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生产可能性边界(武汉大学2015研)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表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该图形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

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达到的产量组合,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可以生产出的产量组合。

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要获得更多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

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性;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存在。

2.公地的悲剧(东北财经大学2019研)答:公地的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过度地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公地的悲剧产生于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并不考虑自己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所有个人的最优放牧数量总和将远大于公共地整体的最优放牧数量,由此导致放牧超载,土地日益衰落。

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会使得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对于公地的悲剧,其解决方法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限制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如采取限制公地上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措施。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解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解

第一章绪论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需求、供给和价格第三章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第五章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第六章寡头市场与博弈第七章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第八章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第九章宏观经济核算第十章凯恩斯模型第十一章AS-AD模型第十二章通货膨胀和失业第十三章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本书是许纯祯《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严格按照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5章,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许纯祯等三位教授编著的《西方经济学》(第4版)的课后“复习思考题”(除了“基本概念”未作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资料下载地址:/Ebook/155313.html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稀缺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人价值中立原则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经济理论模型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存量和流量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边际分析答:略。

二、思考题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如何看待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答:(1)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

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

包括有下列三种类别的内容:①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

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

②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对税收、财政、通货膨胀问题的论述等。

③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西方绎济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学的定义及其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经济有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科学。

按照“经济”一词的字面含义来理解:①它是指人们从事与物质资料生产有关的活动;②它是指效率、节省或节约,即通过仔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避免浪费,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

(2)经济学定义的产生与发展①经济一词的产生“经济”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家庭和管理两个词组成。

古代的奴隶制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而规模较大的奴隶主庄园往往役使成百上千的奴隶进行劳动。

由此产生了最初的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奴隶制经济应如何组织生产、管理奴隶,以增加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总量。

严格地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前,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学。

②政治经济学从15世纪开始,特别是到了16和17世纪,许多人开始对研究经济问题感兴趣,“政治经济学”这一著名的术语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意思是:现在的经济学已经与个人的发财致富无关了,因为它讨论的是与整个国家有关的富裕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大目标在于富国裕民。

在斯密之后,许多经济学家,继续补充、发展和完善政治经济学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关于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科学。

③边沁与帕累托的定义到了19世纪下半叶,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阐述。

这也许是因为国民财富或物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更大目的的手段。

这个更大目的就是福利。

帕累托则把福利最大化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联系起来。

他提出的标准被后人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效率标准。

④马歇尔的经济学定义马歇尔为经济学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即研究其中同取得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关系最密切的那一部分。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是研究财富的科学,而且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个分科;即经济学不仅涉及物质财富本身,也涉及一定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福利。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收入一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吉芬商品炫耀性消费凡勃仑效应消费主义攀比效应虚荣效应答:略。

二、思考题1.试分析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之处。

答:基数效用论是效用论的起点,这种理论认为,可以用基数即1、2、3……衡量商品的效用,就如同衡量物体的重量、体积、长度一样。

根据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可以说出自己对某种商品的效用量是多少,这种理论揭示了效用与消费需求的基本关系,但在如何衡量效用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序数效用论认为,虽然消费者不能说出自己对某种商品的效用量究竟是多少,但他可以说出自己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顺序,可以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比较和排列。

(1)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相同点①它们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需要,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它们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③它们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它们推导得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之间的不同点①假设不同。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递减规律。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核算)【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核算)【圣才出品】

第九章宏观经济核算一、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循环模型漏出注入国民收入GDP GNP NDP NNP NI PI PDI 流量存量名义GDP 实际GDP 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人均GDP 人时GDP。

答:略。

二、思考题1.划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包括二、三、四部门)。

漏出与注入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答:(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假定经济中只包括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

家庭又称居民户,是消费者(商品需求者)与生产要素所有者;厂商也称企业,是生产者(商品供给者)与生产要素使用者。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如图9-5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收入流向。

模型由两主体、三市场组成。

图9-5 两部门收入循环流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

在商品市场上,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

在金融市场上,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

如果投资和储蓄相等,循环模型中的收入流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

模型中的社会总需求(即总支出、总产出)用表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即。

社会总供给(即总收入、总成本)也用代表,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总和,可用于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即。

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在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济主体,政府一方面向厂商与家庭征税,构成政府收入;另一方面购买厂商的商品与家庭的生产要素,构成政府支出。

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引入政府部门,便成为如图9-6所示的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9-6 三部门收入循环流动在模型的社会总需求项下增加一个政府需求(即购买),则。

社会总供给项下增加一个政府税收(),则。

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移项后,Y C I Y C I =+Y C S Y C S =+C I C S +=+I S =G Y C I G =++T Y C S T =++C I G C S T ++=++I G S T +=+,是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差额为存在财政盈余,差额为负存在财政赤字。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二章需求、供给和价格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需求供给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正常品低档品替代品互补品供求定理价格下限价格上限恩格尔定律支持价格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蛛网定理答:略。

二、思考题1.什么是需求和供给?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答:(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为基础。

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有: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低,与该商品相关商品的价格高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市场流行的时尚和消费者的偏好,人口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范围,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社会风尚、地理气候、文化习惯、消费示范和攀比、广告的影响,等等。

①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对其需求量就会减少。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商品需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正常品来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即使价格不变,消费者也有能力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购买更多的商品。

因此,收入提高将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对另外一些商品来说,即低档品,情况恰好相反。

这些商品主要是穷人赖以为生的食品,如土豆、面包等等。

收入水平提高后,对这些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因为当穷人变得更有钱时,他们将会更多地消费更有营养的食品,而相应地减少对价格低廉且营养较差的食品的消费。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答: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财政政策从其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一、基本概念
汇率汇率制度外汇市场净出口资本净流出BP曲线内外均衡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本币贬值(升值)I S L M B P
--模型
答:略。

二、思考题
1.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国外货币为标准,用本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固定单位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间接标价法同直接标价法相反,它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用外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固定单位的本国货币的价格。

两者的联系在于:其实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从实质上是相通的,是一块硬币的两面。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采取间接标价法的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由于两种标价法的外汇牌价互为倒数,所以货币的贬值和升值在两种标价法下也意味着相反的变化趋势,直接标价法的牌价上升,说明本币贬值,外币升值;而间接标价法下的牌价上升,说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同样是牌价的上升,但两种标价法下的含义完全相反。

2.怎样理解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是同一硬币的不同侧面?
答: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一般用NX表示。

资本净流出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
S I-。

资本净流出和净出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关系分析如下:由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 C I G NX
=+,
=--,因此,S I NX
--=+。

同时,S Y C G
=+++,可以得到:Y C G I NX
即S I NX
S I-与国家间产品与服-=。

这个等式表明了国家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本流动()
务的流动之间的关系。

国外净投资对应该恒等式的()
S I-部分,它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余额。

在开放经济中,国内储蓄无须和国内投资相等,因为投资者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贷出或借入资本。

贸易余额对应恒等式NX部分,它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

这样,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国家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和国家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3.如何理解开放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
答: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国际部门,封闭经济模型转变为开放经济模型,那么,在四部门经济模型中,总支出表示为:Y C I G X
=+++;总收入表示:Y C S T M
=+++;其中X 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均衡情况下,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得到:C I G X C S T M
+++=+++,等式两边消去C,整理得:()()
-可以看作是国际部门进口支
M X
=+-+-,()
I S T G M X
出(M)和出口收入(X)的差额,相当于国际部门的储蓄,这种情况下,仍旧可以得到投资和储蓄的恒等式。

在开放经济模型中。

净出口(NX)等于出口(X)和进口(M)的差额,资本净流出(NFI)等于国内总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的总和:S T G
+-)和国内总投资(I)的差额。

对四部门的投资和储蓄恒等式进行整理,得到:()()
X M S T G I
-=+--。

等式左边等于净出口,等式右边等于资本净流出,所以当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决定均衡收入时,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净出口(NX)和资本净流出(NFI)一定相等。

4.造成BP 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BP 曲线的位置主要是由汇率水平所决定的。

如图15-15所示,BP 曲线斜率为正。

()0BP e 和()1BP e 分别表示在不同汇率水平时BP 曲线的位置,0E 点表示当汇率为0e 时,收入0Y 和利率0r 组合上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汇率上升到1e (10e e >),则由于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下降,导致净出口增加,而当利率不变时,净资本流出没有变化,为了重新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要求用收入的上升提高本国的进口以抵消出口增加的效应。

1E 表示在利率保持在0r 时,收入增加到1Y 的水平,以提高进口,平衡出口增加的
影响,形成新汇率下的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当汇率上升时,曲线()0BP e 右移至()1BP e 。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本币贬值,BP 曲线右移;本币升值,BP 曲线左移。

除了汇率以外,国外收入、国外利率的变化也将导致BP 曲线的移动。

图15-15 BP 曲线的移动
5.决定BP 曲线斜率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情况下,它比较平坦(陡峭)? 答:BP 曲线的倾斜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边际进口倾向和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

(1)边际进口倾向指当收入变化一单位时,进口变化同收入变化的比值。

边际进口倾向越高,当收入上升时,进口增加较大的份额,出口不变,因此净出口也有较大的下降,为达到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国内利率有较大的提高以吸引资本的流入。

也就是说,同样的收入
增加,由于较高的边际进口倾向,将导致更高幅度的利率上升,所以BP曲线比较陡峭。

(2)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说明了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当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较小时,资本流动对利率反应较为迟钝,国内利率的上升只会吸引较小数量的资本流入,净资本流出有较小幅度的下降,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内收入需要有一个小幅度的下降,使得净出口也有较小程度的下降。

也就是说,同样幅度的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当利率弹性较小时,只需要较小幅度的国内收入的增加就可以重新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所以BP曲线比较陡峭。

6.如何推导BP曲线?
答:国际收支曲线的推导如图15-16所示。

纵轴和横轴将平面分成四个象限:Ⅱ象限中,()
=为资本净流出曲线,横轴表示资本净流出的数量,纵轴r表示利率,CF与CF CF r
利率负相关,国内利率较低时,国内资本流向利率高的国家,资本净流出较高;反之,净资本外流量较低。

Ⅲ象限中的45°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条件,即资本净流出(CF)等于净出口(X M
-)同国民收入(Y)成反相关。

-)。

Ⅳ象限中是净出口曲线,表示净出口(X M
图15-16 国际收支曲线(BP)的推导
首先,假设国民收入处在1Y 的水平上,Ⅳ象限中在净出口曲线中由1Y 确定一点1E ,表明同收入相对应的净出口数量,然后在Ⅲ象限中的45°线上找到点2E ,表明同净出口数量相
对应的净资本数量,接下来在Ⅱ象限的资本净流出曲线上找到点3E 并确定同净资本流出量
对应的利率水平1r ,在Ⅰ象限中找到收入水平1Y 和利率水平1r 确定的点E ,即为BP 曲线上
的一点。

重复上述过程,找到点F ,连接点E 和点F ,就得到BP 曲线。

从推导中可证明,在BP 曲线右下方,存在国际收支逆差(用0B <表示);在BP 曲线左上方,都是国际收支顺差(用0B >表示)。

BP 方程是()()(),,f i x Y e M Y e CF r r -=-,其中()f CF r r -表示净资本流出,f r 表示国外利率水平,r 表示国内利率水平,假设在短期内,国内外利率的差额对国际资本流动具有重要影响,同国外利率正相关,同国内利率负相关。

当国外利率上升时,资本流入下降,资本流出增加,结果净资本流出上升;国内利率上升时,资本流入增加,资本流出下降,结果净资本流出下降。

版权声明
圣才电子书作为国内3D电子书免费制作与发布平台,已有数千位个人作者和数百家机构通过圣才电子书制作与发布了近万种3D电子书。

对于所有上传的电子书,本平台有权对文本修改、引用,有权在必要时删除!部分电子书中由作者参考的信息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网站或报刊图书,它们的版权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如发现该问题请联系本平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下架处理。

对于恶意利用平台漏洞进行盗版、侵权等侵犯他人权益的个人和机构,圣才电子书保留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圣才电子书同时声明这些侵犯他人权益的电子书与本平台无任何关系。

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

本平台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故意侵犯原作者或出版人的版权和利益。

本平台尊重知识产权,要求所有作者发布的电子书引用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均需注明作者和来源。

但有时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

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