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metric是什么意思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以及管理距离AD和metric的区别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以及管理距离AD和metric的区别发布时间:2013-07-20 09:02:06 浏览次数:737路由协议的优先级(Preference,即管理距离Administrative Distance)一般为一个0到255之间的数字,数字越大则优先级越低。
∙直连路由具有最高优先级。
∙人工设置的路由条目优先级高于动态学习到的路由条目。
∙度量值算法复杂的路由协议优先级高于度量值算法简单的路由协议路由的优先级的概念是优先级高的新路由协议可替代优先级低的同信宿路由,反之,则不然。
需要区别的是路由开销(metric)和路由优先级(preference)这两个概念。
metr ic是针对同一种路由协议而言,对不同的路由协议,由于代表的含义不同,比较不同协议的metric是无意义的,所以要在两条不同协议的同信宿路由中作出选择,只能比较路由协议的优先级。
相反,preference是针对不同路由协议而言,同协议的路由的preference 优先级是一般情况下一样的,这时metric是在两条同信宿路由中作出选择的标准。
总结:路由优先级在不同协议时候,比较preference的大小,而在路由协议相同时候由于preference相同,则再比较metric的大小,进而确定最终选择的路由。
一般在ip route命令中静态路由中的参数“Distance metric for this route“都是指metric参数,而Administrative Distance在使用不同路由协议间比较时候,都使用默认值,。
一般Administrative Distance值不单独写出来,除非要更改其默认值。
PS:对于小规模的网络,使用静态路由方式很合适,以下为cisco的静态路由配置命令:Static Routing静态路由:手动填加路由线路到路由表中,优点是:1.没有额外的router的CPU负担2.节约带宽3.增加安全性缺点是:1.网络管理员必须了解网络的整个拓扑结构2.如果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管理员要在所有的routers上手动修改路由表3.不适合在大型网络中静态路由的配置命令:ip route [dest-network] [mask] [next-hop address或exit interface][administrative distance] [permanent]ip route:创建静态路由dest-network:决定放入路由表的路由表mask:掩码next-hop address:下1跳的router地址exit interface: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拿这个来替换next-hop address,但是这<p> [NextPage][/NextPage]</p>个是用于点对点(point-to-point)连接上,比如广域网(W AN)连接,这个命令不会工作在LAN上administrative distance:默认情况下,静态路由的管理距离是1,如果你用exit int erface代替next-hop address,那么管理距离是0(不同协议是AD,但是对于相同路由协议时候,是指metric)permanent:如果接口被shutdown了或者router不能和下1跳router通信,这条路由线路将自动从路由表中被删除.使用这个参数保证即使出现上述情况,这条路线仍然保持在路由表中。
网络基础 路由信息协议(RIP)

网络基础路由信息协议(RIP)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以跳数作为metric的距离向量协议。
RIP广泛用于全球因特网的路由,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即在自治系统内部执行路由功能。
外部网关路由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如边缘网关协议(BGP),在不同的自治系统间进行路由。
RIP的前身是Xerox协议GWINFO,后来的版本routed封装在1982年伯克利标准发布Unix(即BSD中)。
RIP本身发展成因特网络由协议,有些协议族使用了RIP的变种,例如:AppleTalk路由表维护协议(RTMP)和Banyan VINES路由表协议(RIP)就是基于IP版的RIP的。
RIP最新的增强版是RIP2规范,它允许在RIP分组中包含更多的信息并提供了简单的认证机制。
IP RIP在两个文档中正式定义:RFC 1058和1723。
RFC 1058(1988)描述了RIP的第一版实现,RFC 1723(1994)是它的更新,允许RIP分组携带更多的信息和安全特性。
下面简单介绍RIP的基本能力和特性,包括路由更新过程,RIP路由metric,路由稳定性和定时器。
●路由更新RIP 以规则的时间间隔及在网络拓扑改变时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当路由器收到包含某表项的更新的路由更新信息时,就更新其路由表:该路径的metric值加上1,发送者记为下一跳。
RIP路由器只维护到目的的最佳路径(具有最小metric值的路径)。
更新了自己的路由表后,路由器立刻发送路由更新把变化通知给其它路由器,这种更新是与周期性发送的更新信息无关的。
●RIP路由metricRIP使用单一路由metric(跳数)来衡量源网络到目的网络的距离。
从源到目的的路径中每一跳被赋以一个跳数值,此值通常为1。
当路由器收到包含新的或改变的目的网络表项的路由更新信息,就把其metric值加1然后存入路由表,发送者的IP地址就作为下一跳地址。
名词解释 跳数

名词解释跳数
跳数是指从源端到达目的端所经的路由器的个数,RIP接受的最长距离是15跳。
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
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
RIP应用于OSI网络七层模型的应用层。
各厂家定义的管理距离(AD,即优先级)如下:华为定义的优先级是100,思科定义的优先级是120。
参考内容局限性——1、协议中规定,一条有效的路由信息的度量(metric)不能超过15,这就使得该协议不能应用于很大型的网络,应该说正是由于设计者考虑到该协议只适合于小型网络所以才进行了这一限制。
对于metric 为16的目标网络来说,即认为其不可到达。
2、该路由协议应用到实际中时,很容易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的现象,这使得路由收敛很慢,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以后需要很长时间路由信息才能稳定下来。
3、该协议以跳数,即报文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路由,这一措施欠合理性,因为没有考虑网络延时、可靠性、线路负荷等因素对传输质量和速度的影响。
RIP详细介绍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协议的特点:1)RIP属于IGP,是Distance—Vector协议.2)RIP是基于UDP的,端口号5203)周期性以【广播Ver1/组播ver2】向邻居发送更新。
4)做完整更新,将整个路由表的信息传递给邻居。
5)Metric(度量值)只跟跳数有关。
6)只支持等价的负载均衡更新:RIP路由器在接收RIP报文前会检查源地址,若源地址与自己接收接口地址不在同一网段内(主网),则会忽略收到的报文可以把检查源地址功能关闭:·解决DV环路问题:1)最大跳数:16跳.2)水平分割:从一个接口收到的更新路由不再从此接口发出。
3)路由中毒:将不可达路由直接设成Infinity(16跳)。
4)毒性逆转:发送毒性路由的路由器之外的其他路由器将会返回毒性路由,以此通告始发路由器自己知道了该不可达路由5)Holddown Timers:所有邻居都将此路由“冻结",如在“冻结”期内该路由恢复,继续采纳该路由??如在“冻结”期收到更好的路由,将采纳更好的路由??如在“冻结”期收到更差的路由,不采纳该路由??6)触发更新:不再周期更新;当拓扑变化时立即发送更新,使得网络最快获知网络状况.<RIP的报文类型>RIP协议定义了两种消息类型:1、请求消息request2、响应消息response请求消息可以请求整个路由表的信息,也可以仅请求某些特定的路由信息。
通常当RIP刚启用时,会向每一个启用的RIP协议的接口发出带有请求消息的数据包。
响应消息则用来将路由器的路由发送给其他路由器。
通常会周期发送。
<RIP v1>RIP—v1的特点:·以广播地址255.255。
255。
255发送更新。
·路由在跨越主类网络边界时,会自动汇总成主类网络.·不支持VLSM,更新时不携带掩码信息配置:router rip //在路由器上启用RIP协议network 10.0。
RIP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RIP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路由信息协议(RIP)是计算机网络中历史悠久的路由协议之一,是第一个最为开放标准的路由协议,也是较早推出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RIP是一个最简单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非常适用于小型网络的应用。
RIP路由协议是以跳数(hops count)作为度量值来计算路由的。
RIP使用单一路由metric来衡量源网络到目标网络的距离。
从源到目标的路径中,每经过一跳(一个路由器)RIP中的度量值便会增加一个跳数值(此值通常为1).当RIP路由器收到包含新改变的目标网络发送来的路由更新信息时,就把其metric值加1,然后存入自己的路由表,发送者的IP地址就作为下一跳地址。
如此一来,跳数越多,路径就越长,RIP算法会优先选择到达目标网络跳数少的路径。
RIP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数为16的网络被RIP路由协议认为不可到达。
RIP有RIP Version1和RIP Version2两个版本,分别缩写为RIP v1和RIP v2。
RIP v1属于有类路由协议,不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RIP v1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路由信息的更新的,更新周期为30秒.RIP v2属于无类路由协议,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RIP v2是以组播的形式进行路由信息的更新的,组播地址是224.0.0.9. RIP v2还支持基于端口的认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什么是可变长子网掩码?可变长子网掩码是为了解决在一个网络系统中使用多种层次的子网化IP地址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策略只能在所用的路由协议都支持的情况才能使用,例如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路由选择协议(OSPF)和增强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EIGRP).RIP版本1由于出现早于VLSM而无法支持.RIP版本2则可以支持VLSM.VLSM允许一个组织在同一个网络地址空间中使用多个子网掩码.利用V LSM可以使管理员"把子网继续划分为子网",使寻址效率达到最高.可变长子网掩码实际上是相对于标准的类的子网掩码来说的。
rip协议metric是什么意思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rip协议metric是什么意思篇一:Rip、eigRp、ospF计算各自metric时的接口方向Rip、eigRp、ospF计算各自metric时的接口方向对Rip、eigRp、ospF计算metric时到底是出接口还是入接口的问题,一直迷迷糊糊的,老是不记得或者搞混淆!今天特地总结了一下,当做笔记:Rip先说明一下这个图的含义,在这3台路由器上分别运行Rip、eigRp、ospF,在R1上观察记录这3个协议计算关于网络3.3.3.0/24的metric时的现象!(3.3.3.0/24在R3的环回口上)Rip以跳计数作为metric值,出一个接口算一跳,那么这个出接口是指的哪个方向的哪个接口?准确的答案和描述应该是:目标网络到当前路由器方向的出接口。
如图中,R3将网络3.3.3.0/24通告给R2,出了接口s1/0时给3.3.3.0/24的metric加1,R2收到后,将其从s1/0通告给R1,metric 又加1,所以R1收到3.3.3.0/24的metric为2,即2跳。
eigRpeigRp计算metric看k值,k1=1,k2=0,k3=1,k4=0,k5=0,k1代表带宽,k3代表延迟;计算公式(10^7/最小带宽+出接口延迟累积/10)*256这里的带宽和延迟均指的是图中R1去3.3.3.0/24方向的出接口的带宽和延迟,即R1的s1/1、R2的s1/1、R3的loopback0最小带宽是这3个接口中的最小带宽,延迟是这3个接口的延迟累加;ospFospF与eigRp类似,计算metric的方向是一样的。
ospF以接口cost为metric值,该接口指的是出接口,是当前路由器到目标网络方向的出接口;在图中,即R1去3.3.3.0/24的红色箭头表示的方向上的出接口,R1的s1/1、R2的s1/1、R3的loopback0;cost计算公式:10^8/接口带宽这里注意ospF的参考带宽,如果有链路的带宽>100m,需要修改参考带宽!篇二:Rip协议的原理和配置计算机通信网络实验Rip协议原理及配置学院:班级:学号:姓名:20xx年5月29日一、实验目的1、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及分类。
RIP路由协议的局限性和特点

3、该协议以跳数,即报文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路由,这一措施欠合理性,因为没有考虑网络延时、可靠性、线路负荷等因素对传输质量和速度的影响.
三、RIP路由协议(版本1)报文的格式和特性
1、RIP(版本1)报文的格式
0 7 15 31
命令字(1字节) 版本(1字节) 必须为0(2字节)
0:忽略该报文.
1:版本1报文,检查报文中"必须为0"的字段,若不符合规定,忽略该报文.
1:不检查报文中"必须为0"的字段,仅处理RFC 1058中规定的有意义的字段.因此,运行RIP版本1的机器能够接收处理RIP版本2的报文,但会丢失其中的RIP版本2新规定的那些信息.
(3)RIP路由协议版本1对地址的处理
2. RIP路由协议的特性
(1)路由信息更新特性:
路由器最初启动时只包含了其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并且其直连网络的metric值为1,然后它向周围的其他路由器发出完整路由表的RIP请求(该请求报文的"IP地址"字段为0.0.0.0).路由器根据接收到的RIP应答来更新其路由表,具体方法是添加新的路由表项,并将其metric值加1.如果接收到与已有表项的目的地址相同的路由信息,则分下面三种情况分别对待:第一种情况,已有表项的来源端口与新表项的来源端口相同,那么无条件根据最新的路由信息更新其路由表;第二种情况,已有表项与新表项来源于不同的端口,那么比较它们的metric值,将metric值较小的一个最为自己的路由表项;第三种情况,新旧表项的metric值相等,普遍的处理方法是保留旧的表项.
在网络协议中,路由协议一直是我学习的重点。在路由协议中,又以RIP路由协议为基础。那么针对RIP协议,我们就需要重点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看看RIP的具体内容吧。
RIP的工作原理详解

RIP的工作原理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的一个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
RIP协议是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s,DVA)的。
它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
文档见RFC1058、RFC1723。
它是一个用于路由器和主机间交换路由信息的距离向量协议,目前最新的版本为v4,也就是RIPv4。
至于上面所说到的“内部网关协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的 INTERNET 网被组成一系列的自治系统,各自治系统通过一个核心路由器连到主干网上。
而一个自治系统往往对应一个组织实体(比如一个公司或大学)内部的网络与路由器集合。
每个自治系统都有自己的路由技术,对不同的自治系统路由技术是不相同的。
用于自治系统间接口上的路由协议称为“外部网关协议”,简称EGP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而用于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简称 IGP。
内部网关与外部网关协议不同,外部路由协议只有一个,而内部路由器协议则是一族。
各内部路由器协议的区别在于距离制式(distance metric, 即距离度量标准)不同,和路由刷新算法不同。
RIP协议是最广泛使用的IGP类协议之一,著名的路径刷新程序Routed 便是根据RIP实现的。
RIP协议被设计用于使用同种技术的中型网络,因此适应于大多数的校园网和使用速率变化不是很大的连续线的地区性网络。
对于更复杂的环境,一般不使用RIP协议。
1. RIP工作原理RIP协议是基于Bellham-Ford(距离向量)算法,此算法1969年被用于计算机路由选择,正式协议首先是由Xerox于1970年开发的,当时是作为Xerox的“Networking Services(NXS)”协议族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rip协议metric是什么意思
篇一:Rip、eigRp、ospF计算各自metric时的接口方向
Rip、eigRp、ospF计算各自metric时的接口方向对Rip、eigRp
、ospF
计算metric时到底是出接口还是入接口的问题,一直迷迷糊糊的,老是不记得或者搞混淆!今天特地总结了一下,当做笔记:
Rip
先说明一下这个图的含义,在这3台路由器上分别运行Rip、eigRp、ospF,在R1上观察记录这3个协议计算关于网络3.3.3.0/24的metric时的现象!(3.3.3.0/24在R3的环回口上)
Rip以跳计数作为metric值,出一个接口算一跳,那么这个出接口是指的哪个方向的哪个接口?
准确的答案和描述应该是:目标网络到当前路由器方向的出接口。
如图中,R3将网络
3.3.3.0/24通告给R2,出了接口s1/0时给3.3.3.0/24的metric加1,R2收到后,将其从s1/0通告给R1,metric 又加1,所以R1收到3.3.3.0/24的metric为2,即2跳。
eigRp
eigRp计算metric看k值,k1=1,k2=0,k3=1,k4=0,k5=0,k1代表带宽,k3代表延迟;计算公式(10^7/最小带宽+出接口延迟累积/10)*256
这里的带宽和延迟均指的是图中R1去3.3.3.0/24方向的出接口的带宽和延迟,即R1的s1/1、R2的s1/1、R3的loopback0
最小带宽是这3个接口中的最小带宽,延迟是这3个接口的延迟累加;
ospF
ospF与eigRp类似,计算metric的方向是一样的。
ospF以接口cost为metric值,该接口指的是出接口,是当前路由器到目标网络方向的出接口;
在图中,即R1去3.3.3.0/24的红色箭头表示的方向上的出接口,R1的s1/1、R2的s1/1、R3的loopback0;
cost计算公式:10^8/接口带宽
这里注意ospF的参考带宽,如果有链路的带宽>100m,
需要修改参考带宽!
篇二:Rip协议的原理和配置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验
Rip
协议原理及配置
学院:
班级:学号:姓名:
20xx年5月29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及分类。
2、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简单工作原理。
3、掌握Rip协议的基本特征。
4、熟悉Rip的基本工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
1、动态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软件进程,与其他路由器上相同路由协议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学习非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加入路由表。
并且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时自动调整,维护正确的路由信息。
2、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①按路由算法划分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如Rip):
定期广播整个路由信息易形成路由环路收敛慢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
收集网络拓扑信息,运行协议算法计算最佳路由
根本解决路由环路问题收敛快
在初步达到一致后,链路状态通过触发更新发送给其他的路由器②按应用范围划分域间路由协议(egp)域内路由协议(igp)
自治域系统(as)是一组处于相同技术管理的网络的集合。
igps在一个自治域系统内运行。
egps连接不同的自治域系统
3、Rip协议概述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最早的动态路由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实现使用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以跳数多少选择最优路由
Ripv1协议报文不携带掩码信息
4、Rip的度量值(metric)
5、路由回路
每台路由器上都有到每个网段的路由信息。
过慢的收敛,导致了路由表的不一致
Routerc推断出:通过Routerb可以到达10.4.0.0。
Routera也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但是反映的是错误的信息
1、去network10.4.0.0的包将在routersa,b,andc之间来回传送。
2、去network10.4.0.0的跳数不断增大,直至无穷
6、路由回路的解决办法
定义最大跳数
篇三:Rip协议配置
Rip路由信息协议,每个3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信息,Rip选择具有最少跳数(hop数)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所能承受的最长距离是15跳,若大于15跳,则认为地址不可达,就舍弃该路由,Rip中的16=“无限”。
(Rip的基本配置包括:1.在路由器上启用Rip协议,开始Rip进程;2.在Rip配置模式下定义参与Rip路由的网络地址。
)
(Rip的高级配置包括:1.配置被动接口;2.设置Rip 的管理距离值;3.指定邻居路由器;4.配置路由过滤;5.重新配置度量权值。
)1.routerrip
启动或停止Rip的运行。
[no]routerrip
【缺省情况】
系统缺省不运行Rip。
【命令模式】
全局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