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复习全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

。 形式婚姻 http:/www.xinghun.love/
是啊,大竹园也是一个有传说的地方。传说李闯王在将石沟的点将台上点过将,那些将领一路奔杀不回头,惹得几个痴情的女子日思夜想,以至于化成了几棵大树,如此算来,这点将台上的树,应 该差不多有三百八十年。传说木河月光岩上的先人洞,便是我祖上躲避明末战乱的洞穴,即便躲在这悬崖峭壁之间的山洞里,还是被一把大火烧个精光,所幸起恭起成两兄弟不在洞中,这才有了这一支 成千上万人的后裔,那先人洞口垒起的石头,以及被浓烟熏黑的岩壁,想来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同样是在木河,离先人洞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黑龙从河南云游陕西住在了这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无 所不能,一有干早,大竹园人,还有那些外省外县的人便来这里求雨,每年六月十二的黑龙会很是热闹。黑龙洞里有威风凛凛的黑龙神像,有字迹模糊的明清石刻,有看来看去也不解其意的洞穴壁画, 还有一潭清澈的水,在黑龙洞的幽深处,须打了火把带了手电筒方可进去。人们说,这深洞里的高台上的这潭清水便是龙床。这龙床上,黑龙是不是招待过白龙洞的那条白龙和马家坪的那条黄龙?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郦道元原文展示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全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范围内,两岸山势连绵,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过两岸山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一千两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影,极其险峻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瀑布如倒挂的泉水,在山石间飞速下冲,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清晨,树林山涧凄寒肃杀,常常能听到山猿在高处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哀伤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有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能让人)眼泪沾湿衣裳。
”阅读理解1.课文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
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请赏析这句话。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 课外阅读(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留园记》,有删改)【注】①臶(jiàn)至:相继而至。
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___(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逦相属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复习内容:《晏子使楚》、《小石谭记》、《人琴俱亡》、《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识忆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3、正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写法。
知识梳理:一、实词积累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吏二缚.一人诣.王坐.盗曷.为者也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叶徒.相似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月余亦卒.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弦既不调.心乐.之水尤.清洌.鱼可.百许头斗.折蛇.行俶.尔.远逝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念.无与乐者但.少闲人……二、虚词辨析:为.其来也吾欲辱之.以.其境过清1、何为.者也2、心乐之.3、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楚之.水土使善盗邪何以.也三、句子翻译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缚者曷为者也?4、得无楚之水土使善盗邪?5、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阅读理解:(一)阅读《晏子使楚》,完成练习:(《课时教学案》P135)(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练习:[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⑵,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⑶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习题.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圣人非所与熙.也( )(2)齐人固.善盗乎()(3)吾欲辱之,何以.也?( )(4)晏子避席..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病笃() (2)索舆()( )(3)都不哭()(4)掷地( )(5)人琴俱亡()(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4.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5.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问题。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 有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江苏苏州昆山2020-2021学年上学期初二语文12月质量监测试卷(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11分)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
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注】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②麛,音mi,小鹿,也泛指幼兽。
③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④笋蕨:竹笋和蕨菜。
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⑥剧谈:畅谈。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余家.深山之中 ( ) (2)漱齿濯.足 ( )(3)既.归竹窗下 ( ) (4)相与..剧谈一晌 (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10.结合..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3分)..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分析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12月课堂检测(二)阅读下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
(共20分)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可玩笑)(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3)吾欲辱之,何以.也?(用)(4)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5)酒酣.(兴趣正浓)(6)左右..对曰(身边的人)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
(共4分)(四)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共4分)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
③啖:吃。
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
(2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释]原文: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倒装句)?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
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
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7-11题(共18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6分)(1)病笃.(重(病)重)(2)索舆..(要)(轿子)(3)都.不哭(总,竟。
)(4)掷.地(扔)(5)人琴俱.亡(都)(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亡、丧、丧、绝、卒)课文中其他注解:①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
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③笃:(病)重。
④都:总,竟。
⑤了(liǎo):完全。
⑥舆:(yú)轿子。
⑦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⑧既:已经。
⑨调:协调。
⑩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备注】:后来,人琴俱亡成了一个成语,你可以点此查看成语解释和成语故事8.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子猷、王子敬都病重,王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王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竟完全不悲伤。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王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灵床旁,拿过王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一个多月后,(王子猷)也去世了。
9.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2分(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0.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2 分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
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1.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分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人琴俱亡◇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答]一往情深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
千金难买兄弟情。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
(18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