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之最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葵花之最课后反思范文(2篇)

葵花之最课后反思范文(2篇)

葵花之最课后反思范文《葵花之最》这篇文章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么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全文语言优美含蓄,读起来耐人寻味,读后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的小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生长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对长年累月守卫祖国边防、默默奉献的边防战士了解不够。

教学中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预习收获。

2、抓住描写葵花盛开的段落,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运用换词品味,联系上下文谈感受,反复诵读等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昆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执著的信念。

3、在反复品析文章后,指导学生由花想开去,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感悟,不仅体会到对边防战士的敬佩,更上升到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启示。

这些目标在课堂上基本落实,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中一步步走进文本,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受葵花执著的精神,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体会到对边防战士的敬佩之情。

葵花之最课后反思范文(2)《葵花之最》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它以一朵葵花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坚持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人公葵花,虽然只是一朵普通的花朵,但却展现了坚强和无畏的精神。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生活和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坚持的重要性。

葵花在面对困境和逆境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向阳光努力生长。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应该像葵花一样坚定,始终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尽管生活中会有很多困扰和挑战,但只要努力坚持,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电影中的葵花也告诉了我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葵花渴望能够开花,即使在荒凉的土地上,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梦想。

这启示我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论环境如何,都要保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葵花之最》阅读感悟

《葵花之最》阅读感悟

《葵花之最》阅读感悟葵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以其巨大的花朵和向日性而闻名。

每天早晨,当太阳升起时,葵花的花朵会迎向太阳,晚上则会转回原位。

这种向日性是葵花的独特之处,也是我对它的感悟。

在我的理解中,葵花的向日性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葵花总是敢于面对,努力追求光明和美好。

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正如葵花一样,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勇敢地面对困难。

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我们都应该相信,只要坚持努力,积极向上的态度会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葵花之所以能够保持向日性,是因为它能够感知到太阳的存在。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经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够发现它们的存在。

不要让困难和挫折遮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美好的一面。

要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和事,享受生活的点滴美好。

葵花的向日性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葵花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它相信自己可以追赶太阳,所以才能坚持不懈地追逐。

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要被别人的评价和质疑所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向前迈进。

葵花之所以能够追逐太阳,还得益于它的坚持和毅力。

葵花每天都要不断转动花朵,追随太阳的轨迹,这需要它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

我们也需要学会坚持和毅力,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冷静和坚定的信念,不轻易放弃。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目标。

葵花的向日性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特性,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追求更高的目标。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葵花之最》是毕淑敏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再讲读课上,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昆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顽强的生命力,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精神。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基于这一目标,我的教学预设及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交流了搜集到的资料,当然在课前我已经看过,选择合适的相关资料,指定学生为大家提供,这样节省了课上的时间,鼓励了学生搜集资料时进行必要的筛选。

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读了课文后的直觉。

接下来我们分组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音的字,写在纠错本上,然后交流,由老师写在黑板上,指明领读,再由学生指名测试,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字音校正率很高,大家放声读字音,效果很好。

下面是老师范读,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范读是我的语文课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动情地读,学生静静地听。

……这篇课文很长,必须加快节奏,更要抓住关键句段。

走进课文,我们的第一个话题是找出描写昆仑山环境恶劣,战士生活艰苦的句子。

第二个话题进入文章主旨的感悟部分,即“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有哪些地方描写了葵花?读一读,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这样的葵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从这册书开始,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课后思考题强调,结合具体句子谈感受,这一变化很快引起了我的关注,相应调整了自己的预设。

上课时,我相机抓住学生的发言,“葵花子居然发芽了!……”通过朗读,而且问个为什么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战士们的惊喜,对葵花的赞美——坚韧美丽、顽强勇敢,结合恶劣的环境体会战士们心中油然而生的敬意。

下面的几个关键句段,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读,指名读,说不出来,就再读,结合上下文去读,抓住读得精彩的地方,一定让他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读。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精选16篇)葵花之最教学反思篇1在这周学校开展的“同轨班互听语文课”教学活动中,我执教了《葵花之最》一文。

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接受考验的好机会。

《葵花之最》选自毕淑敏的集《我的故事》。

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教学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以课题“葵花之最”的“最”字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描写这株葵花生命历程的段落(发芽、成长、开花即被冻死),体会葵花顽强的生命力,进而体会到作者是借葵花来赞颂昆仑山上的边防战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在听课活动中,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围绕葵花写了几件事,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各个生长过程葵花的生长,让学生找到文章重点句段(发芽、成长、开花即被冻死),并给出自学指导,让学生找出这三个段落中哪些词、句能体现葵花生命力顽强。

在分析葵花的的特点之后,我有提出了问题葵花和我们的边防战士有哪些相同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要讨论,并升华主题。

回顾这节课,我自己进行一下反思:一、课堂评价语比较单一,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缺乏导向性,不及时。

二、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课堂前松后紧。

三、缺少朗读的指导。

四节课都重视了学生的朗读,但缺少必要的指导,只告诉学生要读出葵花的坚强,到底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读,都没有进行指导。

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是这样,我通过这次活动,切实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意识到自己与优秀教师之间还有很大很大的距离。

今后我还要向其他教师虚心求教,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篇2《葵花之最》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小小的葵花在毕淑敏的笔下呼之欲出,它居世界最高,也更美。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青铜葵花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准确的《青铜葵花》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葵花的爸爸发现了无意间发现了一块葵花田,他觉得那很美,于是拿出笔画了起来,画着画着,他突然发现葵花不见了,此时他是多么着急呀。

但他不知道葵花是和青铜出去玩了,于是他找到了老榆树下,没有看见葵花,却看到了一只小船,于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坐上小船就去找葵花了。

划着划着,只见一股旋风一下子旋转到小船上,小船顿时翻了,一个路过的人看见了,连忙朝岸上的人呼喊。

那时的河边已挤满了人,葵花也赶了过来,发现落水的竟是她爸爸,他在那里哭泣着,一遍又一遍的叫着爸爸,而她却永远也听不到爸爸的回应了。

扩展资料人物介绍青铜一个生在乡村最贫穷家庭中的男孩,仅靠卖芦花鞋生活,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变成一个哑巴。

可想而知,青铜是个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孩子,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面对苦难时他依然善良,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

青铜,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努力成长,在上学时选择放弃,在葵花教他学习时无比专注。

葵花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女孩,却因为“文革”跟着爸爸来到了陌生的大麦地,过上了一个农村孩子的生活。

可想而知,她当时的无奈和不适。

雪上加霜的是:葵花,从一个生活在父母怀中幸福的女孩变成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被别家收养。

她不会干农活,但是她认真去做;她吃不惯野菜和糙米,但她从不抱怨;她分不清草和麦苗,但是她还是学着放牛。

面对一件件的难事,葵花努力适应,一点点地学。

奶奶虽然青铜家是大麦地最贫穷的,但奶奶却永远是一副干净的面孔、整洁的衣裳、银发被她梳理地一丝不苟、衣服也是一尘不染。

在遇到水灾,家被毁了,急需钱重建家园的时候,奶奶变卖自己的嫁妆,四处借钱,但奶奶却从未曾改变她的骨气和自尊。

虽然奶奶的一生生活十分拮据,但她从未向贫困低过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铜葵花《青铜葵花》读后的感受1、《青铜葵花》读后感最近,我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特别的机缘使一个乡村男孩青铜和一个城市女孩葵花,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doc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doc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葵花之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教学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葵花之最》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中谈到的葵花是最()的。

生:浏览课文并思考,找出答案。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的葵花。

”)小黑板出示,全班齐读。

二、探究文意:1、理解葵花的“最小”提问: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葵花是最小的呢?预设:A、“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B、“这棵幸运的葵花……在寒风中抖个不停。

”……师:它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弱小呢?(气候、环境、海拔原因……)提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这里气候恶劣的?预设:A、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

(以选择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B、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C、昆仑山常年积雪,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师:在战士们看来葵花是“活不了”的,可是葵花却坚强地成长起来。

而且是那么绿、那么高。

2、理解葵花的“”提问: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葵花是的呢?预设:A、“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

”B、“葵花子居然发芽了!……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3、理解葵花的其他之最师:你认为这棵葵花还是一棵最什么样的葵花?为什么?A、最坚强的葵花:任凭风吹雨打,它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最后还绽开了一朵明艳的花。

B、最珍贵的葵花:他是孩子们精心挑选的,代表孩子们对边防战士的热爱与敬佩之情。

C、最幸运的葵花:虽然昆仑山环境恶劣,但是却有战士对葵花的爱护与呵护。

7葵花之最

7葵花之最

7葵花之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昆仑山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生命力的顽强。

2.能够自觉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

3.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教具准备】1. 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出课题。

(一)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

以“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昆仑山的资料展开交流。

还可以借助课后的“我的资料夹”共同感受。

课件出示交流话题预设:师生交流会以“那里环境恶劣”展开,顺应下面的环节。

课件出示一组昆仑山图片(二)教师引导: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

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

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

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

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

(三)教师板书课题。

书写“葵”字时,提示学生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理解不了的词语勾画出来。

去了解那棵葵花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二)浏览读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三)学生反馈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力求语言简练、思路清晰地概括课文大意。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4word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4word版
(三)自学第三部分
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四、质疑答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老师抛出的问题:“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自学文本
课文围绕葵花写了哪些事情?
三、交流研讨
(一)学习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二)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八、交流研讨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知识点,把不明白的词语通过问同学、查字典弄明白。
五、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是:宫嫔 和煦
学生可能提不出的词语是:蜥蜴 一帧
教师要抛给学生的词语是:惬意 醇厚
六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4分钟后,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做到相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葵花之最》教学反思
良杖子小学李淑萍
今天执教了《葵花之最》这篇课文,教后我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忽视深层次的东西,只了解文本表面的内容,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抓住本文线索。

我以课题《葵花之最》的“最”字为线索展开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葵花的“最小”与“最高”的句子来感悟所赋予葵花的品格。

通过找,读,悟,体会葵花的品格。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一主线的设计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

二、抓住葵花与边防战士的联系。

在通过葵花体会战士的高尚情操时,我采用了在文中找两者的联系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文章一明一暗的两种歌颂对象。

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葵花和战士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出,1、葵花和战士同样身处在恶劣的环境下。

2、葵花和战士都有着战胜艰难的毅力与品格。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体会出边防战士的崇高精神。

本节课上下来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比较的时间较少。

在比较两者的联系时,分析的太过于范范,没有切实的剖析透彻。

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

有句话说的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令我非常遗憾的是:这节课的情感体验被忽略了。

体会战士的心情与感受时与情感朗读相脱节,显得“悟深情浅”。

这也是我在教学语文时的一个顽症,即为了能完成既定的每个教学环节,经常挤占朗读时间。

今后应极力弥补这一缺憾,还给孩子一片体验情感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