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旅日华侨探究

合集下载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在隋唐时期显得格外频繁,远远超过了前代。

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朝代,隋文帝统一中国南北后,国威大盛;而唐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来华进行贸易。

日本统治者为了学习当时中国的文物制度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归国时,他携带近二百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

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

他同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王唯等友谊深厚,常彼此写诗相赠。

那时日本人入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

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

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

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

在日本,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假名。

鉴真本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

他带去了许多佛经,对日本的佛教有重要贡献。

日本佛教中的律宗,就是有他首创的。

他用鼻嗅的方法为日本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的药商奉他为始祖。

鉴真和他的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
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 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 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 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 东罗马金币 阿拉伯金币
古代印度佛像
北齐菩萨身躯 (6世纪)
唐朝佛像
唐代的外来文明
李贤墓打马球图
追逐轻薄伴 闲游不著绯 长拢出猎马 数换打毬衣
唐代的外来文明
何家村窖藏 唐舞马啣杯纹银壶 唐舞伎八棱金杯
丝绸之路的主线(长安—敦煌) 丝绸之路的南线(阳关—葱岭)
丝绸之路的北线(玉门关—葱岭) 丝绸之路的国外部分
凯撒大帝把丝绸当作他的至爱,他规定 平民不准穿带有紫色镶边的丝绸,丝绸是 罗马人梦寐以求的至宝,紫红色是罗马人 为之疯狂的颜色。
中国第一古刹 ——洛阳白马寺
稷山县发现“玄奘取经图”壁画 “玄奘取经图”壁画(局部 )。
敦煌莫高窟
唐朝时期佛教昌盛 ,敦煌在南北朝基础 上得以发扬光大,尤 其是壁画的风格上体 现了唐时开放、积极 的社会风气,反映了 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 ,生动的展现了作为 我国古代艺术和佛教 发展高峰的大唐王朝 风范。图为莫高窟外 景。
敦煌莫高窟彩塑
反弹琵琶图
作战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
弥勒大佛

涅槃图
西安 鼓楼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西安,古称长安, 为中国六大古都(北京、
西安、洛阳、开封、南京、 杭州)之首,与世界名
城雅典、开罗、罗马齐 名,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 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案2: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学案2: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学法指导1.学习本课前,复习唐朝的经济繁荣情况和“和同为一家”一课唐朝时内地同边疆的联系部分、回忆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等内容。

2.学习唐朝对日本的联系时,多注意比较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由此想一想日本为什么会派那么多的遣唐使?这些遣唐使回国以后,对日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交往对唐朝又有什么好处?3.学习唐朝与新罗的关系时,注意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各自都得到什么好处?4.学习“玄奘西游”一目时,思考你从玄奘法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同时,在教材《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试着画出玄奘西游的路线图,并想一想他所走过的路线都经由了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学完“玄奘西游”后,你觉得吴承恩的《西游记》描述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取经”故事中,哪些人物是实有其人?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和历史史实不符?四、预习部分(一)基础知识导读。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发表时间:2019-04-08T15:59:27.91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作者:崔嘉淇[导读] 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1603班崔嘉淇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此时同样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文章将对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遣唐使作为特定名词,指的就是日本遣来唐朝的使者,这让我不由地思考,为何当时世界上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遣唐使却特指日本来华使者呢?原因不言而喻,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者数量多且较为频繁,而且他们学习后带回日本的中华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具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而妇孺皆知的东渡者鉴真,作为流传至今备受人们尊重的文化传播使者,不仅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六次东渡终到日本,更是因为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完善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题目中的文化交流媒介主要就是指这些传播文化的人,他们通过学习和带回书籍等方式,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遣唐使及其影响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之使节。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也许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说清道明。

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也有过不少的摩擦和战争。

远的不说,明朝时期倭寇的掳掠曾经狂极一时,我东南沿海一带深受其苦。

还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这一国人永难忘记的罪行,无不历历在目般的控诉着日本对我国人民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两国矛盾和“国仇”依然不能否定历史上很多次积极的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及对两国千秋万代的重要影响。

就在这从古至今的漫漫交往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想法。

就从两大事件来看待两国的交往:中日佛教艺术的盛行和“国书事件”。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蕃神”的外来宗教却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碰撞与融合中扎根到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都知道接受一种外来宗教无疑是对自身信仰的神灵的某种否定,带有摧垮旧有统治体系的危险性,可是即使在崇佛和排佛两大派系尖锐对立的斗争中,佛教依然在日本统治集团的上层站稳了脚跟,迅速深入到日本社会当中。

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如下的几点原因:首先,佛教的力量。

有古书记载:“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

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辩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

所以信奉无边法力的佛教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更是对这样的一种神力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极致态度。

另外日本同大陆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和佛教本身带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于蒙昧初开的古代日本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和贵族中信仰佛教者渐渐增多。

其次,崇佛势力的强大。

皇室中崇佛的苏我马子以绝对的武力优势诛杀了排佛势力,使得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摄行政事之时,更是“笃敬三宝”,身体力行地推广佛教。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9
世 纪 明 治 维 新
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 加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 时间: 1868年 “废藩置县” 内容: 1.政治上: “殖兴产业” 2.经济上: 3.社会生活上: “文明开化” 4.军事上: “富国强兵”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 使日本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 社会,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 为亚洲强国,是日本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大 化 改 新
明 治 维 新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获 得 利 益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受 到 打 击
1919
入 侵 九 东 一 北 八
事 变
日 本 法 西 斯 全 面 侵 七 华 七
事 变
南 京 大 屠 杀
遭 到 削 弱
崛 起 发 展
646
1868 1894
五 四 运 动
经 1931. 9.18 济 局 危 部 机 抗 战 开 始
日 本 崛 起 的 原 因
内因: 战后的非军事化,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致力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 外因: 美国的扶持,美国的军需订货。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改革 开放后,迅速崛起……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 《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古代日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94年,日本发动 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 府签订《马关条约》,大 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
1900年,日本参与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 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一战期间,日本参加协约国,成为战争受益国(中国山东)

隋唐时期来华学问僧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隋唐时期来华学问僧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1神州文化隋唐时期来华学问僧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伍凌鋆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摘要: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兴盛景象,吸引了众多朝鲜半岛和日本国的学问僧前来求法。

日本来华学问僧们学成回国后,凭借自己的学识及在唐土见闻,令日本佛教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试从日本佛门宗派、典籍传播、佛寺建设、风俗习惯等方面阐释学问僧们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佛教;学问僧;南都六宗;仿唐建筑 佛教东传日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

隋唐时期,中国集汉魏以来佛教数百年发展之大成,吸引大量日本僧人来唐求法,这些学问僧们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开宗立派隋唐时代,佛教各宗先后传入日本。

奈良时期,平城京(即奈良)建立起佛教的六大宗派,分别是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和律宗,被称为“南都六宗”,是该时代日本佛教的代表。

这些宗派或者是由入唐学问僧回国创立,或者是由他们延聘的唐朝高僧开创。

三论宗是日本有佛教宗派的开端,由曾经入唐求法的慧灌开创。

三论宗的几位大师,如僧旻、智藏、道慈,均出自隋朝嘉祥大师吉藏门下,他们后又创立了三论宗的附宗——成实宗。

律宗也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律宗传入日本,一般以唐僧鉴真赴日为始。

当时日本虽有律法,但没有完备的戒律系统,所以希望能延聘唐朝高僧建立律宗,赴唐学问僧都为此积极奔走。

荣睿和普照随第九次遣唐使赴唐,寻访大师,找到了扬州著名的戒师鉴真,向其介绍了日本佛教的情况以及缺少律师的现状,请求鉴真帮助日本提振佛教。

鉴真历时十一年,冲破千难万险,终于在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正式授戒,日本才有了严格意义的戒律,至此,日本“南都六宗”全部建立,揭开了日本佛教的一个新时代。

二、传播经典:日本很注重收集中国的典籍。

遣唐使运回图籍,日本会给予褒奖,例如第二次遣唐使吉士长丹和吉士驹因为应对唐朝皇帝彬彬有礼,因而获得许多文书宝物,回国后大受褒奖,提升官阶,吉士长丹还获得两百家封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旅日华侨探究岳程楠(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隋唐两代是古代中日交往的新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一般是以外交访问和宗教活动为主。

侨日高僧是隋唐两代旅日华侨的一大主流,也是古代旅日华侨的一种独特形态,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影响。

这一时期,侨日华侨在促进唐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隋唐时期;华侨;特点;影响[中图分类号]D634.3.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25(2009)04-0029-03[收稿日期]2009-07-13;[修回日期]2009-11-29[作者简介]岳程楠(1985-),女,河南开封人,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海外华人。

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八年记载:“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东渡的传说是中国人移住日本的最早记录[1]。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再一次出现东渡日本的浪潮,日本古史中有所谓“秦人”、“汉人”的记载,就是指这一时期的中国移民集团。

隋唐以前的中国人大多是以集团移民的方式移居日本的,隋唐以后是以僧侣、外交人员和商人为主,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外交访问和进行贸易。

此外,还有一些士人和技艺人员,他们都为日本社会和中日友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隋唐时期旅日华侨的特点隋、唐时期(581~907年),中日两国友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前往或旅居日本的形式有新的特点:(一)东渡僧侣占多数隋唐时期,旅日华侨中高僧占了多数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也是古代旅日华侨的一种独特形态。

日本奈良朝(710~794年)以后,东渡日本的汉人以高僧、士人、工匠和商人为主,他们不同于以往集团移住的中国移民,而是具有侨寓的性质,成为古代日本华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旅日僧侣在这一时期更占有相当的数量。

这些来自中国的旅日侨僧都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宗教修养,对于日本佛教的创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事迹较显著而有姓名记载于中国和日本史籍的莫过于高僧鉴真大师,他从唐天宝二年最初的渡海计划开始,前后11年,历经五次失败,备尝苦难艰辛,终于在第六次成功赴日。

在日本,鉴真大师不仅弘扬佛法,同时也传播中华文化,对中日间的友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个人赴日者较多隋唐时期赴日华侨以个人或少数人同行的比2009年12月第4期八桂侨刊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 Dec .2009No.4-29-较多。

而且这个时期的赴日唐人已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出身于集团首领或王侯将相,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弓月君、阿智王、安贵公等,而是多依靠自己的才能。

隋唐时期远涉沧波,东游兴化的唐人艺员和士人也很多,也有接受日本遣唐使的盛情邀请而赴日的,他们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像鉴真、袁晋卿等在内的唐人赴日以及他们在日本历史上的贡献,就是日本遣唐使“虚往盈归”的一个组成部分。

隋唐一代,旅居日本的华侨除了上述的集中情况外,还有一些赴日进行贸易的唐商也不容忽视。

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由于业务的需要,一些唐商居留当地,成为旅日华侨的一部分,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在日本华侨发展史上,这一时期之所以由过去以秦人汉人集团移住形式为主发展为以僧侣东渡形式或少数人赴日为主,是有其客观历史原因的:第一,日本奈良时代以君主为中心的国家权利逐渐形成,通过大化革新运动,确立了律令体制,特别是先前长达200多年时间里的谴隋使、遣唐使的派遣,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唐化活动,使日本各方面都大量摄取和吸收大唐文化,并把这种大唐文化又较好的融入到日本民族文化之中,进而产生了平安时代充满民族风格的“国风文化”。

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大量吸纳日本列岛以外的“渡来人”。

第二,盛唐时期中国国内十分稳定和兴盛,中日交通南路航线的开辟,航海技术的发展,事实上也使移民集团东渡失去了社会基础和需要。

第三,日本奈良时期(710~794年),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佛教为主的唯心主义思想。

当时,佛教在日本地位上升,并受到以天皇为首统治阶级的崇信,转变为与律令国家表里相连的国家佛教。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已基本上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日本佛教的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等都来源于中国佛教[2]。

通过长期不断的谴唐学问僧、请益僧的留学求法,并经他们又招聘一大批唐僧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于是旅日高僧便成为这时期旅日华侨的一大特色。

二、隋唐时期旅日华侨的作用隋唐两代是古代中日交往历史的新时期,也是日本学习、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期。

过去谈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居留日本的华侨的作用。

其实他们也是推进古代日本历史发展的功臣。

隋唐时期赴日华侨的阶层更加广泛,人数也大大增加,僧侣、商人、工匠、文人义士等,都在各自的工作和活动中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积极参与日本大化革新运动日本大化革新萌芽和推行之初,其指导思想和改革模式大都是在“汉族归化人”①后裔参谋策划下确立和完善的,最著名的如“汉族归化人”后裔南渊请安、高向玄理、僧旻等。

他们曾留学中国二三十年,身历隋唐两代[3],回国后受到日本朝廷的重用。

大化革新前夕,中大兄皇子和中臣廉足都曾“手把黄卷,自学周礼之教于南渊先生所”[4],并与他们就改革国家制度的问题进行过讨论。

大化新政权建立后,僧旻、高向玄理被任命为国博士,成为日本政府的最高顾问[5]。

新政权的典章制度都是参照隋唐的《武德令》、《贞观令》等律令,揉和日本本国固有的习惯法而制定,为日本皇室政权建立律令国家体制奠定基础,其中华侨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东传佛教弘扬佛法入日唐僧、唐商,以及“汉族归化人”后裔对佛法、文史等方面在日本的传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日本佛教的创建和发展,除了谴唐学问僧之外,还有赖于一批批东渡日本的中国高僧。

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宗教修养,这些高僧不怕波涛险恶,远涉大洋,来到日本弘扬佛法,为日本“护寺镇国平安朝圣”的国家佛教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日本佛教的各宗派许多都是经旅日僧人从中国直接传入而确立的。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六宗,其中①对于古代入日的外国人,最早用文字记载的日本史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中,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等”,今人常称“归化人”、“渡来人”、和“华侨”、“华人”。

《古事记》常用“度来”,而《日本书纪》多用“来归”、“归化”。

《续日本纪》用语均为“归化”,明显是当时律令和正史的用语,反映了日本朝廷的政治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史学家才改用“渡来人”以代替“归化人”这一称谓),因为从中原地区经朝鲜移住日本的中国人,大多自称是秦汉帝家苗裔,按其入日时间先后或以其自称汉帝之后而被称之为“秦人”或“汉人”;魏晋以后入日者被称为“新汉人”。

-30-影响最大的律宗和华严宗便分别由唐高僧鉴真和道璿东渡日本,直接亲传。

特别是鉴真传播的律宗,深受日本皇室的尊崇,圣武天皇还亲自在东大寺卢舍那殿前设戒坛,后来又赏赐田地,建设寺院,使律宗在日本的到广泛传播。

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时候,往往会带去大量的佛经典、佛像和佛具。

从物质和文化上同时对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促进日本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隋唐时期中日间交流的范围十分广泛,唐代的科技、建筑、医学、工艺、绘画等各个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不少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旅日唐商、工匠以及其他中国移民都起到了推动日本社会进步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指南车和飞舟等便是在这一时期经由唐人传入日本的,《日本书纪》天智五年(666年)条载:“倭汉沙门知由献指南车。

”《续日本书纪》又载,养老七年(722年)“唐人王元仲始选飞舟进之,天皇嘉叹,授从五位下”[6]。

这里所说的“倭汉沙门”和“唐人”无疑为入日汉人或其子孙,后者可能是当时的华侨。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日本史籍中,一般称融入日本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为“归化汉族人”,而新到的中国人则直接称之为“汉人”、“唐人”。

在建筑及技艺方面,唐朝旅日僧侣、商人、工匠等的贡献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寺庙建造方面更加显著。

日本古代的寺庙建造,无论布局、风格、雕塑、绘画等大都受唐代的影响。

鉴真大师在日本国内弘法时期,于公元759年亲自指导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就是按照唐朝的寺院布局和建筑模式建造的,这座宏伟的建筑物是奈良时代的代表性建筑,至今仍屹立于奈良古城。

除了佛寺建筑物外,日本宫殿庭园的建造也大都模仿唐长安京都的样式,在这方面,“汉族归化人”及其后裔所做的贡献最大。

朱云影在其《中国工业技术对于日韩越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当时土木工程的营造,多依赖华侨的功劳,如圣武天皇天平十四年(742年)八月,造宫录正八位下秦下岛麻吕,以私资营大宫垣之功,超擢从四位下……同年正七位上大秦宅寺,亦以营太政官院垣有功,授从五位下。

”[7]这里所说的秦氏,就是华人或华裔,从他们所受的提升和叙位来看,说明他们的功劳是很大的。

日本的汉医学早先大都是经朝鲜半岛传入,到飞鸟时代(593~710年)则主要直接从中国传入,“汉族归化人”及其后裔,旅日的唐僧、唐商和华侨在这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奈良时代,佛教盛行,赴日唐僧中有很多是精通医术的,如鉴真对本草学有独到的心得,虽然赴日时已双目失明,但却能用嗅觉辨别药物的真伪,并且在日本期间创制出很多方剂良药。

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书久著录有《鉴真上人秘方》一卷;《续日本纪》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七年(763年)五月条,记录有鉴真为后光明皇后治病开处方,并颇有效验一事。

直到今天,鉴真仍旧受到日本人民和医学界的普遍敬仰。

在工艺刺绣、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日本也深受中国风格的影响。

由于奈良、平安两朝佛教盛行,佛教艺术也得以繁荣发展。

当时日本大力仿效唐朝,大量寺院的壁画图绘,佛像雕塑,都出自赴日唐僧之手。

音乐方面,唐代的正统音乐雅乐传入日本后,日本朝廷和佛寺每有庆典便演奏。

在信息传播受到限制的古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文化创造者本身作为媒介来完成的。

古代赴日的中国移民就是把中国先进文化传播到日本列岛的主要媒介。

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到隋唐两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赴日的唐人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宗教修养的僧人是古代旅日华侨的一种独特形态,对日本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影响。

这一时期,无论是侨日的僧人、士人、商人等所有的侨日华人在促进唐日文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罗晃潮.徐福东渡的传说与日本最早的中国移民[J].华侨华人研究·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2]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M].人民出版社,1973:17.[3]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商务印书馆,1980:57.[4]陈昌福.日本华侨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20.[5](日)北山茂夫.日本历史讲座(第一卷原始-古代)[M].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26-128.[6]罗晃潮.日本华侨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7]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50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