 , 自从 有 了中 国 共产党 ,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 的方 向。三 、 中国共 产 党 的政 治 路 线 和所 走 过 的道 路 ,代表 了 中 田历 史 发展方向 , 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 还代表 了中国广 大人民和整个 中华民族的利益 。在长期 的斗争实践 中, 她 全 心 全 意 为人 民服 务 , 得 到 广 大人 民及 民主 党 派、 革命团体和各 阶层人士的信赖和拥戴 , 成为 中国 人 民 革命 和建 设 的领 导核 心 。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皖南八校21题)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A.单一改革 B.战争统一 C.社会革命 D.民族独立2.(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9题)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
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克里木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3.(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17题)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
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拿破仑战争B.克里米亚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4.(2011年4月深圳调研22题)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有识之士指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这说明俄国有识之士强烈要求A.改变现状,走向近代化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6题)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6.(2011年4月宣城二模20题)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毛概第二章大一知识点梳理

毛概第二章大一知识点梳理毛概第二章:大一知识点梳理毛概,即《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第二章是毛概的核心章节之一,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总路线和基本内容。
本文将对毛概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大一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节: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总路线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要求、原则和目标。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路线。
这一总路线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决定性作用,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立基点”。
第二节: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民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农民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和农民发动的以土地革命和农民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民主革命迅速发展,培养和壮大了革命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则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
第三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一种重要战略思想,适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这一思想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通过发动农民的革命斗争和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包围和攻占城市,推翻封建统治,取得革命胜利。
这条道路反映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历史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
第四节: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手段和必然形式。
毛泽东指出,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中,革命军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民群众支持下,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取得了无数胜利。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革命力量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第五节: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最高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通报》杂志[93]),表白自己的忠君感情(沙皇肖像登在《言语报》的最显著地位),诉说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诉说祖国的“立宪”不稳固、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毁灭性地破坏了”“历来的土地原则”,等等。
尼古拉二世在给斯托雷平的诏书里说,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即把农民的土地交给一小撮豪绅、富农、富裕农民去任意掠夺,把农村交给农奴主-地主去支配,恰恰就是1861年2月19日的“伟大改革”的完成。
应当承认,血腥的尼古拉这个俄国的头号地主,比我们那些好心肠的自由派要更接近历史的真理。
这个头号地主和农奴主头头懂得,更确切些说是从贵族联合会的教导中领会到这样一个阶级斗争的真理,即农奴主实行的“改革”,按其全貌来说,不能不是农奴制的改革,并且不能不是随之施行各种暴力的制度。
只有群众的革命运动能够彻底消灭农奴主-地主和他们在俄国的无限权力,我国的立宪民主党人以至我国全体自由派害怕这种运动;这种害怕心理妨碍他们懂得这样一个真理:只要农奴主没有被推翻,任何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只能具有农奴制形式,带有农奴制性质和采用农奴制方法。
害怕革命,幻想改革,而又抱怨“改革”实际上是由农奴主按照农奴制方式进行的,这就是极端卑鄙极端愚蠢的表现。
尼古拉二世的做法正确得多,对俄国人民的教诲有效得多,他用实例“让”人民去选择:或者是农奴制的“改革”,或者是推翻农奴主的人民革命。
1861年2月19日的改革是农奴制的改革,我国的自由派所以能够美化这个改革并把它描绘成“和平的”改革,只是因为当时的俄国革命运动薄弱到了微不足道的程度,而在被压迫的群众中还根本没有革命的阶级。
1906年11月9日的法令和1910年6月14日的法律也同1861年的改革一样,都是同样的资产阶级内容的农奴制改革,但是,自由派不能把它看成是“和平的”改革,不能随随便便地去美化它(虽然他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例如在《俄国思想》杂志上),因为人们可以忘记1861年的单枪匹马的革命家,却不能忘记1905年的革命。
1905年在俄罗斯诞生了一个能够把农民群众也发动起来进行革命运动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革命阶级一诞生,它就不可能被任何迫害镇压下去,它只能随着整个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它只能在取得胜利以后才死亡。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1861年农民改革的基本特点。
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由于“解放”,黑土地带各省农民的土地被割去了1/5以上。
有些省份的农民被割去的、被夺走的土地达到1/3,甚至2/5。
由于“解放”,农民的土地同地主的土地是这样划分的:农民迁到“沙地”上去,而地主的土地却象楔子一样插在农民的土地中,从而使名门贵族们更容易盘剥农民,把土地按重利盘剥的价格租给他们。
由于“解放”,农民被迫“赎买”他们自己的土地,而且被勒索走了高于实际地价一两倍的金钱。
总之,60年代的整个“改革时代”使农民仍旧贫困,受人欺压,愚昧无知,无论在法院还是在管理机关,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地方自治机关,农民都得听从地主-农奴主的摆布。
“伟大改革”是农奴制的改革,而且不可能是别的改革,因为它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是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的呢?是把俄国拉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换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克里木战争表明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农民的“骚乱”在解放前每10年都要高涨一次,使得头号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与其等待从下面来推翻,不如从上面来解放。
“农民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迈出的一步。
农民改革的内容是资产阶级的,农民的土地被割去的愈少,农民的土地从地主的土地中分出的愈多,农民交给农奴主的贡赋(即“赎金”)数目愈小,各地农民摆脱农奴主的影响和压迫的程度愈大,这种资产阶级的内容就暴露得愈明显。
农民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农奴主的统治,他就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金钱势力的支配之下,处于商品生产的条件之下,处于对产生的资本的依附地位。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了的转变。
我国自由派的和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历史学家们大肆渲染和美化的臭名远扬的农奴主同自由派之间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地主内部的斗争,完全是让步程度和让步形式引起的斗争。
自由派也同农奴主一样,站在承认地主所有制和地主政权的立场上,愤怒地谴责鼓吹消灭这种所有制、彻底推翻这种政权的一切革命思想。
这些革命思想不能不在农奴制农民的头脑中滋长。
虽然几个世纪的奴隶制严重摧残和压制农民群众,以致他们在改革的时候,不能有所作为,只能进行分散的、零星的起义,进行甚至可以说是缺乏任何政治意识的“骚乱”,但就在那时,俄国已经出现了站在农民方面的革命家,他们十分了解臭名远扬的“农民改革”的狭隘贫乏、它的农奴制性质。
当时这些为数极少的革命家是以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
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制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俄国的开端。
19世纪60年代的自由派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这两种倾向和力量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都决定着为建立新俄国而斗争的结局。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庆祝2月19日五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觉悟的无产阶级必须尽量明确地认清这两种倾向的本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自由派希望“从上面”来“解放”俄国,既不摧毁沙皇的君主制度,也不摧毁地主的土地占有制和政权,只是唤醒他们向时代精神“让步”。
自由派过去是现在仍旧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而资产阶级是不能容忍农奴制的,可是它又害怕革命,害怕能够推翻君主制和消灭地主政权的群众运动。
因此,自由派只限于进行“争取改革的斗争”,“争取权利的斗争”,也就是只限于在农奴主和资产阶级之间瓜分政权。
在这种力量对比之下,除了农奴主实行的改革外,不会有其他任何“改革”,除了被农奴主的专横所限制的权利外,不会有其他任何“权利”。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幻想通过旧的、半封建的农民村社向社会主义过渡,他没有认识到而且也不可能在上世纪的60年代认识到:只有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
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同时还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善于用革命的精神去影响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政治事件,他越过书报检查机关的重重障碍和种种刁难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宣传推翻一切旧政权的群众斗争的思想。
他把自由派起初加以美化、而后甚至加以歌颂的1861年的“农民改革”称之为丑事,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农民改革的农奴制性质,清楚地认识到那些自由派解放者老爷们正在把农民搜刮得一干二净。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60年代的自由派叫作“空谈家,吹牛家和傻瓜”[94],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由派在革命面前胆战心惊,在当权者面前毫无气节和奴颜婢膝。
这两种历史倾向在2月19日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起来了,而且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确、愈来愈坚决地分道扬镳了。
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起来了,这个阶级鼓吹满足于“文化”工作,逃避革命的地下工作。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增长起来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最初在民意党人和革命民粹派的空想思想体系和知识分子的斗争中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从恐怖分子和单枪匹马的宣传家的革命斗争向革命阶级本身的斗争的转变,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从1895年到1904年这革命前的十年向我们表明,无产阶级群众已经公开行动起来并在不断成长,罢工斗争日益扩大,社会民主主义工人的鼓动工作、组织工作和党的工作日益发展。
特别从1902年起,革命民主主义的农民也跟着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先锋队开始进行群众性的斗争。
1861年才在生活中出现并刚刚在出版物上显露出来的两种倾向,在1905年革命中发展和壮大起来了,在群众运动中,在各个党派的种种不同场合的斗争中,在报刊上,在群众集会上,在工会、罢工、起义以及国家杜马中都有所反映。
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建立了立宪民主党和十月党,它们起初在一个地方自治自由派运动中和睦相处(1905年夏季以前),后来就形成两个单独的党,它们彼此激烈地竞争起来(现在还在竞争),各自展示了自己的“面貌”:一个基本上是自由派的,另一个基本上是君主派的。
但是,它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却始终是一致的,如责难革命者,侮辱十二月起义,把专制制度的“立宪”遮羞布当作旗帜来顶礼膜拜。
这两个党过去和现在都坚持“严格立宪的”观点,也就是说,把自己限制在沙皇和农奴主的黑帮所规定的活动范围之内,而黑帮既不交出自己的政权,也不放弃自己的专制制度,既不牺牲自己“千百年来神圣的”奴隶占有制收入中的一个戈比,也不舍弃自己“理所应得的”权利中的丝毫特权。
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倾向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倾向,彼此界线分明。
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他们团结在自己的社会民主工党周围,与农民分开行动。
农民在革命中组织得非常差,他们的行动涣散得多,软弱得多,他们的觉悟更是低得多,而君主制的幻想(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着的立宪的幻想),又常常使他们失去力量,使他们去依附自由派,有时去依附黑帮,使他们不去对贵族-土地占有者进行冲击以求彻底消灭这个阶级,而是对“上帝的土地”产生了空想。
但是总的说来,农民,作为群众,正是同地主作了斗争的,行动是革命的,并且在各届杜马中,甚至在代表资格极反常地有利于农奴主的第三届杜马中,组成了劳动团,劳动团虽然常常摇摆不定,但是他们代表真正的民主派。
1905—1907年的立宪民主党人和劳动派在群众运动中表现出的、并且在政治上形成的立场和倾向,一方面是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的,另一方面是革命民主派资产阶级的。
1861年产生了1905年。
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了阻碍,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的改革打开了一定的阀门,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某些发展,因而延缓了结局的到来,但是却消除不了必然的结局,这个结局1905年时在无比广阔的范围里,通过群众对沙皇和农奴主-地主的专制制度的冲击而出现了。
农奴主在被压迫群众极不开展的时期所实行的改革,一旦这些群众中的革命分子觉悟成熟,就引起了革命。
第三届杜马和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是农奴主实行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改革。
如果说,1861年2月19日是在由纯粹的农奴制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那么,1908—1910年这个时期向我们表明在同一条道路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第二步。
从颁布1906年11月9日的法令起,几乎已经过去四年半了,从1907年6月3日起,也已经过去三年半多了,现在已经不只是立宪民主党资产阶级,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连十月党资产阶级也确信,六三“宪制”和六三土地政策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