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酵母菌数量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合集下载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教学反思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教学反思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教学反思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酵母菌生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实验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器材:- 酵母菌培养液:包括营养液、酵母菌培养基等;- 显微镜:用于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试管架、试管夹等实验常规器材;- 温度计:用于测量培养液的温度;- 其他实验器材及试剂。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液:按照酵母菌培养液的制备要求,配制所需的培养液。

2. 建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培养液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3. 控制外界因素: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控制温度、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4.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定量的培养液,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5.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图表。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实验组酵母菌的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影响酵母菌生长的因素。

首先,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温度,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迅速,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生长受到抑制。

其次,营养物质的供应也是酵母菌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培养液中加入了足够的营养物质,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营养。

此外,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也影响了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酵母菌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每次分裂能够产生两个子细胞,因此其数量呈指数增长。

实验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在观察和记录数据的同时,深入理解了酵母菌生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并能够准确地记录和解读实验结果。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专题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专题实验)
分析: 实验的因变量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密度),实验自变量可以是外 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溶氧量等,也可以是酵母菌自身内在因 素,如菌种的差异、接种时间、接种量的多少等。从另一角度看,实验 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隐藏的变量,但不管哪种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影响,都是通过不同时间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所以除建构种 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这一个目标外,(1)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是人教版 在此探究活动中的另一个侧重面。
其实计数室还有另一种规格:16×25型,即大方格内 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 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 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16×25型计数板的酵母菌量计算问题: 抽样时一般取四角:1、4、13、16四个中方格(100个 小方格)计数。将每一中格放大,可见25个小格。计数重 复3次,取其平均值。计数完毕后,依下列公式计算:
深度 25×16型的计 数板 大方格规格 1mm×1mm×0.1mm 400小格
计数器大方格规格: 2mm×2mm×0.1mm 或 1mm×1mm×0.1mm
25×16
浙科版默认第一种Biblioteka 关于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 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 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 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 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 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 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 的酵母菌总数。每个小方格内含有细 胞数不宜超过10个。(人教版)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 科学探究能力,喜欢动手实验,渴望在探究过程中获 得成功,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及解读图表的能力还 需提高,教学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观察A、B曲线,思考: (1)为什么到一定时间后酵母菌数量不再增加了? (2)到了一定时候,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了,原因是 什么?
可能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除了温度、养分外,生 活空间、种群密度等也须考虑。
4)那么,酸碱度等因素会不会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
再见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25(中格)×16(小格)
16 (中格)×25 (小格)
•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
*
#
#
*
*
• 例一
• 1大格=Βιβλιοθήκη 6中格•=16 X 25小格

=400小格
#
#
#
例二 1大格=25中格
=25 X 16小格 =400小格
高倍镜下的中方格 中方格的边界是双线,计数时以内线为边界
血球计数板计数
计数方法
思考:
#
#
1、设每个中方格中的细
菌数分别是:A1,A2,
A3,A4,稀释倍数为:
B,则样品中细胞数/ml是
多少?
#
#
1立方毫米=1毫升
(A1+A2+A3+A4)/4*16*10*1000*B
• 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
#
# 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
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菌液稀释倍数为B,
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 ,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3. 实验操作
(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配制 材料:用天平称取 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大烧杯量 取1000 mL水。 (2)灭菌 (3)接种 (4)培养 将 A、C试管置于 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 B试管置 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计数 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荡 摇匀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 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 行细胞计数,如记数时发现,细胞数较多,不易分辨,吸取的样 液应当稀释。方法是:将9 mL无菌水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 后立即将1mL培养液移入试管里并充分混匀,使原培养液被稀释 10倍。再依照刚才方法进行取样记数。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1)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的方法。

2、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培养液的体积等。

(2)步骤:先将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显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3、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型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减小误差。

③本实验(“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或“不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④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培养液重新计数。

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

⑥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个/mL。

⑦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但实际上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是总的菌体(包括死菌和活菌),可以通过染色法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活的酵母菌将呈色,死的酵母菌将呈色,然后分别计数,算出两者比例,从而进一步换算出总菌体数中的活菌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教材分析]
1.列举种群的特征列举知识性:
2.了解经历(感受)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尝试技能性.
[学情分析]
1.学生渴望知道发酵过程;
2.学生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与曲线、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希望通过本课程的详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4.依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使学生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活动过程]。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
设:每个中方格的菌数为A,则 每样小品格中平的均菌菌数/数m=l=(AA11++AA22++AA383+0+AA44++AA55)X/804000,000 X 稀释倍数
器材
酵母菌悬液,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无 菌毛细管等。
母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两个菌体计数)。
5.清洗血球计数板
血球汁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 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 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 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 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
优点是直观、快速。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 液(或孢子悬液)放在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 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 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0.1㎜3), 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 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
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 总菌计数法。
(2)步骤:
培养液配制: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葡萄 糖20g,1000 mL水),分装到5个烧杯中(200mL/烧 杯)
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将培养液和取样、计数时所用 的滴管分别灭菌。贴标签。
接种(无菌操作):接种时要在酒精灯附近,用灭菌干 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个 烧杯中加入。(注意滴加量不要太多,避免初始菌数过 多)
4.显微镜计数
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 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若选用25×16规格的计数板则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方格, 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中格(即80个小格),若选用16×25 规格的计数板,则数四个角: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 四个中方格,(即100小格)中的菌体进行计数。

人教版教学课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课件

人教版教学课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课件

S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 型曲线图。
1
2
3
4
5
6
7
时间(天)
学生分组实验情况(2009年11月27日在深大附中)
方案改进三
小组分工合作
组长统计算出本组的平均值,并填入下表。
总 菌 数 (ml)
(天)
1
2
3
4
5
6
7
平均
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三
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了同学之间 协作精神,有利于探究实验的进行,同时也 节省了实验时间。
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增长曲线。
总菌数(每ml)
方案改进一
酵母菌液的制备

(一) 取7个1200ml的锥形瓶,分别加入浓度5% 葡糖糖培养液1000ml,塞上棉塞。
(二) 用高压锅进行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分别标 记数字1-7,代表培养的天数。 (三) 7天前,将0.1g干酵母菌在下午5点放入7 号锥形瓶,摇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6天前将0.1g 干酵母菌下午5点放入6号锥形瓶,摇匀后放入恒 温培养箱…依此类推,7天后得到7组培养不同天 数的酵母菌培养母液。
高倍镜下的中方格
中方格的边界是双线,计数时以内线为边界
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二
考虑到我校实验室配备了数码显微互动平台, 学生将观察到的实时图像传送到自己的电脑 屏幕上,方便观察和酵母菌的记数;同时, 也可以将学生实验的实时图像传送到教师的 电脑屏幕上,实现教师的实时检查,便于教 学反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 的曲线图。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PPT-ppt精品课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PPT-ppt精品课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死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 • • • • • • •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 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酵母菌 数量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血球计数板:一种专门计数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
计数室
1mm
计数室(中间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 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
__0_._1__mm3 ,合1_×___1_0_-4___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计数室
计数室分为25中格(双线边) 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 计数室是由_2_5_×__1_6_=_4_0_0_个小格组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1.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 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2.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 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 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 数量变化。其中养分、空间、pH、温度和有毒排泄物 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2)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酵母菌数量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推导计算
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探究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闻、pH、温度等因素有关。

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探究步骤:
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分析数据,。

画出曲线
注意: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数量变化有差异。

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正确计数个数,只能估算。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正确性,减少误差。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表达和交流
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图4—1 7所示的增长曲线
⑵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白羊帮主
是啊,时间过得好快。

十月中旬重要的事情就是新高考第三次学考选考啦。

这也就意味着“高考时间”已经来临。

距离10月的学考选考还有不到一周时间,对于生物选考来说,如何才能利用这几天实现最有效果的考前复习?
今天,白羊帮主邀请到了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组长王育群老师和杭州市夏衍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陈佳老师,为大家分享生物选考前的抢分攻略!
别人我可不告诉他!么么哒!
攻略传授人: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组长王育群老师
考前一周,复习重点是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解题规范。

依据考纲,回归教材,突破重点
新高考生物试卷包括必考题和加试题两部分,分别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建议考生可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选择题部分:新高考生物试卷选择题部分共28小题,知识的覆盖面较广,考查三个必修模块内容,建议考生充分利用考试标准,依据考纲重新梳理一遍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在考前一天再对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加强巩固,以全面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非选择题部分:共5小题,纵观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这两份选考卷,各题考查内容、分值等相对稳定,建议考生可逐题突破。

(1)必修:前3道非选择题是必考(学考)要求,3个必修模块各1题,复习时尤其要落实好生态、光合呼吸和遗传定律等核心考点,注重模块内的知识综合。

(2)选修:选修一和选修三的综合题为加试(选考)要求,试题与教材的相关性较密切,所以读透课本,精准把握知识点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选修一加强7个要求实验的原理、步骤、结果等的理解和迁移运用,特别要关注与选修三有关联的技术的理解,如植物的组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等;选修三应加强各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流程及应用的理解掌握。

立足教材实验
选考实验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所涉及的实验情境基本上能在教材中找到其原型,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卷第33题源于
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细胞代谢中“人红细胞的渗透吸水与失水”和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的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2016年4月浙江选考卷第33题源于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的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所以考试标准要求的教材实验、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要逐个进行落实,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

构建解题模型
从教材实验中研究与选考题的命题形式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如:实验的设计思路、结果的表达、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等等,能熟练运用解题模型,如实验设计思路的常规书写模板为:取材(预处理)、分组、编号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因变量(或观测指标)的观察、检测和记录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科学规范训练
建议考生运用解题模型重温浙江省历年的高考实验真题,通过练习明确评分标准,养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提高规范表达的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关注错题,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从错题出发查漏补缺,对考前复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生在前期的复习训练中会积累一些错题,这些题对临考生而言是急需克服的难点,若是涉及高频考点,更是重中之重,在考前一定要温习错题本或整理做过的卷子,尤其是重复犯错的试题,务必找出错误原因,找到办法彻底解决,避免高考中再次出错。

另外,在这期间可做2份左右的90分钟的模拟仿真训练或真题演练,保持良好的状态,做到胸有成竹。

以上文章为中国教育在线浙江高考帮独家约稿
攻略传授人:杭州市夏衍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陈佳江干区教坛新秀
浙江省新高考政策中,生物学科高考由学考部分(70分)和选考部分(加试题30分)组成。

非选择题有3个大题,三个必修模块各有1题,29题为必修3(生态),复习时要侧重生态系统主干知识,重概念、术语,加强名词教学;30题为必修1(光合、呼吸),复习时要侧重主干知识,注重落实书本,重视色素、过程(光反应、碳反应)、物质的作用,兼顾影响因素;31题为必修2(遗传定律应用),复习时加强自由组合定律的练习,结合伴性遗传,重视基因位点确定、概率计算、推导基因型。

对于学考部分,由于题目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所以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要严格把握学考要求,不盲目拓展提升;要高度关注概念教学,尤其关注主干概念。

选考部分包含选择题(6分)和非选择题(24分)。

选择题共3题,三个必修模块各1题,以考查加试要求的知识条目为主。

其中必修1:光合呼吸(如曲线分析题的分析和综合)、必修2:遗传的物质基础(如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关系)、必修3:神经调节(如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神经调节等)三块内容出现概率最高。

复习时要明确加试的35个知识条目的内容及其要求,重视模块内知识的综合,重视综合
型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信息题的解题训练。

选考部分的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2题为选修。

33题为实验题,与原理综生物实验题类似,能力要求高,复习建议: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
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因为该实验只是大体探究数量变化,不需要精确到数量到底变化多少.
网友2
我可以十分明确的告诉你:1、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2、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因为该实验只是大体探究数量变化,不需要精确到数量到底变化多少,变化率如何,再者连等量原则(实验酵母菌基数都是随机的)都无法遵循,又如何重复实验?…欢迎采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