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分解
三国鼎立ppt (2)

三国鼎立ppt引言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三国鼎立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符号。
本篇文档将以PPT的形式,详细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原因、主要势力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汉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等问题使得汉朝权力逐渐衰落。
•黄巾起义:184年,黄巾军起义导致汉朝政府无法有效控制住局势。
•内外受敌:外羌、外寇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汉朝的困境。
二、三国鼎立的原因1.官僚腐败导致统治危机:汉朝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遭到掠夺,导致了政权危机。
2.农民起义带来动荡:黄巾起义等一系列农民起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3.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各地割据势力的兴起,削弱了中央政府的集权。
4.外族入侵:外羌、外寇等外族的入侵,使得国家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三、主要势力1. 曹魏•领袖:曹操•理念:以重农抑商、士农工商一道的政策来巩固政权。
•力量:北地最强盛的势力,曹魏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达到了举国之重。
•典型事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 蜀汉•领袖:刘备•理念:以仁政闻名,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力量:西南地区最强的势力,蜀汉政权以刘备为中心,从事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
•典型事迹:宝鸡之战、汉中之战。
3. 东吴•领袖:孙权•理念:以海外扩张为主要目标,以发展海军为重要手段。
•力量: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东吴政权通过扩张海洋经济和对外贸易加强了自身实力。
•典型事迹: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各地割据现象:三国时期的割据现象,为后来南方地区长期割据提供了契机。
2.经济发展:三国时期各势力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3.诸葛亮和赵云的形象:三国时期的两位杰出人物,诸葛亮的智勇和赵云的忠诚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文化交流:三国时期各势力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碰撞,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
结论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形成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的对峙局面。
《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区域开发PPT课件2

C.巨鹿之战
A.官渡之战
选择与填空:
识 图 题:
A的建立者是
B的国号是
C的都城是
曹丕
汉
建业
拓展 题:品评曹操
戏曲中曹操形象
史书中曹操形象
他是乱世奸雄还是治世能臣?
4、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5、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6、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诱敌深入,杀文丑
夜袭乌巢,遇转机
歼敌八万,胜袁绍
官渡之战
袁绍
曹操
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之后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
官渡之战
战役名称
时 间
交战方
兵 力
结 果
特点
官渡之战
曹操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200年
曹操
3—4万
曹操胜
以少胜多
袁绍
10万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 的主动;招贤纳士,人才济济。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主观
客观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
经济:实二、赤壁之战
※占据荆州、益州为根据地。※改革政治,改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积聚力量。※结好孙权,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抓住时机,北伐灭曹,最后统一。
隆中对
刘备像
诸葛亮像
※巩固江东根据地,发展壮大势力。※夺取荆州、益州,把江南的半壁江山控制在自己手里 。※北伐曹操,实现统一全国大业。
江东对
鲁肃像
孙权像
曹
刘
孙
孙刘联军不足五万
刘
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战乱

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战乱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战乱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是一个重要且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的分裂与战乱。
自184年至280年间,三个国家——魏、蜀、吴在中国的版图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格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三国鼎立的时期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衰败。
东汉帝国面临腐败的官僚体制、军阀的崛起以及外部威胁的逐渐增加。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是一个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反抗运动,目的是推翻腐败无能的东汉政权。
虽然朝廷成功镇压了这次起义,但这场战乱却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
二、分裂的原因1. 内乱与政治割据东汉末年开始,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权力争夺日益剧烈。
各地军阀趁机割据一方,建立自己的势力。
这些割据势力往往以国家名义进行治理,但其实只是一种权力的争夺和地方自治。
2. 外族入侵在东汉晚期,外族入侵的威胁愈发严重。
匈奴、羌族等游牧民族频繁进犯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朝廷的无力抵御外敌,也促使了地方军阀割据的出现。
3. 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造成了粮食短缺和民生危机。
同时,税收繁重、阶级矛盾激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这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了冲击东汉统治的重要因素。
三、三国鼎立在三国鼎立时期,中国地图分割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魏国位于中原地区,是政治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蜀国位于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吴国处于江南地区,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 魏国魏国的建立者是曹操,他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通过掌握中央政权,成功统一了中原。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改革官僚体制、加强军队建设以及提倡儒家思想。
曹操的统治为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蜀国蜀国由刘备建立,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了稳定的政权,并广泛推行农业和教育改革。
中华五千年 第33集 三国鼎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33集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指的是公元220年到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在中原地区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
此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时代之一,也奠定了东汉末年大规模军阀割据的历史结局。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由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等一系列社会动荡所引发的,经过曹操、刘备、孙权等多位雄主的争霸和角逐,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政治格局。
一、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和政治动荡的必然结果。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天灾频发等因素,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计艰难,农民起义不断,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
1.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朝廷内斗不断,导致中央权力极度衰弱。
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崛起,国家机器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各地官吏不仅无法解决地方民众的困苦,反而与豪强地主勾结,剥削百姓,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
东汉王朝的这种内忧外患,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2.黄巾起义与群雄割据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虽然起义很快被东汉朝廷镇压,但它暴露了东汉政权的腐朽无能,彻底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黄巾起义之后,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崛起,各地的军阀、豪强纷纷掌握实权,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并起的局面。
东汉朝廷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上中央政权已名存实亡。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了多次军事冲突、权力斗争和政治分化。
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通过战争和政治联盟,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曹操的北方统一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东汉的朝廷,并借此统一了北方。
在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曹操先后击败了袁绍、吕布、刘表等强大的对手,巩固了对中原和北方地区的统治。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统一全中国。
三国鼎立局面概述

三国鼎立局面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即从封建割据到全国再统一的时期。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这又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属于这个时期的前期,隋唐历史则属于后期。
前期的封建割据是为后期的再统一准备条件,使后期历史达到更高的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有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魏、蜀、吴三国的鼎立,约在公元196—266 年之间。
第二个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约在266—420 年之间。
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是南北朝的对峙和南北朝的并趋衰弱和周隋的转强,约在420—589 年之间。
这一时期,共达三百九十四年之久。
一、曹操稳占中原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是以曹魏的盛衰为发展主线的。
建安元年(196)曹操迫汉帝迁都许昌,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实际上架空了皇帝,结束了汉朝的统治,这可以说是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同年,曹操以军事编制的形式,推行屯田。
在当时北方普遍粮荒、农民大量脱离土地的情况下,这是较有效地保证军粮供应的措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的就业问题,这对曹操军事力量的充实、政治威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宫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基本力量。
这是历史性的重大战役,开创了他稳占中原的局面,使曹魏在以后三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占有优势的地位。
袁绍占冀州建安初年,在关东各地割据称雄的人物中,势力最大者是袁绍。
他起兵讨董卓时任勃海太守,乘董卓西迁长安之机,夺得了冀州。
当时的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称得上兵强粮足。
随后他又取幽州、青州、并州,兼有河北四州之地。
这四州,在当时是具战略形势的要地,其北有乌桓、鲜卑,可以为用;南有大河为阻,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在袁绍初占冀州时,其谋士沮授就向他进言:“将军..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笔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鼎立。
1. 形成背景。
-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地方豪强并起,形成许多割据势力。
-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一些地方势力不断壮大,如袁绍占据冀州,曹操占据兖州等。
2. 三国形成过程。
- 曹操统一北方。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他招募流民、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用许攸奇袭乌巢之计,烧毁袁绍粮草,大破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曹操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于公元208年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后,退往夏口,与孙权联合。
-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二、两晋的政权更迭。
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 西晋建立。
-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 西晋统一全国。
- 西晋建立后,于公元280年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 西晋的统治危机与灭亡。
- 统治危机。
-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政治黑暗。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
- 西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沦为流民。
少数民族内迁后,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 八王之乱。
- 晋惠帝时,发生了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战乱历时16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也给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提供了机会。
- 西晋灭亡。
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战争动荡

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战争动荡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战争动荡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时期。
这一时期位于公元220年至280年间,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和三个国家的崛起:曹魏、蜀汉和东吴。
这段历史充满着分裂、斗争和动荡,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因三国鼎立的局面起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
这段时期有许多触发因素,例如宦官专权、地方势力壮大等。
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是由于东汉政府的腐败和对农民的剥削无度。
东汉政府虽然镇压了起义,但国力却急剧下降。
二、形成鼎立局面1.曹魏的崛起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将领。
他趁着东汉王朝的内乱和动荡,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势力。
曹操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并建立了曹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蜀汉的建立刘备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后,成功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致力于通过改革和治理来巩固国家的安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
3.东吴的兴起孙权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统治者,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遗业,并成功地建立了东吴政权。
孙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发展了农业和经济,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三国时期的分裂三国鼎立导致中国陷入了长时间的分裂和内战。
各国之间频繁地进行战争,争夺领土和资源。
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国时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三个国家之间互相争斗,相互征战。
1.战争冲突与疆域纷争曹魏、蜀汉和东吴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争夺领土和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包括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些战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冲突。
2.统治者相继离世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作为各自国家的统治者,都相继离世。
这导致了各国内部的权力争夺和混乱,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四、三国的影响与遗产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未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位名士, 他们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放浪形 骸著称,代表了魏晋时期的一种
文化思潮。
书法艺术
三国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出现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 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书圣”,对 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 三国时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强调 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黄巾起义后,各地军阀乘机割据一方, 形成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
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 发,虽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王 朝的统治。
群雄逐鹿与废立,引发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起兵讨
伐。
袁绍、袁术兄弟争霸
02
袁绍、袁术兄弟凭借家族势力,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强大势
南方少数民族发展及影响
南方地区的越族与汉族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习俗。 蜀汉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
三国时期,中国与东北、西南等 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朝鲜半 岛、日本列岛等国家和地区有着
建立吴国
孙权在继承父兄基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最终在建 安十三年(208年)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
吴国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
农业经济发展
吴国地处江南水乡,农业发达。孙权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 业生产力的提高。
工商业繁荣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吴国的工商业也迅速崛起。孙权鼓励商业贸易,推动城市繁荣,出 现了建业、吴郡等商业中心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 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 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兵败——无力南下
赤 壁
三股政治 孙权——江东势力发展 势力旗鼓
之
相当,三
战
刘备——占据荆州大部
分天下初 露端倪
220年,曹操 死,儿子曹 丕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里?
课本P83。
史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
实 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辨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
析 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 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
不可能打“魏”的旗号。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P82—83,完成表格的填写:
地区
内容
作用
魏
屯田:军屯、民屯
蜀
吴
曹魏重视农耕
1、孙权、刘备势力的壮大
(与此同时,江东孙权继承 父兄基业,举用贤才,基 础稳固。寄居荆州的刘备 得诸葛亮辅佐,正伺机发 展。)
看图说话
三 顾 茅 庐
2、赤 壁 之 战
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 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 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 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乌巢
曹操
三四 万人
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200年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作用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思考: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统一北方?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二、赤壁之战
魏国修建许多
屯田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
翻车
溢” 。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P82—83,完成表格的填写:
地区 魏
内容 屯田:军屯、民屯
作用
解决军粮, 农民安居
蜀 屯田、都江堰、“木牛流
雄厚经济基础、开
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 发西南、民族融合
孟获
吴 开发经营江南、屯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结果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操为何会失败?
是天意吗?
提示:
提示:
•• 曹曹军军来来自自北北方方,,不不习习惯惯水水战战。。 •• 曹曹操操骄骄傲傲自自满满。。 •• 孙孙刘刘联联军军战战术术正正确确。。 •• 当当时时统统一一全全国国的的条条件件不不成成熟熟。。((根根本本))
曹操
1、“壮心”指什么? ——统一全国
2、他最早的功绩是什么? ——统一北方
3、他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1、曹曹操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xié)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
军事上: 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
2、
官 渡 之 战
200年
延津
袁 十绍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 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
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 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 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 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
呢?
课后习题解答p83
• 因为,当时正值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 时期,曹操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能够 审时度势统一北方,充分展现了其雄才 大略,是那个时候的英雄,顺应了历史 发展潮流。反之,如果在清平社会,曹 操的许多作为和他的个性就未必能够实 现,政治上也很难有大作为。许邵说曹 操是“乱世之英雄”,曹操觉得他还是 讲到了点子上,所以十分高兴。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魏 220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pī)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课本P83。
史 实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 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 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
辨 “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
析 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 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 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 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 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 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
第15 课
三国鼎立
看图说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一、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 字孟德,
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
曹操 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 《观沧海》等诗篇,他用诗抒发了自已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
首达台湾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 地区的联系。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P82—83,完成表格的填写:
地区 魏
内容 屯田:军屯、民屯
作用
解决军粮, 农民安居
蜀 屯田、都江堰、“木牛流
雄厚经济基础、开
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 发西南、民族融合
孟获
吴 开发经营江南、屯田、
促进江南
首达台湾
经济发展
小结:
曹操
东汉 末年 军阀 混战
孙权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200年)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蜀
刘备
221年 刘备 成都
练一练
怎样评价曹操?
*想一想* 为什么称曹操是 “清平之奸贼, 乱世之英雄”?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NhomakorabeaC、巨鹿之战
A的建立者是
曹丕
B的都城在
成都
C的国号是
吴
识 图 题:
A BC
历
史
使 通过本堂课学
人
习习你你有有哪哪些些启
智 慧
启示示??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 史后,你有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