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__食品毒理学基础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生物学标志的分类 ① 暴露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 ② 效应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 ③ 易感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dermal)
整理ppt
9
• 接触期限:在毒理学研究中,通常按给动物染毒的 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 急性毒性试验 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 ➢ 亚慢性毒性试验 3~6个月重复染毒 ➢ 慢性毒性试验 在6个月以上重复染毒
整理ppt
10
➢ 接触速率:相同的剂量下,吸收速率快的物质可 在短时间内到达靶部位,并形成较高的浓度,从 而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效应。
化学物A
化 学 物
靶 器 官
效 应
效 应 效应B
A
C
B
整理ppt
31
4、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
化学物A
效 应
A
靶
A
靶
化 学
B
效应B
物
整理ppt
32
B
5、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effect)
C
B
B
化 学 物
化学物A
效 应
靶 器 官
效 应
整理ppt
33
七、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整理ppt
21
毒效应谱
•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 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 性质和剂量不同,对机体引起的毒效应的 范围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 到明显的临床表现,甚至死亡,这种化学 物质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的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学分:1 总学时:181 课程定位《食品毒理学基础》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评定食品的安全性。
这门课程重点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这种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的进行评价;了解各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然和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以便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以及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污染,使学生适应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评价等工作的需要,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2.1能力目标2.1.1了解常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2.1.2 掌握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2.2知识目标2.2.1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学科定义、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了解食品安全性和饮食风险概念;2.2.2熟悉毒理学主要基本概念;2.2.3理解毒物生物转运的机理、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理解毒物生物转化的概念、特征、意义;2.2.4了解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和处理;2.2.5理解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目的、试验方法;2.2.6掌握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2.3.素质目标(提示:含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2.3.1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2.3.2道德素质: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2.3.3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2.3.4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第02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PPT课件

筛选与监测,保护高危群。 如血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接触呼吸道刺激剂,易引起
肺气肿。
生物学标志物的可测量变化,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 代表着外源化学物从暴露到疾病连续过程中各阶段 中的一个个不可分割的信号,是阐明毒物接触与健 康损害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 可能过去认为是非损害作用的生物学作用,会重新判断为损 害作用。因此,应充分地认识到对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判 断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2.1.4 毒作用生物学标志物
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 biological marker)是指针 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 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 测指标。
是指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显微镜下可见的病 理变化。
如: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内、外毒素混合物大剂量经 口给予大鼠后,可引起肝细胞颗粒性变性或水泡性变性、肾 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和脱落。 外源性化合物引起的形态学改变多是不可逆的。
外源化学物对功能性的作用(functional effect) 通常是对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改变。
定义:一般认为,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 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 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 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遭受损害。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from a remedy. No substance is a poison by itself. It is the dose that makes a substance a poison.
食品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素是毒物的一种,特指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中毒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剂量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物质的量,单位为mg/kg体重、mg/cm2皮肤等。
毒作用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特点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全身和局部作用,可逆和不可逆作用对形态功能或功能影响过敏性反应,特异性体质等描述效用和反应,毒效应谱,损害和非损害作用联合毒性作用相加,协同,拮抗,独立,加强毒作用的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生物标志物分类暴露(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概念及意义前者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后者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意义如果某种受试物在某实验动物上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或剂量效应关系,说明此种损害作用肯定是该受试物所致。
否则,就不能肯定这种损害作用是何种有害因素引起。
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曲线包括哪些,哪种最常见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
S形曲线最常见,直线,抛物线毒性表示方法绝对致死剂量(LD100)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LD50)一半死亡;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01)个别死亡;最大耐受量(MTD或LDO)不死亡的最高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急性毒作用带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
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内容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一、任务二、研究内容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内容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毒物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第三节联合作用一、联合毒作用分类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一、毒性参数二、安全限值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有机磷
如甲胺磷、敌敌畏等,主 要来源于农药的使用,可 引起人体多个系统的损害 。
多环芳烃
如苯并芘,主要来源于煤 、石油、天然气等不完全 燃烧,具有强致癌性。
无机有毒物质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主要来源于采矿、冶炼、化工 等工业排放,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氰化物
主要来源于电镀、染料、农药等工业排放,可抑 制细胞呼吸,引起组织窒息。
03
某些组织如肝、肾、肺和脂肪组织对某些毒物有较 高的亲和力。
02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能力和组织亲和力。
04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也可能受到生物转运机制的影响 。
食品毒物的排泄
01
排泄是指体内毒物通过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 程。
02
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和 肝脏。
03
肾脏排泄主要通过尿液 ,而肝脏排泄主要通过 胆汁。
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
总结词
指有毒物质能够引起基因突变或细胞恶性转化,导致遗传性疾病或癌症的发生。
详细描述
致突变作用是指有毒物质能够引起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和形态。致癌作用是指有毒物质 能够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癌症的发生。这些作用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且与剂量和接触时间密切 相关。
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毒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培养良 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食品毒理学起源于人们对食物中毒的研究,最初关注的是食物中生物性危害的识别和控制。
发展阶段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食品中化学性危害逐渐受到关注,食品毒理学开始深入研究化学物质的毒 性作用和机制。
食品污染物可引起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疾病,对人类健康造 成危害。
食品毒理学毒理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主要内容 毒物、毒性、毒作用、靶器官、量反应 与质反应的概念,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教学目标
掌握外源化学物、毒物、毒性、安全性与危 险性、生物学标志的基本概念;
掌握毒性损伤的常用描述指标,食品中残留 物的安全限量指标;
熟悉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6
毒效应
指毒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 毒性是物质内在的一种性质,而毒效应则是
一定条件下的毒作用表现。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7
影响毒性的因素
毒性大小与其结构有关
1.外源化学物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2.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3.影响毒性的其他因素 4.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与毒性作用的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4
中毒
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 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一般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15
二、毒性及其分级
(一)毒性(toxicity) 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 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 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 力等。
六、靶器官
七、生物学标志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
4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是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
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 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者代谢 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比较化学毒性和生物毒 性的异同。
毒性的评价方法
介绍毒性评价的方法和 标准。
第四章: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
毒素在食品中的来源
讨论毒素进入食品的途径和来源。
章: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素的毒理学效应
阐述毒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和毒理学 特征。
毒素的卫生标准和限值
《食品毒理学基础》PPT 课件
食品毒理学基础PPT课件将介绍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素的分类、毒素在 食品中的含量、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等内容。
第一章:引言
食品毒理学的概述
介绍食品毒理学的起源、 发展和研究范围。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内容
探讨食品毒理学研究的 重点和内容。
介绍毒素的卫生标准和限值,以保障公众 健康。
第六章: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
食品毒素的防治措施
探讨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和策略。
食品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方法
介绍食品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技术。
第七章: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毒理学的应用前景
展望食品毒理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引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食品安全意义
讲述食品毒理学对保障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章:毒素的分类
毒素的定义
明确毒素的概念和定义。
毒素的种类
介绍不同类型的毒素, 如化学毒素、生物毒素 等。
功能毒素和结构毒 素的区分
解释功能毒素和结构毒 素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性的定义
阐述毒性的概念和定义。
化学毒性和生物毒 性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 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biological marker)是指针对通过生物 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
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ffect)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 大于10μm的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
– 5μm以下的颗粒可达呼吸道深部; – 小于0.5μ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 小于0.1μm的颗粒易沉积于肺泡壁。
2.3.4 代表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
2.3.4.1 苯并芘 –简称B(a)P,又名3,4-苯并芘,分子式C20H12; –无色至淡黄色、针状、晶体(纯品); –熔点178℃,沸点495℃,高熔点高沸点化合物;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
• 瑞士医师Paracelsus 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 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分类: • (1)按其来源:分天然、合成和半合成;
• (2)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
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 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物; • (3)按其毒性强弱分:剧毒、高毒、中毒、低毒、 微毒。
2.3.4.5 苏丹红
–“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它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一种
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
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
性作用。 –苏丹红有Ⅰ、Ⅱ、Ⅲ、Ⅳ号四种,经毒理学研究表明,苏 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Ⅰ号在人类肝细胞研究 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在我国禁止使用于食品中。
2.2.1 剂量 (dose)
• 定义:既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
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量或在体液和靶器 官中的量。
• 单位:通常以单位体重接触的外源化学物数量(mg/kg 体重) 或环境中的浓度(mg/m3 空气,mg/L 水)表示。
2.2.2 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毒性作用
• 定义:也叫毒性反应,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 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苯可抑制造 血功能,导致贫血;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 肤粘膜的灼伤等。
毒性作用分类:
• (1)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 (2)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 剂量-反应曲线的形式:以表 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 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 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 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 • 1、直线 • 2、S形曲线 • 3、抛物线
A、B两外源化学物的LD50 相 同,但其曲线斜率不同。A 物质的曲线斜率小,需要有 较大的剂量变化才能引起明 显的死亡率改变;而B物质的 曲线斜率大,相对小的剂量 变化即可引起明显的死亡率 改变。在较低剂量时,A物 质的危险性较大,而在较高 剂量时,B物质的危险性较大。
• (3) 速发与迟发性作用(immediate versus delayed toxicity)
• (4) 局部与全身作用(local versus systemic toxicity) •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versus 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 •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碱性介质中稳定,酸性介质中不稳定;
–一种高活性间接致癌物,而非直接致癌物,必须经细胞微 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激活才具有致癌性;
–具有致畸、致突变作用,还可损害中枢神经、血液等。
2.3.4.2 六六六/666
–又叫六氯环己烷、六氯化苯,是环己烷每
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 化合物。结构式因分子中含碳、氢、氯原子各6个, 可以看作是苯的六个氯原子加成产物。 –分子式C6H6Cl6,白色晶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 –熔点159~160℃,沸点288℃;易溶于氯仿、苯等;随水 蒸气挥发;具有持久的辛辣气味; –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 进入机体后主要蓄积于中枢神经和脂肪组织中,为神经及 实质脏器毒物; – α-六六六具有很高的致癌性,无明显的致突变性。
2.1.3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可引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损 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 损害作用是外来化合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 损害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收到影响, 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下降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的代偿能力 降低。
• 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烃类毒性:碳原子数↑,毒性↑;但当碳原 子数超过7~9时,毒性反而↓。 直链>支链;成环>不成环;不饱和>饱和 芳烃毒性较强,但若苯环上带有侧链烷基,因侧链易氧化生 成苯甲酸,故毒性较小。 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在化合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 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醇类中,甲醇、丁醇、戊醇毒性较强,卤代醇毒性很强。 硝基化合物毒性很强,氨基化合物毒性大小为:伯胺、仲胺、 叔胺。
H
Cl Cl Cl
H
Cl H Cl H
Cl
H Cl
H
Cl H Cl Cl
Cl
H Cl
H
Cl H Cl
H
H
Cl
H
H
H
H
Cl
H
Cl
H
Cl
α -六 六 六
β -六 六 六
γ -六 六 六
六六六的化学名称是1、2、3、4、5、6-六氯环己 烷(六氯化苯),它有几种常见的异构体,六六 六的杀虫活性取决于其中γ-六六六的含量。 六六六对光、空气、热和二氧化碳都很稳定,又 耐强酸。
Ⅱ
CCl4 (10ml/kg, i.p.)
CCl4 + silymarin (100 mg/kg, p.o.) CCl4 + PT (50 mg/kg, p. o.) CCl4 + PT (100 mg/kg, p.o.) CCl4 + PT (200 mg/kg, p.o.)
134.50 ± 10.19a
(1)脂水分配系数
–化合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 –脂水分配系数大:简单扩散,通过生物膜,易在脂肪组 织蓄积,侵犯神经系统; –脂水分配系数小:离子化基团,水溶性强,不容易通过 生物膜,易随尿排出体外。
(2)电离度
– 即化合物的pka值, pka值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pH环 境中电离度不同,影响其跨膜转运;
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2.1.2 毒性(toxicity)
• 定义: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 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 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 影响因素: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等。 • 接触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等。 • 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在毒理学研究中,通常按给动物染 毒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氰化钾 砒霜 叠氮钠 敌敌畏 (NaN3) (KCN)
(As2O3)
(DDVP)
LD50 : 5 mg/kg LD50 : 20 mg/kg
LD50 : 27 mg/kg LD50 : 80 mg/kg
From : /
基本特征:
• 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并
67.70 ± 7.09b 111.35 ± 9.19b 86.32 ± 9.13b 72.63 ± 6.87b
220.33 ± 15.32a
128.47 ± 8.20b 155.83 ± 13.53b 135.13 ± 17.42b 121.39 ± 8.02b
Ⅲ
Ⅳ Ⅴ Ⅵ
2.2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来自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如剂量、效应与反应、联合作用、毒性参数
和安全限值等。
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 2.1.1 毒物(toxicants/poison)
• 定义:一般认为,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 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 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 效应(effect)/量反应:机体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 学改变。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如毫克、单位 等。
• 反应(response)/质反应:机体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表现 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population) 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如死亡率、肿 瘤发生率等。 •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随着外源化学物 剂量的增加,对机体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 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2.3.4.3 DDT
–又叫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
三氯乙烷; –化学式(ClC6H4)2CH(CCl3)。 –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 杀虫剂。 –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从70年代 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DDT一般毒性与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 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它能经皮 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
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