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非遗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制定一份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课程目标小学非遗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传统手工艺:学生将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技巧,如刺绣、剪纸、编织等。
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将了解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培养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2. 传统音乐舞蹈:学生将学习传统音乐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对音乐舞蹈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传统戏曲表演:学生将学习传统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唱腔、表演动作等。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他们将了解到中国戏曲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培养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4. 传统节日习俗:学生将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传统手工艺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作品,从中感受到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2. 观摩交流:组织学生观摩非遗大师的示范表演或作品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心得体会。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非遗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法1.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评价学习成果。
他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表演的音乐舞蹈或戏曲等,让其他同学和家长欣赏和评价。
2. 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非遗课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笔记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10105Z10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1、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教学参考书:1、于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08-01出版;2、张岂之叶国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西安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3、乙力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3 月出版;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如下几点:一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中开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以传统文化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可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现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体系与生活体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即是把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与关系以文化的载体带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土壤中更接地气。
三是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一种化成的活动,二者形成合力——即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素与功能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素与功能整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四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与极高的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安排能更有效地激活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高校人文素质类必修课程,旨在通过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同时,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包括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传统文化精义》和《中国古诗文赏析》。
其中,《传统文化精义》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传统美德的路径,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XXX时期的哲学,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不断实现文化创新;《中国古诗文赏析》则包括散文漫步、古诗词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元曲赏析、明清小说赏析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时数为32,学分数为2.考核方式为考查,先修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续课程为暂无。
由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负责开课。
义和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流派的发展和地位变迁。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9)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课纲领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其主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美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构造,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
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联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骄傲感,培育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进一步陶冶身心,培育在生活顶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可以以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建将来。
2.教课的基本要求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议论和思虑,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关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2)可以从整体上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特征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虑,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糟粕,(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建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可以以本课程教课为基础和依靠,拓展知识构造,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合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合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
总学时54, 3 学分。
此中理论课44 学时,社会观察10学时。
4.主要教课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讲堂讲解为主,采纳多媒体教课手段和启迪式教课,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引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课效率。
经过一系列教课活动,激活思想,启迪思虑,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行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尽数穷尽,建议将一些合适议论和沟通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议论和沟通,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踊跃性。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意义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旨在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2.1.1 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1.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2 中国古代文化2.2.1 先秦文化2.2.2 儒家文化2.2.3 道家文化2.2.4 儒家与道家的并称2.2.5 唐宋文化2.3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3.1 中华礼仪之美2.3.2 传统节庆文化2.4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4.1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2.4.2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2.5 中国传统文学2.5.1 古代诗词及其韵律美2.5.2 传统戏曲艺术2.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6.1 儒家思想2.6.2 道家思想2.6.3 佛家思想2.7 中国现代文化2.7.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2.7.2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3.1.1 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1.2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3.1.3 熟悉中国传统礼仪、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基本特点3.1.4 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3.2 情感态度价值观3.2.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3.2.2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2.3 培育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3.3 实践能力3.3.1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3.3.2 培养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能力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4.1.1 理论教学4.1.2 实践教学4.1.3 讨论交流4.1.4 多媒体辅助教学4.2 课程设计4.2.1 开设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4.2.2 安排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4.3 评价方式4.3.1 平时表现4.3.2 期中考试4.3.3 作业4.3.4 期末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5.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六、其他事项6.1 注意事项6.1.1 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视野6.2 教学团队6.2.1 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6.2.2 配备专门的助教和实验助理,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6.3 课程更新6.3.1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6.3.2 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上即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对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 学期学时数: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4)国学经典导读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
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了解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比较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理解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课时)
了解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时期的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文化隆盛的隋唐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时期游放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明清的文化专制与启蒙、开新。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课时)
了解中华各民族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了解中外文化的两次大交汇。
中编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2课时)
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字的特点,以及其人文精神,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基本分类与成就。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课时)
了解中国科学与技术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科技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课时)
掌握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的特点,认识重教的传统的意义。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文化中的地位、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课时)
了解辉煌的中国远古艺术、古代艺术的各类成就,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境界。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
了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成就,以及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课时)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课时)
了解中国远古宗教、道教、佛教的特色,以及儒学和理学的宗教功能,认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课时)
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传统,认识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认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下编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课时)
认识中国文化的类型,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课时)
认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及其功能。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课时)
认识文化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从道义、功利、理欲等方面开展深层的价值观讨论,认识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转变(2课时)
了解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总复习(2课时)
了解中国文化发展新的阶段特点,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和道路。
进行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