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总复习襄州教研

合集下载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句式变换和仿写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句式变换和仿写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句式变换和仿写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表达 (共4题;共18分)1. (5分)(2019·重庆) 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讲台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操场林荫小道2. (1分) (2017八上·铜仁期中) 仿写句子。

豁达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

不要因为被别人误会而心怀怨恨,重要的是澄清误会;不要因为小事与父母吵得不可开交,重要的是真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8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备选词语:黄河百草园泰山晋祠4. (4分) (2018七上·鱼台期中) 曲阜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

请参照划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校园里,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________,表现在阅览室取书时的轻拿轻放;校园外,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________,表现在公共场所中的轻言细语。

二、综合题 (共12题;共105分)5. (11分)(2020·襄州模拟)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性的光芒。

优秀的国学经典,浸润心灵,滋养精神,提升品味,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走进经典,传承经典吧!(1)(经典引领)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对出下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

一、知识点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古代诗词欣赏和写作技巧。

通过研究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重点知识点:
1. 古代诗词的鉴赏:学生将研究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

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品味,培养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诗歌的写作技巧:学生将研究一些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例如平仄、押韵等。

通过研究这些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古代诗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复提纲:
1. 复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古代文人、作品名称、创作背景等。

2. 复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包括意境、修辞手法等。

3. 复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例如平仄、押韵等。

4. 针对具体古代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5. 练创作古代诗歌,通过仿写和创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6. 多做题目练,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

四、注意事项:
1. 多阅读古代诗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 多进行课内外的写作练,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3. 多与他人交流讨论,互相研究和借鉴。

4. 注意关注教材的补充阅读,拓宽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以上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襄州区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试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主观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题或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2分)学而不思则网,思而不学则怠。

2.请阅读下面某文学馆展厅《前言》中的文字。

完成(1)(2)(3)题。

(6分)睿智..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贮.藏于根深叶茂的文学之树。

..的思想,高尚文学,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

它涤荡污浊..,提炼精①,陶冶身心。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照片、莽莽雪原、茵茵绿草、酸辛与欢喜、②别与重逢……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酝酿.,沉淀。

(1)依次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贮(zhù)酿(niàng)B.贮(chǔ)酿(liàng)C.贮(zhù)酿(liàng)D.贮(chǔ)酿(niàng)(2)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悴②决B.①粹②诀C.①悴②诀D.①粹②决(3)从词性的角度看,文段中加点的词语“睿智、才智”分别是、;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看,“高尚、污浊”分别是、。

(2分)3.对下列语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复习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复习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复习学案苏教版一复习诗歌:七上:《次北固山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下:《蝉》《观刈麦》《归园田居》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选材分类,概括诗词所描写的事物特点。

2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阅读的知识点,并通过练习,强化解题能力。

三温故知新:1、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上p21)答题方法:理解诗句,抓全意象,语言优美。

2、抓住有特征性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上p142)答题方法:了解写景角度,抓住事物特征3、借物抒怀的表现手法《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七下p137)答题方法:把握歌咏对象的特征,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4、在叙事诗诗人感情的把握。

《观刈麦》一诗中,作者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当你读到“力尽不知热”“拾此充饥肠”时,心中想到了什么?(七下p243)答题方法:概括情节,把握人物命运;了解作者的价值观。

5、诗歌意境的体会,语言风格的把握《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七下p262)答题方法:理解诗句,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四巩固训练:1《次北固山下》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答案:“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蝉鸣、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___的乐趣。

本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3.一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又可以走进自然,;还可以体察亲情,;更可以了解社会,;
①观赏世间美景②享受温暖盛宴③感受风云变幻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三、句子默写
4.古诗文Hale Waihona Puke 写。(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宁( )静空虚(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坚持不懈B.全心全意C.日夜兼程D.呕心沥血
二、选择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加点的词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⑪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熬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冒出新芽, 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此情此景,虽是多见,可是如果上心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绝佳之境。
⑫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鸣叫,为点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乙文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
13.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八、现代文阅读
萌 芽

襄阳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襄阳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襄阳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湖北省襄州区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稿:20天上的街市(无答案)

湖北省襄州区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稿:20天上的街市(无答案)

第六单元第56、57课时20、《天上的街市》教学稿(定稿)时间:12.25【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鞭挞现实生活的丑恶,或表达对关好生活的向往,目的是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态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好的天街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关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学情分析】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引导学生进行熟读、美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品析语言。

所以,应以“读”为本课我学的重点,但是对诗歌想象世界的描写和梳理,体会诗歌的情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突破口】教学以“读”突破,按以下板块进行:导读一诵读一研读一品读【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夏平:要注意格式,开头空两格)【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明标(一)导读——激趣导入走进诗歌1、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冥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星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二)明标预习2、板书目标①积累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复习学案www.5ykj.com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分辨出联想和想象。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缥缈()笼罩()鲛人()疏星()灯笼()隔()2.积累词语:缥缈:笼罩:疏星:鲛人:陈列:二、理解探究:.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谈谈《静夜》中作者表现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绪。

三、合作释疑:总结两首诗,看看写景和想象有什么样的联系?四、课内精读:天上的街市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第1节由街灯写到明星,这是运用的艺术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丽的街市”和“一些物品”,这又是运用的创作手法。

2.本诗既有写实,又有想像,其中,第节是写实,第节是想像。

3.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5.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6.从下面词组中选出一组,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编一个合理且生动的小故事。

(1)汉堡小蚂蚁红背包(2)月亮古树蜻蜓五、拓展延伸:教你唱咯咯咯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

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总复习及反思襄阳区四中李杰课型:复习课执教:李杰复习内容: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十首复习目标:(一)15课:熟记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熟背四首古诗,能准确默写,会赏析重点句子,并体会作者感情。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十首古诗,会默写,理解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会活学活用。

复习重难点:通过赏析名句,体会诗歌意境,加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初步学会品析名句的方法。

复习突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并由十四首古诗拓展开去,积累语言,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复习过程:教师活动:布置复习内容,根据自愿原则,安排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一)集体活动:背诵大比拼:限时背诵比赛,评出记忆之星。

温故而知新:由课文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二)小组活动:准备抢答题(两组)品读名句(以15课为主)(两组)(三)达标测评课堂实录:(一)背一背:导入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古诗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节课,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诗歌,走进本册课本的十四首古诗,去感受,享受诗意课堂。

现在进入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一环节“背诵大比拼”,比一比,看谁在五分钟之内背得快,记得多。

前后两排同学两两互查,单数排背,双数排同学计数,背一首计一分,评出“背诵之星”。

(二)考一考:会背不代表真正掌握,记忆只是基础,会活学活用才说明真正理解。

课堂进入第二环节,考一考,看谁的反应快。

请两个小组出抢答题。

为使抢答有序进行,请出题的考官看清第一个举手的同学,点名回答,记分员为抢到机会并正确答题的同学加0.1分,到本节课结束小组累积分最高的加一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3分。

抢答开始。

(三)品一品:通过前两个环节。

我看出同学们喜欢诗,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这是成为一个文学大师的重要因素。

会背会用,还要懂作者,理解诗人感情,现在进入第三环节,品一品,看谁理解的透彻,看谁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品读的过程中,穿插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出品读的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切合点,炼字,修辞,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各举一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想一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超联想环节,由十四首古诗展开联想,可以想到相同内容的诗句,也可以改古诗,唱古诗,讲故事,看谁的思维广阔。

每回答一人次,为个人加0.1分,获得同学们自发掌声的三倍加分。

小组累积分最高的为小组加0.5分。

(五)测一测: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要把同学们的翅膀收回课堂了。

的确,我国的古诗浩如烟海,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今天的学习只是把大家领到了花园的门口,园里还有无限的风光等着同学们去欣赏。

熟读诗文受益终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诗歌,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品位,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这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总复习教学反思复习设想:诗歌学习应该是学生快乐的天地,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自信的大门,领略美丽的风景。

因此,我不想象以前那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

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步步为营,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诗歌复习。

主要分为背诵,抢答,品读,拓展,测评五块,由浅入深,由背到用,让学生的心里紧张起来,大容量,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1、把竞争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课堂紧张有序,学生学有所获。

课前布置,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好准备工作。

比赛内容分两项,一是诗词背诵,二是名句背诵。

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上课时背诵环节的检测,学生背得熟练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2、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品读,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从而体现阅读理解的个性化。

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

而且,通过学生品诗,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反思不足:1、总结方法与运用方法小组品读诗歌环节,大部分小组准备不够充分,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但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不仅品读了诗句的内涵,而且总结了品读的角度,讲解的效果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课前能够过问一下小组长的组织情况,或者多进行督促指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经过学生的归纳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凡是诗句赏析都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进行。

其实,要做好诗歌赏析,光靠方法是没有用的,还要告诉学生答题的思路,一、读懂题目的要求,二、弄懂诗歌意思,理解诗人情感,三、能够扣题回答,并能够紧扣相关的诗歌内容回答。

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当然,在答题的时候也不能空对空,光说不练,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诗句中去,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从修辞上看是拟人手法,炼字角度可以抓住“生”和“入”的准确运用,并要结合描绘的景物去体会作者表现的感情。

如果能把这个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并告诉学生赏析时修辞炼字内容情感四方面密不可分,这样,学生答题时就不会流于形式,只会说不会写了,只会学不会考了。

2、读“细”与涉“广”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

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

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

“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

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

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

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

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

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

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

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

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2、读“细”与涉“广”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

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

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

“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

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

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

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

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

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

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

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

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