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2

合集下载

鲁迅杂文集名诗及作品

鲁迅杂文集名诗及作品

鲁迅杂文集名诗及作品第一篇:鲁迅杂文集名诗及作品鲁迅杂文集名诗及作品热风华盖坟而已,三闲二心南北集;自由风月花边文,且介三编集外遗;译文古籍两序跋、续编补编莫忘记。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译文序跋集》《古籍序跋集》第二篇:鲁迅杂文集名释义鲁迅杂文集名释义鲁迅先生的杂文犀利、深刻,一篇篇杂文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胸膛。

其杂文集名,同样反映出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恨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之心。

《热风》先生前期杂文集,1925年出版。

先生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颇为不满,写文章进行抨击,“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症究竟如何。

”然而“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称之为《热风》。

”《坟》先生前期杂文集,1926年出版。

先生认为“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明一同早逝去,在逝去,要逝去棗不过如此,但也为我所十分生愿的”,所以先生将杂文集命名为《坟》,意即将“一切一切”都埋掉。

但先生又自认为没有刘伶那中“死便埋我”的放达,“只要是自己的,我有时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

”所以,命名为《坟》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

《华盖集》收集先生1925年所作杂文。

先生有诗云:“运交华盖欲何求”,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是成佛作祖之兆。

而在凡人则是厄运,华盖在上,人给罩住了,便四处碰壁。

1925年,先生因《咬文嚼字》(yǎo wén jiáo zì)和《青年必读书》而遭到一些所谓学者文人的攻击,先生自称“碰了两个大钉子”,所以先生将这本杂文集命名为《华盖集》。

而出版于1926年的《华盖集续编》则是因为“年月改了,情形依旧”。

《杂文二篇》教案设计(2)

《杂文二篇》教案设计(2)

杂文二篇(2)教学时间教具教内学容目要标求1、情感价值观: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2、知识与技能:.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揣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

重难点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拓展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含义和鲁迅杂文的价值意义。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同学们,鲁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犀利、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不良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或揭露或讽刺,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感受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知识分子情怀。

一、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明确:“不为最先”。

有何根据?(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明确:指“不为最先”。

“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

(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

]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小结反馈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2)、第二句“所以”开头,引出下文主要说什么?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

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优秀6篇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优秀6篇

鲁迅杂文鲁迅杂文优秀6篇精选鲁迅杂文(推荐篇一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

它记叙了鲁迅先生成长的经历,书中即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侧面衬托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种种恶习的强烈批判。

在《朝花夕拾》中,生动地描绘出了旧社会生活的场景。

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描写到的,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等生活场景,无不体现了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鲁迅先生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即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在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中,提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长妈妈”。

里面说到: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姿,刻画了她质仆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

在那个浑浊、昏暗和落后的时代,人们被黑暗压制着,不知有多少爱国者起来反抗。

“范爱农”就是一个例子。

他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和追求革命的精神,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

再想想我们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都是那些革命英雄前仆后继的结果啊!《朝花夕拾》中,描写最鲜明的人物,就数“藤野先生”了。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藤野先生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先生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鲁迅先生的一生。

总之,读了《朝花夕拾》后,让我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了解了那个封建,压迫,剥削的年代。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精选鲁迅杂文(推荐篇二2、走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鲁迅3、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第二章 鲁迅(二)

第二章 鲁迅(二)

13
本章知识点、阅读作品与文献 • 【知识点】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 致的内容。 • 【必读作品与文献】 • 《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 邦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 传》、《奇怪》《病后杂谈》、《记念刘 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无花 的蔷薇之二》、《阿金》、《铸剑》《采 薇》
3
二、鲁迅杂文的主要内容
• 前期4个杂文集 (1918——1926) 《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4
(一)前期杂文内容
• 1、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 2、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 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弱点。 • 3、政治斗争
5
(二)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
2
第一节
鲁迅杂文
•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 其一,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 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 的手足”,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 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 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 史”。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文。 • 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 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 术品。
7
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 瞿秋白说:“鲁迅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 文。” • 冯雪峰说:“鲁迅杂文是诗和政论的结 合。” •
• • • • • (一) 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 刻毒 首先,思想内容的“反常规”的“多疑”思维 其次,思维方式的“反常规” 再次,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从两个方面说明: (1)将彼此不相干的人和事牵连在一起引起联想,在 8 “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

鲁迅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鲁迅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鲁迅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第五卷鲁迅原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责任编辑:于泓封面设计:尚升广告鲁迅文集鲁迅原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吉林音像出版社北京潮运印刷厂印刷开本:850×1168mm1/32印张:100字数:2000千字2006年1月第1次印刷印数:3000ISBN7-80702-272-8/I・29定价:248.00元(全18册)目录目录………………………………………………………序言(1)…………………………………………叶紫作《丰收》序(3)隐士(5)………………………………………………………“招贴即扯”(7)………………………………………………书的还魂和赶造(9)…………………………………………………………………………………………漫谈“漫画”(11)漫画而又漫画(1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4)…………………………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33)“寻开心”(36)…………………………………………………非有复译不可(38)……………………………………………论讽刺(40)……………………………………………………从“别字”说开去(42)…………………………………………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46)…………………………………徐懋庸作《打杂集》序(49)………………………………………………………………………………人生识字胡涂始(53)“文人相轻”(55)………………………………………………“京派”和“海派”(57)………………………………………………………………………………………钅兼田诚一墓记(61)弄堂生意古今谈(62)…………………………………………不应该那么写(64)…………………………………………………………………………………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66)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72)………………・・1鲁迅文集…………………………………………什么是“讽刺”?(74)……………………………………………论“人言可畏”(76)…………………………………………再论“文人相轻”(80)…………………………《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82)…………………………………………………文坛三户(84)……………………………………………从帮忙到扯淡(87)……………………………《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89)“题未定”草(91)………………………………………………名人和名言(99)………………………………………………………………………………………………“靠天吃饭”(103)…………………………………………几乎无事的悲剧(105)三论“文人相轻”(107)…………………………………………四论“文人相轻”(111)…………………………………………五论“文人相轻”———明术(114)………………………………“题未定”草(118)………………………………………………论毛笔之类(123)………………………………………………………………………………………………………逃名(125)………………………………六论“文人相轻”———二卖(127)七论“文人相轻”———两伤(129)………………………………萧红作《生死场》序(132)………………………………………陀思妥夫斯基的事(134)…………………………………………………………………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136)杂谈小品文(138)………………………………………………………………………………………………“题未定”草(140)…………………………………………………论新文字(154)《死魂灵百图》小引(156)………………………………………后记(159)………………………………………………………・・2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文字,取发表于日报的短论以外者,谓之《且介亭杂文》;今天再来编今年的,因为除做了几篇《文学论坛》,没有多写短文,便都收录在这里面,算是《二集》。

第十七章鲁迅二

第十七章鲁迅二

第十七章鲁迅(二)【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鲁迅的杂文与《故事新编》。

鲁迅杂文大都是针对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批评与文明批评,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常规”特征,往往对读者的思维习惯构成挑战,加上时代的隔膜,年轻的学生不容易渎懂,甚至可能不大容易接受其所谓“好骂人”外表之下所包蕴的深刻思想与反叛精神。

因此,学习这一章主要要求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以期在阅读鲁迅杂文具体的篇什时,能有一种正确的理解。

同时,《故事新编》也有杂文味道,也是极富试验性的“反常规”的小说创作,不好懂。

学习时应注意了解和领略其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先锋性品格。

这一章难度较大,不应拘泥于对具体作品的艺术鉴赏,而要求尽可能结合对鲁迅为人为文的理解,去总体评析其杂文与《故事新编》的意义与价值。

木章共三节,第一节概评鲁迅杂文的意义;第二节是重点,从五个方面分析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征;第三节介绍《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

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文。

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2)此为本章重点。

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

第一是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

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性看得太透彻了。

现代文学(鲁迅杂文详析)

现代文学(鲁迅杂文详析)

不做奴隶的时代,不做牛马的时代, 将人当人看的时代,"人"的人格不会 )
历史
(观点)
现实
(号召)
事(兑钞) 兑钞) 想(变奴隶) 变奴隶)
现象(治乱) 现象(治乱)
不满
做不成奴隶 第三样时代) 本质 (第三样时代) 做稳了奴隶 批专制, 批专制,揭奴性
(情理交融 情理交融) 情理交融
主题 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 的历史特点, 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 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 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 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 蒙昧主义; 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 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 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 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 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 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 情的一刻, 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 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认真阅读原著,你会感受到鲁迅深深的爱国 情怀.鲁迅的爱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主 要表现在对我们民族自身"劣根性"的彻底 否定上.举凡奴性,惰性,愚昧,麻木,怯 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牛, 撒谎,健忘,盲从,敷衍,偷生,自欺欺人, 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用瞒和骗 造出许多奇妙的逃路,"见 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 纷纷逃亡","有权时无所不 为,失势时奴性十足",以 及求神拜佛,扶乩打拳等等, 都在他那锋利无比的解剖下 无处藏身.
鲁迅杂文议论感情化的特点
(1)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 地保留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 情融为一体.把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 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揭破,不仅见其真,而且 见其深. (2)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 仅给人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 (3)议论而不作结论,只是用特定的艺术境界去唤 起读者对结论的相像,思考,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无尽 回味.含蓄而不晦涩,概括而不抽象.它们作用于读 者的,不光是理性,还饱和着作者的感情,让人们不 仅从理性分析中而且从具体的感受中引出结论来.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某笔两篇》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某笔两篇》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某笔两篇》鲁迅《三闲集》杂文集:《某笔两篇》引导语:鲁迅杂文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洋溢着中国特点的民族精神的最可靠文字,事实已经证明,鲁迅先生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杂文。

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文的他的《三闲集》杂文集中的一篇《某笔两篇》原文吧。

某笔两篇〔1〕昨天又得幸逢了两种奇特的广告,仍敢执绍介之劳。

标点是我所加的,以醒眉目。

该称什么笔呢,想了两天两夜,没有好结果。

姑且称为“某笔”,以俟博雅君子教正。

这回的“动机”比较地近于纯正,除希望“有目共赏”外,似乎并不含有其他的副作用了。

但又发生了一种妄想。

记得前清时,曾有一种专选各种报上较好的论说的,叫作《选报》〔2〕。

现在如有好事之徒,也还可以办这一类的刊物。

每省须有访员数人,专收该地报上奇特的社论,记事,文艺,广告等等,汇刊成册,公之于世。

则其显示各种“社会相”也,一定比游记之类要深切得多。

不知CF男士〔3〕以为何如?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午饭之前。

其一熊仲卿榜名文蔚。

历任民国县长,所长,处长,局长,厅长。

通儒,显宦,兼作良医,尤擅女科。

住本港跑马地黄泥涌道门牌五十五号一楼中医熊寓,每日下午应诊及出诊。

电话总局五二七零。

(右一则见九月二十一日香港《循环日报》。

)谨案:以吾所闻,向来或称世医,以其数代为医也;或称儒医,以其曾做八股也;或称官医,以其亦为官家所雇也;或称御医,以其曾经走进(?)太医院〔4〕也。

若夫“县长,所长,处长,局长,厅长。

通儒,显宦”,而又“兼作良医”,则诚旷古未有者矣。

而五“长”做全,尤为难得云。

其二征求父母广告余现已授中等教育有年,品行端正,纯无嗜好。

因不幸父母相继逝世,余独取家资,来学广州。

自思自觉单身儿子,有非常之寂寞。

于是自愿甘心为人儿子。

并自愿倾家产而从四方人事而无儿子者。

有相当之家庭,且欲儿子者,请来函报告(家庭状况经济地位若何),并写明通讯地址。

俟我回复,方接洽面商。

阅报诸君而能介绍我好事成功者,应以百金敬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命通会· 论将星华盖》:“华盖者,喻 如宝盖,天有此星,其形如盖,常覆于大 帝之座,故以三合处得库,谓之华盖”。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华盖的得名,源于 天文的观测,是一颗“常覆于大帝之座”, 且形“如盖”的星宿;二是华盖的定义, 从五行三合局入手,“以三合处得库谓之 华盖”。所谓得库,以木局为例,未是木 库,亥卯未日,它支见未即是华盖,等等。 一般认为,华盖的正面的含义是艺术,中 间的含义是清高,负面的含义是孤寡。如 果带印,则有贵征,最吉。
总评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 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 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 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 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 题记》)鲁迅的杂 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 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 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 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 序言》)是“匕 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 小品文的危机》)。
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无地位 者,不被承认者、受压迫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 行他的反抗(复仇),他以不断批判来体现自身 (包括自己的文学)的价值。他要求个体精神独立 与自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 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并几乎在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 都发现了这种奴役与压迫关系的延续与再生产,他 的批判性也就永无终结。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烛照下批判的 犀利与刻毒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在于他把自 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还在 于他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它能够把外观形 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 结在一起,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 的相通。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 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 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 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 望的前途。
谢谢观看
刑执155 林志民 15128216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 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 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 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 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 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 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奴性 鲁迅杂文不但指出了奴性是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固有的顽症, 而且更加深刻地概括出其奴性的特征,即卑怯与凶残。 有几种最为典型的表现: 其一:“羊”与“凶兽”的结合,“遇到比他更凶的凶兽时 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中国人稍有 权力,大多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一到大势已去,就温 顺多了,满口中庸之道;待到倾败,沦为奴隶,则也处之泰 然,津津乐道于顺民的太平盛世。这种奴才,是中国”鹰犬 塞途,干儿当道“的屈辱史的产物。 其二,”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叭儿。所谓”诚于中“,指他 们做奴才做得心满意足,能”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 赞叹,抚摩,陶醉“;甚至”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 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 利“。这”形于外“和”相“,有不仅是指外貌,乃是形式 和内容的结合:”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而又怡 然自得,沾沾自喜,奴才做得心满志得,嫣然如梁启超所说 的”心奴“。 其三,知识阶层的奴才。他们对于主子小骂大帮忙,竭力把 奴性掩盖起来,以清高的文人自居,不但自己津津有味地当 奴才,还不忘”教育“无产者要辛辛苦苦,诚诚实实地爬上 去,以以争当候补奴才为人生正道。但是只要旧主子一倒台 便振振有词地投靠新的权门。
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华盖集 《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 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 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 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 典的主观性 鲁迅宣称: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 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 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 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无非借此来释愤 抒情。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 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 是做着自己的主观反应。一切客观人事都是 要通过鲁迅的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 为他的杂文题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