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少数民族-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共62页文档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民族风情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前来体验。
05
壮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文化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要点一
保护现状
要点二
挑战
壮族文化在国家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 好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出台了一励壮族人民传承 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歌舞乐器
壮族的歌舞表演艺术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铜鼓、皮鼓、葫芦琴、月琴等。这些乐器在歌舞 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壮族的民间音乐与戏剧
音乐特点
壮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曲调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有独唱、 合唱、对唱等,其中合唱最为常见。
戏剧种类
壮族的戏剧种类繁多,包括师公戏、壮剧、布依戏等。这些戏剧多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题材,表 现形式多样,有说有唱有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婚姻习俗
壮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前有提亲 、送大礼、吃酒等仪式,婚期多在春 节期间。婚礼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是 唱山歌,用来表达爱意和祝福。
壮族的节庆与祭祀习俗
节庆习俗
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端午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 动,如春节期间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三月三节庆期间会举行盛大的 歌会和各种传统游戏活动。端午节则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习俗。
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5篇范文)

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5篇范文)第一篇: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媒体广告中的运用和发展文 / 马笑飞杨晨昕摘要: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媒体广告中,对于广告受众来说,是注入到现代广告中的一股清泉,新鲜而又有魅力,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于广告商来说,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广告高品位、照顾受众情感的需求;对于现代新媒体广告来说,则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设计元素;现代媒体广告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中以壮、侗、苗、瑶等几个民族的文化最有代表性。
而纵观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不难看出,各类新型广告媒介应运而生,在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民族文化作为国内广告设计中的新元素正逐步走进国际广告市场,形成了另一种引人注目的设计风格。
而广西的民族艺术就像一座宝藏,有待我们去发掘运用。
一、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元素(一)视觉文化元素文字、纹样、图形、色彩等视觉类元素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运用的元素。
它们不仅是广西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装饰手段,也是当地人们生活习俗及思想文化的具象体现。
广西民族纹样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多出现于民族服饰、生活用具以及祭祀用品中,是当地人民生产劳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的一种文化沉淀。
按其表现题材可分为动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和吉祥纹样等。
这些纹样在广西古老的织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岁月和文化的积淀中,这里不同的少数民族纹样会根据其特有的地域和历史特征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情。
其中最有名的是壮锦,其次还有苗锦、侗锦有形的追求艺境,这类标志才更利于信息传播,同时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东方色彩。
汉字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锤炼、精简、综合、概括,由简到繁再到简,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载体,其本身就是美的构成图形,具有强烈的符号感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PPT

壮族的戏剧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壮剧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 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
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 州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 “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传唐代就有了。传统剧目 有《莫一大王》、《白马姑 娘》、《顺知戽海》等。
壮族的艺术形式及习俗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 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的乐器与舞蹈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壮族的舞蹈有 “舂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
明清时期 元明时期 宋代时期 唐五代时期
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 乌浒(乌武)等,但也出 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 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 “黄洞蛮”、“侬洞蛮”或泛 称“洞蛮”、“洞氓”等。
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 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 “布土”、“土人”等称谓。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 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 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 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壮族 的人口数为19568546 人。
根据在越南居住时间的 不同,识别为岱依族和 侬族,统称为岱侬族, 语言为岱侬语,文化、 习俗、语言与中国境内 壮族基本相同 。逢年过 节、红白喜事都相邀。
《同根生的民族》有越 南岱依族和侬族的相关 记载。
越南共有54个民族,其 中岱侬族人口总共270 万(2013年),是越南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PPT模板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 北部的西林、田林、隆林、 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 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 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 隆年间。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 北部的西林、田林、隆林、 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 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 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 隆年间。
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 • 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
齿”。 • 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壮 族 语 言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的服饰
•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 • 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
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 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壮族人口的分布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 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 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 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 江县,南抵北部湾。
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 傣语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的名称及历史
ZHUANG ZU DE MING CHENG JI LI SHI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02 苦笋
03 LOREM IPSUM DOLOR SIT
精品文档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精品文档
内容摘要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有从外地迁入的少数民族十三个,共计二十 五个少数民族。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女多穿无领斜襟滚边上衣,头 缠各式方巾。铜鼓是壮族的艺术珍品,目前收藏(shōucáng)在广西博物馆的共有 500多面。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1952年 成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当家 作主的权利。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 二。节日这天,凡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做乌饭、乌饭糍粑 ,唱歌说笑欢度节日。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 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 月
精品文档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 魂节,又叫做脱轭节 。在壮人的意识里牛 是天上的神物 (shénwù),不是凡间 的一般牲口。
壮族 的美食 (Zhuàngzú)
美味 (měiwèi)特 色的粽子
好看 (hǎokàn)的 糯米饭
香喷喷的艾 粑
精品文档
文化丰富 的 (fēngfù) 侗族
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 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 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是31 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爱幼、乐于助人、 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
狩猎还是下河捉鱼,随后各 自分头准备,烧木炭、 修枪、冲火药,准备打 猎、捕鱼的工具。同时 各家还酿制最好的糯米 酒,准备欢庆佳节。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精品
侗族的节日
架桥节
相传侗族祖 公祖奶因架桥 发子发孙,架 桥的日子正好 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 纪念这个日子, 把这一天定为 架桥节。
流行于贵州的 凯里、麻江、 丹寨各县交界 的舟溪一带。 各地的节期不 统一,一般在 农历的正、二 或三月;个别 地区选在七月 举行。主要是 祭祀祖先,庆 祝丰收。
精品
苗族的美食
竹筒饭
扣肉
A
B
精品
无山不瑶--瑶族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 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 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 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 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 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精品
壮族的特色文化
蚂拐节
三月三
牛魂节
这是流传在红水河 畔东兰、凤山一带 的古老节日。每年 从正月初一起,经 过找蚂拐、孝蚂拐 及陪蚂拐、葬蚂拐 三个阶段,历时一 个月之久
三月三是清明节,
同时也是壮族的歌
节。作为清明节是
受汉族的影响。但
也有的壮人在三月
十三、十四、二十
六过清明节扫墓的
,与汉族大不相同
01 腊肉
瑶族美食
02 苦笋
03 LOREM IPSUM DOLOR SIT
精品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精品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PPT模板

04 壮族的艺术形式及习俗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 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壮族的乐器与舞蹈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壮族的舞蹈有 “舂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
唐
宋
五
代
代
时
时
期
期
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 乌浒(乌武)等,但也出 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 命名的族称,如“西原 蛮”、“黄洞蛮”、“侬 洞蛮”或泛称“洞蛮”、 “洞氓”等。
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 了新的变化,出现了 “撞”、“布土”、“土 人”等称谓。
元 明 时 期
明 清 时 期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 “獞”,另外还有自称壮、 侬、郎、土、沙等。这些 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 性
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 • 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
齿”。 • 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壮 族 语 言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 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壮族人口的分布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 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 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 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 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精选文档

丹寨各县交界
湘西等地的苗族的
的舟溪一带。
传统节日。该节是
各地的节期不
由纪念苗族英雄亚
统一,一般在
宜发展而来的。每
农历的正、二
逢节期,苗族同胞
或三月;个别
要蒸制花糍米饭,
地区选在七月
聚集到固定的地方
举行。主要是
吹笙,跳舞或对唱
祭祀祖先,庆
情歌。现在,在北
祝丰收。
京的苗族也过四月
八节。
11
苗族的美食
竹筒饭
14
01 腊肉
瑶族美食
02 苦笋
03 LOREM IPSUM DOLOR SIT
1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16
达努节
达努节是瑶族最盛 大的传统节日。 “达努”瑶语意为 “不要忘记”。达 努节又称瑶年。有 趣的是这个节日尽 管定在农历五月二 十九,但并不是年 年过,而是依当地 传统习俗和谷物收 成,人畜健康状况 而灵活掌握。
盘王节
农历10月16日是传 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王的 生日,又时值丰收季节, 因此10月16日盘王 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 节日。节日期间,在瑶 家聚居的地方,唢呐、 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 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 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 舞蹈,欢乐的场面夜以 继日。
1952年成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 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 利。在广西整个侗族地区、交通、教育、文化、 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 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
10
苗族的节日
四月八节
芦笙节
每年州省的贵阳、 凯里、麻江、
黄平、松桃和湖南
3
兴旺的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