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又称东方蜜蜂木,是蔷薇科植物,其花朵制成的药材被用于治疗各种病症,比如感冒、发烧、咳嗽、高血压、脑病等等。
金银花中所含的成分,为研究其功效进行深入的评估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本文将对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要了解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就需要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
针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一般有四种:单萜皂苷、二萜皂苷、三萜皂苷以及芳香烃。
单萜皂苷是金银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成分,如金叶皂苷、红叶皂苷、白叶皂苷、金银花甙等;二萜皂苷则有多种,如尤克里里皂苷、银杏叶皂苷、紫草皂苷等;三萜皂苷,包括金银花甙和金银花素等;芳香烃,如金银花素、苦参酰苷、芩苷、秋水仙素和芦荟素等。
其次,要深入了解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得先了解各成分的功效。
单萜皂苷可以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炎症;二萜皂苷具有抗肿瘤,降低血糖和降低血脂的作用;三萜皂苷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并抑制病毒;芳香烃又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功效。
此外,还可以利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来进一步研究其功效。
一方面,可以通过药理试验,对金银花的单萜皂苷、二萜皂苷、三萜皂苷和芳香烃等组成成分,进行活性成分的分析和评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免疫学和生化技术,分析金银花各种成分的活性物质,以及其与疾病的作用机制。
最后,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助于基础研究,也支持临床应用。
金银花中的成分,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其中单萜皂苷、二萜皂苷、三萜皂苷和芳香烃组成成分,可以用于抗炎、抗氧化、抗衰老等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而各种生化成分,也可以用于制备抗炎、抗衰老及抗肿瘤等药物。
综上所述,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为进行深入的评估和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将继续研究金银花的化学成分,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_赵国玲

Key words:Flos lonicerae , chemical const ituent s , sum marize
对金银花解热 , 抗炎 , 免疫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 其水煮 液 , 口服液和注射液对 角叉胶 , 三联 菌苗致 热有不 同程 度的 退热作用 , 对蛋青 , 交叉菜胶 , 二甲苯所致水肿有不同 程度的 抑制作用 , 另外还能明显提高下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 巨红细
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 从而证明临床作为清热解毒 治 疗感染性急病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 功能而实现的 。[ 17] 2 .3 保肝作用
中成 药 Chinese T raditio nal Patent M edicine
Dec ., 2002 V ol.24 No .12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赵国玲 , 刘佳佳 , 林 丹 , 章晓骅 , 王 晖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 湖南 长沙 , 410083)
奎尼酸 , 3-阿魏酰奎尼酸 , 4-阿魏酰奎尼酸 , 5-阿魏 酰奎尼酸 。 其它有机酸还有咖啡酸及棕榈酸[ 10] 。 1 .4 三萜皂类 :1990 年陈敏等[ 11] 从金银花中分离出一个新 的含有六个 糖基 的三 毡皂 苷 。 1993 年茅 青 等[ 15] 也分 离 得 到三个三 毡皂苷 , 1994 年 陈敏等[ 12] 又分离出 二个新的双 咖 啡酰基奎 尼酸 酯 化合 物 。 娄 红祥 等[ 13] 分 离出 三 个三 萜 皂 苷 , 分 别 为 :3-O-a-L-rhamno pyranosyl (1 ※ 2)—α— L-ara-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

金银花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介绍药用金银花的本草考证、植物资源、鉴别方法及质量控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方法:查阅国内研究资料并进行汇总、综述。
结果:金银花可供药用的品种有47种且植物资源分布广泛;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三萜类及有机酸等,还富含挥发油;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消炎、解热、保肝利胆、毒副等作用;在临床上有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防治SARS等应用。
结论:应加强金银花有效成分及其构效关系、临床应用研究,充分开发利用其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
关键词金银花、本草考证、植物资源、鉴别方法及质量控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产品开发综合利用。
1 金银花的本草考证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要药。
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瘟病初起,疮痈疖疗以及热心泻痢等症。
诸多的本草古籍对金银花均有记载和论述,而最早对它有所记载,并出现“忍冬”字的书籍是《肘后备急方》。
1.1古代本草关于金银花名称的记载①.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记载:“处处有之。
藤生,凌冬不雕,故名忍冬。
”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余银、姆鸯以下诸名。
金钗股,贵其功也。
土宿真君云:蜜桶藤,阴草也。
取其汁能伏硫制贡,故有通灵之称。
"③.明朝刘文泰《品汇精要》中谓:“金银花,三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片则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
”归纳起来,金银花各种名字的产生是有缘故的。
根据原植物的生长习性命名金银花原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分布范围甚广,在较温暖地方可终年常青。
陶弘景云:“处处皆有,似藤生,更冬不凋,故名忍冬"。
“忍冬”强调的是该植物耐寒性强,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名称还有“耐冬”、“忍寒草"等。
金银花原植物的幼茎草质、蔓生,故本草中多将其列于蔓草类,结果就有一系列带有“草”与“藤”的名称出现如“忍冬草”“水杨藤”“千金藤”“忍冬藤”“金银藤”“鸳鸯草”“金银花膝”“银花藤”“耐冬藤”“忍冬”原植物在生长时。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1金银花质量控制采用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业界对于金银花成品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化学分析方面,特别是对绿原酸含量测定已相对成熟。
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不但作为其原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些成药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但研究发现,金银花中含有较大量的三萜皂苷类和环烯醚萜类等成分,它们和酚酸类成分一起共同构成了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群。
因此,仅以绿原酸作为唯一控制指标是不全面的。
为了弥补采用单一成分含量测定来评价药材质量之不足,近几年,对金银花指纹图谱的研究成为了焦点,以期利用指纹图谱来控制药材的质量。
然而,指纹图谱的模糊性和缺乏谱-效的研究基础,使其在实际质量控制中难以广泛推广。
为此,学术界又提出了多指标质量控制模式,它也将成为版《中国药典》修订的趋势和导向,以期使我国的药品标准更能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
目前在质量控制技术和手段上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薄层扫描(TLCS)法、毛细管电泳(CE)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FTIR)法、气相色谱(GC)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液-质联用技术(HPLC-MS)等,且以HPLC法最为普及。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法主要有单波长和差示导数分光光度法,如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不断改进后,使分析的精密度明显提高。
UV法测得的是具有相同发色团的总含量,而不是单一成分的含量,所得到的含量测定结果有时也仅是参考,如金银花在煮沸后绿原酸降解54.05%(HPLC法),而UV法却显示其含量未变[2]。
为增强UV测定法的专属性,近年来在其测定原理、介质选择、特征性显色剂[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利用钨酸钠与绿原酸瞬间反应后发生特征峰位移,而其他成分则不发生反应[4];绿原酸在柠檬酸钠介质中更稳定[5]。
1.2薄层扫描法此方法集中在对金银花的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测定上。
色谱及扫描条件:吸附剂主要有硅胶G和聚酰胺薄膜,前者多以醋酸丁酯-甲酸-水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常见比例28∶10∶10,多采用单波长330nm作为检测波长,反射法程序扫描[6-7];后者多以异丙醇-甲酸(10∶0.5)为展开剂,用荧光光度法方式锯齿扫描,激发波长为254nm[8-9],试验中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灵敏度较高,可消除黄酮类成分引起的背景干扰。
金银花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金银花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摘要:对金银花的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深入研究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各类成分的药理活性、构效关系,对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金银花药理作用多样,化学成分复杂,质量控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三萜皂类;药理研究金银花即忍冬花,为中医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风散热的功能。
其名始见于《本草纲目》忍冬条下。
忍冬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主治寒热身肿。
陶弘景曰:“处处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李时珍谓:“忍冬在处有之,附树延蔓,黄微紫色,对节生叶。
叶似薛荔而青,有毛。
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项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
”又谓:“茎叶及花,功用皆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金银花的药用部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代以前独用茎叶,明代则茎、叶、花同等入药,此后强调以花为主,其茎叶成为同一植物的另外一种药物,即忍冬藤。
忍冬藤具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作用。
金银花植物来源复杂,在中国分布广泛。
药典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japonica Thumb.、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银花L.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
经近代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金银花对于多种病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认识和新的药效功能的开发。
1 质量控制研究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以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为主,药典规定绿原酸的含量不得少于1.5 %。
但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含量极不稳定,易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据郑欣荣[1]报道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生物、生态因素的影响:A植物体内各器官在其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化学成分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金银花的有效成分功能活性及其健康产品研究进展

金银花的有效成分功能活性及其健康产品研究进展目录1. 金银花的概况与分类 (2)1.1 金银花的植物学特征 (3)1.2 金银花的种类及分布 (4)2.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 (6)2.1 黄酮类化合物与活性机制 (7)2.2 挥发油及其药物应用 (8)2.3 皂苷、氨基酸、多糖等其他成分的研 (9)3. 金银花的药理活性研究 (10)3.1 抗氧化活性 (12)3.2 抗炎及免疫活性 (13)3.3 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14)3.4 心血管保护作用 (15)3.5 调节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16)4. 金银花在健康产品中的应用 (17)4.1 传统中草药制剂 (18)4.2 化妆品中的金银花提取物 (19)4.3 食品领域的应用 (21)4.4 其他新型金银花健康产品开发 (22)5. 金银花健康产品产生的问题与挑战 (24)5.1 成分控制与质量评估 (25)5.2 金银花产品的市场响应与消费者接受度 (26)5.3 金银花产品在市场监督和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28)6. 展望未来 (29)6.1 新有效成分的发现 (30)6.2 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32)1. 金银花的概况与分类学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属于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为中国的传统中草药。
其名称寓意着花开时金银两色相映生辉,其叶可供茶,功效广泛,西汉《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
金银花性寒味苦辛,属于清热解毒类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中发热病证、咽喉肿痛、皮肤疮痈肿毒等,现代医学研究还显示金银花有抗病毒、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对保卫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金银花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忍冬亚属,它是忍冬种的外生种。
该属约有100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金银花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和生物变异,根据形态、生理、生态、分布等因素可进行分类。
传统分类方法根据茎、叶、花的形态特点、以及生长习性、药用部位等进行分析,将金银花分为不同的亚种、变种和变型。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1. 前言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泻热解毒、清热凉血、解表发散、祛风解毒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对于中药材质量控制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于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2.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黄酮类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包括吲哚丙酸苷、远志苷、酚酸及其衍生物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金银花中的黄酮类还包括柚皮素、异黑酮、芦丹素、山柰酚甙、芹菜素甙等三十余个成分。
酚酸类成分是金银花的主要次要成分,包括槲皮素、檸檬酸、苹果酸、咖啡酸、山柰酚等。
同时,金银花中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铁、锌、锰、铜、钠、钾、镁等。
3. 金银花的质量控制金银花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外观、理化、微生物、化学成分等方面。
其中,外观检查是市场中常用的特征鉴定方法,根据金银花的外观、气味、口感等特征进行鉴别;理化检查包括水分、杂质、灰分等指标的检测,同样是判定金银花的基本手段之一;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检查,能否有效控制金银花的安全性;化学成分检测包括黄酮类、酚酸类等关键指标的含量测定,是金银花质量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有效控制金银花的质量,建立起合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十分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金银花检测方法的研究相对集中,主要涉及到金银花中黄酮类、酚酸类、三萜类、挥发油等成分的检测方法。
4. 金银花的开发利用在药品方面,金银花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常用于清热凉血、解毒泻火、散风解毒等用途,同时也是食品和保健品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据统计,金银花提取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特别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市场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已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热门商品之一。
5. 结论随着对中药材质量控制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天然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以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日益受到重视。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对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作了全面的介绍并简述了近10年的研究结果及进展概况,以期为金银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金银花;化学成分;药理在我国,金银花主要分布在山东、广西、湖南、广东、河南、安徽、四川、陕西、江西、贵州等地,金银花为常见的中药,是药用经济型与水保生态型植物,享有“国宝一枝花”的美誉,在保健食品、化妆品、观赏园艺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
1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金银花花蕾中含有有机酸、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
其中有机酸类约占6%,以绿原酸为主,还含有环烯醚萜苷、裂环马线素、獐牙茶苷、麻线素、麻线酸、新环烯醚萜苷等[2]。
挥发油约含有0.6%,已测得30多种成分,主要为芳樟醇、双花醇、香叶醇、异双花醇、松油醇、丁香油酚、香树烯、苯甲酸甲酯丁香酚、金合欢醇等。
黄酮类物质含量约占3.55%,主要有木犀草素、葡萄糖苷、槲皮素、金丝桃苷等[3]。
1.1 挥发油挥发油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
金银花干品中含有挥发油成分60多种以上,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占挥发油26%以上,其它成分则多为醇、酸、醛、酯类和烷烃等[4]。
鲜花挥发油成分多为低沸点的不饱和萜烯类,其中以芳香醇为主,含量占挥发油的45.5%以上。
金银花干、花蕾中多为单萜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香树烯、芳樟醇和香叶醇[5]。
1.2 黄酮类1995年高玉敏等从金银花中分离出3个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木樨草素-7-o-A-D葡萄糖苷、木樨草素-7-o-B-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6]。
景小奇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时期的金银花修剪枝各部位的粗黄酮含量[7]。
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的金银花修剪枝各部位黄酮含量不同,以节部和叶部最高,花中其次,茎含量最低,据此认为金银花叶和茎应是较好的药用部位[8]。
1.3 有机酸类绿原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和咖啡酸。
其中异绿原酸为一混合物,它的异构体有7种,分别为4,5-二咖啡酸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酰、3,5-二咖啡-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奎尼酸、5-阿魏奎尼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来源样 品、不同提取方法 、不同药用 部位等对金银花挥发
油成分进 行 了分析 和测定 。张 氏等 …研究认 为, 金银花 F o ls L n cr ejp n c e o i ea a o ia 干、鲜花化学成分差异很大 。从干花挥 发油中鉴定出 6 个化合物, 5 占挥发油 的 9 .2 , 中棕榈酸 占 44%其
间腻, 脉沉细 。考虑患者舌苔黄 白间腻, 在湿 热内蕴之 征, 存 于 上方减 当归、决 明子, 加厚朴 1 、黄连 3 g 0g 、桃仁 1 、杏 0g 仁 1 0 g以清热宣肺化湿 。该方略 出入连服 3周, 腹胀减轻, 大
2 2 3 逐渐减 量, .. 缓缓 收功 治疗便秘不能突然停药 , 否则易 出现 反跳 。在便 次、便质及排便情况获得 改善后, 应维持一段
时间, 然后减量停药。用药剂量、服药次数逐渐减 少, 可两 日一 服或三 日一服, 逐渐停药, 给肠道以适应 的过程 。 2 2 4 生活调 理 ..
动。
便质 软, 日均有排便 , 每 唯觉 乏力 、腰酸 , 苔渐 化, 腻 转为薄 白
1 化学成分
1 1 挥发油 . 金银花 中的挥发油是其疏散风热主要物质基础 之一。 研究
基金项 目:广西科技厅科技攻 关项 目( 桂科攻 0 2 08—2 ) 440 D 通 讯作 者:辛 宁,e : (7 12 6 5 3 T l 0 7) 1 2 6
机能。在大便秘 结不 通之标实逐渐解 决之后, 应着眼于调整脾
以益气养血润肠 、 行气通腑 为法 。 药用 : 生黄芪 1 , 5g 当归 1 , 0 g
全瓜 蒌 3 , 白术 3 , 明子 3 , 实 1 , 0g生 0g决 0 g枳 0 g 虎杖 1 , 5g
222 停 用刺激性泻药 ..
功能性便秘患者, 病史 多较长, 且有
大腹皮 1 , 内金 1 。7 , 日 1 水煎服 。嘱勿服其 0g 鸡 0g 剂 每 剂,
金银花, 又名忍冬花, 具有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的功效, 是
最常用 的中药之一 。其名始见于 《 本草纲 目》忍冬项下 。忍冬 始载于 《 名医别录》, 列为上品。2 0 0 5版 《 中国药典 》将灰毡
毛 忍 冬 L n c r ar n h i e a d一 a z、 红 腺 忍 冬 o i e a m c a to d s H n . M z L M cr y o l uaM q或 华 南 忍 冬 L n c r o f s C o eahp g a c i o i e acn uaD .
胃功能, 恢复脾升 胃降的生理功 能, 如此才 能恢复正 常的排便
畅, ~7日一行, 5 伴见乏 力、腹胀 、纳差 。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常年服用 麻仁润肠 丸、芦荟胶囊 , 配合应用开塞露等药物 。曾 于多家医院就诊, 行中西医治疗 , 效果不明显。 刻诊: 大便 干结, 质硬 如球 , 出不畅, ~7 日一行, 见乏 力、腹胀 、纳差 , 排 5 伴 舌 淡红胖大 , 白间腻, 苔 脉沉细 。辨 证为气 血亏虚, 肠道涩滞 。治
・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 究进展
张守平, 宁, 辛 王柳萍
( 广西 中医学 院, 西 南宁 5 0 0 ) 广 301
关键词:金银花;化学成分;质 量控 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8 . 241 文献标识码 :D 文 章编号 :10 .3 420 )30 8.3 0 55 0 (0 70 .0 40 学者主要应用气一 质联用 (CM ) G — s 技术, 从干花 、 鲜花成分比较 s J u n l f n o m t o n T M hi e e o r a o I f r a i n o C
M r 2 0 o1 1 N . a . 07V . 4 o 3
・研 究 与 进 展
功能。笔者的做法 是, 在大便渐通畅之后, 逐渐去除枳实、大腹 皮 等行 气耗气之 品, 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法, 而 调补人体正气,
并顺应脾升 胃降的生理功能, 加入 小量 的柴胡 、 升麻, 3 以 ~5 g
为宜, 与原方 中诸 降药相配合, 以达 升降之统 一, 以调补法善 并
后 , 药 1 2 月。 用 ~ 个
2 .6 , 八 碳 二 烯 酸 乙 酯 占 9 8% 二 十 四 碳 酸 甲 酯 占 6 3% 十 .6 ,
列 于 山银 花 F o o i e a l s L n cr e名 下 , 以有 别 于 金 银 花 F o ls
L n c r e j p n c e oiea aoia。
84% . 4 ;从鲜花挥 发油中鉴定出 5 2个化合物, 9 .6 , 中 占 04%其 Q— I 烯为 2 . 2 , TN M 1 5% 芳樟醇 为 1 . 5 , 4 1% 芳樟 醇氧 化物 为 1 .6 。鲜花 中含量最高 的 Q— I 04% T NM烯在干花中未测 出, 可能 在干燥过程 中损失 。其他化学成 分为醇、醛 、酯、酮 、烷、烯 、 炔等有机化合物 。姚 氏等 采 取超 临界 C 。 0萃取法 (F— 0 所 SEC。 ) 得萃取物进行 G — s分析, CM 经人工解析及 计算机检索确定化学 结构, 共鉴定 出绿叶醇等 2 0种化合物, 萃取物得率为 3 2 % ,5。
它泻下药, 多食蔬菜水果。
长 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史 。 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进一步损伤人 体 正气, 使便秘顽固难愈。 从西医分析来看, 长期使用刺激性泻
药可损伤肠壁感 受器, 使肠道对粪便 的敏感性 降低 , 肠蠕 动减 弱而加重便秘 。
1周后复诊:诉 服上 药第 2天即排便, 1周来 能每 1 ~2 d 排便 1次, 但量少, 出不畅, 排 腹胀较 前减轻, 舌淡胖大, 苔黄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