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大纲
数据库课程大纲

数据库课程大纲一、引言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数据库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二、基本概念1. 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介绍3. 数据库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4. 实体-关系模型及其基本概念三、数据建模1. 实体与属性的定义和关系2. 关系的建立和表示3.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规范4.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四、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1. 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2. SQL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3. 表的创建和数据插入4. 查询和更新数据5. 索引和视图的使用五、数据库规范化1. 数据库规范化的概念和目的2. 函数依赖和关系模式3. 第一、第二、第三范式及其应用4. 常见问题和规范化的优缺点六、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1. 数据库安全性概述2. 用户权限和角色管理3. 完整性约束和触发器4.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七、性能优化和高级话题1. 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基本概念2. 索引和查询优化3. 数据库连接和并发控制4. 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八、数据库与应用开发1. 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基本流程2. 数据库与编程语言的集成3. 数据库连接和数据操作4. 数据库应用的部署和管理结语:数据库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从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将能够掌握数据库的搭建、管理和优化,为实际应用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书目:1. 《数据库系统概论》- 林威2. 《数据库系统导论》- Date C. J.3. 《数据库系统概论》- 范萍注意:以上是一个数据库课程大纲的示例,具体内容和格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课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络程序设计》学分:4总学时数:72周学时数:4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系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使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更能为设计出好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关系数据库、SQL语言、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保护、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并能结合当今网站建设技术、软件工程知识设计出功能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二、培养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当前主流技术,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数据库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必备能力与素质。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数据库系统概述【学时】:6【教学内容】: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⑵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模型、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⑶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数据库的体系结构⑷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产生和发展过程、数据库系统的优点和好处、层次数据模型及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组成、DBA的职责、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掌握】: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建模方法——E-R方法;通过E-R 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的体系结构。
【重点】: 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E-R方法。
【难点】: E-R画法的应用。
第二部分关系数据库【学时】:4【教学内容】:⑴关系数据库的重要概念及关系模型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含义⑵关系数据库的查询语言---关系代数、关系演算。
⑶关系代数运算【了解】:关系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及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域关系演算语言。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 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2. 数据模型:介绍常见的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以及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XML数据模型等。
3.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
4. 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组成,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包括存储管理、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5. 数据库系统应用: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包括企业级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联网等。
6. 数据库系统性能优化:介绍数据库系统性能优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查询优化、索引优化、系统配置优化等。
7. 数据库安全和隐私保护:介绍数据库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数据库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审计等。
8. 数据库系统的未来发展:介绍数据库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包括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以上是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教学大纲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课程编号:讲授对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先修课程:《离散数学》、《FoxPro》、《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采用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总学时:72 授课:64 上机:8 学分:4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众多学科提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大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数据库系统概述2 、数据模型3 、数据库系统结构4 、数据库管理系统5 、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二)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将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方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一)课程内容1 、关系模型2 、关系数据结构3 、关系的完整性4、关系代数(二)学习目的和要求1、需要了解的:产系统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2、需要牢固掌握的: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固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3、需要举一反三的:关系代数;关系代数中的各种运算、元组关系演算语言PLPHA及域关系演算语言QBE等,能够使用这些语言完成各种数据操纵。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教学大纲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设施。
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学习“数据库系统概论”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使用数据库,设计适合你需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并进一步科学地管理好数据库系统。
课程概述“数据库系统概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将系统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和技术方法,对从事现代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和研究的人员都是重要而必备的基础。
本课程内容丰富全面,分为基础篇和高级篇(2020年9月14日开课)2部分讲解,作为2门课程考核和计分。
此外,本课程还开设了新技术篇(2020年9月28日开课),从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角度讨论数据库新技术与大数据技术。
通过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的学习,学员可以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检索和操作,掌握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并能够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实验。
通过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级篇)的学习,学员可以系统地掌握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和数据库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数据库事务处理、并发控制与恢复的基本技术、初步掌握数据库查询处理和优化的概念。
并能够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数据库系统概论(新技术篇)的学习,学员可以系统地掌握传统数据库技术的最新发展,大数据管理与系统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应用。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不仅希望学员通过阅读和书面习题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还要求学员完成实验项目。
为此我们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了相应的实验,锻炼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启发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课程大纲第一讲:初识数据库系统引言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技术的产生,数据系统的特点第一讲课件第二讲: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数据模型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第二讲课件第三讲: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第三讲课件第四讲: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第四讲课件单元测验1第五讲:关系数据结构及关系的完整性关系数据结构关系的完整性第五讲课件第六讲:关系代数--传统集合操作关系代数1--传统集合操作第六讲课件第七讲:关系代数--关系特有操作关系代数2--关系特有操作第七讲课件第八讲:关系代数--综合训练关系代数3--综合训练第八讲课件第九讲:关系演算--元组关系演算关系演算1--元组关系演算第九讲课件第十讲:关系演算--域关系演算语言QBE 关系演算2--域关系演算语言QBE第十讲课件单元测验2第十一讲:SQL概述与数据定义SQL概述数据定义第十一讲课件第十二讲:数据查询--单表查询数据查询--单表查询数据查询--单表查询2第十二讲课件第十三讲:数据查询--连接查询数据查询--连接查询第十三讲课件第十四讲:数据查询--嵌套查询数据查询--嵌套查询数据查询--嵌套查询2第十四讲课件第十五讲:数据查询--集合查询数据查询--集合查询第十五讲课件第十六讲:数据的更新与空值的处理数据更新空值的处理第十六讲课件第十七讲:视图视图视图2第十七讲课件第十八讲:数据库安全性概述数据库安全性概述第十八讲课件第十九讲: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控制--身份鉴别、存取控制、自主存取控制、授权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数据库角色及强制存取控制第十九讲课件第二十讲:视图机制视图、审计、数据加密及其他安全性保护第二十讲课件单元测验3第二十一讲: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完整性概述及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第二十一讲课件第二十二讲:约束命名子句及断言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及断言第二十二讲课件第二十三讲:触发器触发器第二十三讲课件单元测验4预备知识1. 某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和语言2. 数据结构3. 离散数学4. 操作系统参考资料1.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2. 王珊,张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5版)习题解析与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8120 版本号:DBMSV1.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总学时数:1周学分:1 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实践:适合层次:本科适合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课程目的和任务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设计,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完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以后进行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数据库技术知识,另外还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原则,从系统开发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掌握利用结构化方法对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为以后搞好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一次综合训练。
通过设计一个实际的或者虚拟的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实例,使学生在下述方面得到锻炼。
1.通过对应问题所处环境的调查,掌握数据库系统调查的方法,了解问题定义和确立系统目标的过程;2.通过详细调查,描述业务流程,掌握功能分析,数据分析的基本要求(DFD,数据字典),建立逻辑模型的概念;3.根据抽象的业务功能和系统设计的原则,绘制E-R图,完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4.通过将E-R图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完成逻辑结构设计;5.通过物理设计并实施,将调查到的系统在某中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并运行维护;5.通过设计简化的数据库实例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确定的××系统功能模块的数量和数据库表的大致数量进行分组,每组大约3-4人,要求每个人至少完成8个功能相异的数据库表和至少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题设计大题目一律定为:××系统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每个学生按照分组在大题目后加××模块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学生的设计题目可由学生自选题目,经指导教师审定后执行,也可由指导老师拟定。
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1.业务环境设定与系统目标的确立可以不形成文字说明或组织机构图或业务流程图,但要求有相应的实际系统调查记录和组内讨论记录;虚拟的系统应该有实际系统的调查背景支撑。
《数据库系统》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教学大纲(2006年4月修订)课程名称:CMP301《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其他学院选修或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确定。
学分课时:4学分,72课时主讲教师:黄健青副教授,李降龙讲师,周至忠副教授所属院系:信息学院电话:64495074,64495073教学对象:本学院三年级以上本科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和实验(10次),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占15%,课程设计占25%,期末考试占60%(笔试)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考勤情况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参加考试、是否扣分。
教学用书:1、教材:萨师煊、王珊著:《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参考书崔巍编著:《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3、参考书余晨、李文炬编著:《SQLServer2000培训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4、参考书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一、课程简介本课程重点介绍数据库设计原理、关系数据库理论及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通过学习理论并结合上机操作,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及数据库实施方法和过程,为开发和使用数据库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类专业应用课程的重要基础,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都将基于数据库基础,因此,熟悉和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当今数据库的新技术;掌握数据库的三种数据模型的特点、数据库模型的三级模式结构及二级映射;掌握数据库关系代数和关系数据库语言SQL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语句;了解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查询优化的重要性;了解关系数据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数据的安全保护;熟悉数据库开发设计全过程。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15级培养方案周学时:4 总学时:64 学分:4 课内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
关系数据库是当今数据库技术的主流,本课程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全面的概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内容覆盖了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和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模型的组成和分类、关系模型、SQL语言(含数据库完整性的实现)、索引和视图、数据库安全性、事务的并发控制和恢复、规范化设计理论、ER模型和数据库设计等。
数据库技术不管对于后继课程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就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信息处理技术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也是一切信息系统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1)使学生熟知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使学生熟练掌握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使用方法;(3)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基本方法;(4)使学生掌握事务并发控制以及备份和恢复的基本方法;(5)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个典型的RDBMS(如SQL Server或MySQL)的使用方法;(6)使学生能运用规范化设计理论和ER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
具体目标有:●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正确理解数据库技术的特点和优点●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正确理解DBMS的功能和DBA的职责●正确理解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和程序与数据的两级独立性●正确理解数据模型的三个要求、三个层次和三个组成要素●正确理解逻辑数据模型的概念、分类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正确理解关系模型中数据结构的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正确理解并掌握关系代数中各种运算的概念和在查询中的应用●掌握SQL Server中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和基本表的创建、修改和删除方法●掌握关系模型三类完整性约束在SQL中的实现(创建、修改和删除)方法●掌握SQL语言中简单查询、分组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和集合查询方法●掌握SQL语言中数据增删改的方法●正确理解索引的概念、分类、结构和作用,掌握创建索引的原则和方法●正确理解视图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对视图更新的限制,掌握视图的创建和使用●了解物化视图和索引视图的概念和作用●正确理解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掌握用SQL语言进行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掌握SQL Server中的安全性机制(含身份验证模式、固定角色和拒绝权限)●正确理解事务的概念和ACID特性以及破坏ACID特性的因素●正确理解事务并发执行的必要性和可能产生的数据不一致性●正确理解事务并发执行的可串行性和事务的隔离级别●正确理解封锁的概念、三级封锁协议和两段锁协议●正确理解锁的粒度、多粒度封锁的必要性和意向锁的概念●正确理解SQL Server中的并发控制机制(含锁模式、锁粒度、锁定提示)●掌握SQL Server中的事务模式和并发控制方法●正确理解实现数据库恢复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库备份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正确理解日志文件的作用、格式内容和登记日志记录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理解故障的种类、恢复策略和恢复步骤,以及UNDO和REDO的必要性●了解使用检查点方法的必要性●正确理解SQL Server中的备份类型、恢复模式、尾日志备份和恢复计划●掌握SQL Server中的BACKUP和RESTORE语句的使用方法●正确理解关系模式规范化的必要性●正确理解函数依赖的定义、分类、公理系统和推理规则●正确理解码等相关概念,掌握求属性集闭包和候选码的方法●正确理解1NF、2NF、3NF、BCNF的概念以及规范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正确理解无损连接性和函数依赖保持性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判断无损连接性的方法,了解判断函数依赖保持性的方法●掌握模式分解算法,特别是无损连接和保持函数依赖分解到3NF的方法●正确理解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初步掌握用E-R图进行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并掌握规范化理论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概述1. 课时数:4学时课堂面授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1.1 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1.2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3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重难点: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数据库技术的特点、DBMS 的主要功能、DBA的职责、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和程序与数据两级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数据库系统概论》(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s)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数据库系统概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限定选修课,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二、先修课要求
计算机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数据库中的概念、数据库设计与编程方法。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熟练使用结构化查询
语言(SQL)。
掌握:关系代数语言的使用;关系演算语言的使用;三级一致性的区别及其与可串行化调度的关系;关系数据库以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特点与区别;查询表达式优化的
方法。
了解:关系、关系模型、键码、视图、函数依赖等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电视授课为主,结合面授辅导、面授或电子邮件答疑,进行必要的上机实验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知识分析、设计和解答相关的应用问题。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分析。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的所学内容。
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分和学时分配
该课程3学分,54学时,其中录像10学时,实验16学时。
考虑到数据库课程的重要性和社会上的广泛需求,两次专家评审会都建议总学时为72,4学分,但目前的教学计划总学时为54,3学分,因此,本方案和教学大纲及教材均有基本部分(54学时)和扩充部分(另加18学时),这样既照顾到目前的计划要求,又考虑到今后可能的发展,教材中扩充部分另加星号(*)以示区别。
1、电视教学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限选课,为保证教学效果,采取电视授课方式。
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尽可能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面授辅导或答疑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面授辅导和答疑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各地方电大应聘请有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任教,以习题课、专题讨论或答疑的方式,对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深入讨论,巩固和加深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3、自学与练习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讲课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自学。
为达到自学的效果,除读懂教科书中所讲内容外,还需进行作业练习和上机实验。
其目的是要通过练习和实验、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检验。
考试以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 ,期末笔试成绩占80%。
期末笔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数据系统的发展过程
2.DBMS的体系结构
3.基本术语
第二章数据库建模
1.对象定义语言ODL
2.实体/联系(E/R)图
3.设计原则
4.子类
5.对约束的建模
第三章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
1.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从ODL设计到关系设计
3.从E/R图到关系设计
4.关系代数
5.关系演算
6.关系逻辑
第四章数据库语言SQL
1.SQL的特点
2.简单查询
3.连接查询
4.嵌套查询
5.数据库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6.定义关系模式
7.定义、查询视图
第五章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1.函数依赖
2.规范化
3.多值依赖
第六章查询优化与并发控制
1.优化策略
2.关系代数变换规则
3.优化步骤
4.并发操作的调度
5.封锁管理
6.死锁
第七章数据库设计
1.设计步骤
2.需求分析
3.概念结构设计
4.逻辑结构设计
5.小型数据库开发实例
第八章 SQL系统环境
1.嵌入式SQL
2.Client/Server体系结构
3.MS SQL Server介绍
4.SQL2中的用户权限
第九章面向对象查询语言
1.对象查询语言OQL概述
2.OQL表达式
3.SQL3中的元组对象
4.SQL3中的抽象数据类型
5.ODL/OQL和SQL3的比较
第十章数据库技术发展动态
1.分布式数据库
2.并行数据库
3.多媒体数据库
4.主动数据库
5. 数据仓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