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赏析
迟子建散文的意境美

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散文意境。
散文的写作艺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意境的营造艺术。
迟子建就是一位善于营造优美散文意境的作家。
对自然执着的抒写,对故乡永恒的爱恋,对生命深沉的思索,让她的散文独具特色。
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描绘出宁静悠远、温馨朴素、情味深长的艺术世界,营造出情感真挚、感伤凄美、思想深邃的散文意境。
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其散文的意境美,使读者产生联想与想象,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迟子建散文意境美的营造艺术。
一、温馨情感中表达“诗的意蕴”1.融情入境,抒发温馨的情感这种真挚的温馨情感,是生命的温暖和人间的爱意,迟子建把它融注到客观物象中,物象就带上了她感情浸染的印记,成了物态化了的意,是境中之情。
表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客观景物成为主客观相融合之景,有情之景,显得情深意浓,达到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融合。
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 使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不仅有自然的独特美感,有温馨的诗意情怀,更有纯美的散文意境。
这是一幅美丽绝伦的黑白水墨画,构图完整,布局错落有致,设色单纯。
温暖的木刻楞房屋、有围栏的菜园、弯弯的雪道、不枯竭的水井、温暖的火炉、说故事的男女等组成的意象群,宁静安详、自然超脱,融入了独有的审美情趣,显示出迟子建在追求一种宁静、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调。
2.捕捉动情点,营造诗意氛围善于捕捉,巧于发掘是营造优美意境的前提。
迟子建自称“是一个恋旧且喜欢被朴素事物打动的女人。
”⑥ 她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她能从中发现新奇的立意,找到与自己审美情感相吻合的“兴奋点”,在物象身上发现常人未意识到的诗意和情趣,捕捉易被人们忽视的情感世界,借以发挥、升华,营造出诗性的意境。
迟子建散文赏析

迟子建散文赏析 导语:迟子建 ,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现担 任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
其作品荣获“鲁迅 文学 奖”“冰心 散文 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 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跌迟子建散文赏析, 欢迎阅读! 迟子建散文赏析一 这篇散文可谓“小中见大”的典范。
中心事件无非是写“一只虫子一往无前 地朝着佛龛进军”。
从题目可想而知,一只卑微的虫子而至于“惊天动地”,那 它一定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感染了“我”甚至羞煞了“我”。
我们不禁要问, 这只虫子究竟长得何等模样, 又因为什么做出了何等壮举, 进而表现出了何种精 神气概?题目《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急切读下去一看究 竟。
然而, 作者好像在有意吊我们的胃口似的, 她丝毫无意一上来就为我们介绍 和描写这只虫子, 而是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 写小时候的“我”对虫子的“不陌 生”、 虫子带给我的乐趣和我常拿虫子恶作剧; 写自己成年之后移情别恋太多的 事物而唯独把虫子给淡忘了;然后才笔锋一转,写到“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 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 写到自己对虫子态度的变化和我当时灰暗、 孤独、 迷离、 茫然的心境。
这一层层的铺垫,为的是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可谓别有匠心。
接下来,作者的目光和笔触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只虫子。
乍看并不起眼、行 动也似漫无目的这只虫子,原来竟是一位好奇心强、沉着冷静、目标明确、坚定 执着、不畏挫折、英勇顽强的“将军”、“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 大梦想的英雄”!为了渲染这只虫子的“惊天动地”,作者极尽描写之能事,综 合运用了诸如想象、夸张 、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将这只虫子写得既 生动形象而又富有灵性,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迟子建散文赏析二 迟子建散文透着大自然与人物和谐之美的气息,气息中那些个忧郁的灵魂, 宛如唱着一首凄伤优美的歌。
迟子建散文优美句子赏析

迟子建散文优美句子赏析1. 迟子建散文中优美的句子以下为浙江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迟子建散文中选录的优美句子:1)不要说你看到了什么,而应该说你敛声屏气凝神遐思的片刻感受到了什么。
那是什么?伤怀之美像寒冷耀目的雪橇一样无声地向你滑来,它仿佛来自银河,因为它带来了一股天堂的气息,更确切地说,为人们带来了自己扼住咽喉的勇气。
2)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背信弃义乃至相互唾弃,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
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
3)没有谁来打扰我,陪伴我舞蹈的,除了如临仙界的音乐,便是江水、云霓、月亮和无边无际的风了。
伤怀之美在此时突然撞入我的心扉,它使我忘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
我多想让它长驻心中,然而它栖息片刻就如袅袅轻烟一般消失了。
(选自迟子建《伤怀之美》)1)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
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
2)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
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
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3)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
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
(选自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1)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2)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选自迟子建《泥泞》)1)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迟子建的散文特点

迟子建的散文特点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迟子建的散文特点,欢迎大家浏览。
迟子建的散文特点一、以情感統率全文作为作家,迟子建也写过很多散文,所以她很关注情感在小说中的流露,正因为抒情的流畅,才使得小说的文本结构更加丰富饱满。
正如孙犁层曾反复强调:“文艺作品是传达作者对一种具体生活的思想和情感,没有真实的激动了的感情,就写不成好文章。
”迟子建的小说非常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以人物情感的波动变化去串联每个小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的情感情贯穿着小说,逼真地展现人物情感世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整部长篇小说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打猎,跳神,风葬等场景,是一群不知名的小人物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全篇小说都是在九旬酋长妻子的讲述下进行的,从早晨讲到了夜晚,每个小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回忆着很多难忘的场景。
小说中的“我”极为重要,她不但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小说情感的宣泄者,每一个章节故事的连贯性都是随着我的情感跳动着。
小说中亲情、爱情、友情深深交织在一起,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萨满对母亲的爱意,“我”与两任丈夫拉吉达和瓦罗加的患难真情,妮浩萨满以自己子女的生命为代价救活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我”对逝去的父母林克和达玛拉思念和愧疚之情……以情感的流动为中心推动小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流畅使文章结构更加饱满有活力。
小说《群山之巅》中,描写了三个家族和几十个人物的生存状况,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情感呼唤。
迟子建在回答小说的名字时说:“我塑造的这个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群山之巅,所以书名很自然地就用了这个标题。
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人,这样的景观,也与我的文学理想契合,那就是小人物身上也有巍峨。
”这些小人物的情感流动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使文本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复杂的人格魅力,这背后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支撑,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了情感冲突。
迟子建散文北方的盐赏析

【赏析】在《北方的盐》中,迟子建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回忆她的童年。
相对于南方而言,北方的物产是单一而贫瘠的,然而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感受不到一点捉襟见肘的尴尬或为生活所迫的窘困,更多的是为北国人民因地制宜、热爱生活的精神而感动。
在《蚊烟中的往事里》,她写道:“酱缸其实是很娇气的,它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着。
它的脸要蒙上一层白纱布,以防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晒太阳,似乎还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它,把它身上的白醭撇出去;它还惧怕雨水,所以酱缸旁通常要放着一块玻璃,一看雨要来了,就把它盖上去。
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酱缸,有的时候在学校上课,一听到雷声轰隆隆地响起,就举手跟老师请假,撒谎说要上厕所,而我出了教室后会一路飞奔回家,冲进菜园,盖上酱缸。
酱没被淋着,我却会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湿。
”如此富有画面感的文字,仿佛在一瞬间,我们坐上了时光机器穿越到了彼时彼刻,与她一同开心地奔跑在雨里。
迟子建说她的文字是粗糙荒凉的,但我却感觉,她是将童年记忆的片段记忆于心,然后用一把北方的盐将其腌渍萃取,再用悠长的时间去发酵、洗礼,最后呈现给我们一道独具北国风情的珍馐美味。
迟子建的文字还是俏皮而又温暖的。
她是这样描写一个平凡的夏日黄昏:“蚊烟稀薄的时候,火烧云也像熟透了的草莓似的落了。
我们吃完了晚饭,天也就越来越陈旧,蚊子又三三两两地回来了。
我们把饭桌撤了,打扫干净笼蚊烟的灰烬,站在院子里盼着星星出来,或者是打着饱嗝去火炕上铺被窝。
我还记得父亲酒足饭饱在院子中看天时,如果被飞回的蚊子给咬着了,他会得意地喊我妈妈出来,说他很招人稀罕,母蚊子又啃他的脸了!……如今曾说过这话的父亲早已和着飘渺的蚊烟去另一个世界了。
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让我在回忆蚊烟的时候,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
”这一段文字,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迟子建散文赏析

迟子建散文赏析一:论谦卑读师专二年级时,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有位男生突然发疯了。
他手执一根铁条,先是把三楼走廊的玻璃砸得稀里哗啦,然后他又跳到二楼,依然噼啪噼啪地用铁条砸走廊的玻璃。
同学们从教室如惊弓之鸟般望风而逃,他像孙悟空提着无往而不胜的棒子一样神气活现地在整座楼里痛快淋漓地造反,所向披靡。
我们站在楼外面,听着惊心动魄的玻璃的破碎声,紧张地盯着教学楼的大门。
一旦他出来,我们就准备狂奔撤退。
既然他疯了,没准也会把我们的脸当做玻璃顺路砸下去。
校领导、老师和保卫处的干事一筹莫展,因为他手中有根杀伤力极强的铁条,所以没人敢进楼去制止他。
他也就一路凯歌高奏地把所有的玻璃砸了个片甲不留,然后十分亢奋地英雄气十足地走出教学楼。
他一出来,便被隐藏在门口的保卫干事给奋力擒住。
原来他是数学系的一名男生,模样斯文,平时从不大声说话,学习很用功,逢人便露出谦卑的笑容。
虽然我与他从未说过话,但偶然与他相遇时,也领略过他点头之后的谦卑一笑。
他的突然发疯在校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是因为爱情,有人说是因为功课的压力,还有人说是对社会的不满,总之莫衷一是。
我觉得若是因为爱情发疯还让人同情,如果因为功课的压力则太荒唐可笑了。
因为我们那所师专随便你怎么混都会安然毕业,何必自讨苦吃呢。
至于对社会的不满,我不知道他受过怎样的挫折,在我看来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是真正的天堂和净土,对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抱有不满是正常的,但如果正义到使自己发疯,是否真的就能说明你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真理捍卫者在我看来真理捍卫者首先应该是坚强者。
那位同学被家长接走送入了疯人院。
学校不得不运来一汽车玻璃,由玻璃匠把它们一一切割再安装上,足足镶了两天的时间。
新玻璃给人一种水洗般的明亮感觉,走廊也为此豁然明朗了。
我们在这走廊里说笑和眺望窗外的原野和小河,全然把这位发疯的同学给忘记了。
只是到了快毕业的时候,突然又有人说起他,他不明真相的发疯又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人们都惋惜他,说他若是不发疯,也会像我们一样走上工作岗位了。
《迟子建散文》赏析

《迟子建散文》赏析:《哑巴与春天》施超文这篇作品表现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热爱生活,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和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歧视态度的愤怒。
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第二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第六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第七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徐浩瑀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童年中的哪几个劳动生活片段?作者回忆了童年中耕地,除杂草、割猪草。
2、在文章第①段A处划线句补充一个“点题(紧扣题目)”的句子,写在下面。
农村每个农具把基本都是木头的,人们每当劳作的时候都会触摸到它们。
它们随着人们的劳作而被磨出各种形状,显现出它们本身的花纹,就像见证了人们劳作的眼镜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共6分,每小题3分)A.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
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A 作者把庄家比作弃婴,来表达自家园田土壤的贫瘠,对于庄家的疏于照料,导致庄家的长势不好。
B.赏析文章第③段加点词语“拍打”的表达作用。
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B 作者通过对土豆花用“拍打”描述,为了描述清风给土豆花赋予了生命的气息,体现了之物对与生命的渴望和对于人的亲昵之情。
3、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4分)作者说不会忘记农具的眼镜,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忘不了过去的生活,而农具就是他的记忆和见证者。
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

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迟子建的散文多以地域世俗风情取胜,凝结了深厚的恋土情结。
迟子建的故乡北极村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在它的浸染下,迟子建的笔下流淌出许多古朴、优美、神奇的文字,然而读者津津乐道的多是她的小说,其实她的散文同样是一个充满灵光的世界。
迟子建在其散文中以深挚的语言描绘出了自己熟悉的独特的东北乡风民情,昆虫、吃食、农具、暮色中的炊烟、露天电影、采山的人们……这一切寄寓了作家浓厚的恋土情结,给读者以陌生感和新奇感。
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这也是迟子建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
她的散文很少描写所谓的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多以地域世俗风情取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气息,在这些琐碎平常的世俗生活中,体现了作家崇尚自然、崇尚民间、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蕴藉着厚重的生命价值。
一充满灵性的自然风情美融会了迟子建对大自然感恩般的眷恋,正如苏童所说:“她也许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她也许站在世界的边缘,但她的手从来都是摊开着,喜悦地接受着雨露阳光。
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念之情。
”②确实如此,美丽的大自然唤起了迟子建的心灵感应,她把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不仅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
迟子建对故乡的一切自然风景都情有独钟,北极村奇异的白夜、铺天盖地的大雪、波光荡漾的河水、开满了花朵的土豆地、雪地上飞驰的雪橇、无奇不有的大山等,作家对它们无不充满热爱之情,她说:“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它们本身就是艺术。
”因此,在迟子建的笔下,四季的轮回转换就像是一位神奇的画师在画一幅不断变换色彩的斑斓的画,“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
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
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散文》赏析:《哑巴与春天》施超文这篇作品表现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热爱生活,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和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歧视态度的愤怒。
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第二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第六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第七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农具的眼睛》徐浩瑀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童年中的哪几个劳动生活片段?作者回忆了童年中耕地,除杂草、割猪草。
2、在文章第①段A处划线句补充一个“点题(紧扣题目)”的句子,写在下面。
农村每个农具把基本都是木头的,人们每当劳作的时候都会触摸到它们。
它们随着人们的劳作而被磨出各种形状,显现出它们本身的花纹,就像见证了人们劳作的眼镜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共6分,每小题3分)A.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
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A 作者把庄家比作弃婴,来表达自家园田土壤的贫瘠,对于庄家的疏于照料,导致庄家的长势不好。
B.赏析文章第③段加点词语“拍打”的表达作用。
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B 作者通过对土豆花用“拍打”描述,为了描述清风给土豆花赋予了生命的气息,体现了之物对与生命的渴望和对于人的亲昵之情。
3、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4分)作者说不会忘记农具的眼镜,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忘不了过去的生活,而农具就是他的记忆和见证者。
4、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作者的美好童年生活,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个见证你的美好童年的“眼睛”。
仿照文章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生活中的感悟。
(50字左右)(5分)生活是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经历和见证。
生活让每个人经历了酸、甜、苦、辣、咸,更让人们体验到了喜、怒、哀、乐、愁。
我们应该欣慰的不是生活中去了哪些地方,而更应该欣慰的是我们走过了这些路,经历了这些事情。
《昆虫的天网》邵皓垚第一段写我讨厌昆虫——蜜蜂,同时引出下文我对蜜蜂的描写以及蜜蜂厌恶的原因。
第二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蜜蜂比喻成贵妇人,写出了蜜蜂的美丽。
也写出了蜜蜂喜欢群居的习性。
第三段第一句话总领了它下面的两段,第3段写了我被蜜蜂蛰的起因——我与妈妈她们赌气,经过——在草地乱窜,碰到了马蜂窝,结果——被蛰的遍体鳞伤,被姥姥背回去。
下面一部分写了我对蜜蜂的痛恨和对蜜蜂报复的手段。
第4段写了我十一二岁时上山采都柿时遭遇了人生第二次被蜜蜂蛰?第五段总结了上面对于蜜蜂自己持有的态度——没有好感。
第六段开头点明了我最爱的动物,蝴蝶。
中间着重描写了蝴蝶。
翅膀阔大,颜色妖娆,飘飘忽忽,风情万种等四字词语,充分表明了蝴蝶的美丽和自己喜爱蝴蝶的原因。
中偏后段写了我如何捉蝴蝶及蝶被捉后的命运和自己现在回想起来的羞愧。
此段中还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摇曳的流星还要炫目”“它就像还未把旌旗展开的旗手一样”。
等……第七段,写了我最喜欢的另外两种昆虫,蝈蝈和蜻蜓。
这段中写了绿色蝈蝈叫的很清脆,表现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通过将蜻蜓比作一朵花,表现了作者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第八段,写了我那时年幼无知,对于蜘蛛的认识的,以及对蜘蛛的简单介绍和对蛛丝的描写与介绍。
《蚊烟中的往事》邵坤豪赏析:夏夜,很静。
蚊烟袅袅的,缥缈着,笼罩住了整个村子,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在我的心里,那蚊烟就仿佛到今天还在燃烧着、缭绕着,一直没有飘散。
那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啊!迟子建,女,乳名为迎灯,山东海阳人。
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迟子建,女,先后就读于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
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
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迟子建认为“文学之死”以及“文学是垃圾”之说是伪命题。
因为依靠文学,她从哀恸中活过来,经由写作,她获得生之幸福。
《采山的人们》孙哲至最令人陶醉的野果:草莓我记忆最深的野果;都柿“果品店”顺序:羊奶子果(碧蓝甘甜)草莓(香气蓬勃) 水葡萄(匍匐在阴沟)都柿,山丁子,稠李子采山不浪漫的原因:遇上草爬子或蛇主要事件:周大疤瘌采木耳因装死被熊拍了一巴掌,王老婆子采木耳最拿手,因不与他人分享秘籍遭“报应”,我吃都柿吃醉了。
1.在幼时的我看来,大山是一处"无奇不有,无所不能"的好去处,因为大山,我才拥有了一段可以任意"饕餮"的童年。
阅读文章第一至第四段,这些比喻流露了作者对大山怎样的感情?答:这些比喻充分流露了孩子对大山的喜爱以及对大山无奇不有的赞叹之情。
2.文章第一段,作者为读者描绘了山间果子成熟的美好景象,在描绘中,作者多次使用了表示时间接续的词语:"最早"、"接着"、"刚落"、"气息随风而逝",短短一段中,作者频繁使用这样的词语会不会使文章显得啰嗦,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并不啰嗦。
几个词语都在强调事物之间的间隔时间短,接续快,从而充分表现山间野果的果实丰富、繁多、茂盛,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
3.有人这样评价迟子建的散文:"她将平凡的东北乡下生活写得如此有味,她使没有诗意的地方诞生了诗意,实在因为内心的爱意深深和她充满深情的美丽文字。
"阅读下面从第六段摘录的句子,任选其一,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
(1)我一边往维得罗里采,一边往自己的口中采,等维得罗满了的时候,我已吃花了眼。
(2)它们一个个眼儿妩媚多情地望着我,似乎在等待你的亲吻。
(3)我像傻瓜一样嘻嘻乐着,被都柿的魔法给彻底击中了。
答:(1)作者同时运用了两个"采"字,但意思完全不同,第一个"采"字是采摘的意思,而第二个"采"字,则有匆忙急迫地装的意思。
体现了我面对都柿果时那种迫不及待、欲罢不能的娇憨情态。
(2)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都柿果活泼、诱人的形象,从而活画出我因贪嘴而醉眼迷离、神情恍惚的状态。
(3)"魔法"一词,比喻都柿果能致人麻醉的特性,形象地揭示出在孩子眼里,这种果子的神秘莫测、可爱诱人的特点。
4.大山好似一位敦厚长者,在沉默中教会了作者如何做人处世。
文章第七段和第九段结尾,作者发出感慨说:"我发现……,怪不得传说中做坏事的人死后要下地狱,原来地狱中也是有火的啊";"让最能采山的自私的人进不了山,她等于是看着金山,却无法把它揣在怀里,那种凄凉和痛苦可想而知了"。
从这两句话中,你能发现作者在幼年时悟出了怎样的生活道理?答:第七段的文字表明,作者感悟到任何邪恶、丑陋的怀东西,都惧怕火的光明和炽热,正义与邪恶是永远对立的,光明的东西永远能战胜邪恶。
第九段的文字表明,作者感悟到自私的人永远无法占有全部,最终,只能无奈地任由自己极度想要占有的东西远离自己,因而,他们的下场只能是可怜而可耻的。
5.文章题为"采山的人们"。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而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一句话是什么?句子:“那些老一辈的采山人,大都已经故去了。
他们被埋在他们采山经过的地方,守着山,就像守着他们的家一样。
”《光与影》邹诗萱《动物们》胡义唯文章第一段通过写“门中门”,表现出动物们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动物们的喜爱、赞美,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怀念、向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动物们的具体描述。
第二段二三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物们之间力气不同,强调了“门中门”的建造讲究轻、薄,表现出人们对动物们的关心,人与动物间的和谐相处。
第三段先写狗的忠于职守,然后笔锋一转,写狗也会溜出家门,表现出狗活泼的天性,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其次写猫,用“精神抖擞”“三下两下”“轻盈地跳”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爬墙时的样子,表现出其翻墙跨院时的灵敏、快速,又通过写狗“只能低头哀叹自己的愚笨”来进一步衬托猫动作的敏捷。
第四段主要介绍了黄狗傻子。
第三句话直接点明傻子的形象:威风凛凛,很彪悍。
用隔着一条街就能识别生人和能够提前感知主人回来表现傻子嗅觉的灵敏。
其次,作者通过写傻子吃馒头时的样子,表现出傻子的聪明、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然后,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写她看到傻子吃蜜蜂后躁动不安时的担忧,表现出作者对傻子的关心、呵护。
作者又写了傻子捕鱼的事情,表现出傻子的聪明伶俐。
用自己每每在信上询问傻子的情况来表达自己对傻子的不舍、怀念,从而强化了对傻子的喜爱、赞美。
第五段介绍的是黑子。
开头欲扬先抑,通过对黑子的毛色、体型的描写,表露出作者的厌恶之情。
后文又写黑子为鸡开门的事情,表现出黑子朴实、善良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用如今看不见黑子的落寞与之前的厌恶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作者对黑子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六段写猫,突出表现了猫的好吃懒做、贪图富贵、背信弃义,借猫来象征像猫这样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猫及这类人的厌恶、鄙夷、唾弃。
《邻里间的围栏》芦水娇杨13.请分析文章第一小节中“我们那幢房,邻里间的关系是分外融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答:(4分)开篇第一句话介绍了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的原状,为下文写张家和李家之间串门,我与湖南邻居和木匠之间串门等内容作铺垫(2分);与结尾处大家关系总不像过去那么融洽形成对比。
(2分)14.细读文章第二小节,探求李家女主人内心情感变化过程。
(4分)答:由热情欢迎张家女人的到来(1分),到觉得自己丢面子感到尴尬(1分),再到对张家女人送来同一道菜感到嫉妒、恼恨(1分),最后竖起栅栏不愿与张家过多交往,疏远、冷淡。
(1分)。
15结合全文,请概括出邻里间围栏形成的原因。
(6分)答:(1)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总有些格格不入,因不信任设围栏以示疏远。
(1分)(2)邻居间在交往时产生是非,因缺少宽容设围栏以示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