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课标卷语文试题研究(转)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试题试题分析

语文Ⅰ.总体评价一、总体评价2016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高考语文试题牢牢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主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能力主导、素养立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科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使高考语文科考试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体现我国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窗口、引领高考内容改革的旗帜和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标尺。
二、试题特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是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2016年工作重点中把“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列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发挥好、利用好“指挥棒”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人思考。
2016年高考语文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收束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并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1.窗口:精选试题材料,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为了全方位地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命题原则,高考语文试题从新闻、科普文章、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激发考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全国课标卷语文复习备考研究详解

一、认识全国课标卷
1.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 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试卷结构:
甲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
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35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
➢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 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 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 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 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既有直接填句,更有依据情境默写,以后者 为主;涉及诗、词、文、赋,初中、高中; ➢注意《离骚》《逍遥游》《师说》,教材未 要求背诵,“考试大纲”要求必背;《阿房宫 赋》人教版必修教材没有, “考试大纲”要 求必背。
6.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选材
文体:以小说为主;篇幅:1500字左右,直 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 抽取片段;国籍:含中外作家;时代:以当 代为主。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
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 名篇默写,1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乙选考题
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必考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六、写作
4题左右,约20分。 1题,60分。
2.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俱 2.倡导核心价值观:选取社会生活中体现核心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分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分析一、2016年全国Ⅲ卷考点分布及特点1、二、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分析1.论述类文章阅读近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章的选材有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交替轮换的趋势。
2016年,全国Ⅰ是史学论文,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全国Ⅲ卷是“历史与文学”话题,其实还是应该归属为文史类中的史学论文。
综观今年全国Ⅲ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3题改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说法带有推论的特点,前几年考查的题型又回归了。
2.文言文阅读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热点,但是,不应忽视二十四史以外的材料,因为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文字较为浅易”的文言材料还有很多。
2016年高考卷仍然延续2015年的新题型对“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的考查。
高考命题组把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是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
市场上很多高考应试资料,罗列所谓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全面铺开,来个“地毯式”的“扫荡”,极大地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说明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应会少一些知识性的考查,会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识记4%理解13%分析综合14%;18%表达应用54%鉴赏评价11%;7%探究5%2016年全国Ⅲ(丙)卷3.古诗词阅读选材上,唐宋诗词仍然是热点。
2016年全国Ⅲ卷继续保留了2015年全国Ⅰ卷的第8题要求比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这样的比较题型,只是把这道题放到了第9题进行考查,这道题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导向,引导学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考生应当熟悉。
全国卷古诗词的问题设计的特点是忠于文本内容和考查一般诗歌技巧。
2016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真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题分析1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题分析(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使用)余雯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一书,原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Ⅱ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Ⅱ卷)文字版精校: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阙万松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二答案解析及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Ⅱ卷试题分析□余闻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节选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一文,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
本文内容虽然属于接受美学范畴,好像是专家学者才会研究讨论的学术性课题,但实际上与社会上一般人民群众的书刊阅读、艺术欣赏也有密切关系,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知识素养和认识水平。
全文旨意较为深远,理论明白浅显,文字也较流利通畅,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课标卷语文试题研究(转)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32分。
(二)试卷结构:1.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
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2.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①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约10分。
②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
分别为: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写作1题60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表1:2013—2015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年份课标卷Ⅰ课标卷Ⅱ2013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102字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868字2014王晓旭《美的奥秘》1060字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007字2015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069字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085字选材特点: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篇幅在1000字左右。
设题:考点与设题方式与四川卷相同。
三、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表2: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年份课标卷I课标卷Ⅱ2013《明史•马文升传》647字《旧唐书·李揆传》649字2014《旧唐书·于休烈传》584字《明史·韩文传》792字2015《宋史•孙傅传》601字《北史·来护儿传》599字选材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超过700字偶尔出现。
表3: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设题试卷题序201320142015课标卷I 4文言实词单音词解释文言实词双音词解释文中划线句断句5句子表明内容的一组文中划线句断句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6 72013.2014.2015课标卷I、课标卷Ⅱ三年相同课标卷Ⅱ4同课标卷I文言实词单音词解释文中划线句断句5同课标卷I文中划线句断句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6 72013.2014.2015课标卷I、课标卷Ⅱ三年相同设题特点:第6、7题三年相同,第6题为文意理解,第7题为句子翻译;变化在第4、5题,内容有实词理解,断句,文化常识,表现传主品格的句子。
特别注意: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不是不考,而是在断句、翻译句子中体现。
四、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点表4:2013—2015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年份课标卷Ⅰ课标卷Ⅱ2013宋词陆游鹊桥仙宋诗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2014宋词无名氏阮郎归两首诗[唐]韦庄[宋]郭震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2015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唐诗韩偓残春旅舍选材特点:以唐宋诗词为主,诗选律诗、绝句,熟悉的作者与不熟悉的作者均有。
设题方面,特别注意2015课标卷Ⅰ:“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此题设题特点表现在与教材链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一举多得。
五、名篇名句默写试题特点既有直接填句,更有依据情境默写,以后者为主;涉及诗、词、文、赋,初中、高中;注意《离骚》《逍遥游》,教材未要求背诵,“考试大纲”要求必背。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表5:2013—2015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年份课标卷Ⅰ课标卷Ⅱ2013小说[阿根廷] 莱·巴尔莱塔1401字小说阿城《峡谷》1327字2014小说叶紫《古渡头》1604字小说刘庆邦《鞋》1595字2015小说李德霞《马兰花》1486字小说刘震云《塾师老汪》1615字选材特点——文体以小说为主;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国籍含中外作家;时代:以当代为主。
设题特点:围绕考试说明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设题;第(1)小题考查对小说局部的细读,选项含完全正确、大部分正确、小部分正确、完全错误四种;作品的艺术表现必考;人物形象的特点必考。
特别注意2015课标卷Ⅱ:“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8分)”此题与课标卷Ⅰ故事鉴赏第8小题类似。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表6:2013—2015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年份课标卷Ⅰ课标卷Ⅱ2013人物传记抗日将领陈纳德1713字人物传记民国实业家卢作孚1489字2014人物传记外国科学家玻尔1528字人物传记科学家邓叔群1550字2015人物传记文艺理论家朱东润1622字人物传记抗日将领戴安澜1754字选材特点:传主以现当代著名人物,如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将领等为主;篇幅在1600字左右,含链接材料。
设题特点:围绕考试说明中“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设题。
八、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点表7:2013—2015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常考考点年份课标卷Ⅰ课标卷Ⅱ2013 2014 2015成语运用病句判断句子衔接补写语句图画解说多年未专门考查考点:字音、字形、标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方法。
九、作文试题特点表8:2013—2015作文试题材料及涉及主题年份课标卷Ⅰ课标卷Ⅱ2013切割钻石——经验、技术与勇气同学关系2014山羊过独木桥——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禁喂食动物——自立自强2015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亲情与规则当代风采人物评选:学术先锋,大国工匠,追梦一族作文材料: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类居多,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作文立意:立意角度多,鼓励发散思维。
文体选择:依据考试说明中“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要求,考查多种文体写作。
十、全国课标卷的整体特点1.能力立意。
试题考查的能力包括:识记能力:名句名篇默写理解能力:现代文词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子分析综合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实用类文本中“对传记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文中相关信息能力”等。
鉴赏评价能力:文学类文本中“欣赏作品形象和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古代诗歌鉴赏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等。
表达应用能力:词语运用能力,辨析病句的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能力,作文能力。
探究能力:文学类文本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实用类文本中“探讨传记中与传主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2.贴近实际实用类文本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了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体现出了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如“波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运用贴近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气息浓厚。
如2015第15题“辣,我们都不陌生……”。
作文材料贴近社会:如2015作文试题材料。
3.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既说明命题者对时代热点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命题思想。
如2014课标卷Ⅱ《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2015课标卷Ⅱ《宋代信用的特点和影响》。
倡导核心价值观:选取社会生活中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和文学作品作为试题材料,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查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取向。
重视探究能力考查。
十一、复习备考建议1.宏观上,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个维度入手,夯实语文基本功。
2.研读考纲,把握考点。
现代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6个;古代诗文阅读考点9个;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8个;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8个;语言文字运用考点9个;作文考点1个。
3.研究考题,关注命题的发展趋势温如敏教授观点:未来的语文高考试卷命题,总的改革方向,是往能力和基础回归;命题将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作文题往理性靠拢——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文言文命题注意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文化意味。
关注近年来的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的比较赏析,名篇名句默写的情境式默写,成语运用的近义成语辨析,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与教材的链接,多种文体写作。
4.选好例子,举一反三用好教材例子:语文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素材宝库,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相关的作文素材。
《苏武传》素材运用示例:①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②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③心灵的选择;④自尊与他尊;⑤道德与名节;⑥信念;⑦选择;⑧坚持。
选好训练卷子:多用全国课标卷,少用省市卷;多用高考原卷,少用地市模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