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1、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庄子集结荀子的思想而成文。
这本书包含了老子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教哲学。
在这本书中,老子通过对道的思考,讨论了道的本源、道的特性以及道的应用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此,我将以我的理解给大家讲解一下《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2、道的本源首先,我们来谈谈《道德经》中对道的本源的思考。
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来源于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指的是道的本源,就像是无形的气息一样,无孔不入,无形无象,无处不在。
我们知道,古人认为当前物质世界的根本是空虚,而老子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源。
这也意味着,万物都是由同一根本而来的,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共同的本质。
3、道的特性道作为万物的本源,自然有其特性。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在阐述道的特性,即道的特性是一种对立和相互关系。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都是对立的概念,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老子告诉我们,这些对立的概念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就会破坏整体。
这种对立和相互关系,是道特有的,也是道的魅力所在。
4、道的应用如何理解道的应用呢?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交。
为天下交,恒德不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会平衡自己内在的雄和雌的属性,这样才能真正为天下交。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内外平衡,做到阴阳和谐,这样才能保持恒定的德行。
老子以道推广修养,提出“不为而成”、“无为而治”,提倡适应客观规律,践行“隐”、“无之”、“谦”,指出无为而治可治天下,为治乱之法。
同时告诉我们,世界上本来就有自变些万上,我们无需在所有事情上都过于强求,只要顺其自然,让事情自己来就行了。
5、人的生活与修养老子认为,人的生活与修养,都应该遵循道的原则。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一章,以“道”为主题,深刻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第一章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便道出了道的奥秘:“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无法被凡夫俗子所言表,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因此,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道,只能通过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去把握它的真谛。
接着,道德经第一章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无形无象:“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
名字只是对事物的表象和符号,而道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名字来认识事物,而是要超越名字去感知事物背后的本质。
道德经第一章还指出了道的起源:“无名天地之始”。
这句话表明,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始源。
它存在于宇宙的起源之初,贯穿于宇宙的演化之中。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尾,提到了道的作用:“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这句话告诉我们,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
他们心灵空虚,不受私欲和执着的束缚,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同时,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滋养和支持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道的无形无象、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通过虚空的心灵和充实的实践,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深意不仅仅是对道的本质和作用的阐述,更是对我们生活、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所困扰。
而道德经第一章告诉我们,要过简单、纯粹的生活,要超越物质的追求,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学会静心思考,去感受道的存在和指引。
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第一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应对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作,深刻地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逐字逐句【实用版】目录1.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简介2.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3.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意义4.讲座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是一门深入剖析《道德经》的课程,旨在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经典。
全书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共 81 章,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在讲座中,徐风清雨详细解析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德的含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等。
讲座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不变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同时,讲座还对德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德是道的体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
此外,讲座还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
在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徐风清雨讲座深入挖掘了《道德经》中的语言艺术和哲学思想。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讲座解释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而名字也不能将万物的真实本质完全概括。
这样的解析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语言艺术。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心浮躁等,而《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给予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例如,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可以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过度干预和管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和谐、自然的社会。
总之,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听众对这部道家经典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

道德经讲座的主持稿篇一:道德经讲座《道德经》第一章讲座杨海英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下面我浅谈一下道德经的第一章。
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
我把“道”进行了分类,先说了天道、地道、人道。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有“非常道”,就有个“常道”与之对应。
就是这么几个字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道,可道”,也有“不可道”与之对应。
大家要知道,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它背后所隐藏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是藏在里面的。
既然有“可道”,就有一个“不可道”在后面藏着的;有“非常道”,就有一个“常道”在后面藏着的。
道,是什么?有可道,有不可道;有常道,有非常道。
根据我们不同的视角角度,你可以看见可道的东西,包括我们说的规律,春夏秋冬,日月运行,这些就是“可道”,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不可见的东西呢?为什么地球要围着太阳转?凭什么要跟着转?有的学生提问题,哎呦,这个地球是圆的,在天上悬起的,我们怎么不落下去?不掉到月亮上去?以前这是不可道,后来西方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不可道就变成了可道。
所以,我们在看到可道的时候,我们要想什么是可道?什么是不可道?常道,春夏秋冬是常道,一百年前有春夏秋冬,一百年后还有春夏秋冬;一万年前有白天黑夜,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白天黑夜。
人,只要是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个也是常道。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https://img.taocdn.com/s3/m/1ea85c3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a.png)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原文地址: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12.6)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道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
老子就姓老,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
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老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5254字,世稱五千言。
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
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之譯述者。
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
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
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
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我稱之為帝王術。
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呖梢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
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哂弥P薜乐烁伸镀渲校虻眯扌兄贰U婺耸篱g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
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
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
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
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
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
可道、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
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
“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
故同謂之玄。
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
道德经讲座_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道家思想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更是备受推崇。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道德经》的讲座,聆听了一位资深道学专家的精彩讲解。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道德经》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道德经的核心理念《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共有五千言。
老子在书中阐述了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哲理,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
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则是道在现实世界的具体表现。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规律,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生活状态。
二、道德经的智慧1.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
在治国理政方面,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领导者要减少干预,让民众自行其是,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2. 少私寡欲,知足常乐老子认为,人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他提倡“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告诫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3. 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学会忍耐,善于调整心态,以柔克刚,最终取得成功。
4. 反省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提倡人们要反省自我,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道德经的现实意义1. 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素质《道德经》中的智慧,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学会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柔弱胜刚强等理念,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2. 指导国家治理,实现和谐稳定《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国家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II.《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的概念与内涵- 阴阳二元对立与和谐-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III.《道德经》的伦理观念-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仁爱、谦虚与忠诚- 追求道德完善的境界IV.《道德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应对复杂社会的智慧- 自我修养与心灵成长- 对于环保、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V.结论- 总结《道德经》的永恒价值- 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贡献正文:《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基石。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独特的伦理观念和智慧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学者和政治家。
傅佩荣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对《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
道具有阴阳二元的特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这种对立与和谐,推动了万物的生成与发展。
在政治哲学方面,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家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沿着自然的轨迹发展。
在伦理观念上,《道德经》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仁爱、谦虚和忠诚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同时,《道德经》还提倡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知足常乐,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运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此外,《道德经》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的自我修养和心灵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环保、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著作,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老子的片面性在于只强调单向的转化: 弱化为强,柔化为刚 真正的转化是双向的、循环的 弱化强——强化弱——弱化强
老子只愿意处于弱势,只愿意处于原点状态。
老子辩证法是消极辩证法
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复杂。只强调 强的衰落必然性,而宁可放弃发展自强的道路是 错误的。
人类的发展是靠“欲”与“恶”催动的,老子只 看到了“欲”与“恶”的弊端,进而否定人类的 文明发展是值得商榷的。 在个人道路的选择上,老子的态度是不选择任何 一种局限性的道路,只保持一种原始的无限可能 性,实际上就停滞在了原点。
众说纷纭与扑朔迷离 最值得重视的还是夫子自道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 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 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中西比较
阴性原则 阳性原则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萨特《存在与虚无》
《第一章》的几对理论关系
本体问题:“常道”与“非常道”
语言问题:“可道”与“非可道”,“可 名”与“非可名” “规定性”与“界限” 无限与有限
“始”的崇拜与问题:“始”就是最好的 吗?“母”就是最善的吗?
扩展与讨论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未来与展望
中国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几千年传统最大的痼疾是什么? 答案:关键在于“公私关系”的正确处理, “公权”公有化,“私权”私有化。 几千年的传统一直是少数人打着“公”的幌 子只顾实现自己的“私”,而不顾众生的 “私”。必须有效约束“公权”,不让 “公权”私有化,而是让“公权”公有化, 来保护“私权”,才能达到道家所说的 “万物自化”的和谐境界。
《道德经》言说方式
否定式的思维,反常规的表述,反其道而行之 与反其道而言之 《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六十四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 矣。”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五)平等对待领导对象,尊重其本性
特点,追求“万物将自化”的领导境 界:领导者要善于引导下属之间良性竞争,
而不是恶性竞争,要善于控制“内竞”、 “内比”而不演变为“内斗”、“内耗”。 一方面,鼓励下属之间展开竞争互比,另 一方面又要平等善待下属,不要偏袒,不 要护犊子,发挥裁判员的正面作用,而不 是“黑哨”。
道家哲学讲座
本人现有的相关论文与专著
《游无定点的逍遥:庄子游观思想研究》,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三联书店,2007年版)。 《老子与黑格尔的比较》,《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4 期。 《论本体范畴的“不定”原则》,《山西师大学报》 2011年第2期。 《黑格尔论道家哲学述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存论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一)超越下属的自我定位:退出与下属为伍
的竞争圈子,而是掌控下属之间展开良性竞争。这就 是“不争”与“争”的关系,不与下属“争”,才能 更好地让下属之间去“争”,这类似裁判员与运动员 的关系。作为领导不是拼命向下属证明自己如何如何 善于“将兵”,而是展示“将将”的高超驾驭能力, 让下属之间展开“将兵”能力的竞争。作为领导要抑 制自己的“将兵”冲动,而履行好自己的“将将”职 能。 失败的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要自封将军亲自上 阵擒敌。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捉拿,他还要释放叛王, 再表演一遍擒敌的好戏。 领导要约束自己“你不行,我来”或者“你行, 但我更行”的表演欲、表现欲。不要把自己降低到与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小聪明与难得糊涂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四)实现自我的间接途径与迂回方略:
领导者的价值实现与目标达成是建立在下 属的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的,是“善假于物 也”。让下属的“私”得以实现才能更好 地实现自己的“私”,这就是“无私”与 “私”的关系。(第七章:“非以其无私 邪,故能成其私”)领导者要避免与下属 争利,控制自己的“私”,主动地放弃一 定的“私”,让下属的“私”得以满足才 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私”。
几个基本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一章详解(“道”与非“道” 的关系,思想局限性)
老子其人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二)把握全局的驾驭艺术:要善于激发
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充分尊 重下属的能力与权限。不越级干涉下属,不 乱指手画脚。这就是“无为”与“有为”的 关系。领导善于“无为”,则下属才能“有 为”。
(三)善于抓大放小的领导气度:“治大
国若烹小鲜”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都 是讲作为领导应该有意地给领导对象广阔的 生存空间与施展范围。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相反与回返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有无之辨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 “分辨心”与对立面的产生 黑格尔:辩证法是思维的本性,是自我分别,自我 建立对立面,克服对立面,最终达到统一和解的过 程。 老子看到了“分别心”的消极性,黑格尔则看到了 其积极意义。
《逍遥游》
鲲鹏与蜩、鸠的寓言
《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 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馀 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矣。”
《齐物论》
人籁地籁天籁的比喻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 其谁邪!” 《注》:“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 比竹之数,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 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而或者谓天籁役 物使从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故 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 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解读《第一章》的语义问题
词性问题:“道”、“名”、“欲”、 “玄” 断句问题:“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 层次问题:“故” 指代问题:“此两者”
“算计心”与“平常心”
“算计心”的实质是什么?(对比、竞争、 功利) 如何正确看待“算计心”? “谋生”与“谋道”的两种价值追求 “平常心”实质是“超越心” 康德:“人是目的。”(《实践理性批 判》) 及物而超物,在世而越世
老子学说的自我定位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 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 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