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也是一种温暖_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照_时悦

合集下载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_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照_时悦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_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照_时悦

2015年第2期(总第27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No.2,2015Total No.27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照时悦(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生也敬畏,死也超然”的独特生死意识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通过对文本的审视,文章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环境和人生经历等三个部分探讨了迟子建这一生死意识的来源。

[关键词]生;死亡;敬畏;宗教[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111-03[收稿日期]2015-01-11[作者简介]时悦,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戴锦华在评论迟子建的作品时说:“生与死在迟子建笔下有着一份别样的单纯与质感,但不是、不仅是诗情书写中的生的礼赞、生的悲歌或死的哀叹。

在迟子建笔下,比对生死之秘的痴迷更为清晰的,是颇为独特的对生死之谜的了悟。

”正是迟子建这种“颇为独特的对生死之谜的了悟”为我们研究她的生命与死亡意识带来了颇为独特的价值。

一、迟子建独特的生死意识在其小说中的体现(一)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迟子建在一次采访中曾谈道:“所有人在现实中活着,活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不敢说死亡的话题,好像是一种魔咒。

死亡之所以成为我们的一个巨大话题,源自于我们内心对死亡的一种恐惧,是无知无觉地笼罩着我们。

”的确,死不是一个事件。

人生下来就意味着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构成生命完整的条件。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这种“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意识尤为凸显。

她总是毫不隐讳地用一支笔,将死亡的事实穿破并呈现在我们面前。

死亡对很多人来说就像寒流一样,是害怕靠近的,甚至在日常谈话中也很少出现有关死亡的话题。

当许多作家歌颂爱情的美好、幸福的完满时,这个东北女作家书写的却是生命和死亡的无常与必然。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阅读答案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阅读答案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阅读答案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阅读答案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

那是一个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

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

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

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

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来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

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

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好象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

我养过的狗和猫,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友,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

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寒冷的世界绽放温暖——读迟子建的小说

在寒冷的世界绽放温暖——读迟子建的小说

在寒冷的世界绽放温暖——读迟子建的小说
高小弘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5)002
【摘要】迟子建的小说充满着荒寒与哀伤,文明的异化、战争的阴霾、瘟疫的阴影、生活的困顿与人世的辛酸,这些深重的苦难重重叠叠汇聚成无边的寒冷.然而在这寒
冷的背后,迟子建又为我们缔造了一处处人性的温暖和柔软的光辉,以此来抵御彻骨
的寒冷.这种温暖与寒冷的交错与融合,并非来自一种技术层面的写作策略,而是一种深植内心的对于世界、生活永恒性的理解,它使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了一种凄美的风格.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高小弘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万物有灵的世界与悲天悯人的情怀——读迟子建的小说 [J], 李蕾
2.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照 [J], 时悦
3.一种温暖的记忆--读《迟子建影记》 [J], 宋秋云
4.拒绝“伪纯情”小说——读迟子建的一篇小说 [J], 董筠
5.论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读迟子建小说集《逝川》 [J], 孙蕙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子建散文《雪山的长夜》(1篇)

迟子建散文《雪山的长夜》(1篇)

迟子建散文《雪山的长夜》(1篇)迟子建散文《雪山的长夜》 1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

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

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

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

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

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

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

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

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

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

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600字

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600字

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后感600字1. 引言:1.1 概述:《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迟子建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思考,深刻探讨了现代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

这部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作品的描述与写实主义融合、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以及揭示社会问题与思考人生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1.2 作品介绍:《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以具有独特气质的角色形象为主线,通过对普通人物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展现了一个个平凡却充满温度和深度故事。

小说中呈现了一系列令人动容的场景,以及对人性和家庭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1.3 阅读心得:在阅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之后,我被迟子建细腻而真实的描述所打动。

他毫不掩饰地展示了现代社会中平凡人们普遍存在着多重困扰、无法排解的苦闷情感。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揭示,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忽视却又触动心弦的细微瞬间。

同时,迟子建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合了写实主义手法,他以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精准刻画的人物形象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

这种并行于现实之上、以现实为基础但又超越现实的叙述方式,让我深感小说具有与现实相连却略显超然的特殊魅力。

此外,在《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中,作者不仅剖析了个体内心困惑,还通过场景和情节呼应社会问题,并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多层次、丰满而富有代表性,他们所面对的挣扎和抉择既是个体命运之问也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内外因素。

阅读本书使我不禁产生对人与社会关系、存在与意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以上是我在阅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后的观点和阅读心得,接下来,我将在正文中对作品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2. 正文:2.1 描述和写实主义的融合:在《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部作品中,迟子建巧妙地将描述和写实主义相结合,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景。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和春天的温暖。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

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

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

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

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阅读练习及答案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语:我知道真正的生活是朴素的,它纤尘不染,就像一条刚被雨水洗刷过的。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①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

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

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

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

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

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

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

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

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② 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

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

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

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

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

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

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

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

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像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

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

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

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8.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是 __________(2分)9.第④段是文章中重要的过渡,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段过渡包含的两个层面。

”。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即可)9.(4分)(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2)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

10.(6分)A D11.(2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12.(3分)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文香港的“苍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是为了表现北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

(答对一点2分)13.(4分) 这句话强调:⑴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一种恒久、深厚的品质;⑵浮躁浅薄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2分)。

“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

(2分)或: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2分)。

或:照应第②段、第⑧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又”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2分)。

(句子的含义2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各1分,或语言形式及其效果各1分,或结构形态及其作用各1分)8.试题分析:“老”,是旧的,是有资质的,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

用“老”来修饰“日子”,有一种怀旧的味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2期(总第27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No.2,2015Total No.27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的观照时悦(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生也敬畏,死也超然”的独特生死意识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通过对文本的审视,文章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环境和人生经历等三个部分探讨了迟子建这一生死意识的来源。

[关键词]生;死亡;敬畏;宗教[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111-03[收稿日期]2015-01-11[作者简介]时悦,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戴锦华在评论迟子建的作品时说:“生与死在迟子建笔下有着一份别样的单纯与质感,但不是、不仅是诗情书写中的生的礼赞、生的悲歌或死的哀叹。

在迟子建笔下,比对生死之秘的痴迷更为清晰的,是颇为独特的对生死之谜的了悟。

”正是迟子建这种“颇为独特的对生死之谜的了悟”为我们研究她的生命与死亡意识带来了颇为独特的价值。

一、迟子建独特的生死意识在其小说中的体现(一)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迟子建在一次采访中曾谈道:“所有人在现实中活着,活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不敢说死亡的话题,好像是一种魔咒。

死亡之所以成为我们的一个巨大话题,源自于我们内心对死亡的一种恐惧,是无知无觉地笼罩着我们。

”的确,死不是一个事件。

人生下来就意味着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构成生命完整的条件。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这种“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然”意识尤为凸显。

她总是毫不隐讳地用一支笔,将死亡的事实穿破并呈现在我们面前。

死亡对很多人来说就像寒流一样,是害怕靠近的,甚至在日常谈话中也很少出现有关死亡的话题。

当许多作家歌颂爱情的美好、幸福的完满时,这个东北女作家书写的却是生命和死亡的无常与必然。

在她的体内聚集了足够多的温存与伤怀,因此她不惧怕寒流,不惧怕死亡。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生与死不是一个偶然的、突发的事件,而是一个事先预知的、可知的宿命。

只要有生,就必然会有死的观照态度使她的小说普遍带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水般清新脱俗的气息。

(二)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是对生命自然的回归与敬重《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和沧桑变迁史。

鄂温克族是一个以游猎、采集为生的民族,他们自由地徜徉在山林之中,与自然共生。

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崇拜火神、山神“白那查”、风神等一切至高无上的存在。

死后的人必定要经过自然的洗礼,风葬、火葬等葬礼是对死者灵魂的超度。

“选择四棵挺直相对的大树,将木杆横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四方的平面,然后将人的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地放在上面,再覆盖上树枝”。

在鄂温克族人看来,生命和死亡是统一的,死亡是生命的延续与开始,而这种生命的新的开始一定是在自然的伴随下完成的。

“尼都萨满用桦树皮铰了两个物件,一个图形是太阳的,一个是月亮的,把他们放在父亲的头部。

我想他一定是希望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中还拥有光明”。

在他们眼里,死亡是可知的,它是一扇门,是通向神灵的门,死亡意味着与自然神灵永远地合为一体,他们仍然与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保持着联系。

因此,死亡对于鄂温克族人来说,不是痛苦,而是超脱。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是神灵的替身。

他们不相信科学和现代医术,萨满是他们唯一的氏族拯救者。

而这种拯救是通过“跳神”的方式得以实现的。

笔者以为,“跳神”“风葬”这些传统仪式的本身就是崇敬生命、与生命的内在交融,是回归于自然的朴素。

而这也恰恰是迟子建对生命的观照态度: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对生命中最纯粹自然的本真状态的回归。

(三)生命与死亡的诗意和审美意味评论家谢友顺说迟子建是“忧伤而不绝望地写作”。

忧伤,是对生命的挣扎,对幸福的获得满含辛酸,对苍—111—茫世界的变幻无常的感伤。

不绝望,是对生之忧伤中温情亮色的感动,对生命之光的渴望与憧憬。

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风格,使迟子建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悲悯,无论是写生命,还是写死亡都无不渗透着她的悲天悯人的生命态度和对生命死亡形式的永无止息的探索。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以蝴蝶从丈夫的剃须刀盒子中飞出来为结尾:“它像精灵一样从里面飞旋而出!它闪动着湖蓝色的翅膀,悠然地环绕着我转了一圈,然后无声地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的戒指。

”这不仅暗示着主人公(同时也是迟子建自己)完成自我的情感拯救、精神救赎,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超脱出来,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更表现了作者一种悲天悯人的、对生命孜孜的渴望和希望,读来始终带有一种蝴蝶般的浪漫气息。

笔者以为,这种生死的诗意与审美终极源泉可能是东北民族的萨满教。

在这一宗教的超度中,将一切死亡与悲痛化为生命的平静与安详,与自然相融为一体,从而使信仰它的人获得心灵的永恒与温馨,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渴望与希望。

对于迟子建来说,她相信宗教,相信灵魂和天堂,“我总是比其他人更加喜欢梦见亡灵。

他们与我频频交谈,一如他们活着”。

这就使她所理解的生与死都披上了神灵之光,带有形而上的宗教意味。

二、迟子建个体生死意识溯源每一个作家的个性、思想意识的形成都是多因素的,受到自然、社会、文化的多重影响。

文学创作的历程,就是生命的历程。

我们从文本出发,将迟子建生死意识的形成原因大体归纳为三个方面:高纬度的极地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烙印以及寒流般的人生经历。

(一)高纬度的极地环境迟子建生长在中国最北端———北纬53度左右的漠河。

零下三四十度的气候带来的是漫长的寒冷和多半年时间的白雪飘飘。

这严寒的气候使大自然的植物瞬息万变,而迟子建对人生的最初认识,恰恰就来源于对自然界无常的感悟。

极地无边的寒冷是无法躲避的,“粘粘的雪花风舞在空中,冬天就这样准时地来了”。

“一进入九月,大地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为了抵抗寒冷,人们需要生起火炉,火炉对北极人们的意义远大于温暖、希望,笔者认为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崇拜,一种可以让人活下去的东西。

他们崇拜火神,火神与人们的信仰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在一起。

有火,有信仰,寒冷的生活才能继续。

迟子建在《会唱歌的火炉》中写道:“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

”笔者以为,燃烧着生命之光的火炉和极端的寒冷分别象征着生命和死亡,二者是北国的自然环境带给迟子建的最深刻回忆,就像烙印一般,同时也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范畴。

也许它们恰恰成为迟子建文学创作的本质积淀。

相互共生的飘雪与火炉,寒冷与温暖,使迟子建领悟到生与死的必然共存。

在北极村,长时间的寒冷已经被那里的人们所习惯,融入到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从而成为温暖的一部分。

就像面对寒冷一样,死亡对于她来说并不可怕,不是一个让人怯懦、躲避的东西。

相反,这种死亡会带来一种释然,对生命的释然和超脱。

它是生命形式的一部分,是一种别样的生命姿态。

北极村由于常年严寒,人口非常稀少,整个村子也不到一百户人家。

人与人的熟知程度绝不似今天水泥高墙、高楼大厦营造的封闭的人际关系。

在北极村,个体是与整个村子连在一起的,因此,死亡就不可避免地被放大了,村子里每一个人的离去都会为人们带来哀痛。

迟子建目睹了太多死亡,太多离去,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会被提高,更容易从失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沉浸转为超然,选择以一种外观的视角对死者进行祈祷和悲悼。

(二)独特的地域文化烙印地域文化是在人类的聚落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以世代积淀的集体意识为内核,形成一种网络状的文化形态、风俗、民情、宗教、神话、方言,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

几乎每一作家的文学创作,都是建构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上的。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梁晓声笔下的北大荒等等都孕育着极大的创作张力。

对于迟子建来说,东北这片广阔的黑土地给了她无穷的文学滋养,也对她的生命和死亡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迟子建生长的东北黑土地上,山川河流滋养着繁多的草木和凶猛的野兽。

然而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是共生的,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处在敬畏、和谐、健康自然的关系中。

他们把一切生物都视为有灵性的、有生命的,因此,“敬重生命”“包容一切”是东北地域文化的核心关键词。

她在《我的梦开始的地方》写道:“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她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爱意。

”这种东北人民身上所体现的善良宽厚、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基本成为迟子建对生命的态度。

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除了哺育了有灵的万物,还孕育了妖娆的神话与传说。

在迟子建的笔下,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围栏、村舍无一不沾染着神话的色彩,比如《逝川》中的泪鱼、《亲亲土豆》中的土豆、《酒鬼的鱼鹰》中的鱼鹰等等。

这些神话故事大多讲述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忠实于内心生活的信念。

这些看似虚无的神话始终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迟子建的文学,并构建了她对生命和死亡的意识。

此外,独特的宗教也对迟子建的生死意识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东北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如鄂伦春族、朝鲜族、鄂温克族等,而这些民族大多信仰萨满—211—教。

把生死问题自然化,把自然人格化是萨满教生死观最主要特点。

他们对待生死问题时,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但并没有将二者关系绝对化。

萨满教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天赋予的,而人的生存权利是由大地母亲所掌控的。

如果没有上天的创造、大地的奉献,人是不能存在的。

从这一点看,萨满教将人的生成与存在完全交给了天地自然,可以看出,在形式唯物主义的背后隐藏的是实质的唯心主义,这种“天父地母”的生死观带有普遍的神秘性与虚幻性。

女人们采集浆果,男人们狩猎砍柴,在这种本质朴实的生活与自然之间也因此保持了一种亲密的关系。

他们敬畏自然,自然在他们眼中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天神,掌管着一切万物。

而神与人沟通的中介力量就是部落中的萨满。

萨满传达着神的意志,是神在人间的化身,他知晓天地,沟通万物,能听懂每一株草木的语言。

正是萨满教中“敬畏神灵、敬畏生命、万物有灵、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成为迟子建创作的源泉,并对她的生命和死亡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将人生比作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由天地万物所掌控。

她在接受《人物访谈录》的采访时也说道:“我是比较唯心的,对于超自然的力量,我宁愿相信它存在。

”迟子建从小生活在北极村,与俄罗斯只有一江之隔,儿时的她对额尔古纳河左岸充满了好奇与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