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技术-48帧

合集下载

浅析高帧率电影制作

浅析高帧率电影制作

浅析高帧率电影制作一、发展现状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已上映的高帧率电影仅有《霍比特人》系列的三部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是第一位将高帧率技术成功运用到数字电影中的人。

对于国外市场来说,《霍比特人》三部曲在全球范围内成功上映,然而票房却并不理想,放映环节成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高帧率电影的制作需要一整套的流程,各环节都需配合以高帧率进行工作,放映阶段也不例外。

因此,2011年《霍比特人———奇幻之旅》上映时共有两个版本,其版本分别为24FPS和48FPS,而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上映48FPS版《霍比特人》的仅有1000块银幕。

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引进48FPS版本的《霍比特人》,也就是说这部斥资7.45亿美元的高帧率影片并未在中国甚至全球打开市场。

提到电影技术的革新者就不得不提及这位导演,他就是曾经创造了《泰坦尼克号》票房神话以及开启IMAX3D水下摄影先河的电影技术狂人———詹姆斯·卡梅隆。

他的《阿凡达》掀起了全球电影人以及观众对IMAX3D数字电影的热情,因此,接下来的《阿凡达2》和《阿凡达3》,詹姆斯·卡梅隆决定将再一次使用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采用高帧率技术进行拍摄与制作。

而目前在我国的电影产业中,高帧率电影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制作出高帧率影片,同时也并未引进任何一部高帧率影片。

但就在前不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导演李安决定要尝试将高帧率技术运用到他的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当中。

二、实验分析高帧率影片的制作由于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成倍的素材量,因此在后期制作中给软件集成与处理方面带来了一些困难,且软件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导致高帧率电影目前尚无一套类似于传统24FPS影片的制作流程。

基于此,本文将套用24FPS制作流程的原理,以48FPS的视频素材进行试验。

在素材拍摄阶段,采用高帧率的方式进行拍摄与普通的采用24FPS的拍摄模式相比,并没有很大差异。

胶片电影48帧原理

胶片电影48帧原理

胶片电影48帧原理胶片电影是一种使用胶片作为媒介进行摄影的电影制作技术。

而48帧指的是每秒钟播放的帧数。

传统的电影播放速度是每秒钟24帧,而采用48帧的胶片电影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电影画面的质量和观赏效果。

传统的24帧胶片电影由于帧数较低,每一帧所捕捉到的画面会有一定的模糊和抖动,尤其是在快速移动的情况下。

这是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产生的结果,即眼睛在移动过程中,图像在视网膜上停留一段时间。

所以当画面在移动时,人眼会感觉到模糊或者抖动。

采用48帧的胶片电影技术能够显著改善这一问题。

它可以使每一帧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更加接近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

这样的话,画面在移动时就能够呈现更加清晰和流畅的效果,减少模糊和抖动现象。

特别是在拍摄高速运动的场景,48帧的胶片电影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物体的运动轨迹,给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感受。

此外,48帧的胶片电影还能够提高电影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腻度。

帧数越高,画面中的细节就越多,颜色的渐变也更加平滑。

这就意味着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每一个细小的细节,比如表情、物体的纹理等等。

这样的提高在特效场景和大场面场景尤为明显,能够带给观众更加震撼的视觉享受。

然而,采用48帧的胶片电影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与传统的24帧胶片电影相比,48帧的录制和处理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

这意味着电影制作团队需要更多的设备和资源来支持这一技术。

其次,观众的接受能力也是一个问题。

习惯了24帧胶片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对48帧的电影感到不适应,甚至认为画面过于细腻而失去了电影的特有感觉。

此外,48帧的胶片电影还对剪辑和后期制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为画面的细节增加了,处理也会更加复杂。

总之,胶片电影中的48帧技术是一项可以显著提高电影质量和观赏效果的技术。

它能够减少画面模糊和抖动,使电影画面更加清晰和流畅。

然而,采用48帧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包括技术和观众接受能力方面的问题。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下,电影制作团队才能够决定是否采用48帧技术来制作电影,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为什么电影要从每秒24帧走向48帧

为什么电影要从每秒24帧走向48帧

为什么电影要从每秒24帧走向48帧2012-05-06 12:55:18 14714 人阅读编辑:雪花[复制链接][我要爆料]日前,彼得·杰克逊携《霍比特人》(The Hobbit)片断亮相美国电影届一年一度的盛会CinemaCo n电影产业博览会,这段采用每秒48帧画面频率拍摄的电影片段预示着电影技术的又一次技术突破,但展会中观众争议很多,媒体反映平淡的反差结果令人颇感意外。

即便如此,它仍然传达出一个信息——高帧率电影正在登上舞台;同时还有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影院已具备播放每秒48帧及以上的高帧率电影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片也在进入高帧率的阵营。

在《霍比特人》片断亮相之后,面对各路舆论的压力,导演彼得·杰克逊表现得和小强一样坚强。

他回应道:“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科技也将持续经历变革。

”在技术领域,当然是越多越好越快越棒,没有人会去抱怨什么东西太先进了。

一些观看了《霍比特人》片段的观影者表示,影片太真实了。

这段每秒48帧的影片把屏幕里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分辨出何为虚幻何为真实。

但也有一部分观众表示对之前每秒24帧的电影表示怀念,他们说自己已经习惯了看那种相对模糊的图像了。

80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格的真理”,而我们的电视则采用了每秒30帧的画面频率,大家对这种低帧率的画面已经产生了习惯。

缘起3D3D技术是推动高帧率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詹姆斯·卡梅隆日前出席CinemaCon电影产业博览会时也发言表示,采用每秒48帧或者60帧画面的方式拍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3D技术,制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义上给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因为如果影片是以每秒48帧拍摄的,在放映时观众只要带上特定的眼镜,影院可以把每秒48帧的影片分为左右眼每秒各24帧来进行3D播放。

我们都知道詹姆斯·卡梅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泰坦尼克号(Titanic)拿出来改编为3D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电影帧数标准

电影帧数标准

电影帧数标准电影帧数是电影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画面效果和观赏体验。

在电影制作中,帧数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衡量和决策。

本文将从电影帧数的定义、常见标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帧数的定义。

电影帧数是指在一秒钟内连续播放的画面帧数,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来表示。

帧数越高,画面就会显得更加流畅和细腻,但同时也会增加制作成本和存储空间。

而帧数越低,画面则会显得更加粗糙和明显,但相应地制作成本和存储空间也会减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电影制作中常见的帧数标准。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中,常用的帧数标准有24fps和30fps两种。

其中,24fps是电影行业的标准帧数,它被认为是最能够还原真实世界运动的帧数,因此在大多数电影制作中被广泛采用。

而30fps则常用于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等领域,因为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电视的刷新率和游戏的操作体验。

除了传统的帧数标准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对高画质的需求不断提升,一些新的帧数标准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比如,48fps和60fps等高帧率已经在一些大制作电影中得到应用,它们能够呈现更加细腻和真实的画面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制作成本和存储空间。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影响电影帧数选择的因素。

在实际的电影制作中,选择合适的帧数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电影的题材、风格、受众群体和制作预算等。

比如,对于动作片和科幻片等大场面电影,高帧率能够更好地展现快速运动和特效场景,而对于文艺片和纪录片等风格较为轻柔的影片,则可以选择较低的帧数来营造出特定的画面效果。

综上所述,电影帧数是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参数,它直接关系到电影的画面效果和观赏体验。

在选择合适的帧数时,需要综合考虑电影的题材、风格、受众群体和制作预算等因素,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电影帧数的标准和选择,为电影制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每秒48帧高帧率:电影的未来

每秒48帧高帧率:电影的未来

每秒48帧高帧率:电影的未来《霍比特⼈》导演彼得•杰克逊宣称每秒48帧会是电影制作的未来。

评论家们对此深表怀疑,说“不仅直白单调,过于真实也是不可饶恕的”。

在本文中,我会分析关于48fps 的争论、反对声音背后的神经学因素以及如何才能使高帧率得到广泛的认可。

【译者注】:此文是《霍比特⼈》在美国上映不久时,外媒对48帧率(HFR 、高帧率)的⼀篇强⼤讨论,翻译出来跟⼤家⼀起交流。

文章从电影技术、神经学原理等多方面,深⼊讨论了HFR 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争论产生的原因,更讨论了我们能否适应以及是否应该去适应HFR 等等。

作为48帧率的拥趸,希望这6500字能让更多影迷选择支持这项技术的革新,不要让它像70年代那次⼀样,前功尽弃。

翻译有删改,下面是正文:作为影迷,你⼤概看过不少电影。

据我们的统计,你们多数⼈已经看过《霍比特⼈》了,而且看到的是每秒48帧的《霍比特⼈》(注:⼤陆上映的《霍比特⼈》都是普通24帧率,没有引进48帧率版)。

⼏乎你们所有⼈都会觉得这种高帧率看起来有些奇怪,至少开始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然而,《霍比特⼈》导演彼得•杰克逊宣称48fps 会是电影制作的未来。

评论家们对此深表怀疑,说那是“华而不实的高清画面”、“不仅直白单调,过于真实也是不可饶恕的”。

杰克逊对48fps (⼜称高帧率,High Frame Rate ,HFR )的推进,已经引发了⼀场出乎意料的热议,而作为热议主体的48fps 原本看起来是相对简单的技术革新。

尽管我第⼀次看《霍比特⼈》时感觉有些奇怪,但是我仍是48fps 的信徒。

在本文中,我会分析关于48fps 的争论、反对声音背后的神经学因素以及如何才能使高帧率得到广泛的认可。

【最离谱的事】开始前,我推荐各位听⼀下这段来自Radiolab 的《音乐语言》(Musical Language )节目片段,这个节目片段主要讨论了对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音频的测试结果(译者注:音乐略,见下段描述,不耽误理解)。

了解不同帧率下的迷人世界,让你拍摄提升一个档次

了解不同帧率下的迷人世界,让你拍摄提升一个档次

了解不同帧率下的迷人世界,让你拍摄提升一个档次帧率是什么?不同帧率间都能带来什么样的主观感受?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关于帧率的细节,明白了这些,必将为你的拍摄提升一个档次。

帧率,单位是fps(frames per second),从字面意思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明白,它指的是一秒钟我们能看到的帧的数量。

对于电影拍摄来说,它是最先要进行的设置一个选项,一般我们常用的帧率是24,25,30fps。

多数情况下,24fps是拍摄电影时选择的帧率。

30fps是北美广播电视标准采用的帧率,而25fps是欧洲与中国电视标准采用的帧率。

对于下面这个一秒时长的视频,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每一个单独的画面。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将它分解为24个单独的静帧。

文章参考:premiumbeat 由冷冰川ltycho 整理编译下面就是这24张静帧的画面,每个画面的时长都为1/24s。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24个画面呢?为什么不是22个,或者28.59这样其它的数字呢?你可能会发现大多数摄影师都会选择24fps,他们说这是一个业界的标准,是一个专业的电影摄影师必须要知道的参数。

然而,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在常规下可以这么理解。

2013年,《霍比特人》上映。

那时,业界有很多文章在议论这部影片是如何拍出超乎常规的视觉效果的。

但究其原因,都指向了同一个理由——它是采用48fps的帧率拍摄的。

关于为什么我们采用的是24fps,这个原因比较复杂。

多年以来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很多,但都没有统一的定论。

人们是如何感知帧的运动的我们人眼最低能感受到的最低帧频是10-12fps,就是说,如果在一秒钟时间内,如果出现的连续画面的数量少于10-12帧,那么我们就能够明显的看出画面的停顿感,并且看出每一帧是一个单独的画面。

如果我们将每一帧画面出现的速率加快,将画面之间的时间缩短,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原本单张的图像的会逐渐的连成一个运动的画面。

这个现象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马科斯·韦特海默提出的。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叙事结构与电影美学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叙事结构与电影美学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叙事结构与电影美学赵丹【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3页(P27-29)【作者】赵丹【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剧照作为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终结,《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主要讲述了恶龙史矛革被巴德父子射杀后,人类、精灵、矮人、半兽人两军在伊鲁伯和河谷城的“五军之战”。

由于前两部已将大部分的剧情和盘托出,《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主要内容便是这终结混乱的最后一战;总体内容看似简单却需要有效归纳前两部作品的人物走向和情节脉络,交代清楚“五军之战”的来龙去脉,这需要主创人员的清晰合理的叙事思路和审慎的叙事安排。

可以说《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用清晰条理的叙事结构助推了这最后一战,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完美呈现了这一中土史诗巨作。

此外,该部影片中对人物情感和人物性格做了较为细腻的处理,加之灵活恰当的情节转变和优质战争场面特效的烘托,使得《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勇气、友谊、爱情、忠诚、守信等主题表达更加具体和震撼,可以说是展现了画面和精神的双重美感。

本文主要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叙事结构进行探讨,并挖掘其内在的电影美学。

一、有条不紊的戏剧式线性结构霍比特人系列电影除了在开头和本部的结尾处采用了比尔博回忆的叙事角度外,其他大部分内容多以戏剧式或者说是因果式线性结构为主。

[1]《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中也凸显了这一叙事特点,鲜有复杂的情节倒退和回环,从而能够保证以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将前两部的人物关系和本部情节走向娓娓道来。

加之五军之战中“五军”复杂的关系和矛盾演变,也注定该部电影在叙事上的首要任务便是交代清楚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而添加太多的情节交织或者回环只能破坏这一任务的完成,因此该片采用戏剧式线性结构也是在情理之中。

从五军之战爆发前这一情节中就能看出该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清晰和条理。

电影帧数标准

电影帧数标准

电影帧数标准电影帧数是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每秒钟所呈现的静态画面的数量,它是电影画面流畅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电影帧数标准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将对电影帧数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在国际上,一般认为电影的标准帧数是每秒24帧。

这个标准帧数是在静态画面与运动画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保证画面的流畅度和清晰度。

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采用每秒30帧或每秒60帧的帧数标准,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对于每秒24帧的标准帧数,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中,并且被认为是最能够满足观众视觉需求的帧数标准。

这个帧数可以很好地呈现出电影画面的真实感和自然流畅度,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另外,每秒30帧的帧数标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着特殊的运用。

比如在电视剧、电视广告等领域,为了适应电视播放的特点,有时会采用每秒30帧的帧数标准,以获得更好的播放效果。

而每秒60帧的帧数标准,则通常被应用在一些特效电影、游戏等领域。

这个帧数标准可以呈现出更加细腻和真实的画面效果,让观众获得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总的来说,电影帧数标准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制作需求和观众期待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在大部分情况下,每秒24帧的标准帧数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电影制作的需求,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每秒30帧或每秒60帧的帧数标准。

除了帧数标准的选择外,还需要考虑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比如摄影技术、后期制作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最终的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制作电影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制作效果。

综上所述,电影帧数标准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帧数标准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制作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制作需求和观众期待进行合理的选择,以达到最佳的制作效果。

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最终的视觉效果产生的影响,以确保电影制作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之父乔治·梅里爱的代表作,只有16分钟 的默片(在当时是一部电影的标准片长),却已经 有110岁高龄。用了三年时间修复的彩色修复版的 《月球旅行记》揭幕今年第九届法国电影展,让百 年前的电影魔术师梅里爱的狂想从大银幕那头穿越 而来。 《月球旅行记》是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其 中梅里爱第一次尝试了我们如今所说的电影特效。
《月球旅行记 A Trip to The Moon》(1902) 第一部世界遗产电影
运用数码新技术,在一个极度潮湿的环 境中,影片中的13375帧画面都被逐一 扫描、分析、修复,整个过程持续达三 年之久,直到2010年才修复完毕,并由 AIR乐队创作了崭新的配乐。
《月球旅行记》彩色修复版
• 每秒24帧有什么问题?——运动画面抖动、不清 • 每秒48帧有什么好?——画面清晰稳定,动作镜
• 如今电视已经发展到了120Hz的时代,在这样的 电视、投影上放映电影,你可以通过插值运算把 影片从每秒24帧提升到每秒60帧的画面——之前 的插值运算是在中间加入黑屏帧,现在则可以智 慧运算增加中间帧画面,令画面更真切,当然不 会有原生40帧或者60帧那么好,但这样播放的电 影会让人有种看电视的感觉,流畅是流畅,却没 有电影那种独特的感觉了——你总不希望科恩兄 弟的《老无所依》看起来像是美剧《Days of Our Lives》吧......
• 彼得杰克逊说:“在有声电影刚刚出现的时 候,电影人选择每秒24帧的速度是为了技术 上的要求。我猜24FPS是获得清晰音轨的最低 速度。而那时35mm胶片那么昂贵,大家只能 选择尽可能慢的帧速来保证制作成本。因此 我们就这样在24FPS下度过了90年。这并不是 因为24FPS能给我们带来最佳的效果,而仅仅 是因为那是1927年前后能提供可接受效果的 最便宜选择。”
文斯·佩斯与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与《深海异形》 的摄影师及3D技术的热衷者文 斯·佩斯一起组建了一个新的公 司:卡梅隆-佩斯集团(CPG) 目前已经采用了CPG公司3D 技术的电影项目包括《加勒比 海盗4》、《变形金刚3》、 《雨果·卡布里特》、《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四十七人之 刺客》等。
为了拍摄《霍比特人》,彼得·杰克逊购买了30台RED EPIC 3D摄影机! 新的3Ality Digital公司的3D摄影机正在被用于拍摄《霍比特人》以及《新 蜘蛛侠》,通过新的自动调节、自动同步技术,可以大大减低3D拍摄的 成本。
文斯·佩斯说到,Fusion 3D摄影机已经开始提 供给ESPN 3D频道使用,高尔夫大师巡回赛 以及NBA总决赛都将以3D的方式播出。他和 Steve Schklair都认为2D和3D的广播设备需要 结合起来。卡梅隆和文斯·佩斯期待3D技术的 成本可以降低到一个电视节目的预算水准上。 看来,3D技术已经要全面开花结果了。3D电 影很快将与拍摄2D电影的成本相当,而3D电 视节目会越来越多,再往后大概就是裸眼3D 技术的大范围实为什么要制订成24帧标准而不是更高?
• 90多年前,电影工作者发现只要达到每秒24帧的 速率,就能形成动态的影响,1927年的《爵士歌 手》(The Jazz Singer)堪称是确定了这一标准的 影片。如果把这个速率提高,那么拍摄电影需要 用的胶片以及播放电影的成本都会增加——如果 提高到每秒48帧画面,就意味着要采用比每秒24 帧多一倍的胶片。那时候的影片里几乎没有大动 态、高速度移动的画面,也没有CG电脑特效镜头, 每秒24帧完全足以满足电影做工作者以及观众。 因此电影这种形式就以每秒24帧的格式确定了下 来,后来更出现了戈达尔“电影是每秒 帧的 电影是每秒24帧的 真相” 真相”的名言比90多年来拍电影沿用的“每秒24帧”有何不 同? • 会为电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 会面临着那些困难?
第五次电影革命?
• 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在技术、形式上 出现了四次重大的变革: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 2D到3D。 • 如今电影的3D化大潮还方兴未艾时,从每 秒24帧到每秒48帧的第五次革命却已经近 在眼前!
• 总的来说,每秒24帧的电影仍然有着强大 的生命力,但从长远看,未来的火种似乎 已经由彼得杰克逊和詹姆斯卡梅隆这样富 有远见的技术大神所点燃。变革在开始时 总是显得不那么可靠,但最终世界的面貌 会慢慢改变。如果在3D之后,48帧真的是 另一个改变电影面貌的大潮,那么我们该 欣喜有幸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吧!
当今电影新技术
最近皮特杰克逊回应了詹姆斯卡梅隆关于电影应从 每秒24帧向每秒48帧甚至每秒60帧发展的观点,表 示他最近拍摄的两部《霍比特人》都将采用每秒48 帧的技术拍摄,并希望到上映的时候全球会有超过 一万块银幕有播放每秒48帧电影的能力。这两位电 影技术大神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去,看来48帧这 个技术或者说概念将在3D浪潮之后再次席卷而来, 改变未来电影的的面貌。
头看起来连贯顺畅,快速镜头不头晕。打个比方, 每秒24帧拍出来的电影好像近视的人看周围,每秒 48帧拍的话就像让他戴上了眼镜。 • 当初电影为什么设定为每秒24帧?——省钱。 这是看得过去的最低标准。 • 从每秒24帧发展成每秒48帧有何困难?—— 用胶片拍摄放映的话改起来难度很大,数字摄影机 和放映机则比较容易。 • 每秒48帧和3D电影技术有没有关系?——每 秒48帧技术会让3D电影看起来更清晰更舒服。 楚;看起来有点晕
• 如果不做任何修改,在电视上看电影就成了快动 作搞笑片,于是人们必须采用一种叫Pulldown的 技术,把24FPS的电影画面转换成25FPS或者 30FPS的电视信号——所有接电视的设备如DVD 机、录影机、蓝光机都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非 常令人头疼!因此各种pulldown技术纷纷产生, 有2:3 pulldown、3:2 pulldown、2:2 pulldown等等。 总之,每秒24帧的电影画面设定为除了在影院的 其他设备上看电影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和问题。
“帧”
•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依靠人类的视觉暂留 现象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以前的拉洋片就 是让纸片上的渐变图案在你眼前快速掠过, 你看起来就是感觉画面动起来了。在电影 里,一副静止的图像被称作一“帧” (frame),研究表明,只要达到每秒24帧, 人们的眼睛就会被欺骗,以为看到的是运 动的画面。动态的画面则按每秒钟显示多 少帧来衡量,这就是所谓的“每秒帧速率” (fps)
即使你一帧一帧的来看这些动作场面,仍然会发现模糊和抖动 的问题,无法看到清晰稳定的画面。
24帧曾经惹的祸 48帧将要引起的浪
• 每秒24帧的设定为电视、录影带、DVD、蓝光、 电脑等等领域惹来过无数的麻烦。由于电影产生 在电视之前,而电视受技术的限制,一开始就采 用了另一套标准,也就是50Hz(PAL)和 60Hz(NTSC)。传统的电视信号都是隔行扫描,也 就是说不是每行都有信号,而是上一秒单数行有 信号,下一秒双数行有信号。那么问题就来了, 电影是每秒24帧(24FPS)的逐行信号(简单理解为 每行都有内容),要怎样把它放到50Hz(也就是 25FPS)或60Hz(30FPS)的电视上去呢?
24帧的电影有什么问题
• 其实影片中每一帧都会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 速运动的镜头中。如果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 就会有抖动(judder)或者频闪(strobe)。例如《谍 影重重2》或者《变形金刚》,你会发现快速的动 作场面往往让你看不清人物动作;而快速的移动 镜头也会让观众产生晕眩感——这种感觉就是因 为看不清画面而引起的。 • 每秒24帧是当年电影为了成本妥协的产物 • 每秒24帧拍出的电影在动作戏和高速镜头中都会 显得模糊,容易让人眼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