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 有观众撑腰足够

合集下载

冯小刚的不省心

冯小刚的不省心

冯小刚的不省心作者:归放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4年第1期拍电影不省心“最初拍电影纯粹是因为觉得好玩,可现在拍电影得跟很多人打交道。

导演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做一些和电影无关的事,找投资,搞宣传,做发行,平衡各种关系,我真的觉得累了……”在《不省心》里,冯小刚讲述了拍电影的种种不省心。

这话,其实不是冯小刚第一次说了,早在拍《集结号》之前,他就表达过类似的心情。

而到了拍《集结号》时,各种各样的压力开始集中爆发。

《集结号》长达一个小时的战争戏份,是在零下20℃的辽宁拍的。

如此严寒,剧组人员个个身穿厚厚的棉袄,仍然觉得寒风刺骨。

为了不让大家感冒,冯小刚只好安排工作人员每天熬姜汤,熬好后送到山坡上的拍摄点给演员们喝。

可是,尽管如此,演员、工作人员还是轮番感冒生病,张涵予、张少华等均不例外,饱受折磨。

有一次要拍轰炸戏,正赶上张少华发高烧,炸药都埋好了,不拍就得炸,可拍的话,老太太又怎么受得了硝烟粉末?冯小刚当时心里特别矛盾,从来没有感觉如此累心。

除了人员生病,别的事也不省心。

由于韩国特效公司发生火灾,导致为剧组制作的一百多个假人模型全部付之一炬,随后又碰到韩国物流业大罢工,制作假人的原材料久久不能运抵剧组,导致剧组停工……种种烦心事碰到一起,加上身体本就不好,又过度劳累,冯小刚还当场晕倒了一次。

所以,2007年9月,在《集结号》“兄弟连”为某杂志拍摄封面又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冯小刚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最初拍电影是因为好玩,不是为了受罪。

人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我现在只想歇一段时间,过过没有目标的生活。

”可是,作为声誉正旺的导演,并且与华谊兄弟签有几部未拍的电影,冯小刚是不可能有时间停歇的。

《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当导演以来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筹备十八年,拍摄前走访调查九个月,拍摄时间五个月,拍摄场地频繁更换,光每天的人员调度就能累死人……冯小刚为此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累得忍不住在微博诉苦:“每天风里土里,咬不完的牙,着不完的急,渐渐度日如年,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

《集结号》:冯小刚的墓碑还是纪念碑

《集结号》:冯小刚的墓碑还是纪念碑

《集结号》:冯小刚的墓碑还是纪念碑年前年后,大中城市的电影院里,到处都挤满了给冯小刚捧场的人。

几千块银幕只放《集结号》,想不捧场也不行。

确实,冯小刚这么多年来凭着他的狡猾的智慧,采用讽刺幽默加温情的手段,开创了大陆贺岁片的先河,一直领先票房市场,号称是中国唯一没赔过钱的导演。

给他捧场,按说也算心甘情愿。

从《集结号》上市到现在,从传统媒体上,只能看见这部电影过五关斩六将的新闻,这部电影不仅被《新闻联播》这样的官方头号宣传栏目用了一分多钟的时间作了肯定,票房也连连破纪录,还连带着赚了许多观众的眼泪。

我等顺民一看新闻联播都在第一时间为《集结号》抬轿子,已经想排队掏钱看电影了,近日又从权威报纸上看到郑洞天、尹鸿、黄建新、张扬、黄式宪等电影界大佬,不是哭个一塌糊涂,就是惊呼《集结号》是中国战争片中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高喊向冯小刚致敬,我坐不住了。

心想,从烂到极点的《夜宴》到《集结号》冯小刚难道真的脱胎换骨了?从大形势分析,《集结号》似乎已经变成冯小刚的转型纪念碑了,那就掏钱吧。

看完电影,我翻看了08新年前广为流传的这条短信:看完《色·戒》,知道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感叹兄弟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惊呼组织更是靠不住。

《色·戒》和《投名状》暂不去评论,《集结号》中的组织可是货真价实的靠不住啊。

影片从头至尾,从那个说了三句话就被炸成两截的连指导员,到那个一开头就给谷子地一个处分、仅仅因为找不到尸体就把将近五十个打阻击的战士定为失踪的团政委,还有赵二斗部队驻地两个面目可憎的县委领导,凡有组织身影的地方,只有官僚主义,只有草菅人命。

如果说这些一闪而过的人物镜头,是冯小刚一贯的恶搞,那么剧中排在第三的男主人公之一的王金存身份的设定,确实有点反组织了。

从我有限的关于我党和军队的历史知识来看,我党之所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主要的法宝是党指挥枪。

除非没有休整的时间,否则一个连队在走向战场之前,肯定要配好政治主官和军事主官,而且对政治主官的要求更严。

怀新视野有大格局的例子

怀新视野有大格局的例子

怀新视野有大格局的例子1、国学大师钱穆曾游览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尼,在一棵历经五百年的古松旁种夹竹桃。

他感慨道:“以前,僧人种松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发展了;今天,小沙尼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啊!”钱穆这番感慨道出了一个道理: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

心中的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格局的大小。

2、商人史瑞乔的生意一直不错。

可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少,而斜对门那家却突然火爆起来。

正当史瑞乔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顾客又上门投诉说,他买的货有质量问题,但史瑞乔的确没给对方发过货。

经过一番调查,史瑞乔终于查明了真相。

原来,电话局里一个接线员得了那家店老板的好处,把史瑞乔的业务全部接到对面去了。

员工们异常愤怒,要求起诉那家老板和那个见利忘义的接线员。

没想到,史瑞乔却没有急于去报复对手,而是在想另外一个问题:“要是能实现电话自动转接就好了。

”随后,在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之后,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诞生了。

最终,这项发明,让史瑞乔名利双收。

3、西汉时,儿宽在廷尉张汤府上当差。

下班后,府吏们都喜欢喝酒玩牌。

儿宽却不然,他一有时间就埋头读书。

有个文书挖苦他说:“你就玩会吧!你再怎么学,也不过是抄抄写写罢了,'小家雀’还能成'大尾巴鹰’?”儿宽正义凛然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真英雄欲为万世开太平!”任凭别人怎么劝,怎么拉,儿宽就是不肯入酒局饭桌。

这样过了几年,一次,汉武帝对张汤的一个奏折很不满意,吓得张汤诚惶诚恐,回来后就把文书臭骂一顿。

文书愁眉不展,一旁的儿宽拿过奏折一看,指出了问题所在。

文书哀求:“救人救到底,送佛送上天,你就帮着写写吧。

”儿宽文不加点,片刻便写好了。

结果,奏折让汉武帝眼前一亮,得知是儿宽所写,亲自召见了他,先任命他为左内史,后又升任御史大夫。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影评精选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影评精选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影评精选《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建国大业》的观后感影评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看过《建国大业》,你就应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

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因此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齐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

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明白释的理由了。

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正因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

人民日报:冯小刚的喜剧成就明显被低估

人民日报:冯小刚的喜剧成就明显被低估

人民日报:冯小刚的喜剧成就明显被低估2014年02月07日08:15来源:人民日报127人参与10评论●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到逐渐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力求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集结号》和《一九四二》更像是有感而发,提出了道德上的棘手难题,手法不再追求受众最大化,削弱了浅显的戏剧设置,潜台词更为丰富,可视为他的艺术巅峰因为执导2014年央视春晚,冯小刚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人物,但大众最早熟知冯小刚的名字,还是因为他的电影作品。

20多年来,他先后执导过《甲方乙方》《大腕》《手机》《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一九四二》等一系列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他艺术追求的广度也不断拓宽。

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娱乐艺术双轨并进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一步一个脚印,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最终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

在这条路上,有志在必得的成功,也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冯小刚一直寻求让观众开心跟让自己开心之间的平衡点。

冯氏影片尽管在海内外拿了不少奖,但始终无缘欧洲三大影展,而这些影展的取舍直接影响到国内一批影评人对他的态度。

在这些评论者眼里,冯小刚影片卖座,恰恰证明了它们缺乏艺术性,插科打诨乃至雕虫小技难登高雅殿堂。

这种情况在冯小刚拍摄出《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后并没有彻底扭转,于是就有了《私人订制》里那个荒谬到黑色的“俗变雅”设置。

把冯氏作品归入“俗”的大类,本身并无不妥。

问题是,雅跟俗是相对的;其次,雅和俗不等于好和不好。

俗的领域里有杰作,雅的定位也未免不产生烂片。

卓别林和希区柯克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均属于通俗范畴,这丝毫没有阻碍他们的作品成为经典。

阻碍“雅士们”接受冯氏作品的原因之一,是喜剧这个类型。

纵观中外影史,喜剧尤其是都市爱情喜剧,即便上下一片叫好,除非有浓厚的黑色基调,否则很难进入各大奖项的法眼。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导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也备受争议。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本文将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商业美学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简介冯小刚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代表作包括《非诚勿扰》、《一九四二》、《手机》,他通过喜剧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

冯小刚的电影以其幽默风格、商业化的手法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欢迎。

二、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电影商业美学是指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要追求商业成功的一种观念和手法。

电影商业美学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商业美学体现1.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冯小刚的电影多以喜剧元素为主,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情节紧凑,通过夸张搞笑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产生笑料。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冯小刚的电影更具娱乐性和商业化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商业明星的加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邀请一些知名的商业明星出演,如徐峥、黄渤等。

这些明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还增加了观众的吸引力。

商业明星的加入打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成功做出了贡献。

3. 切中观众心理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他善于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刻画社会角色形象,展现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又以喜剧化的手法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关注了社会的痛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4. 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冯小刚的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采用了精心的策划。

他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媒体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

他也善于利用大规模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原因1.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了人与社会、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私人订制》冯导轰影评人是大尾巴狼

私人订制》冯导轰影评人是大尾巴狼
中国网· 滨海高新讯 “小钢炮”冯小刚今晨(29日 )发威,连发6条微博炮轰影评人,为《私人订制 》遭其狂批打抱不平。下午,《私人订制》开同 乐会邀年末欢聚,而冯小刚心
情大好,不仅跟“套近乎”,说自己微博将近 1600万粉丝,也算是,是同行,而且丝毫不让大 家失望,追加炮轰影评人后续版,几度“怒喷”, “观众骂我可以,他们买了票进去
的,这帮影评人不花钱,有些还收了钱!骂也骂 不出所以然……”“街上卖煎饼的都有证,他们没 有,有什么资格骂?就是欠骂!”骂人也是门手 艺活儿 看“小钢炮”冯导如何追轰
影评人 冯小刚对于今早5点40开始连发6条微博炮轰影评 人的解释是:“我(半夜)刚喝完大酒回来,睡干 嘛呀,还不如逗逗嗑子呢!”而在这么一个说是 “邀来年终同乐”的
现场,传说中的“小钢炮”依旧船坚炮利,几番 发言下来,嬉笑怒骂成堆,着实给吃着喝着听着 的添了很多乐趣。 冯导和范伟谈起片中的角色,原本话头还在跟着 角色说“人性本
善”,但在解释“群众们里有哪”这句台词时, 他没说几句就忍不住了,“领导都是被谁拉下水 的?他受贿受谁的贿啊?如果群众都是好样的, 领导贪谁的去?这戏和《1942》如
即让刚刚还在狂喷影评人的冯小刚柔软了下来, 令其大为。 回看2013,冯小刚总结只有一个字——忙。现下, 除了《私人订制》,还有春晚给他“抢头条”, 但冯小刚说:“
2013我是够累的!拍完戏又接着春晚,春晚,我 把这一辈子开的会都开完了!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丹丹反对我接这活儿,事实上身边没有一个人支 持我接这个活儿。但我接了,就
观众结梁子,然后再度炮轰:“观众骂我可以, 他们买了票进去的,骂我什么都行。这帮影评人 不花钱,有些还收了钱!骂也骂不出个所以然, 骂不出影评人的水平。人街上卖煎饼的
都有证,他们都没有,还在骂,你都看不出这电 影是喜剧,或者你看出了还装没看出,你有什么 资格骂……就是欠骂……我是这辈子就跟你们死 磕了!” 接着聊到片中的“雅俗之

市井大导冯小刚_名人故事

市井大导冯小刚_名人故事

市井大导冯小刚1997年,《甲方乙方》让冯小刚一战成名。

不管怎么说,接下来《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一路走下来,既没让咧着嘴等笑的观众失望,也没让张着口袋等搂钱的投资商失望。

“冯氏幽默”至此成了他最大的资本。

而就在人人都期待他下一部找乐大作的时候,冯小刚华丽一转,拍了个《夜宴》。

虽然最后票房劲收1。

5亿,但砖头也一并收了不少。

有人说他堕落了,有人怀疑他秀逗了,还有人说他没事非得给自己较什么劲,拍一悲剧就能证明什么了?然而冯小刚是个明白人。

他要票房,其次才是好玩;他要群众基础,但现在或许更要国际投资商知道他的名头;他也想得奖,也想被学院派承认,也想证明自己不光是会讲好玩故事……如果说他以前给大家讲了不少好故事,那么现在,或许他更愿意说的,是他想讲的一个故事。

从文艺片到“中式大片”在冯小刚的导演生涯中,不论是文艺片还是“中式大片”,人们都固执地认为,这不是他们所知道的冯小刚的本来面目。

而多数人对冯小刚的认识,是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的。

在这之前,估计很少人知道,冯小刚还拍过不少文艺片,诸如《大撒把》、《永失我爱》、《一地鸡毛》等等。

然而,这些片既没有让他成名,也没有在他成名后被人们想起来。

或许是《甲方乙方》所开创的“冯氏贺岁喜剧”太过浓烈,所以深入人心。

王朔的京味台词,葛优冷面笑匠式的幽默,加上冯小刚全心全意讲好一个故事的努力,让他的贺岁片十分像贺岁片—热闹,有巨酷并且能迅速流传的台词,有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故事,再加一点夸张的艺术效果。

正如冯小刚自己总结的那样:“贺岁片有两性,一是传奇性,一是人民性。

”冯小刚把这两点玩得滴溜转,诸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甚至也可以包括《天下无贼》,都被人奉为经典。

当然此种经典,并非是让人看完悲天悯人思考人性的彼种经典。

冯小刚的这些片,最常被人拿来“解闷儿”。

看了一遍两遍十遍,还是能被已经烂熟的台词逗得乐起来,这就是属于冯小刚式的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小刚有观众撑腰足够
12月18日,冯小刚的贺岁新片《非诚勿扰》上映。

在《夜宴》和《集结号》的尝试后,《非诚勿扰》回到了冯小刚早期的《大撒把》、《遭遇激情》和《不见不散》的路子上。

“我特别累,今年其实是想歇一年。

”冯小刚说。

2008年要过去了,每个中国人似乎都觉得,这两年特别累。

冯小刚说,《非诚勿扰》,其实就给观众的一针麻药。

正式上映之前,《非诚勿扰》在北京的影评人圈子内做了一次试映。

试映会后,半夜1点半,一家门户网站传出一条负面新闻。

因为这条新闻,冯小刚一夜没睡。

采访中间他为什么这么在意这条负面新闻,他说,他担心这条新闻会伤害到票房。

“他就在意票房。

”冯小刚助理张述说。

“这电影能落个‘行,看着不累’的口碑,就行了”
三联生活周刊:看了电影,感觉你又回到了早期《大撒把》、《遭遇激情》的路子上,温情,爱情,再加一点幽默。

冯小刚:我刚才看到一篇影评,说这部电影让他想起了
《当哈利遇到沙丽》。

其实我也想到了这部影片,包括我在写《不见不散》的剧本之前都想到了这部影片。

这部电影在好莱坞被称为浪漫喜剧,实际上你说它有多喜它也不是。

我喜欢这种,就是生活中许多这样的事,你说它又淡,但最后看完之后又觉得不淡。

我其实特别喜欢这种东西,非常温情,非常幽默。

三联生活周刊:《非诚勿扰》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票房有压力么?会卖得比《集结号》和《夜宴》更好么?
冯小刚:《集结号》我不敢说,但我觉得会比《夜宴》更好。

这个片子,以今年的情况看,我觉得也不会太差。

电影主要看口碑。

今年这么多电影,也不可能都去看,口碑就很重要。

这电影能落个“行,看着不累”的口碑,就行了。

只不过危险就在,电影太多了,每个片子只有一周的时间都不到。

“我们这已经不是一条窄道了,而是一条钢丝”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我记得你说,环境越来越宽松,虽然是一小步一小步,不是一大步一大步。

冯小刚:其实,我觉得审查尺度一开始一直在松,一松到《色?戒》之后,审查一下子就变严了。

这审查就像根竹竿,向后绷着,一松就打回到另外一个极端,松了又打回来。


跟你说,就我这片子,都有好多审查的意见。

三联生活周刊:钢丝的另一头是商业的力量么?电影里植入了许多广告。

我很疑惑,以华谊现在的实力和您的个人影响力,还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融资么?
冯小刚:其实在这件事上,我每次都在挣扎,和他们打架。

骂的人都不会是你们,而是我冯小刚。

好。

一到这时候,中军就开始跟我算账。

中军说,小刚,我们这片子,投资了4500万元,广告宣传2500万元,拷贝做了1000个,这已经7000万元成本了。

卖2亿元票房我们回收8000万元。

我们是上市公司,必须交33%的税。

8000万元里面,5000万元是贷款,要付8%的利息,我们现在是7400万元的成本,卖2亿元的票房,回收8000万元,再上33%的税。

我们这么庞大的团队,我们的赢利在哪里?
DVD发行,我们原来可以卖1000万元,但现在,DVD 不给了,100万元。

过去DVD卖1000万元的时候,电影上映一周,DVD就上架。

那时候我抗议,你们不能做这种“杀鸡取卵”的事。

电影上映一周,就上DVD,总有一天,DVD 会要求和电影同一天上市,电影最后变成一个广告了,票房没法卖了。

我说,国外DVD上架是6个月以后,国内最起码是4周以后吧。

好,4周以后,DVD的收入就变成了100万元的买断。

DVD的收入这就没有了,电影频道给你250
万到300万元的收入,不算收入。

我们这么大的团队,做了这么一个东西,最后赢利几百万元。

公司各位股东给的赢利指标是8000万元,赢利要达到8000万元才能上市。

中军说了,我们做着这工作室,养着这么多团队。

我们的赢利从哪儿来?植入广告,能有1500万元左右的收入。

三联生活周刊:《非诚勿扰》也拿不到海外票房的支持?
冯小刚:这电影,?e说海外,拿到香港他们都看不懂。

《集结号》在内地放一天2000万元,在香港15天100万元。

我就想,怎么就看不懂呢?我问香港人。

香港人说,看了的人是真喜欢,香港有一帮发烧友,这100万元是这帮发烧友推起来的,但是人家根本就不进电影院。

内地的战争片,没人进去看。

这部电影,香港电影公司的人看完了,不明白在说什么。

这样的电影在海外,寰亚付了5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海外,但是肯定是不挣钱的。

“和谐就是给激烈的冲突、激烈的碰撞打一剂麻药”
三联生活周刊:从个人创作上,你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瓶颈期么?向上,玻璃天花板无法突破,后退,又不乐意。

冯小刚:对。

我拍这电影其实有一个玩的心态,只当是休息了。

但是自己还是在想,得有个基本的质量保证。

《非
诚勿扰》的摄影请了吕乐,从影像上还是做到了风格化。

我目前不会退,但往上顶,《温故1942》也许努把力能顶上去,《特务》就肯定不行了。

你说《梅兰芳》不如《霸王别姬》,《霸王别姬》对人性的剖析多深刻?但你想这导演他拍的时候,一边是梅家,一边是电影局,能拍成这样,已经真的是不容易。

三联生活周刊:我对《梅兰芳》的失望在于,为什么不再深刻一点,除了表现他的“被绑架的人生”外,也能表现出他懦弱、精明、世故的一面。

冯小刚:我拍《天下无贼》的时候,原来想找姜文演刘德华的那角色。

姜文说,我只有一个条件,你能不能把王薄的道德底线再往下踩一脚,让他坏到底?他不坏到底,良心发现就没力量。

你现在的王薄,不是在地面,是在茶几上。

我呢,还不能让他在地面,还想让他再到地底下去,要这样我演了。

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写文章时,老觉得自己不在意识形态里,但拍的人都在意识形态里。

导演们一方面被影评人批评,觉得电影太肤浅――这不是烈酒,是葡萄汁;一方面必须得跟电影局讨价还价。

这夹缝里,还得把电影往前推着走。

这市场你不占,好莱坞就给你占了,因为好莱坞别什么都可以弄。

三联生活周刊:这么多年来,在舆论里,你身上涂了许
多颜色,比如“天分不够”,比如“投机”、“世故”,比如“骂记者”。

现在你怎样看待涂在你身上的颜色?你还会因为这些而愤怒么?
冯小刚:你看今年的局势,中影集团现在非常强势,把《梅兰芳》档期往前一提,我这边刚上,就有《黑皮书》、进口片,跟着把《赤壁》往前一压。

我得有多大的本事去顶这2亿元的票房啊。

但这么多年,没有一回大家会看好我的电影,可每一回,观众都给我撑了腰。

中国导演里,我不觉得还有谁像我一样,票房上没有败过一回。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就是卖出10个亿,也不行。

在电影圈里,我两头都不占:第一不是世家出身;第二不是电影学院出来的人。

看看这么多年他们给我定的调――“没天分的人。

”我现在已经磨得可以笑了。

我原来想,我一定会证明给你们看,现在我放弃了,没用。

我觉得,行了,我有观众给我撑腰就够了。

(据《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