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五册)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c) 能够理解和解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b)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实践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信心;b)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b)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
例如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平均数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1) 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和辅助说明,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复杂情况下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去找出例子中使用到平均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总结复习(1)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 教学手段1. 课件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分析、计算方法、案例应用等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选手1 92 98 94 96 100选手2 97 99 100 84 95选手3 90 98 87 85 90(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平 均 数》教学设计

组织检测。
点拨、指导。
独立答题。
自主批卷。解决疑难。
五、盘点收获,拓展延伸
1.本节课学完了,谈谈你的收获吧。
2.思考题。
引导、梳理。
出示思考题。教学设计
2.初步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并会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点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
准备
小黑板、棋子、学具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数学故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找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大家找到了吗?
平均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可广泛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均数。
组织、指导。
检查预习。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关的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
讲、听故事。
汇报课前预习的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二、动手操作、组内交流
1.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2.学案活动一:
玩“移棋子”的游戏。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学案活动一的要求在组内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深入组内,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板前讲解,用不同的方法边移边汇报。
三、互动研讨,探究新知
学案活动二: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总数÷份数=平均数
3.发现平均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点,理解意义,掌握方法。
互动质疑,得到意义、方法和特点。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平均数。
如歌咏比赛、评委打分等。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中学生马亮参加青少年宫组织的歌唱比赛,7位评委打出的.分数是:
评委1234567
得分96959593859896
算一算:马亮同学得多少分?
2.小组讨论后再计算,并交流。
3.介绍并强调:在实际的比赛中,为了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还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96+95+95+93+96)÷5
=475÷5
=95(分)
三、议一议:
课本58页的议一议。
讨论:为什么不计算平均成绩,而算最高成绩?
使学生了解这样记录体育比赛成绩是一种规定,也是为了体现公平和公正,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是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四、练一练:
课本59页的练一练。
第1题:第(3)个问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第2、3题:让学生自己完成。
五、问题讨论:
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含义,明白在这个水池里有的地方可能会超过1米40厘米,不会游泳的小军在这个池中是有危险的。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内容:1、做一做[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班 95 90 90 85二班 90 95 85 90三班 85 90 95 90(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
正确的答案是: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平均数》教案篇一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
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五册)
东城区东城小学王成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
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
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
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
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
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
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
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
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
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
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30和27.2,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
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四)综合练习
1、小明也特别喜欢踢毽子,他连续踢了三次,成绩是29个,30个,28个,请你求一求他平均每次踢多少个?
不同方法解答
2、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1)老师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
学,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2)老师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先解答,再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小结:(1)题是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3支铅笔,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3支铅笔,不是每人都是3支,可能是2支、3支、4支,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
3、大屏幕出示超市销售甲、乙两种饼干情况的统计图。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2)如果你是超市经理,第二季度你会怎样进货?
(3)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好的原因。
活动(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
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略)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