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的意思

合集下载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翻译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鉴赏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某某某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赏析一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赏析二赏析三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赏析四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赏析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

居洛初夏作古诗翻译

居洛初夏作古诗翻译

居洛初夏作古诗翻译:
清明和暖的四月天,雨过刚刚转晴。

南山正对着住所,远远望去阴晴变化历历分明。

春尽夏来,时光飞逝,因风起舞的片片柳絮无踪无影;只有那一棵棵的葵花,紧紧向着太阳相倾。

作品原文: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作品注释:
1、清和:指暮春初夏清明和暖的天气。

2、乍:刚刚。

3、“南山”句写由雨到晴的过程。

因为正对着南山,所以晴雨变化看上去特别分明。

4、化用东晋谢道韫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诗《司马光·客中初夏(居洛初夏作)》注释与赏析

古诗《司马光·客中初夏(居洛初夏作)》注释与赏析

古诗《司马光·客中初夏(居洛初夏作)》注释与赏析司马光·客中初夏(居洛初夏作)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赏析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

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中进士甲科,在华州(今河南郑县)任职。

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后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任并州(今山西太原)通判。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始历时十八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神宗即位后,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后升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入京主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一年半后辞世,葬于高陵。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司马光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堪称大儒,受人景仰。

这首诗是诗人退居洛阳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初夏之景。

云消雨霁,门外的南山更加清新秀美。

春天刚过,已经见不到柳絮随风飘舞。

只见圆圆的葵花面向太阳,默默地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下。

诗人似是写景,实为抒情。

他自从离开京城,谪居长达十五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

那些过去与自己持相同政见的人,都纷纷倒戈,投靠新贵。

因此,诗人以柳絮暗指那些没有立场、见风使舵的小人。

而以葵花比喻自己一片忠心,心向朝廷。

在隐居洛阳期间,诗作甚多,如《闲居》一诗:“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也表达了同样的感触。

客中初夏的诗意

客中初夏的诗意

客中初夏的诗意客中初夏的诗意《客中初夏》作者:司马光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1、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2、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诗意: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赏析: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

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

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

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

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

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

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

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客中初夏(1)司马光(2)四月清和雨乍晴(3),南山当户转分明(4)。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5)。

【注释】(1)诗题一作《居洛初夏作》。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四月,当时司马光客居洛阳,编撰《资治通鉴》。

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诗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气特征和景物,远景近景结合,虚景实景衬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也有人认为诗人以葵花作喻,抒发对皇帝忠贞不渝的感情。

客中:作客他乡。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

学识渊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

仁宗宝元初二十岁中进士,曾任谏议大夫,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

熙宁四年(1071)退居洛阳,元丰五年(1082),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富弼(韩国公)等人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居住洛阳。

他们组织了一个在野集团“耆英会”,经常宴饮聚会。

司马光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直到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受召到京城任尚书左仆射,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3)清和:天气晴朗暖和。

乍:初。

(4)当户:对着门户。

转分明:雨中南山模糊不清,天气转晴则清晰可见。

(5)倾:倾斜。

【译文】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赏析】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客中初夏》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二、《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三、《客中初夏》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翻译
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解释
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

诗文赏析
[搜索国学梦即可回访本站]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
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赏析一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
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关于向日葵的古诗、文言文

关于向日葵的古诗、文言文

向日葵作为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虽不是常见的题材,但也有一些诗人文学家对向日葵进行了吟咏和描述。

向日葵向太阳倾斜的特性,常被古人用来比喻忠诚或者追求真理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向日葵的古诗文:
1. 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有“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之句,表达了在初夏时节,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唯有向日葵向着太阳倾斜的景象。

这里,葵花成为了忠诚与坚持的象征。

2.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提到“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用向日葵(葵花)与朝露、松树等自然景象相呼应,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清静的生活态度。

3.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表达了向日葵始终朝向太阳的特性,寓意着坚定不移的品质。

4. 汉乐府中的《长歌行》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之句,描述了向日葵在园中青翠欲滴,等待着太阳的升起。

5. 戴叔伦的《叹葵花》中有“花开能向日,花落委苍苔”之句,反映了向日葵开花时向着太阳,花落后则任由青苔覆盖的命运。

这些古诗文中的向日葵,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也往往蕴含着诗人对于人性、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的意思
篇一:题目d21cdbc708a1284ac85043ce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题目d3aa19d8ce2f0066f53322ad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潜心研究循序发展
——记钟楼区“向日葵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调查研究专题活动
阳光明丽,清风送爽,5月24日下午,钟楼区“向日葵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调查研究专题活动在白云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参加本次专题研讨的有常州市教研室教研员张小亚老师、常州实验小学杨静娟老师、金坛市小河小学徐锁平老师,钟楼区教研室蒋娜老师主持了本次研讨活动,钟楼区各校综合实践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也参与了活动。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20XX年9月成立的钟楼区“向日葵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在领衔人章丽卫老师的带领下,以潜心研究、深入实践而渐入佳境,特别是本学期以“调查研究”专题活动为抓手,凝聚团队研究核力,共同体验了研究实践的过程,梳理了三至六年级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的达成目标,研究教师在各年级学生调查活动阶段中的有效指导,初步形成了三至六年级调查研究活动各阶段的目标体系,凝练出了研究提升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