郘亭诗论略

合集下载

论陆游论诗诗创作的多元情境

论陆游论诗诗创作的多元情境

论陆游论诗诗创作的多元情境曹瑞娟【摘要】【内容摘要】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他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数量庞大的诗歌作品。

同时,陆游又是一位重要的诗论家,他从自身学诗作诗的经历出发总结出诗歌创作的本质规律,并以诗歌的形式道之,创作了大量论诗诗。

论诗诗即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一种诗论形式。

陆游论诗诗的创作情境、论诗缘起是丰富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读诗读诗、教诗论诗、酬赠论诗、触景论诗、感怀论诗等几种情况。

前两种是专门论诗,后几种则是间或论及,但亦不乏精彩之论。

本文以陆游诗歌为例,解析中国古代文人论诗诗创作的几种情境。

【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论诗诗陆游诗论情境宋代是诗话兴盛的时期,在文人们喜好品评诗歌的文化大背景下,论诗诗也相应地繁荣起来。

如果说诗话是从容不迫地以文论诗,那么论诗诗就是凝炼集中地以诗论诗。

郭绍虞先生曾经这样分析论诗诗在宋代流行的原因:“盖以(1)宋诗风格近于赋而远于比兴,长于议论而短于韵致,故极适合于文学的批评;有时可以阐述诗学的原理,有时可以叙述诗学的经历,有时更可以上下古今,衡量前代的著作。

(2)宋诗风气,又偏于唱酬赠答,往返次韵,累叠不休,于是或题咏诗集,或标榜近作,或议论龂龂,或唱和霏霏,或志一时之胜事,或溯往日之游踪。

有此二因,则论诗诗之较多于前代,固亦不足为奇了。

”[1](P247)也就是说,宋诗偏于理致的特点以及宋代文人以诗酬赠的社会风气,是宋代论诗诗创作兴盛的两个主要原因。

正如陈伯海先生在《唐诗学史稿》中所言:“如果将以诗论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则广义的以诗论诗就是在诗中论到有关诗的问题,而这样的诗不一定专为论诗而作。

……狭义的以诗论诗当是用诗的形式专论诗的问题,是专为论诗而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诗诗。

”[2](P130)这一分类是合理的。

我们不妨借用来将论诗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论诗诗是较为集中的诗论,规模较大,常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同时在题目上有较为明显的标志,如“读某人诗”、“题某人诗集”、“论诗”等;其他偶然论及诗歌创作的诗歌,其中的论诗语句是只言片语式的,不够集中,可视之为广义的论诗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复习资料

宋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科举考试门路的拓宽,文官政治的繁盛,政治、道德成为了文人作品中远胜前代的重要主题(二)四大书院及太学教育的发达,使得学术研讨交流、政治群体的声气相求与文学创作的学术化痕迹、政治取向的大张旗鼓成为趋势。

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即石鼓,朱熹)、嵩阳书院(二程)应天府书院(即睢阳,晏殊)(三)印刷业特别是刻书业的繁盛,既使得文学作品便于广为传播和学习模仿,同时,也为宋代文学的复古思潮打开方便之门(四)宋代政治上的四大特点:一是冗官、冗兵、冗费成为宋政治的最大弊端。

二是宋代的内忧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严重。

三是党争与派系倾轧始终不断。

四是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即所谓文官政治。

二、宋代思想状况与宋人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

(一)宋代的社会思想一是新儒学和理学的兴起和繁荣。

二是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广为流传。

三是传统的老庄思想仍很流行。

(二)宋代作家的性格和审美情趣1、“内省而广大”(《荀子·修身》:“内省而外物轻矣”“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2、“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3、信奉“立朝大节”(宋赵昚宗《经进东坡文集序》)4、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三、城市的繁荣与词、话本的兴盛(一)商业的发达(二)享乐的风尚(三)书肆、瓦子的活跃和大众娱乐的普及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地位(一)分体文学成就及地位1、诗文这些传统的文学样式中,宋诗在唐诗的压力下另辟蹊径,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散文中无论古文、文赋都在承继中得到了变创和开新。

①宋调的基本特色: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因而具有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特点,与“唐音”相比显得筋骨强健、思想深邃:“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②宋代散文特点:强烈的政治色彩;平易自然的文风;浓厚的文学色彩;审美与实用的兼容。

2、词在宋人手里完成了词体建设,拓宽了题材领域,风格多样而婉约与豪放并存,影响所及直迄清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王维诗众家集评

王维诗众家集评

王维诗众家集评唐诗汇评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

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天宝初,入为左补阙。

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

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

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

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

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

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

天宝末,为给事中。

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

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

有《阳关曲》等词。

王维作品历代评论《河岳英灵集》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

……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摘要:苏轼认为张耒诗文“气韵雄拔、疏通秀朗”,突出体现了苏门文人群体对君子风度的重视。

南宋文人努力将张耒诗作为一种诗歌写作范式,体现了他们对前辈诗学资源的有效接受。

吕本中从指导诗歌写作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张耒诗“自然奇逸”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补救诗坛艰涩瘦硬之弊。

此后的杨万里接续了吕本中的探索,也将张耒诗视为一种可资效法的写作范式。

对张耒诗的评价或接受,不仅对其典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体现了南宋诗坛的风尚和走向。

关键词:宋代诗学;张耒诗;文潜体;范式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6张耒(1054-1114)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张耒的诗歌,虽不及苏轼诗的众体兼备、汪洋恣肆,也不像黄庭坚的诗那样具有开宗立派的影响力,却能在苏门文人圈中自具面目――自然奇逸、平易圆妥,体制敷腴、疏通秀朗。

正因为张耒诗歌的独特性,南宋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诗作为一种范式。

吕本中从指导诗歌写作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张耒诗之“自然奇逸”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补救诗坛艰涩瘦硬之弊。

此后的杨万里接续了吕本中的探索,也将张耒诗视为一种可资效法的诗歌写作范式。

这一路径证明了该取法和接受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影响了南宋诗歌的发展进程。

本文以南宋文人对张耒诗的接受为中心,意在探讨南宋人对诗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时,从哪些方面予以接受,并如何影响了南宋诗歌的进程。

一苏轼曾多次评及张耒文章,比如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知密州任的苏轼在写给张耒的信中,指出张耒文章酷似苏辙,有“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1]1427的特色、价值。

苏轼之所以有此评价,主要因为张耒已追随苏辙四年之久,耳濡目染,连文风也酷似苏辙。

据《宋史?张耒传》,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18岁的张耒在陈州游学,深得学官苏辙的赏识。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内容摘要:金源之际的元好问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进行诗歌评论,其《论诗三十首》,一方面强调以“诚”为本,弘扬风雅传统,推崇刚健质朴,慷慨悲壮诗风;另一方面又很好地处理了议论的抽象性与诗艺的形象性的矛盾关系,实现了“论”与“诗”的完美融合,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元好问;诗论;绝句;影响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兼擅诗词文,为金源一代文学泰斗。

其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与宋代之苏东坡、黄鲁直、陆放翁诸人,并称为宋金四大家;其词存作三百八十余首,亦为中州词坛冠冕;其文辑存二十六卷、二百余篇,鹰扬文场数十年。

他又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展开文学批评,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及《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

《论诗三十首》,着眼于评论古代诗人,它所讨论的范围,上自曹魏,下迄宋金,历时一千多年。

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绝形式。

在对传统和现实扬弃的整合中凭自己的天赋跟勤力,元好问实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的集大成,完成了“论”与“诗”的完美结合,并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主张“诚”为诗的本原,坚持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弘扬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体系。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

何谓本?诚是也。

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情动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厚人伦,美风化,无他也。

故曰:不诚无物。

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邀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所听之,若春风之过焉耳。

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

其是之谓本”(《杨叔能〈小亨集〉引》)。

由此可见元好问认为诗的本原在一个“诚”字,也即诗人的真性情,只有“以诚为本”,才能有真正感人的诗作。

《论诗三十首》反复强调“诚”是创作之本。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诗学概念400题(六)

诗学概念400题(六)

诗学概念400题(六)【意趣】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

主要是指创作主体以鲜明的思想情感为主导进行审美选择而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蕴和独特风格。

只是历代论及者,有偏有全,不尽一致。

宋惠洪《冷斋夜话》云:“意趣所见,多见于嗜好。

欧阳文忠喜士为天下第一,尝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东坡友爱子由而性嗜清境,每诵‘何时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山谷寄傲士林,而意趣不忘江湖,其作诗曰(略)。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三引《西清诗话》语云:“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

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

”这是论诗之意趣,较偏重思想情感的例子。

明汤显祖论戏曲也强调思想情感的决定作用,不过又兼指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

其《与宜伶罗章二书》云:“《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

虽是增减一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相同了。

”其《答吕姜山》亦云,“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汤显祖讲意趣,强调的是鲜明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审美选择。

明谢肇淛《五杂俎》批评“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取其省而不费目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

清黄钺《二十四画品》谓“意趣高妙,纵其性灵”。

二家对主体意识的态度虽然不同,但都认识到它对作品意趣的决定作用。

文论家谈意趣的另一种类型,则较偏重于主体的审美取向和作品的审美品格。

苏轼《答李方叔书》云:“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

”明李开先《塞上曲后序》云:“客有读中麓子《塞上曲》者,以序所称引乃五言律诗,非七言绝句,与所作漫不相类。

中麓率然应之曰:诗在意趣声调,不在字句多寡也。

”各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意趣同语言文字等艺术形式诸要素的关系,但实质上还是来自作家对艺术与生活的认识和体味。

也有人从兴象、枯调、风韵着眼论述意趣。

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初唐词藻丰饶,而气象宏远。

中唐格调流宛,而意趣悠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迎拍马 , 违心行事。在那样的社会里 , 步入官场只会变坏 , 傲骨入市中, “ 良苗忽生莠 。古来豪杰 士, 几许
坐自首? ( 送舍弟祥芝之湖南需次县丞》 《 ”《 ) 寄唐鄂生炯县令蜀中》 一诗 , 充分体现 了莫友芝不念仕途 , 不慕 荣禄 , 关心国家的思想 , 中写道 : 诗
宦情我何有?五岳兴未扫。平生爱患胸 , 掬胜冀滁澡。
虽然是劝友人挥戈上阵, 干一翻事业, 其实也是诗人内心的表 白。莫友芝屡次不第 , 并不是他的学 问不
及人 ( 二十岁时中辛卯科乡试举人 ) 而是政治的黑暗不能尽用其才。当后来朝廷诏他入京授官时, , 他却不
愿就职 ,鄙亭非吏才 , “ 亦岂科 目士 !推却不受官。 ” 随着年岁的增长 , 社会阅历的加深 , 莫友芝对官场 的虚伪极为厌恶。13 年莫友芝 与郑珍上京应试后 89 回黔, 五月三 日 途经芷江 , 正值他的生 日, 写了《 芷江道上生 日》 一诗 : 衮衮登台是 圣贤。 华插鬓那成妍。凭添白发三千丈 , 秋 误落人寰廿八年。 拔剑浩歌空斫地, 脱钱沽酒独看天。堂堂岁月空尘鞅, 似此浮生亦可怜。
① 作者简介 : 苟大霞 , 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讲师 , 黔南 研究方 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维普资讯
鄙亭诗论略
・ l 6・
诈, 令人难以对付。他便在一诗 中写道 : 眼中无奈宦场何 , “ 光怪陆离 费捉摩。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阿谀奉承, ”
论述宋诗派时说 :益以莫子德大令 、 “ 曾滁生相 国诸公 , 率以开元、 天宝、 和、 元 元祜诸 大家为职志 , 不规规于 王文简之标举神韵 , 沈文悫之主持温柔敦厚 , 盖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也。 此数语说明了宋诗派之宗 旨。 ” 郭绍虞先生在《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说 , 晚清诗人“ 受时局动荡 的影响。当时海禁 已开 , 国家多故 , 具有敏锐 感的文人更觉得前途的黯淡不安 , 于是言愁欲愁 , 其表现力量 , 也就更能深刻 而真挚。黔中诗人莫友芝与郑
莫友芝近千首诗 , 就其内容来说 , 有的抒发诗人的政治情怀, 有的写羁旅行役之苦 , 有的描绘湘黔秀丽山
光水色 , 有的是与友人赠答 , 也有记实之作 ……。
眼 中无奈 宦场何, 光怪陆离费捉摩 。 《 寄李雨亭宗羲廉访扬州二首》
— —
清朝末年,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不断输入 , 军事侵略也随之发生。14 , 80年 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
郎州双属 棠阴下 , 老少今朝定慰欢。若使湘君尚皋 比, 不应沅上 自归鞍 。 生来世事宁无见, 此际天心总不干。4立独从西向望 。 、 白云千里正漫漫。 晚清社会动荡 , 政治黑暗 , 朝廷腐败 , 对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 , 对外卑躬屈膝。当时的知识分子想要按照
自己的愿望去生活是不可能的 ,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四处碰壁。写这首诗时莫友芝二十八岁了, 这些年来疲于 诗 派主将 , 耶亭诗近千首。述 怀诗 , 塑造 了一位 晚清诗坛上具 有进 步思想、 不慕 荣
利、 不求爵禄的诗人形象; 纪游诗, 表现了时局的动荡, 社会的黑暗, 人生的艰辛; 赠答诗, 表迭 了朋辈友谊, 真挚深
诚 的感情 ; 山水诗 , 邵亭诗之精 萃 , 以平淡的情 态表 现强烈 的情感 ; 实诗 , 记 再现 了清末社会 生 活, 记栽 了农 民起义
的史实。
关键词 : 邵亭诗 迷怀诗
中圈分类号 : I
纪游诗
赠答诗
山水诗
记 实诗
文与人 一
宋诗派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0— 7 0 20 )2— O一 10 8 5 (0 6 o 6 7
莫友芝 (8l 17 ) 11 一 8 1 是晚清诗坛上一位 比较活跃的诗人。他从道光 甲辰 (84 至咸丰辛亥(8 1 年 14 ) 15 ) 间创作的诗歌 , 经过郑珍删次 , 为《 辑 鄙亭诗抄》 4 1 (0 首诗 )b咸丰壬子(82 至同治辛未(8 1 年 间创作 ;k 15 ) 17 )
珍, 尤足为其代表 。姚永概《 书郑子尹诗后》 :生平怕读郑莫诗, 云 ‘ 字字酸人心肝脾。在侈言性灵 , ’ 如与随圆 流之矜弄聪明者 , 也不大相侔 。 由此可知 : ” 莫友芝在晚清动荡时局 中是一个“ 具有敏感 的文人” 他 的诗作 ;

表现力量“ 深刻而真挚” 影响较大 , , 在晚清诗坛上也是一位重要的作家。
关河入我梦, 嵩华落襟禄 。郫筒期早梅 , 一醉锦官道。 这里 , 诗人的兴致好象是在游历 山川 , 而内心是矛盾的,关河入我梦 , “ 嵩华落襟裸 ” 国家大事 , , 时时萦
绕在诗人心中, 并非无志之徒。他也多么想参与治理国家呵。《 赠高伯足心夔进士三首》 之一写道 : 男儿好身手 , 盾墨足挥霍。安能守铅刀, 俯首奉束缚。
1850年春其弟庭芝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莫友芝写送苣升弟选贡北上示其弟对科举不要抱多大希望名场如博戏自古悬一投尤如赌博掷注科举考试实际上是一场骗局遂令夸浮子怀刺竞趋抠要想考中就得钻营奔走投书求助
维普资讯

6 ・ 0
郢 亭 诗 论 略
苟 大霞①
( 黔南 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 贵州 都匀 5 80 ) 5 0 0
鸦片战争 , 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妥协投降 , 使中国丧失了主权。各资本 主义国家也 向中国步步 逼近 。由于时局的动荡, 清政府的腐败 , 莫友芝便感到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黯淡不安。他也曾想走科举的道路
进入仕途 , 去施展抱负, 但屡次不第 , 便决心不再跻身官场 , 对官场产生了厌恶情绪 ; 官场的勾心 斗角 , 尔虞我
的诗歌, 其子绳豫集为《 鄙亭遗诗》 56 (4 首诗) 。共计 97首诗, 4 即为鄙亭诗。此非莫 氏诗歌之全部 , 仅为三
十四岁到六十一岁病逝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就其近千首诗 , 可窥见莫 氏在诗歌创作上之成就。 晚清文坛, 流派蜂起 。发轫于嘉道之间的宋诗运动一派诗人, 尚杜韩苏黄。陈衍在《 崇 石遗室诗话》 中
连年赴京应试 , 屡试不第 , 一事无成, 真是“ 误人人寰廿八年” “ , 拔剑浩歌” 又有何用 , 只有借酒消忧 , 但醒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