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赵冬梅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赵冬梅副教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 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是陕西师范大学重点发展的主干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认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问题,掌握中国古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和重要制度的内容,弄清重大事件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了解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变迁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个世纪,本课程只在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开设。
本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学院也开设了中国古代史课程。
目前,两院生源充足,本课程在历史教育方面继续充当着主干课程的角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建设中国古代史课程的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形成了一支良好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团队的主要成员教学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
最近十年,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措施较多,择其要者,盖有数端:其一,引进竟争机制,通过“挂牌教学”、“观模教学”和教研室活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其二,优化教学环境,以“教学论坛”和“写作园地”为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纷围。
其三,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和时代要求实施教学改革,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些措施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中国古代史课程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讲授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历史。
全部课程分为6大模块,15章,70节。
对应课时如下表所示:。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0018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学分:4学时:64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开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1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在一百多万年里尤其是最近的数千年里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轨迹。
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中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适应从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2.专业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能够运用《史记》等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综合能力: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导言1.教学内容:历史,中国古代史,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
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
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
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
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
唐代均田制变化。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发展科举制。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内容: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1.隋的建立与统一2.隋的政治3.隋朝灭亡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1.唐的建立与统一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崛起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2、藩镇割据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一)隋代制度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2.地方郡县二级制3.《开皇律》4.府兵制(二)唐代制度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5.兵役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社会经济(一)土地制度1.隋代均田制2.唐前期均田制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二)赋役制度1.隋代租调力役制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3.唐后期的两税法4.唐代工商税(三)户籍制度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农业与水利2.手工业与行会3.商业与城市4.柜坊与飞钱5.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讨论:1.评价唐太宗与武则天2.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六、隋唐民族关系(一)突厥及其他北方民族(二)吐蕃及其他西北民族(三)南诏(学生自学)(四)东北诸族七、隋唐中外关系(一)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二)与朝鲜、日本的友好往来(三)中印文化交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隋唐辽金卷》上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3.《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4、《新唐书》、《旧唐书》中华书局 1 976年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中篇三联书店1956年6、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杜1987年《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唐长孺等编《汪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复习思考题:1.隋朝的历史地位2.简评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4.简论唐代中央、地方官制特点5.隋唐均田制与土地占有状况的演化6.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7、隋唐周边民族及民族关系概况8.唐朝与日本、印度经济文化交流概况第七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907--1279)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
辽朝政治。
党项族兴起与元昊建夏。
北宋与西夏和战。
女真族建金。
宋政权南迁。
金在中原统治确立。
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基本掌握: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与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南宋军民抗金斗争,辽的北南面官制,金的猛安谋克制,辽的社会经济,辽宋夏金的经济联系,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与中外文化交流。
综合分析:北宋王朝军权、政权、财权的集中。
科举制的发展、完备。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与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
教学内容:一、五代十国: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1、全国政局2、中原五代更迭与周世宗的改革3、环绕中原的十个小国及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辽宋夏政权并立1.辽在北方的兴起及其南向运动2.北宋建立与中央集权制加强3.北宋中期的变法运动与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4、西夏及其与辽宋关系三、南宋与金对峙1.金朝建立和辽、北宋灭亡2.宋政权南迁与南宋军民抗金斗争(学生自学)3.岳飞北伐中原与“绍兴和议”4.汉族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四、辽金政治制度1、辽朝政治制度“斡鲁朵”制四时捺钵中央北南面官制地方州县制与头下军州制2、金朝的政治制度勃极烈与猛安谋克制中央、地方官制与科举制课堂讨论:比较北宋、辽、金政治制度的异同。
五、辽宋夏金社会经济及其经济文化交流(一)宋代社会经济1.北宋社会阶级结构2.赋役制度3.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二)辽的社会经济1.长城以北辽阔疆土的广泛开发2.城市与商业(三)金朝的社会经济1.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2.东北地区的开发(四)辽宋夏金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1、宋与辽夏金的经济联系2、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与中外文化交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3、[元]脱脱等撰《宋史》、《辽史》、《金史》中华书局1976年4.舒焚《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6.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7.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9.何俊哲等《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lo.周宝珠等《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复习思考题;1、五代十国历史发展特点2、五代迄宋末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4、北宋中叶统治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5、简要评价王安石变法6、简述契丹政治制度的特点7、宋代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变化的表现及影响8、宋代海外贸易状况如何9、名词解释:澶渊之盟猛安谋克绍兴和议第八讲元(1206—1368) (1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蒙古族兴起。
蒙古南进中原及对吐蕃、大理的征服。
元朝的社会结构与土地关系。
基本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和早期蒙古国家制度。
蒙古军三次西征。
忽必烈称帝建元,改汉制,用汉法。
元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朱元璋势力的发展。
综合分析:元朝疆域与大统一意义。
行省制度的定型与对边疆控制的加强。
元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
教学内容:一、成吉思汗与蒙古国的崛起(1206—1259)1.成吉思汗统一前蒙古草原形势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3.早期蒙古国家制度4.蒙古灭夏与灭金5.三次西征6.对吐蕃、大理的征服二、元朝前期统治(1260—1293)1、忽必烈称帝建元2.元朝疆域与大统一3.行省制度的定型4.对边疆控制的加强5、制度建设6、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与对外贸易,欧洲对中国的了解三、元朝中后期统治(1294——1368)1、政治危机2、社会结构与土地关系3、元朝的覆亡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第一编郭成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杜1986年复习思考题:1.简述蒙古汗国的统治措施2.简评成吉思汗3.忽必烈推行汉法的内容及意义4.元朝疆域及元统一的历史意义5.元朝如何加强对边疆的控制6.简述元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第九讲明(1368--1644) (1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
卫所制度。
明中期土地集中,农民流亡与农民起义。
明后期的黑暗政治。
东林党反宦官的斗争。
市民反矿监税使斗争。
明末农民战争。
基本掌握: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明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与管理。
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
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倭寇之患与隆庆开关。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综合分析:明初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调整。
学校和科举制。
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郑和七下“西洋”。
张居正改革。
教学内容:一、明朝前期封建秩序的恢复(一)明朝统治的确立与开国制度1、明朝统一全国2、地方废行中书省3、中央罢中书省、废丞相4、学校与科举5、特务政治与文化专制(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1、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2、仁宣之治(三)明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1、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2、户籍与赋役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 明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与管理(学生自学)1.漠北与东北2.西北与西南二、明朝中期的政治(一) 政治走向腐败1.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2.首辅专权与内阁纷争(二)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增长与手工业进步2.商品经济发展与农村关系的变迁3.城镇经济的兴盛与商人集团的崛起4.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l、土地兼并与赋役加重2、人民流亡与农民起义(四)张居正改革1.整饬吏治2.整饬边防和俺答封贡3.一条鞭法三、明王朝的衰败与明末农民起义1、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发展2、市民阶层的反矿税斗争3、东林党议4、满族兴起与明、后金(清)间的战争5、明末农民起义四、明朝的对外关系1、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2、倭寇之患与隆庆开关3、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葡萄牙占据澳门,西班牙相继东来,荷兰侵据台湾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课堂讨论:明中期城镇经济的兴衰与商人集团的崛起参考书目:1、《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第二编王天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4、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5、吴晗《朱元璋传》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复习思考题:1、明初国家体制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2、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3、简述明中叶统治危机的表现4、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5、明中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试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7、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探讨8、名词解释:靖难之役土木之变第十讲清(1644—1840) (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清朝在中原统治的确立。
农业的高度发展与发达的手工业。
满族贵族的逐渐腐败,吏治败坏,军备废弛。
连绵不断的反清起义。
基本掌握:清定都北京。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
英使臣来华。
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扰。
综合分析:平定三藩之乱与统一台湾。
国家大一统的完成,雅克萨之战与中俄界约,统一漠北,平准大业的完成,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康乾时期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教学内容:一、奠定国基(1644一t68S)(一)清朝在中原统治的确立(二)平定三藩之乱(三)统一台湾二、康乾盛世(1684—1795)(一)国家大一统的完成和边疆地区管理与开发1、雅克萨战争与中俄界约2.统一漠北3.平准大业的完成4.土尔扈特部万里归国5.西藏地区行政体制改革6.边疆地区管理机构和民族统治政策(二)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1.国家中枢机构的嬗变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驭3.《大清律例》和司法制度4.八旗和绿营5.强化思想控制(三)传统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1.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2.农业的高度发展3.发达的手工业4.商业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四)对外贸易的发展1.清初海禁的解除2.中俄陆路贸易3.从四口通商到广州单口通商4.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三、嘉道中衰(1796一—1840)(—)人口压力加剧(学生自学)(二)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三)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四)连绵不断的反清起义(五)英国等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迫近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中国历史》第三编成崇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一、二册) 人民出版杜1980年1984年版4.[台湾]肖一山《清代通史》(上、中、下)5.姜守鹏《明清社会经济结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7.《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复习思考题:l、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和清朝对台湾的统—与管辖2、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哪些发展和特点?3、康熙帝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所做的贡献4、简述清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