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花后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及转运规律研究
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特点

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特点高玉红;吴兵;崔红艳;刘宏胜;常瑜;田雪梅;牛俊义【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其产量形成特点,以2016年甘肃省春小麦区域试验中07001-2-5、06044-3-7-12、06004-5-3、06005-4-1、04013-1-3-5、甘春25号和西旱2号等7个参试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的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峰值.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均以06044-3-7-12最大,明显较对照西旱2号高10.08%和12.84%.干物质分配比例籽粒>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甘春25号、06044-3-7-12和06004-5-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显著高出33.39%、24.46%和14.37%.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占到72.84%~83.60%,其中甘春25号最高,较西旱2号显著高出4.43%.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的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以甘春25号最高,其次是新品系06044-3-7-12,分别比西旱2号增产6.15%和3.17%,差异显著.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花前.其中,甘春25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新品种(系),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其它品种(系)高出2.89%~29.38%,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它新品种(系).【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8(036)005【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干物质分配;产量【作者】高玉红;吴兵;崔红艳;刘宏胜;常瑜;田雪梅;牛俊义【作者单位】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旱农业生态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会宁县农牧局,甘肃会宁73070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2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提高单产潜力是小麦栽培和育种的重要目标[1,2]。
不同品种冬小麦花前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品种冬小麦花前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对产量的影响闫树平【摘要】为探明不同品种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并据此为当前的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特选择6个新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冬前生物量对小麦花前生物量的积累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要提高花前营养器官中储藏的干物质总量,就必须保证冬前有效积温的总量,从而积累更多的养分;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干物质较多,对籽粒的贡献率就较大,并且干物质的转移率也会较高,对最终的总生物量起决定性作用。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formation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vegetative organs before flowering in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urrent wheat breeding,6 wheat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mass before the over -wintering period was crucial to the biomass accumulation before flow-ering.It wa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amount of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before the over -wintering period for increasing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vegetative organs,so as to accumulate more nutrients.The dry matter accumulated more before flowering could contribute more to kernel,and the dry matter transfer rate would be higher,which was crucial to the final biomass.【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8)010【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产量【作者】闫树平【作者单位】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聊城 2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3.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
小麦高产栽培施肥管理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一、需肥规律1.1干物质积累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是作物产量形成的核心。
小麦一生的干物质积累是形成小麦产量的物质基础,而其积累过程与自身的生育特性和所处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越冬前干物质积累较快,进入越冬后变化平缓,返青后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起身后更快,拔节以后增长速度达到最大,直至成熟干物质继续增长,只是速度稍减,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
1.2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吸肥特点在不同生育时期取样分析其N, P205, K2O含量。
小麦的吸肥特点:在冬前形成一个小的吸肥高峰;返青后随生育期的推移,吸肥量逐渐加大,到挑旗至抽穗期出现第二次高峰;抽穗、开花后对钾的吸收停止,氮、磷吸收强度也明显下降,但直至成熟。
对氮、磷仍保持一定的吸收能力。
二、基肥1、施肥目的:培育冬前壮苗,增加有效分蘖数,争取足够的亩穗数;为小麦壮杆、大穗、增加粒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施肥配比、用量及方法:推荐使用高氮高磷复合肥或平衡型复合肥。
如20-26-8或18-18-18;推荐用量:40-60公斤。
三、追肥1、施肥目的:小麦返青后,便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的反应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
此时期若营养不足,则会造成苗小,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
但如果追施肥过多,氮营养过剩,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将来必定茎长秆细,易倒伏,并且穗粒少、粒重轻,也难获高产。
因此,追肥量和追肥时期应视小麦苗情而定。
2、施肥配比、用量及方法:推荐使用高氮复合肥如30-0-5。
对于旺苗田,应以控为主,追肥时期可以推迟到拔节以后;对于弱苗麦田,可结合浇返青水进行追肥。
三、一喷三防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是防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比较集中,因此通过开展“一喷三防”进行防治。
春小麦不同施肥方法肥料利用率对比分析

2 0 0 3( 2) : 5 2 — 5 3 .
插 条 一 般 催 芽 7~1 0 d时 愈 伤 组 织 长 出 . 1 0 d 左 右 开始 发芽 . 发 芽后 即 可扦插 人 营养 袋进 行 育苗 。
和钾肥的利 用率状况 . 2 0 1 2年 , 第 八 师 一 四 二 团农 业 技 术 推
试 验 设 在石 河 子 一 四二 团三 十 二 连 2号 地 内 .
前茬 作 物为 小麦 。土壤 肥力 中等 。 灰 漠土 。播前 取土 化验 。 土壤 有 机 质 为 2 . 3 %. 碱解氮为 5 8 m g / k g , 速效
6 抚育 管理
营养 袋 苗扦插 后 . 要注 意提 高地 温 , 促进 幼苗 发 根. 一 般 温 室气 温控 制 在 3 5℃ 以下 . 地温 控 制 在 2 0
~
2 5℃ . 最低 不 能低 于 1 7 q C 。 幼 苗生 长期 间要 注意病 害的 防治 .葡萄 苗期 病
害 主要有 霜霉 病 、 灰霉 病 . 可选 用科博 或 甲基 托布 津
钾f 1 】 。小 区面积为 6 0 i n ( 1 0 m×6 I l 1 ) 。
1 . 4 施 肥 方 法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试 验材 料 供试 肥 料 : 尿素( N≥4 6 %) 由新疆 化 肥厂 生 产 ; 三料磷 1 ]  ̄ ( P 2 0 5 ≥4 6 %) 由云南 宜 良化 肥厂 生产 ; 颗粒 硫 酸钾 ( K 2 0≥ 5 0 %) 由新疆 化肥 厂复混 肥厂 生产 。 供试 小 麦 品种 : 新春 2 2号 。
新疆春小麦种植时间

新疆春小麦种植时间新疆春小麦的种植需要知道种植时间与方法,新疆春小麦什么种植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新疆春小麦种植时间,一起来看看。
新疆春小麦种植时间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春小麦的栽培技术集中概括为:“两足一早,两浅一密,巧用肥水,治蚜保粒重。
”两足一早:即底墒足,底肥足,早播种。
底墒足,是指春麦地均应秋耕冬灌,为早种作好准备。
底肥足是指在秋耕前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播前施足氮磷化肥。
春麦田和冬麦地一样,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加之施肥习惯上的重氮轻磷,致使当前麦田氮磷失调严重,并已成为春麦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
春小麦比冬小麦对磷素更为敏感,而且春小麦生长发育快,三叶期开始穗分化,又值离乳阶段,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需要吸收大量肥料。
此时脱肥,一是容不得时间追补,二是即使追补也不能弥补脱肥所造成的减产损失。
所以底肥一定要施足,要增施磷肥,调整氮磷比例,一般公顷产量为4500千克(300公斤/亩)左右,应施二铵300千克(20公斤/亩)左右,混尿素75千克~105千克(5~7公斤/亩)。
早播种就是顶凌播种;当日平均温度达2℃~4℃,白天化冻6厘米~7厘米,夜间仍然冻结时播种。
天津地区一般应掌握2月20日播种,3月5日前结束。
?两浅一密:即浅施肥,浅播种,合理密植。
施肥深度以7厘米~10厘米为宜,试验证明:浅施7厘米~10厘米比深施15厘米~20厘米,每666.7平方米(1亩)增产25千克~35千克。
其施肥方法:一是采用双箱播种机,前面播肥后面播种;二是单机重播,先播肥然后播种。
播种深度以3厘米为宜,浅播温度高,出苗快,根系发达,易形成壮苗。
春小麦以主茎成穗为主,所以要适当密植,每公顷产量达4500千克(300公斤/亩),以525万基本苗为宜,播量应掌握225千克~262?5千克(15公斤~17公斤/亩)。
小麦养分需求规律

小麦养分需求规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提供了大部分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为了获得最佳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和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小麦的养分需求规律。
本文将探讨小麦的养分需求规律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一节:氮素需求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养分之一,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起着关键作用。
小麦在生长初期对氮素需求较低,但随着生长阶段的推进,氮素的需求逐渐增加。
一般来说,小麦的氮素需求主要集中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此时氮素对形成穗粒、籽粒饱满度和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过量施用氮素会导致植株过度生长,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并降低小麦品质。
第二节:磷素需求磷素是小麦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对于能量代谢、分子合成和细胞分裂起着重要作用。
小麦生长初期对磷素需求较大,磷素的有效供应对于促进根系发育和提高土壤中磷素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磷素的不足会导致根系短小、茎秆黄矮,并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第三节:钾素需求钾素是小麦生长所必需的宏量元素,对于调节水分平衡、维持细胞壁稳定性和调节植物光合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小麦对钾素的需求量较大且均匀分布在整个生长过程中。
钾素不足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黄化、枯死,并对水分利用和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节:微量元素需求小麦对于微量元素的需求相对较小,但其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同样至关重要。
其中,铁素对于叶绿素的合成起着关键作用,缺铁会导致小麦叶片黄化。
锌素和硼素在小麦的花粉发生和授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足会影响小麦的结实。
硅素对小麦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有积极影响,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总结:小麦的养分需求规律对于实现高产量和优质品质至关重要。
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满足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然而,过量施肥也会导致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和土壤酸化。
因此,农民和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土壤条件和小麦生长特点,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实现养分的精准供应,为小麦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小麦栽培技术——春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

2.影响分蘖成穗(有效分蘖) 的因素
• 内部因素:足够的光合面
积和根系,有利形成健苗,
进而形成有效分蘖;早出
现的低位大蘖 ,有利形成 有效分蘖。春小麦因叶龄 小,苗期短,有效分蘖少, 1-1.5个。
• 外部因素:小密度、早播, 以及良好的土壤、水分、
温度、环境、光照等条件, 有利形成有效分蘖。
观察小麦分蘖
㈢穗分化
Ⅰ、叶原基分化期(初生期、圆锥期)
1 Ⅱ、伸长期
幼
· 穗 分
Ⅲ、单棱期(穗轴分化期) 穗 Ⅳ、二棱期
化 Ⅴ、小花分化期
过 Ⅵ、雌雄蕊分化期 程 Ⅶ、药隔分化期
Ⅷ、四分体形成期
小麦穗分化过程
穗分化的进度
• 同田小麦群体,主茎 穗分化时期和速度 较为接近。
• 主茎与分蘖差异较 大,表现为分蘖分化 晚,时间短,但发育快。
开花传粉期的小麦
㈤小麦籽粒形成
和成熟
籽粒形成和成熟过程
受精卵
开花后 一天的胚 三天
五天
• 受精:花粉落在柱头上,适 宜条件下约1-2h可发芽并形 成两个精细胞,通过羽状柱 头通向胚珠,一枚精子+卵 细胞→受精卵。一枚精子+ 两个极核→初生胚乳核。受 精过程经24-36h完成。
十天
十一天
九天 八天
• 籽粒形成:冬小麦受精后1015天,春小麦22天,籽粒外 形基本形成,胚已具发芽能 十五天 力(受精卵→胚,初生胚乳 核→胚乳)。30多天后内容 物充实籽粒,完全成熟。
(二)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春化开始时间 ①种子萌动
麦苗 春化阶段茎秆伸长
②幼苗
麦苗+春化阶段光照阶段 穗 分 化
形成各种器官
弱冬性
强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龙麦26在低密度和窄行距条件下,才增加了光能截获量,进而增 加了产量,本试验以600万株·hm-2与10 cm行距配置处理为最适 栽培模式。3.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不大,但品种间的 差异比行距和密度对品质的影响更大。
克旱16在适当增加密度、减小行距情况下,增大了群体内叶片的 空间分布,进而增加了不同角度的光截获,增加了群体生育后期 的光能利用,最终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本试验以900万株·hm-2与 10 cm行距配置处理为最适栽培模式。2.对于不耐密品种龙麦26 而言,上四节茎鞘物质积累量在对照处理最高,较600万株·hm-2 和10 cm行距配置处理增加1.04%;不同行距处理的茎长、单株上 四节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趋势不同;倒一节茎鞘贮藏物质对穗 的贡献率最大;小穗密度在750万株·hm-2和10 cm行距配置处理 最高,分别较600万株·hm-2与10 cm配置和对照处理增密3.61% 和8.96%;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 数在600万株·hm-2与10 cm行距配产量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播种行距和密度对春小麦植株个体单株茎鞘物质积 累及垂直分配的影响,选用耐密品种克旱16和龙麦26为试验材料, 设置行距为10、15 cm和密度600、750和900万株·hm-2,共6个 处理组合,分析不同播种行距和密度处理的植株个体单株花后旗 叶、茎鞘不同节间物质积累动态、贮藏物质再转运及其对穗贡 献率、茎鞘支撑能力、茎长、小穗密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千粒重、产量、收获指数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于耐密 品种克旱16而言,上三节间平均茎鞘物质积累量在600万株·hm2与15 cm行距配置处理(对照处理)最高;单株茎鞘干物质积累量 随行距增宽而降低;倒一节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最大;茎 长随行距的增宽而增长,900万株·hm-2处理时15 cm行距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科学 2 1 , (2 :15 27 0 14 1 )26 — 10 8
Xnin g c l rl cec s i a gA r ut a S i e j i u n
D IC K :5—19/ .0 2 19 2 3 . 0 O :N I6 0 7 S 2 100 .0 10 2 网络 出版 时 间 :0 2—1 92 :14 21 — 0 3 :8
பைடு நூலகம்
和花前氮磷转移量均为强筋 > 中筋 > 中强筋。【 结论】 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之间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及转运
存 在一定 程度的差异。 关键 词 : 春小麦 ; 物质 ; 干 氮磷 ; 累; 积 转运
中图分类号 :5 2 1 S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3 0 2 1 )2—26 0 10 4 3 (0 1 1 15— 6
【 e l T e cu u te ya i s t o d ae ad Papa da s g ednyae at s . h R s t h cm l i nm c te f r m tr n er ri nec t h i T e u】 a av d a y t N p e n t i f rn es
WANG e HIS u—b n W i ,S h ig
( . ol eo go o y Xnin gi l rl nvrt , rm i 3 0 2 C i ;.X n a gA a e y 1 C lg A rn m , i a gA c t a i sy U u q 8 0 5 , hn 2 i in cd m e f j r uu U ei a j f A i l rl c ne,U u q 8 0 9 C ia o r u ua S i cs rm i 3 0 , hn ) gct e 1
S u y o h c mu a in a d Tr n le t n t d n t e Ac u lto n a s a i o o
Re ulto fDr a t r a g a i n o y M te nd NP fe t e i n Di e e t a t r An h ssi f r n
(. 1 新疆农业大学农 学院, 鸟鲁木 齐 8 0 5 ;. 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 , 30 2 2 新 乌鲁木 齐 809 ) 3 0 1
摘
要 : 目的】 自 【 在 然生态条件下 , 研究不 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干物质及氮磷的积累和转运规律。 【 方法 】
选用 新疆 主栽的 8 个春 小麦 品种 , 测定其花后 干物质 和氮磷 的积 累量 , 其积累 和转 运规律进 行研究 。【 对 结 果 】 同类 型品种花后干物质与氮磷 的积累动态均呈上升的趋势 , 不 成熟期干物质 与氮磷 的积累量强 筋品种最
高, 其次为 中筋 品种 , 中强筋品种较低 ; 从干物质与氮磷 的转运情况来看 , 花前干物质转 运量和干物质 转运率
由大到小依次为 中强筋 >中筋 > 强筋 , 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为中强筋 > 强筋 >中筋 , 干物质转运对 籽粒 的 花前
贡献 率依 次为强筋 >中筋 >中强筋。三种类 型春小麦 品种氮磷的积累与转运状况基本一致 , 氮磷花后积 累量
a d t n lc t n rg l t n r t d e y me s r g t e a c mu ain o r t ra d NP at ra t e i. n r so ai e a i swe e su id b a u n c u lt fd mat n f n h ss a o u o i h o y e e
A s at【 bet e T epro f h r et a t ea a eacm li n as ctn bt c:O jcv 】 h ups o t s o c w s o vl t t c u tn adt nl ao r i e ip j u e h u ao r o i
网 络 出版 地 址 :u :/ w .n intkmsdt l 5 19 ..0 2 19 2 3 .0 . tl h p/ w w c k.e/ c / ea/ .07 S 2 10 0 .0 10 2 hm i6
新 疆不 同类型春小麦 品种花后干物质 与氮磷 的积 累及转运规律研究
栾赌姗 贾永红 马会 杰 侯丽丽 王 伟 石 书兵 , , , , ,
T p so p igW h a rei ija g y e fS r etVait si X ni n e n n
L A h n—sa JA Y n — o g , u — i , O i i, U NS a hn , I o g h n MA H i j H U L —l e
cn i n 【 to 】 h sm t is e sr g havr ts ui t i i g T e cu u tn o di . Me d T et t a rlw r 8 p n et a ee cl a di Xn a . cm li t o h e ed e i w i i t e n jn h a v 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