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资料整理-Read
可靠性资料整理-Read

可靠性整理第一部分:概述(一)可靠性的必要性:1.客户的需要:仪器的使用部门,尤其是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使用部门,强烈地希望所使用的仪器能够长时间连续、无故障得工作。
2.自身的需要:仪器自身可靠性的提高,就意味着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最终的结果不是我们寻求客户,而是客户寻求我们。
(二)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的经典定义: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该定义明确指出评价一个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的工作条件和规定的工作时间有关,也与规定产品应完成的功能有关。
产品的可靠性与工作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规定的工作条件”是指产品工作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负荷条件和工作方式。
环境条件一般分为气候环境和机械环境。
气候环境是指电子元器件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气氛、盐雾、霉菌、辐射等;机械环境是指电子元器件是否经常受到外界机械应力的影响,如振动、冲击、碰撞、跌落、离心、摇摆等。
环境对电路所施加的应力可能是恒定的,也可能是变化的和交变的。
负荷条件是指电子元器件所承受的电、热、力等应力的条件,目前主要是指加在电子元器件上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条件。
工作方式一般分为连续工作或间断工作,不工作的情况属于存贮状态。
“规定的时间”是指评价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和规定的时间有关。
可靠性本身就是时间的函数,要保持电子元器件全部性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时间长比时间短更困难。
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保持的时间越长可靠性越高。
所以,在讨论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时,必须指明在多长时间内的可靠性。
规定功能:要明确具体产品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完成规定功能。
产品丧失规定功能称为失效,对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为故障。
能力:只是定性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衡量检验,后面将加以定量描述。
产品的失效或故障均具有偶然性,一个产品在某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并不很好地反映该产品可靠性的高低,而应该观察大量该种产品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后才能正确的反映该产品的可靠性,因此对能力的定量需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可靠性基础知识介绍共111页文档

可靠性基础知识介绍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可靠性预计软件-Read

振荡电路结构图
可靠性框图
以后均基于可靠 性框图
(1) 串联系统(Series System)
1 2 n
系统由n个部件组成,其中第i个部件的寿 命为 x i ,可靠度为 Ri Pxi t (i 1,2,, n) 。 假定 x1 , x2 ,......, xn 随机变量相互独立,若 初始时刻=0时,所有部件都是新的,且同 时工作。显然串联系统的寿命为
NESSU S SURE CARE
航天飞机 导弹 飞机及导弹
MEADE 可靠度、可用 P 度、故障率、 平均寿命 GalieoF 可靠性相关参 TA 数
汽车与工业部门
飞机系统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
评价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的可靠性指标; 在方案论证阶段,比较不同方案的可靠性 水平,选择最优方案; 在设计中,发现影响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 素,找出薄弱环节,采取设计措施,提高 系统可靠性; 为可靠性增长试验、验证及费用核算等提 供依据; 为可靠性分配奠定基础。
ri 4
5 2 5 8 8
i
850 880 2500 2280 680
0.3 0.336 1.0 0.896 0.256
85.8 95.6 288.5 258.9 82.8
6
辅助动力 装置
6
5
5
5
850
0.3
85.8
解
新的导弹于原来的导弹十分相似,其区别 在发动机。根据经验,新型装药是成熟工 艺,加长后的药柱质量有保证,两者都不 会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带来大的影响。唯有 壁厚减薄会使课题强度下降,会使燃烧室 的可靠性下降,因而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 因此,可粗略地认为发动机的可靠性与壳 体强度成正比。经计算,原发动机壳体的 结构强度为 9.806×106Pa ,现在发动机壳 体的结构强度为 9.412×106Pa ,则发动机 的可靠度为:
可靠性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1分×30题)、解释术语(4分×5题)、问答计算题(50分)基本概念:1、可靠性概念所谓可靠性就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按试验目的进行的可靠性试验分类,可靠性试验分为工程试验、统计试验2、不可修和可修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哪些指标不可修复系统:是指系统或其组成部件一旦发生失效,不再修复,系统处于报废状态的系统。
可修复系统:通过维修而恢复其功能的系统就产品的性质划分产品可分为不可修产品和可修产品。
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常用可靠度、失效率、平均寿命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描述;对于可修复产品常用维修度、可用度、平均修复时间等指标进行描述。
3、故障树中的基本符号有哪些4、故障树中衡量底事件重要度的指标有哪些底事件结构重要系数IΦ(i):从故障树结构的角度反映了各底事件在故障树中的重要程度。
底事件概率重要系数I qt(i):表示当第i个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微小变化而导致顶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率。
底事件临界重要系数GI qt(i):从敏感度和自身概率双重角度反映的重要程度。
5、FMEA分析有哪两种基本方法FMEA是一种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方法。
它是FMA故障模式分析和FEA故障影响分析的组合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是分析系统的每个组成部件发生故障时对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划分各种故障的等级,并预先研究查找潜在故障的方法,并根据需要提出预防措施和改进设计的意见,完善设计和制造工作。
FMEA有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功能法和硬件法。
1)功能法:这种方法将输出一一列出,并对它们故障模式进行分析。
当产品硬件方案尚不明确时,或产品复杂,要求从最高一级向下分析,即自顶向下分析时一般采用功能法。
2)硬件法:用表格列出各个部件,并对发生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
当产品可按设计图纸及其它工程资料明确确定时,一般采用硬件法。
6、网络系统中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应用时有哪些基本假设弧或系统只有正常或失效两种状态,而节点不失效;弧之间的失效是独立的。
可靠性1000条

A1 在确定设备整体方案时,除了考虑技术性、经济性、体积、重量、耗电等外,可靠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满足体积、重量及耗电等条件下,必须确立以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及经济性为准则的最佳构成整体方案。
A2 在方案论证时,一定要进行可靠性论证。
A3 在确定产品技术指标的同时,应根据需要和实现可能,确定可靠性指标与维修性指标。
A4 对己投入使用的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考察其现场可靠性指标,维修性指标及对这两种指标的影响因素,以确定提高当前研制产品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A5 应对可靠性指标和维修性指标进行合理分配,明确分系统(或分机)、部件、以及元器件的可靠性指标。
A6 根据设备的设计文件,建立可靠性框图和数学模型,进行可靠性预计。
随着研制工作不断深入,预计与分配应反复进行多次,以保持其有效性。
A7 提出整机的元器件限用要求及选用准则,拟订元器件优选手册(或清单)A8 在满足技术性要求的情况下,尽量简化方案及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减少整机元器件数量及机械结构零件。
A9 在确定方案前,应对设备将投入使用的环境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设备可靠性最重要的环境及应力,以作为采取防护设计和环境隔离设计的依据。
A10 尽量实施系列化设计。
在原有的成熟产品上逐步扩展,构成系列,在一个型号上不能采用过多的新技术。
采用新技术要考虑继承性。
A11 尽量实施统一化设计。
凡有可能均应用通用零件,保证全部相同的可移动模块、组件和零件都能互换。
A12 尽量实施集成化设计。
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固体组件,使分立元器件减少到最小程度。
其优选序列为: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小规模集成电路-分立元器件A13 尽量不用不成熟的新技术。
如必须使用时,应对其可行性及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各种严格试验。
A14 尽量减少元器件规格品种,增加元器件的复用率,使元器件品种规格与数量比减少到最小程度。
A15 在设备设计上,应尽量采用数字电路取代线性电路,因为数字电路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稳定性好、漂移小、通用性强及接口参数易匹配等优点。
可靠性基础知识word资料36页

第五章可靠性基础知识可靠性是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
可靠性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本身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迅速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多,特别是使用了大量的电子元器件,从而使武器装备日趋复杂,加之装备使用环境的严酷,使当时的武器装备故障频繁,在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军用电子装备的故障最为严重。
于是美国国防部在1952年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GREE)。
经过五年的研究,该组于1957年发表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报告,从而确定了可靠性工程发展的方向,成为美国可靠性工程发展的奠基性文件,标志着可靠性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半个世纪以来,可靠性工程经历了50年代的起步阶段,60年代的发展阶段,70年代的成熟阶段和80年代的更深更广的发展阶段,以及90年代以来进入向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实用化发展的阶段,使可靠性工程成为一门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可靠性工程已从电子产品可靠性发展到机械和非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从硬件的可靠性发展到软件的可靠性;从重视可靠性统计试验发展到强调可靠性工程试验,通过环境应力筛选及可靠性强化试验来暴露产品故障,从而提高产品可靠性;从可靠性工程发展为包括维修性工程、测试性工程、保障性工程在内的可信性工程;从军事装备的可靠性发展到民用产品的可靠性。
第一节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度量一、故障(失效)及其分类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称为故障。
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如电子元器件和弹药等也称失效。
故障的正式定义为终止即丧失完成规定的功能。
在本章中,在多数场合,故障一词也可用失效代替。
严格地说,故障是指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但也可能在失效前就存在。
故障的表现形式,如三极管的短路或开路、灯丝的烧断等称为故障(失效)模式。
引起产品故障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变化的内在原因称为故障(失效)机理。
可靠性参数及指标1基本概念2常用可靠性参数-Read

可靠性参数及指标1 基本概念(1) 可靠性参数可靠性参数是描述系统(产品)可靠性的量。
它直接与装备战备完好、任务成功、维修人力和保障资源需求等目标有关。
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又可分为使用可靠性或合同可靠性参数两类。
前者是反映装备使用需求的参数,一般不直接用于合同;如确有需要且参数的所有限定条件均明确,也可用于合同,而合同参数则是在合同或研制任务书中用以表述订购方对装备可靠性要求的,并且是承制方在研制与生产过程中能够控制的参数。
(2) 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是对可靠性参数要求的量值。
如“MTBF≥1000h”即为可靠性指标。
与使用、合同可靠性参数相对应,则有使用、合同可靠性指标。
前者是在实际使用保障条件下达到的指标;而后者是按合同规定的理想使用保障条件下达到的要求。
所以,一般情况下同一装备的使用可靠性指标低于同名的合同指标。
国军标GJB1909《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参数选择和指标确定要求》中,将指标分为最低要求和希望达到的要求,即:使用指标的最低要求值称为“门限值”,希望达到的值称为“目标值”;合同指标的最低要求值称“最低可接受值”,希望达到的值称“规定值”。
某装甲车辆可靠性参数与指标举例见表2-2。
表2-2 某装甲车辆可靠性参数与指标举例使用指标 合同指标参数名称目标值 门限值 规定值 最低可接受值 任务可靠度 0.66 0.61 - -致命性故障间任务里程 1200km 1000km 1500km 1250km平均故障间隔里程 250km 200km 300km 250km2 常用可靠性参数除前面介绍的)(tR,)(tλ可作为可靠性参数外,还有以下一些常用的可靠性参数。
应当根据装备的类型、使用要求、验证方法等选择。
(1) 平均寿命θ(meanlife)①定义。
产品寿命的平均值或数学期望称为该产品的平均寿命,记为θ。
设产品的故障密度函数为)(tf,则该产品的平均寿命,即寿命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为∫∞= =0d)()(ttfTEθ对可修产品平均寿命又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记为MTBF(Mean Time BetweenFailure)。
可靠性--基础知识1

在规定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可靠性验证或测定试验。试验条件可以模拟现场条件,也可与现场条件不同。
现场可靠性试验field reliability test
在现场使用条件下进行的可靠性验证或测定试验。
筛选试验screening test
可靠度reliability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度的观测值observed reliability
a.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是指直到规定的时间区间终了为止,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产品数与在该时间区间开始时刻投入工作的产品数之比。
b.对于可修复产品是指一个或多个产品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或超过规定时间的次数与观察时间内无故障工作的总次数之比。
2. 可靠性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2.1 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知识
2.1.1可靠性的概念
可靠性的概念,可以说,自古以来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起就已经存在。然而可靠性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可靠性归根结底研究的还是产品的可靠性,而通常所说的“可靠性”指的是“可信赖的”或“可信任的”。一台仪器设备,当人们要求它工作时,它就能工作,则
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在使用寿命期内保持其产品质量指标的数值而不致失效,这就是可靠性问题。因此,可靠性也是产品的一个质量指标,而且是与时间有关的参量。只有在引进了可靠性指标后,才能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对产品质量作全面的评定。所谓产品是指作为单独研究和分别试验对象的任何元件、设备或系统,可以是零件也可以是由它们装配而成的机器,或由许多机器组成的机组和成套设备,甚至还把人的作用也包括在内。在具体使用“产品”这一词时,其确切含义应加以说明。例如汽车板簧、汽车发动机、汽车整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整理第一部分:概述(一)可靠性的必要性:1.客户的需要:仪器的使用部门,尤其是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使用部门,强烈地希望所使用的仪器能够长时间连续、无故障得工作。
2.自身的需要:仪器自身可靠性的提高,就意味着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最终的结果不是我们寻求客户,而是客户寻求我们。
(二)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的经典定义: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该定义明确指出评价一个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的工作条件和规定的工作时间有关,也与规定产品应完成的功能有关。
产品的可靠性与工作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规定的工作条件”是指产品工作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负荷条件和工作方式。
环境条件一般分为气候环境和机械环境。
气候环境是指电子元器件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气氛、盐雾、霉菌、辐射等;机械环境是指电子元器件是否经常受到外界机械应力的影响,如振动、冲击、碰撞、跌落、离心、摇摆等。
环境对电路所施加的应力可能是恒定的,也可能是变化的和交变的。
负荷条件是指电子元器件所承受的电、热、力等应力的条件,目前主要是指加在电子元器件上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条件。
工作方式一般分为连续工作或间断工作,不工作的情况属于存贮状态。
“规定的时间”是指评价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和规定的时间有关。
可靠性本身就是时间的函数,要保持电子元器件全部性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时间长比时间短更困难。
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保持的时间越长可靠性越高。
所以,在讨论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时,必须指明在多长时间内的可靠性。
规定功能:要明确具体产品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完成规定功能。
产品丧失规定功能称为失效,对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为故障。
能力:只是定性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衡量检验,后面将加以定量描述。
产品的失效或故障均具有偶然性,一个产品在某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并不很好地反映该产品可靠性的高低,而应该观察大量该种产品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后才能正确的反映该产品的可靠性,因此对能力的定量需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三)可靠性的特征量可靠性可以定量和定性表示。
定量主要用特征量来表示。
可靠性特征量中可靠度R(t),累积失效率(也叫不可靠度)F(t)、概率密度f(t)和失效率λ(t)是四个基本函数。
这些特征量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系统可靠性的预计、可靠性的分配都将依据这些特征量。
1.概率密度f(t):实质为失效概率密度,其类型有指数分布、泊松分布等。
2.可靠度: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一般记为R。
它是时间的函数,故也记为R(t),称为可靠度函数。
如果用随机变量T表示产品从开始工作到发生失效或故障的时间,其概率密度为f(t)如上图所示,若用t表示某一指定时刻,则该产品在该时刻的可靠度为,如图1。
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可靠度的观测值是指直到规定的时间区间终了为止,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产品数与在该区间开始时投入工作产品数之比,即,如图2。
式中:N——开始投入工作产品数N s(t)——到t时刻完成规定功能产品数,即残存数N F(t)——到t时刻未完成规定功能产品数,即失效数。
图1 图23. 累积失效概率:累积失效概率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规定功能(即发生失效)的概率,也称为不可靠度。
一般记为F或F(t)。
因为完成规定功能与未完成规定功能是对立事件,按概率互补定理可得F(t)=1-R(t)对于不可修复产品和可修复产品累积失效概率的观测值都可按概率互补定理,取4.失效率:失效率是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一般记为λ,它也是时间t的函数,故也记为λ(t),称为失效率函数,有时也称为故障率函数或风险函数。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在t时刻还在正常工作的产品中,在t时刻后的Δt时间间隔内(t+Δt)还有多少百分比的产品失效,这就是瞬时失效率的概念。
所以,λ(t)并不意味着表示平均失效率,其数学表达式如下F(t+Δt)-F(t)=R(t)-R(t+Δt)在时间间隔Δt内的平均失效率为()()()()t R t t R t R t t ∆+-∆=1λ 在Δt →0、n →∞的极限情况下,瞬时失效率为()()()dt t dR t R t ⋅-=1λ =()()t R t f =()()t F t f -1 =()t R dtdln -失效率曲线:典型的失效率曲线 失效率(或故障率)曲线反映产品总体个寿命期失效率的情况。
图示为失效率曲线的典型情况,有时形象地称为浴盆曲线。
失效率随时间变化可分为三段时期:上述可靠性的四个特征量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则所有变量均可求得,基本函数间的关系见下表。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用平均寿命来预计系统的可靠性: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寿命的平均值,对不可修复产品常用失效前平均时间,一般记为MTTF ,对可修复产品则常用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一般记为MTBF 。
它们都表示无故障工作时间T 的期望E (T )或简记为t 。
如已知T 的概率密度函数f (t ),则。
对于指数型失效分布,MTBF=dt e t ⎰∞-0λ=λ1,在后面元器件计数法和应力分析法中将大量用到这个关系式来预计电子元件和无过多冗余的仪器仪表的寿命。
第二部分:系统可靠性在系统可靠性实施中,往往需要经过下面流程:可靠性建模 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分配可靠性实施一、可靠性建模 (一)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模型:是指系统的可靠性结构模型(又称可靠性框图)及其数学模型: 可靠性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方法描述系统各单元的可靠性功能逻辑关系。
可靠性结构模型:是指从可靠性观点出发,依照系统各单元间的功能逻辑关系,用框图表示出来。
按其结构分为:串联、并联、混联、K/N 表决、冷储备、热储备等。
串联系统可靠性:串联系统是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中任一单元失效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的系统。
下图为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框图。
假定各单元是统计独立的,则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式中,Ra ——系统可靠度;Ri ——第i 单元可靠度;多数机械系统都是串联系统。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随着单元可靠度的减小及单元数的增多而迅速下降。
因此为提高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单元数宜少,而且应重视改善最薄弱的单元的可靠性。
并联系统可靠性:并联系统是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都失效时才失效的系统。
下图为并联轴系统的可靠性框图。
假定各单元是统计独立的,则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故障树模型: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失效的各种因素(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画出逻辑框图(失效树),从而确定系统失效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或其发生概率,已计算系统失效概率,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分析方法。
故障分析是以故障树作为模型对系统经可靠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故障树分析把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故障状态作为逻辑分析的目标,在故障树中称为顶事件,继而找出导致这一故障状态发生的所有可能直接原因,在故障树中称为中间事件。
再跟踪找出导致这些中间故障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直接原因。
直追寻到引起中间事件发生的全部部件状态,在故障树中称为底事件。
用相应的代表符号及逻辑们把顶事件、中间事件、底事件连接成树形逻辑图,责成此树形逻辑图为故障树。
(二)建模建模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为系统可靠性的预计和分配拟定改进措施的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建模时依照如下步骤:1.确定产品的任务及任务剖面;2.确定产品的故障模型;3.确定产品的环境条件;4.建立可靠性框图;5.建立可靠性的数学模型。
在实际建模中,必须对可靠性模型进行条件约定,如:1.组成系统可靠性的故障模式是相互独立的;2.组成系统的可靠性元器件的寿命是服从指数分布的;3.除电子元器件外,认为其它部分是完全可靠的;4.与电子元器件相连的所有连线(如PCB的设计)都认为是完全可靠的;5.整个系统的软件是完全可靠的;6.组成系统的可靠性特征量由失效率表示;等等。
二、可靠性预计定义:可靠性预计是按照GJB/Z299B-98《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和MIL-HDBK-217F《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等手册上所提供的数据,根据组成系统的元件、组件、分系统的可靠性来推测系统的可靠性。
作用:1.可以算出原设计潜在的可靠性从而论证可靠性要求和方案的可行性;2.可以判断异常原因,找出系统最薄弱环节(如木筒原理),改进设计,提高可靠性;3.同可靠性试验相比,具有快速、经济的优势;4.为可靠性分配提供依据。
方法:可靠性预计方法很多,就元器而言,有元器件计数法和元器件应力分析法;就系统而言,有相似法、数学模型法和边值法(上下限法)等。
当然。
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的预计都是从元器件可靠性预计开始的,根据组成系统的元器件、部件、分系统来推测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下面分别介绍各预计方法,重点阐述元器件计数法和元器件应力分析法。
(一)相似法:主要应用于新设计初期缺乏足够数据时的预计,包括相似设备法和相似复杂法。
相似设备法是利用已有的相似产品的数据进行预计;而相似复杂法是由一批有经验人员按产品复杂程度与已知可靠性的产品进行评分给定。
对于同类产品,有时利用经验公式的所谓快速预计法。
这些经验公式是统计与可靠性有关的主要设计参数及性能参数,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其基本模型为i i i x b n b MTBF ∑=+=10ln ;式中,x i —第I 种参数,如零件数、重量、功率、尺寸、温度、速度等。
b i —系数。
(二)数学模型法:是可靠性预计所用的最主要方法。
本方法按各单元可靠性与系统可靠性的关系建立精确或半精确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预计系统的可靠性。
一般可仅考虑对系统可靠性有影响的主要组成,按可靠性的逻辑关系绘制可靠性框图,通常非串联部分均可单独计算,简化为一个等效单元,最终端是成为一个单间朝气串联模型。
故典型模型为)(t R R i ni s ∏=;单元如是设备或装置等某一分系统,最好能有分系统的可知靠性数据,否则需要将其分解成更小的单元,直到最基本的零件、元件。
关于单元的可靠性数据可以运用以往积累的资料进行预计。
资料来源于国家或企业的数据库、标准规范、考资料及文献、外购件厂商数据、用户的调查、专门试验等。
在设计中期和后期,则可按设计的详细资料对主要零部件或性能参数进行预计计算。
(三)上下限法:用于系统很复杂的情况,甚至由于考虑单元并不独立等原因不易建立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就可用本方法预计得相当准确的预计值。
对不太复杂的系统使用上下限法能比精确的数学模型法较快地求得预计值。
本方法在绘得可靠性逻辑框图后,先考虑最简化的情况,再逐步复杂化,逐次算得系统可靠度的上限和下限,并在这上下限间取系统可靠度的预计值。
(四)元器件计数法:适用于签订合同和设计的早期阶段。
对可靠性快速地进行初步估计,为确定最佳方案所需依据提供可靠性、费用等方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