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某区公安局指挥中心综合防雷设计

合集下载

幕墙防雷构造设计

幕墙防雷构造设计

防雷构造设计《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规定:“玻璃幕墙的防雷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的有关规定。

幕墙的金属框架应与主体结构的防雷体系可靠连接,连接部位应清除非导电保护层。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防雷问题专题审查会纪要将送审稿中“防雷体系”(JGJ102-96第4.4.7条“……玻璃幕墙应形成自身的防雷体系……”中的“防雷体系”)改为防雷装置。

取消关于接地电阻的要求。

玻璃幕墙是附属于主体建筑的围护结构,幕墙的金属框架一般不单独作雷接地,而是利用主体结构的防雷体系,与建筑本身的防雷设计相结合,因此要求应与主体结构的防雷体系可靠连接,并保持导电通畅。

1.高层建筑金属幕墙防雷设计原理大气的流通形成了雷云,随着雷云下部的负电荷积累,其电场强度的增加到极限值,于是开始向下梯级放电,称为下行先导放电。

在电气—几何模型中,雷先导的发展起初是不确定的,直至先导头部电压足以击穿它与地面目标间的间隙时,也即先导与地面目标的距离等于击距时,才受到地面影响而开始定向,在被保护的建筑物上安装接闪器,就是使它产生最强的先导和雷先导会合,从而防止建筑物受到雷击。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所提出的接闪器保护范围是以滚球法为基础的,所谓滚球法是以hr为半径的一球体沿需要防直接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接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位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用许多防雷导体(通常是垂直和水平导体)以下列方法盖住需要防雷的空间,即用一给定半径的球体滚过上述防雷导体时不会接触要防雷的空间。

它是基于以下雷闪数学模型(电气—几何模型):hr=2I+30(1-e–1/ 6.8)(3-6)或简化为hr≈9.4×I2/3与相对应的电流I=(hr/9.4)1. 5(3-7)当hr=30m时I=5.7kA 当hr=45m时I=10.5kA 当hr=60m时I=16.1kA当雷电流小于上述数值时,雷闪有可能穿过接闪器击于被保护物上,而等于和大于上述数值时雷闪将击于接闪器上。

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建设方案1.项目概述1.1.项目建设目标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着眼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等中心任务需求,本着信息主导、智能控制、无缝连接、综合集成的原则,按照“需求牵引、瞄准前沿、确保可行、利于发展”的思路,建设一套集应急指挥、培训、多功能会议为一体的指挥中心,确保应急指挥大厅设计理念先进、系统稳定、功能完善、指挥高效。

1.2.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指挥中心环境建设、信息通信系统、综合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会议扩声系统、执勤办公室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具体建设内容见下表:2.项目方案1.3.项目整体框架应急指挥中心是一个集预案、视频、图片、语音、地理位置等信息为一体,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各系统有机互动为特点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

通过集成的视频监控系统、GIS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应急指挥与调度集成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通过共享指挥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及时研判、快速响应、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

系统拓扑架构如下图如示:图 1指挥中心系统拓扑架构1.4.系统架构图 2系统架构图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着眼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等中心任务需求,本着信息主导、智能控制、无缝连接、综合集成的原则,按照“需求牵引、瞄准前沿、确保可行、利于发展”的思路,建设一套集应急指挥、培训、多功能会议为一体的指挥中心,确保应急指挥大厅设计理念先进、系统稳定、功能完善、指挥高效。

1.5.标准规范制度建设1.5.1.遵循业界开放标准及协议指挥中心各个系统的设计和产品选型遵循业界开放的标准及协议,选择主流、比较成熟的IT技术1.5.2.项目建设中需要遵从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项目建设中需遵从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如下:➢《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15➢《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1-2016➢《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48-201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3-20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17859-1999➢《计算机软件编制规范》 GB-T8567-2016➢《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8566-2007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GB/T 9385-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17➢《电子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799-201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13 1.6.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系统设计根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办公室文件《粤应急办【2019】63号》文件的按要求,结合应急管理局实际情况确定本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指挥中心环境建设、信息通信系统、大屏综合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会议扩声系统、执勤办公室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

军队公安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设计说明

军队公安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综述1 背景与现状分析2 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2.1 建筑概况2.2 遵循的标准和规GB50198 - 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GB/T367 - 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JGJ46 - 81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GB50198 - 94 《彩色电视图象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YJ25 - 86 《厅堂扩声系统特性指标》GB4959 - 95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J76 - 84 《会议系统电与音频性能要求》GB/T4197 - 93 《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GB/T4197 - 94 《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联机器的优选配置》GB/15644 - 95 《视听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GB/15859 - 1995 《视听、视频和电视系统中设备互连优选配接值》GB12060 - 89 《声系统设备一般术语解释和计算方法》JGJ/T16 - 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GB50222 - 95 《建筑部装修设计防火规》GA/T74 - 94 《中华人民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相关的国际标准:ITU-T H.320 基于链路交换网连接ITU-T H.323 基于 TCP/IP 的分组交换网(以太网、局域网)ITU-T H.324 基于模拟()网络连接ITU-T H.120 音频和视频的兼容性ITU-T G.722 、 G.711 、 G.728 音频信号传输标准ITU-T H.261 、 H.263 视频编码推荐的标准ITU-T H.281 、 H.282 摄像机遥控的标准ITU-T H.243 通信建立过程和控制 MCU 的程序2.3 设计原则2.4 本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先进性可靠性开放性方便性适用性2.4 系统组成本套会议系统由音响扩声系统、多媒体视频系统、讨论系统、摄录编系统和舞会、舞台灯光系统组合而成;并包括了声学装修设计与有关国家标准。

防汛防台防雷专项应急预案

防汛防台防雷专项应急预案

防汛防台防雷专项应急预案一、编制说明及依据 (1)1.1 编制说明 (1)1.2 编制依据 (1)1.3 合用范围 (2)1.4 工作原则 (2)二、工程概况及危害程度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工程概况 (3)2.3 台汛对基坑的稳定、周边建造物沉降及管线破坏的影响 (3)2.3 台汛对地铁车站、区间等施工的影响 (3)2.4 台汛对地铁车站施工人员的伤害 (4)2.5 台汛对施工设备、暂时施工生产用房、暂时驻地的影响 (4)2.6 台汛雷电影响 (4)三、防汛防台防雷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建立 (5)3.1 应急组织体系 (5)3.2 应急小组与职责 (6)3.2.1 综合协调组 (6)3.2.2 路面巡查及阻隔小组 (6)3.2.3 抢险救援组 (8)3.2.4 技术方案组 (8)3.2.5 疏散警戒及管线处置组 (9)3.2.6 物资设备及后勤保障组 (9)3.2.7 媒体联络及信息发布组 (10)3.2.8 善后处理组 (10)3.2.9 配合调查组 (11)四、预警与预防 (11)4.1 预警行动 (11)4.2 注重天气变化信息采集 (11)4.3 汛期、台风的预防措施 (12)五、应急处置 (12)5.1 响应分级 (12)5.2 应急响应条件 (12)5.3 应急处置措施 (14)5.4 应急状态解除程序 (17)5.5 应急现场处理 (17)六、保障措施 (18)6.1 通信和信息保障 (18)6.2 应急队伍保障 (18)6.3 应急物资 (18)七、预案管理 (19)7.1 预案演练 (19)7.2 责任与奖惩 (19)7.3 预案解释 (19)7.4 预案实施 (19)八、附则 (19)8.1 名词术语 (19)附件: (1)附件 1:内部应急联络通讯录 (1)附件 2:外部应急联络通讯录 (2)附件 3:应急物资清单 (4)某某市内,每年自 1 月起雨量渐增,4 月激增,5-6 月雨量最多,雨量主要在 4-9 月的汛期,4-6 月的前汛期多为锋面雨, 7-9 月的后汛期多为热带气旋雨,其次为对流雨(热雷雨)。

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山南边防支队指挥中心建设技术方案冠林电子有限公司2011-5目录第一章概述 (8)第二章需求分析 (9)第三章总体设计 (10)3.1 指挥中心平面布局图 (10)3.2 系统示意图 (11)第四章方案设计 (13)4.1 机房工程 (13)4.1.1系统概况 (13)4.1.2 需求分析 (13)4.1.3 设计依据 (14)4.1.4 机房装饰工程 (16)4.1.4.1 平面布局和功能的划分 (16)4.1.4.2 施工工艺及材料选择 (17)4.1.5 供配电系统 (19)4.1.5.1 设计范围 (19)4.1.5.2 配电柜系统 (19)4.1.6 照明系统 (20)4.1.7 防雷系统 (21)4.1.7.1 概述 (21)4.1.7.2 设计说明 (21)4.1.8 接地系统 (22)4.1.8.1 接地种类 (23)4.1.8.2 各种接地间关系 (23)4.1.8.3 设计说明 (24)4.1.8.4 地网改造 (24)4.1.9 UPS电源系统 (25)4.1.9.1 需求分析 (25)4.1.9.2设计说明 (26)4.1.10 空调系统 (32)4.1.11 机柜及操作台 (32)4.1.12 监控系统 (33)4.1.12.1 需求分析 (33)4.1.12.2 前端设计 (33)4.1.12.3传输设计 (34)4.1.12.4 后台设计 (34)4.1.12.5 系统配置说明 (34)4.1.13 门禁系统 (37)4.1.13.1 需求分析 (37)4.1.13.2 系统结构 (37)4.1.13.3 前端设计 (37)4.1.13.4 传输设计 (38)4.1.13.5 管理设计 (39)4.1.13.6 系统配置说明 (42)4.1.14 消防系统 (50)4.1.14.1 需求分析 (51)4.1.14.2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51)4.1.12.3 气体灭火系统 (53)4.2 显示系统 (55)4.2.1 DLP显示系统 (55)4.2.1.1 需求分析 (55)4.2.1.2 设计说明 (56)4.2.1.3 系统配置说明 (59)4.2.2 LED显示系统 (69)4.2.2.1 需求分析 (70)4.2.2.2设计说明 (70)4.2.3 桌面显示系统 (72)4.2.3.1 概述 (72)4.2.3.2 需求分析 (72)4.2.3.2 设计说明 (73)4.3 视频系统 (74)4.3.1 需求分析 (74)4.3.2 视频监控系统 (74)4.3.2.1 设计标准 (75)4.3.2.2 设计原则 (75)4.3.2.3 前端设计 (76)4.3.2.4 传输设计 (76)4.3.2.5监控平台设计 (77)4.3.3 视频会议系统 (85)4.3.3.1 概述 (85)4.3.3.2 设计原则 (85)4.3.3.3 系统网络结构 (88)4.3.3.4 系统特点 (89)4.3.3.5 业务流程 (90)4.3.3.6 会议功能 (91)4.3.3.7 系统配置说明 (91)4.3.4 信号切换系统 (103)4.3.4.1 概述 (103)4.3.4.2 信号切换系统功能 (103)4.3.4.3 配置说明 (104)4.3.5 数字直播系统 (106)4.3.5.1 概述 (107)4.3.5.2 需求分析 (107)4.3.5.3 系统组成 (107)4.3.5.4 系统结构 (109)4.3.5.5 功能说明 (109)4.3.5.6 系统配置说明 (112)4.4 音频系统 (120)4.4.1 需求分析 (120)4.4.2 音响扩声系统 (121)4.4.2.1 系统示意图 (122)4.4.2.2 设计说明 (122)4.4.2.3 配置说明 (123)4.4.3 智能会议系统 (123)4.4.3.1 概述 (123)4.4.3.2 智能会议功能 (124)4.4.3.3 设计说明 (126)4.4.3.4 配置说明 (127)4.5 集中控制系统 (129)4.5.1 系统概述 (129)4.5.2 需求分析 (129)4.5.3 总体设计 (129)4.5.4 设计说明 (130)4.5.4.1 控制系统的应用 (130)4.5.4.2 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 (132)4.5.4.3 控制分析 (133)4.5.5 配置说明 (134)4.6 可视指挥调度系统 (139)4.6.1 引言 (139)4.6.2 系统概述 (140)4.6.3 系统组成 (140)4.6.4 设计说明 (141)4.6.4.1 设计依据 (141)4.6.4.2 组网拓扑图 (142)4.6.4.2 组网说明 (142)4.6.4.3 系统功能 (143)4.6.4.3 系统特点 (144)4.7 电子触控沙盘系统 (144)4.7.1 概述 (144)4.7.2 沙盘功能及应用 (145)4.7.3 沙盘实现方式 (146)4.7.4 沙盘拓扑图 (146)4.7.5 系统结构 (146)第一章概述指挥中心是边防部队各机关实施日常值班、指挥调度、处突指挥的重要场所。

指挥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指挥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市应急指挥中心机房建设方案应急计算机机房设在政府五楼,是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设备放置场所,场地大约为60平方米.机房是信息系统的中枢,只有构建一个高可用性的整体机房环境,才能保证系统软硬件和数据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消除环境因素对信息系统带来的影响。

所以,对机房的要求是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操作方便,管理科学,确保主机、存储及网络等重要设备持续、可靠、安全的运行。

机房的环境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安全保安、防漏、电源质量、振动、防雷和接地等的要求,同时还须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而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机房环境基本要求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分为A类、B类、C类三个基本类别。

A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严格的要求,有完善的计算机机房安全措施;B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较严格的要求,有较完善的计算机机房安全措施;C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基本的要求,有基本的计算机机房安全措施。

结合我市应急指挥系统实际需求和财力,机房按照国家B级标准为主,根据需要某些指标参照A级标准。

1、温度、湿度要求(1)开机时温度:设备15~30℃,最佳22℃;工作人员22~26℃,最佳25℃;湿度:40%~70%,最佳55%;温度变化率:<10℃/H,不结露。

(2)停机时温度:设备5~35℃,最佳22℃;工作人员22~26℃,最佳25℃;湿度:20%~80%,最佳55%;温度变化率:〈10℃/H,不结露。

2、尘埃:大于或等于0。

5∪m,粒子数〈18000粒/升,〈50万粒/ft;3、照明:计算机机房内在离地面0.8m处,照度不应低于200Lx;4、噪声:开机时机房内的噪声,在中央控制台处测量应小于70dB(A);5、电磁场干扰(1)无线电干扰环境场强。

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范围为0.15~1000MHz时不大于120dB。

(2)磁场干扰环境场强。

机房内磁场干扰场强不大于800A/m(相当于100e)主机房内磁场干扰场强应低于800A/m.6、防火等级要求:B类安全机房和重要的已记录媒体存放间,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必须符合GBJ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二级耐火等级,A、B类安全机房相关的其余基本工作房间及辅助房间,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TJ16中规定的二级耐火等级。

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XXX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一需求分析 (2)二设计理念 (3)三设计依据 (3)四设计要素 (4)五总体设计 (6)5.1 链路性能 (6)5.2 工作区 (6)5.3 配线子系统 (7)5.4 干线子系统 (7)5.5 监控线缆的敷设 (8)5.6 管槽敷设 (8)六综合布线系统工艺 (9)6.1 施工工艺流程 (9)6.2 桥架、管道及线缆敷设施工工艺要求 (9)6.3 金属桥架的安装 (10)6.4 预埋管道施工工艺要求 (11)6.5 明敷管道施工工艺要求 (11)6.6 线缆敷设阶段工艺要求 (12)七综合布线机柜及设备安装 (12)7.1 安装前的设备检验 (12)7.2 机柜安装 (12)八布线系统安装规范及工艺要求 (13)8.1 设备间电源方案 (13)8.2 链路与设备必须的保护措施 (13)8.3 与强电电缆的最小间距 (13)8.4 其它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4)8.5 系统安装的工艺要求 (15)一需求分析指挥场所综合布线系统由机柜、线缆、模块、跳线、24口配线架、地插等组成。

所有线缆均须采用市场占有率前3位的6类屏蔽产品。

配线柜应设置A,B两个区,其中A区端接语音信息点和外网信息点,B区端接内网及备用线,所有配线间内线缆的端接全部采用统一的空白屏蔽配线架组合平口6类屏蔽模块方式实现,并在配线间侧进行单端接地。

为保证现场使用的整洁,所有端口需配有防尘盖,有彩色应用标识。

七楼指挥厅与一楼机房之间要有主干光纤线缆。

1、指挥厅信息点每组信息点包括:电源、内网、外网、、音频、备用线;指挥厅由指挥区、辅助指挥区、控制区三部分组织,设计信息点37个。

指挥厅设计坐席43个。

其中设计15个坐席作为指挥区,信息点15个;外围28个坐席为辅助指挥区域及控制区,共有信息点22个(包括7个墙面的信息点)。

2、指挥厅RGB及音频输入共需RGB及音频输入点6个,其中:指挥区3个,辅助指挥区3个。

指挥中心防雷接地系统

指挥中心防雷接地系统

指挥中心防雷接地系统5.6.2.2.1 防雷接地系统中心采用两级电源防雷过压保护,即在楼层总电源进线处安装一级电源防雷和U PS 电源进线处安装二级电源防雷。

两级防雷器之间须有退耦措施。

主级防雷:在总电源进线处安装高容量一级防雷器(100KA),当感应雷袭来时,主级防雷器可迅速被击穿,将雷击高压浪涌就近泄入大地,从而保护机房设备。

第一级选用复合避雷/浪涌保护器,该防雷器最大放电流可达100KA。

可有效地保护一般配电设备,由于该保护器内部采用间隙+MOV 复合结构,可实现与下级保护器之间的退耦功能。

次级防雷:为了防止雷电残压侵入设备,在UPS 设备电源线进线处安装过压保护器作为第二级保护,该防雷器最大放电流可达40KA,响应时间为≤25ns,可进一步减小感应雷电的影响,保护电子设备免受损坏。

且两级防雷器之间有退耦措施。

通过这二级保护,使整个电源系统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5.6.2.2.2 接地系统1、接地标准静电防护、机房安全接地符合G B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中的规定。

机房接地装置的设置满足人身的安全及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

地线系统:直流工作接地≤1Ω、交流工作接地≤4Ω、安全保护接地≤2Ω、防雷保护接地≤2Ω。

具体技术要求参照G 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和G B50343-2004《建筑物电计规范》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规定,符合技术指标中的有关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设备进行特殊处理。

要求指挥中心做S星型结构(树状结构)等电位均压处理和可靠接地。

ERP建筑物公共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网设备等电位连接网与公共接地系统的连接EPR接地基准点图5-13 接地系统结构图2、中心机房、发布室、指挥大厅、设备间等功能区的接地系统根据规范的有关要求,机房采用下列四种接地方式:a.交流工作接地b.安全保护接地c.直流工作接地d.防雷接地3、接地措施按照要求,交流接地和安全工作接地合二为一,与直流接地,防雷接地分别用接地引线引至大楼的接地点,再将它们与避雷地桩接成综合接地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某区公安局指挥中心综合防雷设计摘要:随着公安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实践“科技强警”战略部署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网络在各类公安业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安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该信息网络系统中,由于这些微电子设备耐压值极低,对雷电电磁脉冲特别敏感,特别容易遭受雷击。

本文以惠州市某区公安局指挥中心为实例,对该指挥中心综合雷电防护系统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外部防雷ELPS和内部防雷ILPS两部分,着重考虑内部防雷ILPS部分,主要技术措施有拦截、分流、等电位、屏蔽、过压保护、布线,共用接地等。

关键词:指挥中心信息网络电子设备雷电防护设计工程概述公安指挥中心担负着接警处警、收集报送信息和指挥调度等职能,是公安机关的信息枢纽和“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目前指挥中心都是网络化运行,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信息网络中的微电子设备耐压值极低,对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LEMP)特别敏感,特别容易遭受雷击损坏,雷击事故带来后果非常严重,其损失和影响将不可估量。

做好指挥中心的雷电防护工作,进行科学的综合防雷设计,做好各项雷电防护措施,是保证好信息网络的良好、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下面将考虑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发生雷灾后果的严重程度,对该指挥中心进行科学、综合、周密的防雷设计,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做到全面规划、优化设计、多重保护、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该指挥中心避免遭受雷击或在遭受雷击时仍能安全、正常运行。

本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某区,是该区公安局办公楼,总建筑面积28882㎡,首层占地面积2840㎡,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941㎡(其中设备用房面积1555㎡,停车库面积4342㎡),地上19层,建筑面积22941㎡,总高度76.3m,裙楼高度22.8m。

该楼一至五层为办公用房,塔楼六至十七层为维稳和技术中心用房,十八、十九层为110指挥中心及信息网络机房。

设计原则和依据设计原则本设计按现代综合防雷要求因地制宜采取防雷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应采用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合理布线、共用接地系统和安装电涌保护装置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2.2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本办公楼属高层建筑物,塔楼长51.5m,宽19.9m,高76.0m;裙楼长101.6m,宽30.7m,高22.8m。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按公式N=kNg Ae计算,其中因为该建筑物位于山边,校正系数k取1.5,经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N=0.5次/a。

故所以该建筑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指挥中心雷电防护设计方案按照防雷区域的划分,雷电防护系统LPS可分为外部防雷ELPS和内部防雷ILPS两部分。

现代雷电防护系统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通常外部防雷ELPS和内部防雷ILPS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本建筑裙楼一至五层为办公用房,塔楼六至十七层为维稳和技术中心用房,十八、十九层为110指挥中心及信息网络机房,每层均有信息网络系统或放置有微电子设备,对电磁环境要求较高。

为获得良好电磁环境及为内部防雷打下良好基础,不至于存在先天不足,本建筑在外部防雷设计时,天面避雷网格、引下线、均压环均按较高要求设置,使整个建筑物形成一个“法拉第”笼。

外部防雷系统(ELPS)直击雷防护措施(1)接闪器:在屋顶沿女儿墙、屋顶装饰构架四周及尖顶处和其他易受雷击部位装设避雷带,建筑物的阳角位及尖顶处应设置避雷短针,并在屋面设不大于5m×5m暗敷避雷网。

避雷短针高度应不低于0.5米,材料应采用φ12mm的镀锌圆钢,避雷带规格为φ10mm的镀锌圆钢(金属栏杆可直接利用作为接闪器),敷设于天面女儿墙顶距女儿墙外沿应不大于100mm处,高度不低于150mm。

楼面的所有凸出物须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所有非带电金属物须与避雷带连接,连接点不少于两处。

卫星天线及其他需保护对象增设避雷针加以保护,被保护对象需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

裙楼及塔楼天面封顶层外圈梁须作均压闭合焊接,并与引下线焊接连通。

(2)引下线:利用建筑物四周所有结构柱子内的主筋(不少于对角二根)通长焊接作引下线,每层柱筋用箍筋焊接成短路环,顶端与屋面避雷带焊接连通,低端与基础接地网焊接连通。

(3)接地装置:利用建筑结构基础桩作接地极,桩、承台(全部底板筋及笼筋)、地梁(两根钢筋)相互焊接连通,利用底板主筋及基础圈梁粱筋连成接地网,并与所有引下线焊接连通,无地梁处专敷Φ12热镀锌圆钢。

本工程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强弱电共用接地装置,通信接地、电子设备接地、安全接地系统与防雷接地系统共地。

接地电阻小于1欧。

内部防雷系统(ELPS)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是防雷电反击及防发生生命危险的重要技术措施,目的是减少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及各(信息)系统相互之间的电位差。

进出建筑物导电物均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的界面处应安装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并与接地装置连接。

建筑物金属框架、金属设施、外来导电部件及电气电信装置均与防雷装置相连,如电梯轨道、金属地板、金属门框、设施管线、电缆槽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部件、各种屏蔽结构及设备外壳、机柜、机架等金属构件均应以最短路径与最近的等电位连接排或其它已作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结构连接,实现等电位。

屏蔽在外部防雷设计中,已经将天面避雷网格、引下线、均压环按较高要求设置,将整个建筑物内钢筋焊接连通成议整体,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在建筑物内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电磁环境,为内部防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线路敷设时,高压电缆采用铜芯难燃交联聚乙烯电缆由户外穿管引入高压房;低压线路干线电缆水平段采用电缆桥架或金属线槽敷设,垂直线路采用电缆桥架敷于电缆竖井内。

线路暗敷时穿金属管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明敷时穿有防火保护的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敷设,屏蔽层在两端与接地装置相连。

其他所有进出建筑物电源、信号线宜采用金属铠装电缆或套金属管埋地引入,屏蔽层在两端接地并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过压保护1、电源系统在配电房高压侧安装三只阀型避雷器(FS-3~10),低压侧安装三只氧化锌避雷器。

高压侧的避雷器尽量靠近变压器,接地端直接与变压器金属外壳相连,以减小雷电流在引线寄生电感上的压降;低压侧的避雷器接地端也就近与变压器外壳相连,限制低压侧出现的暂态过电压,有效抑制正反态变换过程在高压侧产生的暂态过电压。

在建筑物总配电盘、楼层分电盘、机房分电盘及设备前安装电源SPD,保护参数(启动电压/雷电通流量)分别为:820V/40KA、720V/20KA、680V/20KA、560V/10KA。

2、信号系统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类型,在网络系统易受雷击部件及端口装设信号SPD。

计算机网络端口SPD参数选择:参数要求普通双绞线同轴电缆(两端接地)同轴电缆(一端接地)屏蔽多芯电缆普通多芯电缆多路双绞线动作电压≥1.2Un≥1.2Un≥1.2Un≥1.2Un≥1.2Un≥1.2Un插入损耗≤0.2dB≤0.2dB≤0.2dB≤0.2dB≤0.2dB≤0.2dB容量要求5KA 0.25KA 5KA 0.5KA 6KA 6KA3、在天馈线系统安装SPD,天馈线SPD标称导通电压大于1.5UC,标称通流容量≥5KA。

插入损耗对甚高频系统(30~300MHZ)应≤0.2dB, 对高频系统(0.3~10GHZ)应≤0.3dB。

响应时间低于10ns,最大传输功率为平均功率的1.5~2.0倍。

天馈线SPD技术参数:类型短波电台天馈线中波电台天馈线其他接收机天馈线雷电通流量(KA)≥5.0≥5.0≥5.0特性阻抗(Ω)按设备要求按设备要求按设备要求工作频率(MHz)按设备要求按设备要求按设备要求插入损耗(dB)≤0.4≤0.4≤0.4最大功率(Wp) 1.5 1.5 1.5接口按设备要求按设备要求按设备要求接地电阻(Ω)≤4≤4≤44、当设备要求采用独立接地系统时,而各接地系统受实际情况限制达不到安全距离时,为防止不同接地系统电位之间浪涌过电压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害,应在不同接地系统接地端子间加装SPD。

接地系统SPD装设选用原则有:a、冲击通流容量b、限制电压c、标称导通电压Un综合布线所有线路避免在建筑物的结构柱和外墙敷设,应设专用信号电缆槽和电源电缆槽,分开敷设。

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结束语雷电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系统防雷的初始设计当中就应考虑到各个方面,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相结合,充分利用拦截、分流、选址、等电位、屏蔽、过压保护、布线、共用接地等技术措施,进行科学、全面、细致、周密的系统设计,就能大大提高雷电防护效果、真正提高其安全性能,有效防止和减少雷灾所发生的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国计划出版社[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 IEC 62305-4:2006 雷电防护–第4 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4] 杨克俊编著,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5]苏邦礼等雷电与避雷工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6]肖稳安张小青。

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气象出版社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