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让青少年接受国学熏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

让青少年接受国学熏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或许正因为如此,目前全国各地有许多中小学校正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教育活动号召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标准,既要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要做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根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
由此,我想就大力创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谈点个人看法。
我高度赞同并大力倡导广阔青少年学生加强学习优秀国学经典。
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
倡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 : 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而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我所接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青少年学生也是赞同学习国学经典的。
有位中学生说:“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
〞事实确实如此。
由于青少年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比拟普遍,自从他们接受国学经典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他庞大的知识系统为生命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与有效的营养。
世界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性各个方面的培育,包括人格的塑造、才华的挖掘、情绪的认知与管理、意志力的锻造、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充沛的资源。
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已经有四个年头了,在我讲授国学中,有很多收获,现呈现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榜样的力量我们所知道的古圣先贤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张良、诸葛亮、王羲之、蔡伦、李世民、玄奘法师、吴道子、李白、杜甫、王维、孙思邈、苏东坡、欧阳修、韩愈、张载、周敦颐、王阳明、曾国藩等等,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榜样所引导,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往对方的路上走,传统文化的成人之道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与道路。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多少前贤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比如玄奘法师,孤身一人穿过沙漠和崇山峻岭去印度求法,水囊还在沙漠里坏掉了,连续5天没有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继续前行呀!而现在,都市中的我们只要一天没有水,就会闹翻天了。
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学好很快,学坏也很快。
我们班有个学生,看到了孔子的故事,就跟我说,她要以孔子为榜样。
这样的孩子多么可贵,这么小就懂得要以孔子为榜样。
二、审美能力及创造力的开发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读不好一篇古文,写不出一手好字,更不用说一纸漂亮的文章以及浩然的正气开阔的胸襟远大的志向。
我们的老祖宗们,从小学开始,他们称为蒙学,还在小学阶段,就从音韵声律上去感受我们的汉字之美,就开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这些文字美,有了天然的节奏吧,已经有了自然、历史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 品质的培养,如尊老爱幼、谦 虚谨慎等。这些品质有助于青 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 德品质。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青少年 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 授,还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发展。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 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发展。
03
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化艺术
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给青少年,并激发他们的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
塑造价值观
培养道德品质
提升文化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如 仁爱、礼让、诚信等,对青少 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强化民族认同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青少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青 少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05
CATALOGUE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 的实践应用
虽然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有积极影响,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引起青少 年的兴趣。因此,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如通过互动体验、多媒体等手段,使传统文化教育 更加生动有趣。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为 孩子树立榜样;学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社会应提供更多传统 文化活动和资源,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何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
青少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让青少年了解和熟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古代文人故事、古代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等。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方式,激发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还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让青少年在学习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
青少年在参与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中,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可以组织青少年参观古代文物和历史遗址,参观传统手工艺品工坊,学习传统音乐和舞蹈,举办传统文化体验营等。
通过亲身体验,青少年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重创新和发展。
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片、游戏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媒介和形式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同时,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用软件和互动平台,让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四,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
应该加强家庭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歌曲、视频等方式向孩子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社会可以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如成立传统文化学习社团、举办传统文化文艺演出等,吸引和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
同时,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合作,共同推动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总之,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以及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作用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
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和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
通过传统的家庭教育,青少年能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懂得感恩。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规范。
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了各种礼仪规范,这让他们懂得如何以礼待人、懂得分辨是非、敬畏权威。
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了青少年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勤奋和坚韧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如孔子、李时中等。
青少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会懂得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勤奋和坚韧的精神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美德也包括诚信、忍让和宽容等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品质。
这些品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出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的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塑造了他们的勤奋、坚韧和诚信品质;培养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其作为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渠道之一。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正在逐渐减弱。
这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让青少年了解、尊重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柱。
要想让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首先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亲子活动等形式,向青少年介绍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
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和故事,向青少年宣传崇高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
要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现实需求,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问题相结合,让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培养青少年欣赏艺术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要鼓励青少年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要想让青少年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要通过比较分析,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和联系,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这些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文人墨客文化等,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青少年健康豁达的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儒家经典《论语》中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有很强的教化作用,通过正确的言行举止,传递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青少年能够明白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义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辨和智慧的培养。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佛家文化注重禅修和悟道,通过冥想和学习佛理,可以让人心灵平静、思维清晰。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和思辨能力,而且对于修身养性、提高自控能力也非常有益。
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文化注重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孝道、友情、礼仪、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青少年能够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观和社会观,培养出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尚。
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这些文化,青少年可以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关注环境保护,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教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思辨和智慧的培养,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观和社会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绿色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这些启示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人格素养和道德修养,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而要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受益,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本文将就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结晶,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养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和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它对中国社会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1. 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包括忠诚、孝顺、礼让、孝道等。
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2.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倡“仁爱”“诚实”“忠恕”等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美德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引导他们摒弃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培养优秀品质和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人的完善和高尚。
在这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青少年能够培养谦虚、宽容、厚德载物的优秀品质,形成高尚的情操和为人处世的道德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以人文为中心,又涵摄宇宙万物。
抬头看,犹如千层宝塔,非登高不能望其远;闭目思,好似万丈深渊,非临渊不能探其究。
从古老的《易经》到诸子百家,从正统的儒家经典到儒释道的三足鼎立,无一不注重人格的完美、理想的追求和以修身为本。
正是这种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朽的灵魂,酿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血液,更成就了世界的历史,为世界创造了无数不朽的第一。
“1986年,英国著名学者坦普尔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是在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导下写成的。
他在书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是源于中国。
他介绍了古代中国的100件发明创造,称之为100个‘世界第一’”。
[1]考察这一百个第一,都出自于中国的元代以前。
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可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世界级发明创造的人才来的。
又如德国教育家卡尔?伯克博士所说:“中国人民勤劳、聪明,为人类文化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我们德国人总说,当我们的祖先还穴居在树林之时,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倘若中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
[2]卡尔?伯克博士的这段话不仅是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评价,更揭示了一种关系:我们中国的教育不能脱离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同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本质所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被荡涤着,变革中的教育也几乎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归宿,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
我们的教师上课是为了传达考试大纲的知识结构要求;我们的学生埋头苦干,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即使是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大多数时间也是用在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上,而剩下的少部分时间才是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近期,我在校文教书店做的一次“课外阅读”调查显示:78%的同学在“最喜欢的书”一栏选择了《红楼梦》、《论语》等,然而在“看得最多的书”中选择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书籍的却达到了72%。
有同学说:“现在课程紧,又忙着过级,哪有时间读那些‘闲书’啊?这些书又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追逐的只是一个世俗的现代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功利、成功似乎成为人生的全部意义。
我们的评判标准也逐渐由过去注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转向注重人的功利取向和社会实用性。
我们的很多同学,早已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浪漫,浮躁地追求着个性与自我的貌合神离,趋之若骛地扑向了功利性,高效性的纯工具理性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正迅猛地吞噬着一切高品味文化。
也就是说,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将中
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迷惘的境地,导致了我们教育丧失了最为本质的人文性。
为此,笔者提供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仅作参考。
一、提倡人文性教育
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是以人为本,德法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
当前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与此方针相结合,提倡人文教育,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性”的教育,使教育人道化和人性化,其手段是要加强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坚持科学性与倡导“人文精神”相结合。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的基本立场。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求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当然,我们的“人文教育”不需要口号、呼声,而是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站稳脚跟,使他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良性格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二、充分挖掘文化宝藏
我们要充分挖掘文化宝藏的可利用性,注重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利用。
我们的文化,多是以历史典籍、文物古迹、文艺作品等客观形式流传下来并呈现出来的,它是世代人智慧的象征,是中国人坚韧性和创造精神的结晶。
我们的教育应该创造这样的条件,让青少年有机会去触摸、去了解、去关注这些蕴含了数千年文化的客观事物,让青少年领略它的璀璨,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它们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图书馆里的线装书,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并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让青少年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让他们不只是算计事物对于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的归宿与寄托。
三、营造高品味的学校文化环境
高品味的学校文化环境可用“文”、“雅”两个字来概括。
“文”体现知识,不仅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而且在整个校园环境都应该体现文化的气氛。
学校的历史文物、名胜景观和花草树木该有标牌说明;道路房舍、实用设施和工作规范等有明文指南。
“雅”是高雅、雅致。
学校要体现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
景观布置、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要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熏陶。
总之,校园的环境该使任何人一进入校园便能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人文的气息。
校园
处处传达的是一种崇高广博、自然深邃的文化气息。
四、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适时邀请校内外学者、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以及各界名流登台讲演。
集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知识和思想精粹,聚时事和人物焦点,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开办一系列面向全校师生的人文讲座。
另外,积极倡导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校文化氛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性和科学素质。
带动全校各种读书会、沙龙、学生社团等多元文化的文化活动,形成浓郁典雅的文化氛围。
当代青少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是通常所说的拥有某种职业或某种学历,而是意味着能够运用理性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客观真理、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脑力劳动者。
对于当代青少年,他们应该不只算计事物对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更多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他们该不是无条件地顺应时尚与潮流,不是盲目顺从于规范的体制,而是有自己独立的体验能力、独立的人格;他们不该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者,而是有一种博爱的胸怀,对于他人、社会及自然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断追求中获得生命的提升、找寻精神的归宿。
总之,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着眼于青少年思想精神的传承与拓展,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精神的充实、人文的追求;应该毫不怠慢地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子们终身牵系的灵魂故乡、文化家园;应该理直气壮地树立传统文化的权威,使学校成为莘莘学子心驰神往的学术殿堂。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注解:
[1]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济南画报出版社2003年P214。
[2]1998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参考文献:
⑴董广杰,龙的传人与龙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⑵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⑶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⑷云慧霞,北大问学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翟启明,西华师大文学院教师;陆燕,西华师大文学院2004级语文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